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月2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度中国经济运行数字,其中全年实际利用外资6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3%。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已达5621亿美元。自2003年超越美国以来,中国再次成为世界上吸引外来投资最多的国家。
根据2005年1月26日召开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科学发展观与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社会责任”研讨会的数据:目前,中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10%左右靠利用外资实现,外资企业进出口总量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缴纳税收占全国税收的20%以上,吸纳就业人口达2200万。外国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整体运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外资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中国吸收外资发展历程
以1979年7月1日《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为契机,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逐步发展,至今已有26个年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实际吸收FDI年均仅20亿美元,90年代年均则高达328亿美元,其中1992年,中国实际吸收FDI首次突破100亿美元,1993年突破200亿美元,1994年突破300亿美元。经过1995年中国最初制定颁布《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更加规范外商投资后,1996年中国实际吸收FDI首次突破400亿美元。
2002年在世界跨国直接投资规模持续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超过527亿美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在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C)公布的排行表中,首次居全球第一位。2003年世界FDI依旧表现疲软,加之SARS在中国的肆虐,中国吸收外资的速度有所放缓,但仍然取得了实际使用外资535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中国在吸收外资表现同样出色,依然保持了强劲的势头,全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06亿美元。据商务部最新统计数据,2005年1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563家,比去年同期增长22.27%;合同外资金额128.37亿美元,同比增长27.69%;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0.95亿美元,同比增长10.72%。可以说,中国利用外资实现了开门红,给全年吸收外资开了个好头。
外资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及影响
随着总量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资已经渗透到中国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外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1992年为7%,1998年为24%,2002年为33%,呈逐年上升势头,目前已增长到33%;外资企业税收占全国工商税收比重1992为4%,1995年为10.9%,2002年为20.5%,目前占到了五分之一多;实际使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1992年为7.5%,1994年为17.1%,2002年为10.1%,2004年维持在10%左右;外资企业进口占全国进口比重1992年为32.7%,2002年为54.3%,2004年高达60%;外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比重1992年为20.4%,2002年52.0%,2004年上半年已高达55.9%,外资企业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主力军。
数字显示,外资在中国工业、税收中的比重增强的同时,投资的比重却没有成正比地加大,10%的投资比例,低于10.3%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更低于12.2%的世界平均水平。这说明外资投入产出的效率比較高,也表明目前并非是中国经济中外商投资比重最大的时期。
目前国内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引进外资太多了,会危及中国经济安全,长久发展下去,将对国内的企业和行业发展不利。商务部研究院外资研究部主任金伯生认为这种说法和担心是不必要的。根据中国2002年发布的《外商投资生产指导目录》,生产行业被划分为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外资进入四类,不是所有行业都对外资开放的。因此,外商直接投资也就无法控制或垄断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也指出,从各行业实际利用外资的比例来看,外资只在少数行业占有较大份额。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外资在国内并未形成行业垄断。
外商投资结构变化显著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崇泉指出,外商在华投资规模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也在发生明显变化。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3.3%,依然保持的两位数的高增长,中国采取的一系列提高利用外资质量、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的政策取得实效。
从2004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外商投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业以及器材制造业等高技术领域吸收外商投资持续大幅度增长,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际吸收外资比去年同期剧增52.9%,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剧增41.4%,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剧增68.1%;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数量迅速增加,在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行业以多种方式投资设立研发中心近700家,跨国公司在华设立地区总部已逾30家;服务业外资市场准入按加入WTO承诺并及时配套出台国内法规进展顺利,旅游、商业等一些领域还进行了缩短市场准入过度期的尝试;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能耗行业新增外商投资企业得到有效遏制。
2004年上半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5.02%,高于全国平均增幅;在全国实际使用外资总额中,东部地区占87.91%,中部地区占9.35%,西部地区占2.74%;实际使用外资额排在前5位的省市是江苏、山东、广东、上海和浙江;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东北地区吸收外资有大幅提升,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引资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9%、40%和78%。
亚洲十国/地区对华投资新设立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6%、24%和10%;原欧盟十五国对华投资新设立投资企业数、合同外资金额、实际投入金额同比分别增长了17%、43%和8%;以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计,对华投资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韩国、日本、美国、中国台湾、开曼群岛、新加坡、萨摩亚和德国,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84%。不过,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就是:从国内各地区吸引外资规模来看,东中西差距依然明显。
跨国公司进入步伐加快
据商务部外资司司长胡景岩介绍,目前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步伐明显加快,而且这一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世界500强企业中,已经有近450家在中国投资设厂,其中不少已在中国建立了地区总部,还有不少企业追加投资。
商务部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包装、物流与采购、家用电器、钢铁、食品、化工等中观层面的行业(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家用电气、包装、物流等完全是《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后由外资进入中国而带动发展起来的。
在微观层面,跨国公司通过竞争与合作也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发展。外资通过合资,或者通过技术转让和采购,把一大批中国企业纳入其产业链,并进而进入全球网络。在合作过程中,一大批中国企业逐渐成长而发展成为新的跨国企业。
此外,一大批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同国内企业展开了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竞争激活了国内企业的活力,促使他们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掌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从而提高了这些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率。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产业投资趋势调研课题组的报告分析指出:跨国公司未来扩大对华投资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各产业的市场规模和高增长率,尤以IT和汽车产业最为明显。此外,政策因素、集聚效应、劳动力成本因素都是推动跨国公司未来三年内扩大对华投资重要因素。从投资区位变化趋势上看,长三角、环渤海湾地区、珠三角三地区将是跨国公司未来三年直接投资首选地区;跨国公司对西部投资主要采取渐进式推进战略。从选择投资区域企业数分布看,长三角占47%,环渤海经济圈占22%,珠三角经济圈占21%,东北地区占9%,中西部地区占8%。同时,92%的跨国选择在开发区内投资。
中国吸引外商投资前景展望
中国吸收外商投资未来态势依然看好,其主要依据表现为:中国成为WTO正式成员后,外商对我们加快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和开放市场的期待与信心增强从而加大投资力度;中国正在切实履行加入WTO有关市场准入的承诺,一系列国内配套法规相继出台,许多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过渡期满,外商可以投资的领域更多;中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增长,特别是经过宏观调控,经济发展结构更趋合理,外商普遍看好中国经济可以继续强势增长,中国成了许多国家和地区企业的投资首选地。
此外,世界经济一体化加速,世界制造业正进行新一轮转移,跨国公司普遍调整全球经营战略,纷纷将中国作为世界生产乃至研发基地,将对华投资定位更加重要;世界反恐斗争复杂化、长期化,导致部分国际资本寻找像中国这样相对安定的避风港;中国外资并购还刚起步,随着《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的生效实施,中国通过外资并购形式吸收外资有望逐步发展;一系列吸引外资的较大商机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奥运会、世博会、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也都为外商投资企业带来无限商机。
不可忽视的是周边发展中国家对外资的竞争日益加剧,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外资向人力资本更低、政策更优惠的周边国家转移的趋势。但相比较而言,中短期内中国吸收外资的优势依然明显,只要中国继续加大促进投资和招商引资力度,总体保持吸收外资政策稳定,中国吸收外资的强劲势头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吸收外资中的问题与对策
外资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已经暴露出来,有的将对未来经济的发展造成潜在的阻碍,若不能尽早解决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存在的问题:外资影响中国的货币供给数量,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对某些行业存在垄断的潜在威胁;产业和地区结构失衡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于推动中国技术进步的作用不理想;隐藏的后期效应等。
针对这些问题,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努力探索更为有效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正确认识各项“超国民待遇”在吸引外资中的作用,改革中国的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引导外资优化结构,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环保产业;鼓励外资企业加强原材料、零部件本地化配套;鼓励跨国公司来华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和培训中心;推动外商投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外商投资的质量,促进国内流通产业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