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滨水景观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交错带,其主要是位于水体和陆地之间的地带。当今我国生活环境日益恶化,人们也意识到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诚然,我国在生态规划意识方面相比发达国家较为落后,大部分滨水景观带都设置成了人工护岸形式,所受到的人为、自然因素干扰较多,从而导致滨水景观带遭到破坏。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滨水景观带的功能和退化影响因素,进而提出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景观带中的运用。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滨水景观带;影响因素;运用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7-0006-01
引言
由于滨水景观带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交错带,因此其边缘性非常明显,在水土保持与废弃物降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生态走廊”。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导致滨水景观带超负荷工作,很多滨水景观带也因此遭到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间接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就需要加强对滨水景观带的保护工作,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滨水景观带的生态性。
1、滨水景观带的生态环境功能分析
滨水景观带是水陆生态当中非常关键的链接要素,其能够实现陆地与水体生态的过渡。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滨水景观带是地球生物圈中较为关键的过渡带之一,在整个地球生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主要包含了边界与梯度两个特点。滨水景观带在生态环境中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微调气候、防洪、过滤、水土保持、提升生物多样性、抗旱、为生物提供避难场所、稳定护岸等。但是在人类的影响下,滨水景观带的生态保护功能逐渐丧失,很多水陆交界的生物种类逐渐减少,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这就需要加强对滨水景观带的保护及研究工作。
2、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
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生态链和生态系统功能在人为、自然的影响因素下产生了偏移或失衡,这种偏移或失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导致精妙的生态链和生态功能遭到破坏,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甚至丧失整个生态链的功能,导致生态稳定性和生产力逐渐下降。其中,人类作为生物链上的顶端生物,往往自然影响因素可以通过长期的自然修复得到恢复,但是人类影响是持续的,这也是导致当今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滨水景观带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滨水景观带生态特征产生变化,无论是滨水景观带的生态功能减弱还是失衡,最终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滨水景观带空间水岸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的基本影响因素集中体现在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植被减少、水资源使用不合理、土地不科学开发等。从中可以看到人类影响因素最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滨水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让滨水景观带成为了热门旅游区,但是有部分人不懂得如何正确欣赏滨水景观带的风光,因此时常会对滨水景观带造成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景观带中的运用
3.1 生态修复技术
在滨水景观带维护过程中,生态修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由于受到了水陆生态系统的影响,当今滨水景观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境类型。假如此处的滨水景观带结构较好,则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是与水边保持平行的形态。在滨水景观带出现退化问题后,当地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水陆交接带)也会遭到破坏,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滨水景观带的面积,同时也会造成阻隔问题。滨水带生境消失,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人为破坏模式,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退化因素是短期性影响因素,此因素所影响的生态系统是可以进行修复的,也即运用滨水景观带恢复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不仅完善了方红娜防汛工程建设技术,同时也给滨水景观带修复提供了积极影响。很多地区滨水景观带都被人为地建设成了人工护岸或农田形式,这种建设方式对滨水带基底结构造成了本质性影响。水流冲击到护岸岩壁出现反弹时,浪高往往会提高到以往的2倍左右,在这种高浪的拍打下,岸边植物很难正常生长,植被无法对基底产生积极作用,甚至会加剧恶化程度。所以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基底才可以保证植物健康生长,无论是淤泥地质、有机物含量高以及营养盐较高,都会对岸边植物产生不良的影响。水岸带基底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空气适中。这就需要对基底进行良性改造,提高护岸高度,合理规划农田,在不影响滨水景观带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滨水景观带的水土资源利用率,不断恢复滨水景观带的生态功能。具体的方法如下。
3.2 深槽浅滩序列施工技术
天然的滨水景观带系统纵断面可以表现为深浅交互的凹岸或深槽浅滩形式,同时也是河道和湖泊内的深槽、浅滩。通过加强浅滩流动不仅能够增加水流当中的养分含量,同时也能够形成无脊椎动物的生长空间,可以为鱼类提供更好的栖息场所。并且,深槽位置作为鱼类的保护区,可以将有机物释放到水体当中。由于深槽和浅滩主要是孕育激流和缓流的场所,因此可以生成诸多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构建多样化的生物种群,这就需要对基底进行改造,并通过创建交替深槽、浅滩,为水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深槽浅滩序列修复与重建技术(如图1)在滨水景观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吹填造滩、生态袋技术、生物砖技术等,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吹填造滩技术能够适应不同的水深和流场环境,不仅所应用的设备数量少,施工技术也较为简单,且工作效率高,可以保证施工的经济效益。生态袋具有良好的固土性能,通过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植物根系可以在生态袋中生长,从而稳固生境基底,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滨水景观带的品味。
3.3 駁岸改造技术
驳岸设计对整个滨水景观带生态系统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生态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地区的滨水景观带都是采用混凝土直立的人工驳岸形式,该种方法不仅会将水陆生态带进行阻隔,并且一些地面上的脏污会通过雨水冲刷进入到水体当中,造成水体二次污染问题。从近些年发展情况来看,驳岸改造方法对水岸生态修复有着不错的效果。部分国家多年前就已经将自然型河道治理技术融入到了生态型护坡结构当中,从而提高了岸坡的稳定性、防渗性,并且在实际运用中施工成本相对较低,工程量也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日常驳岸改造技术可以划分为插杆抛石联合技术、固化技术护岸、直立式生态护岸等,这些技术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更加成熟。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植被护岸结合技术,也就是以最小化的规模和内外透水等因素来控制工程结构对护岸的冲击,从而为生物、植物营造更加适宜的空间。当今生态型护岸种类较多,在实际施工中可以从不同出发点选择合理的生态型护岸,从而发挥美化环境、改善水质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滨水景观带自然系统的影响也随之增加,这就需要从当今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实况入手,分析影响滨水景观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采用深槽浅滩序列、生态修复等方法,不断强化滨水景观带自然系统保护工作,提升动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景观带的使用质量,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饮江,金晶,董悦,方淑波,段婷,翟斯凡,陈立婧,张曼曼.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07:1366-1374.
[2] 俞锋,刘晓惠.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滨水景观建设[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3101:54-57.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滨水景观带;影响因素;运用
中图分类号:X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7-0006-01
引言
由于滨水景观带是水体和陆地之间的交错带,因此其边缘性非常明显,在水土保持与废弃物降解等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是一种十分理想的“生态走廊”。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愈加明显,导致滨水景观带超负荷工作,很多滨水景观带也因此遭到破坏,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间接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就需要加强对滨水景观带的保护工作,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恢复滨水景观带的生态性。
1、滨水景观带的生态环境功能分析
滨水景观带是水陆生态当中非常关键的链接要素,其能够实现陆地与水体生态的过渡。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滨水景观带是地球生物圈中较为关键的过渡带之一,在整个地球生态中有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主要包含了边界与梯度两个特点。滨水景观带在生态环境中的功能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微调气候、防洪、过滤、水土保持、提升生物多样性、抗旱、为生物提供避难场所、稳定护岸等。但是在人类的影响下,滨水景观带的生态保护功能逐渐丧失,很多水陆交界的生物种类逐渐减少,最终会影响人类的生存。这就需要加强对滨水景观带的保护及研究工作。
2、造成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
生态系统退化是指生态链和生态系统功能在人为、自然的影响因素下产生了偏移或失衡,这种偏移或失衡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导致精妙的生态链和生态功能遭到破坏,严重情况下还会影响甚至丧失整个生态链的功能,导致生态稳定性和生产力逐渐下降。其中,人类作为生物链上的顶端生物,往往自然影响因素可以通过长期的自然修复得到恢复,但是人类影响是持续的,这也是导致当今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滨水景观带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体现在滨水景观带生态特征产生变化,无论是滨水景观带的生态功能减弱还是失衡,最终都会导致生态环境退化。通过分析可以得出,滨水景观带空间水岸生态系统出现退化的基本影响因素集中体现在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植被减少、水资源使用不合理、土地不科学开发等。从中可以看到人类影响因素最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滨水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让滨水景观带成为了热门旅游区,但是有部分人不懂得如何正确欣赏滨水景观带的风光,因此时常会对滨水景观带造成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
3、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景观带中的运用
3.1 生态修复技术
在滨水景观带维护过程中,生态修复技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由于受到了水陆生态系统的影响,当今滨水景观带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生境类型。假如此处的滨水景观带结构较好,则在正常的自然条件下,是与水边保持平行的形态。在滨水景观带出现退化问题后,当地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水陆交接带)也会遭到破坏,不仅会严重影响到滨水景观带的面积,同时也会造成阻隔问题。滨水带生境消失,是一种十分严重的人为破坏模式,会直接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退化因素是短期性影响因素,此因素所影响的生态系统是可以进行修复的,也即运用滨水景观带恢复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不仅完善了方红娜防汛工程建设技术,同时也给滨水景观带修复提供了积极影响。很多地区滨水景观带都被人为地建设成了人工护岸或农田形式,这种建设方式对滨水带基底结构造成了本质性影响。水流冲击到护岸岩壁出现反弹时,浪高往往会提高到以往的2倍左右,在这种高浪的拍打下,岸边植物很难正常生长,植被无法对基底产生积极作用,甚至会加剧恶化程度。所以我们需要营造良好的基底才可以保证植物健康生长,无论是淤泥地质、有机物含量高以及营养盐较高,都会对岸边植物产生不良的影响。水岸带基底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水分充足、土壤肥沃、空气适中。这就需要对基底进行良性改造,提高护岸高度,合理规划农田,在不影响滨水景观带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滨水景观带的水土资源利用率,不断恢复滨水景观带的生态功能。具体的方法如下。
3.2 深槽浅滩序列施工技术
天然的滨水景观带系统纵断面可以表现为深浅交互的凹岸或深槽浅滩形式,同时也是河道和湖泊内的深槽、浅滩。通过加强浅滩流动不仅能够增加水流当中的养分含量,同时也能够形成无脊椎动物的生长空间,可以为鱼类提供更好的栖息场所。并且,深槽位置作为鱼类的保护区,可以将有机物释放到水体当中。由于深槽和浅滩主要是孕育激流和缓流的场所,因此可以生成诸多适合生物生长的环境,构建多样化的生物种群,这就需要对基底进行改造,并通过创建交替深槽、浅滩,为水生物提供栖息场所。深槽浅滩序列修复与重建技术(如图1)在滨水景观带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国内外应用最多的方法就是吹填造滩、生态袋技术、生物砖技术等,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吹填造滩技术能够适应不同的水深和流场环境,不仅所应用的设备数量少,施工技术也较为简单,且工作效率高,可以保证施工的经济效益。生态袋具有良好的固土性能,通过透水不透土的过滤功能,植物根系可以在生态袋中生长,从而稳固生境基底,同时也可以大大提高滨水景观带的品味。
3.3 駁岸改造技术
驳岸设计对整个滨水景观带生态系统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由于生态规划意识淡薄,很多地区的滨水景观带都是采用混凝土直立的人工驳岸形式,该种方法不仅会将水陆生态带进行阻隔,并且一些地面上的脏污会通过雨水冲刷进入到水体当中,造成水体二次污染问题。从近些年发展情况来看,驳岸改造方法对水岸生态修复有着不错的效果。部分国家多年前就已经将自然型河道治理技术融入到了生态型护坡结构当中,从而提高了岸坡的稳定性、防渗性,并且在实际运用中施工成本相对较低,工程量也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日常驳岸改造技术可以划分为插杆抛石联合技术、固化技术护岸、直立式生态护岸等,这些技术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更加成熟。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植被护岸结合技术,也就是以最小化的规模和内外透水等因素来控制工程结构对护岸的冲击,从而为生物、植物营造更加适宜的空间。当今生态型护岸种类较多,在实际施工中可以从不同出发点选择合理的生态型护岸,从而发挥美化环境、改善水质的积极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类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类活动对滨水景观带自然系统的影响也随之增加,这就需要从当今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实况入手,分析影响滨水景观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因素,采用深槽浅滩序列、生态修复等方法,不断强化滨水景观带自然系统保护工作,提升动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在滨水景观带的使用质量,这样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饮江,金晶,董悦,方淑波,段婷,翟斯凡,陈立婧,张曼曼.退化滨水景观带植物群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07:1366-1374.
[2] 俞锋,刘晓惠.以生态修复为导向的滨水景观建设[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11,310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