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7月31日,一家叫做“比亚迪”的中国民营企业在香港主板上市,创下了当时54支H股最高发行价纪录。这正是蔡洪平最早的一个推动通过境外资本市场使中国民企走向世界的经典案例,在他与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的合作中,蔡洪平与王传福并肩而战、精诚团结、共迎对手台湾富士康公司的凶狠“反路演”、最终使比亚迪电子实现了三倍超额认购、成功上市的经历,将名不见经传的比亚迪打造为为中国明星公司。时至今日,比亚迪的股价为目前所有香港H股公司最高。王传福本人也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
事后,蔡洪平自称,“以心换心,每一个项目上市的七八个月的过程中,我们帮他们带来了一种信任,还有困难时期的一种银行家良心,这是银行家需要传递给企业家的,上市绝不是简单地拿钱,是跟企业家交流、升华的过程。”蔡洪平在讲述比亚迪的上市过程时,闻者往往不禁为之动容。
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录制了比亚迪上市的故事,对蔡洪平与王传福的“患难之交”的经历做了详细的访谈。当时参与的人物为《对话》节目主持人陈伟鸿、时任法国巴黎百富勤融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蔡洪平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上市前大家紧张得睡不着觉
陈伟鸿:我们现在要回到2002年的7月,那个时间对蔡洪平与王传福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道琼斯下降了20%,还有两支大名鼎鼎的股票,“中银香港”还有“长江生命”都跌破了发行价,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比亚迪上市了,当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心里有没有过担心?
王传福:就担心发不出去,也确实是有这种感觉。因此每天都很紧张。
陈伟鸿:紧张到什么样的的程度呢?
王传福: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我们在差不多11天的时间里,会见了差不多600个基金经理。从早晨早餐到最后晚餐,最后到夜宵都是和基金经理在一起,我们感觉到很高兴,就是说这些基金经理他都愿意见我们。
陈伟鸿:那就是在这之前你曾经有过担心,他们可能不会见你。
王传福:不瞒你说,我们都很紧张,那时候经济确实太差,人家都不敢碰股票,这个时候,特别是香港民营企业很负面的时候,你这家公司毛利率又这么高,所以他们经常在问问题的时候很针对性去问这些。
蔡洪平:当时就是很担心,你中国民营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前几年毛利率非常高,人们记忆犹新,这个王总你的企业怎么样?王总就说,我是H股,H股根据中国的法律来说,公司法规定发起人股是三年不能套现的。第一个法律上我不能套现,第二我又不会这样做。这样就博得满场的掌声,我认为这是王总最真实的一个肺腑之言。基本上我认为王总一个是靠他的技术来推进,一个是靠他的感情来推进,他真是把一个企业当做他的生命来看待。
陈伟鸿:确实很多人曾经担心过,像这样的企业它只是生产二次充电电池的一个企业,而且也没有像很多打算上市的企业那样,临时穿一件高科技的外衣,你觉得他们最看重比亚迪的是什么。
王传福:投资者的话实际上他就围绕两个问题,第一个你赚没赚钱,第二个你赚的钱经理分多少,实际上就围绕这两个点,就是我们在所有的推荐活动当中,一定要围绕你的公司的盈利能力,未来的前景怎么样,到底盈多少利,分到多少。
陈伟鸿:你用什么来说服他们,来给他们这份信心呢?
王传福:我们企业从1995年成立到现在差不多8年时间里面,我们在“内功”方面,一个是品质和成本方面,我们时时刻刻把品质和成本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去抓,只有这两点提高才能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这样的话我们的投资者总会相信在未来3年甚至5年里面,有绝对强的盈利能力,绝对能够令他们赚钱。
陈伟鸿:所以我听说当你们到新加坡去“路演”的时候,你还碰到了一位一直期待着比亚迪上市的日本人。
王传福:对,这个故事非常很有趣,就是说我们在新加坡推荐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个企业,是做充电电池的,它是属于那种元器件类的,因此宣传不是很多,我们上市的时候这个基金经理才发现,找到了比亚迪,他找到我他讲了这么个故事。他说在两年前他买过三洋的股票,他问过三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三洋说中国的比亚迪是他未来最强劲的一个竞争对手,他当时就回去了,回去就开始查,比亚迪有没有上市呀,两年前我们没有上市,查不到,他一直等待,终于到了新加坡,我们在一个午餐推荐会上遇到了,他就兴奋一下就来到我这里,他说“我要买很多很多股票”,他一下就非常兴奋。
投资银行是为中国民企“走出去”破茧
王传福:我本身是学技术的,实际上,我先是一个工程师然后再去办企业。企业从小开始,从20人开始,到现在17000人。就等于说像一个小孩子,从小要把它拉扯大,等于说我们8年走的路,就把日本人差不多15年的路走完了,我们这么快的速度,因为这个效率非常高,现在这个市场像战场,容不得你去想去思考去争论,容不得的,只有往前走。
陈伟鸿:我还看过另外一种说法,他们把这个企业从出生到长大,甚至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看成是一个化蝶的过程,以前我看过一个故事,就有一个小孩他特别期待着他的这个茧能够迅速地变成蝴蝶,天天看、天天等、天天盼,后来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这个蛹已经咬破了一点点壳,但是还没出来,他想我能不能快一点让它变成蝴蝶,我来帮它一下,他就拿剪刀把这个茧给剪开了,剪开了之后第二天等待他的不是飞出来的一只蝴蝶,而是这个蛹死在了壳里边,死在了这个茧里面。所以说用化蝶来比喻的话,我觉得这个壳什么时候该破,什么时候它能够化蝶这个时机掌握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时机是你们两人一块商量出来的时机,还是谁给谁施加了更多的压力,让这个时机提前到来。
王传福:这个时机的话应该企业来定,因为你企业经营的最佳状况,最清楚的是你本人。
蔡洪平:作为一个银行为企业服务来说也要尊重公司的发展规律,就是说他在茧里面,你不要剪我,我还没长大,我还没飞出来,那么我们当然也不可以剪,这是一个双方配合的过程。
陈伟鸿:今天这个蝴蝶已经飞出来了,在等待蝴蝶飞出来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您有没有失去过耐心。说实话有的时候好心不一定能办到好事,可能有的时候实际是很关键的,所以刚才我们大家都在探讨时机,什么样的时机是最合适的。
蔡洪平:企业上市也不仅是你愿意,我们愿意帮你做,还要符合国际投资的胃口,它愿不愿意投资的问题。第二上市规则的法律要求能不能符合,会计的财务要求能不能符合,上市也是非常严格的。
王传福:实际上我以前的观点和你的差很多,但是当你走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如果让倒退到以前的观点,那时我错了,比如像我们现在所动用的资源就很多。我们现在账面上的现金就有几十个亿,同时的话,我银行授信的额度有很多个亿,这样的话我可以做一些更大的一些产业。另外的一点的话我这个产业在华尔街只要提到比亚迪,知道有这么个企业,这样的话我寻求国际合作的时候就很方便,如果以前你不上市的时候,华尔街根本没有听说过比亚迪,银行根本不和你谈,这都是一些机会,你一旦上市以后,就相当于你又爬到一个山的另外一个高度,然后在那个高度上,你看到的景色和你当初的高度是没法比的。
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那么在这个经济大潮里面我们有时候睡觉都睡不着,觉得这里有很多缝隙,我们比亚迪现在在寻找一些缝隙,然后利用我们一些资源来去做一些更大的发展。
事后,蔡洪平自称,“以心换心,每一个项目上市的七八个月的过程中,我们帮他们带来了一种信任,还有困难时期的一种银行家良心,这是银行家需要传递给企业家的,上市绝不是简单地拿钱,是跟企业家交流、升华的过程。”蔡洪平在讲述比亚迪的上市过程时,闻者往往不禁为之动容。
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曾录制了比亚迪上市的故事,对蔡洪平与王传福的“患难之交”的经历做了详细的访谈。当时参与的人物为《对话》节目主持人陈伟鸿、时任法国巴黎百富勤融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蔡洪平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
上市前大家紧张得睡不着觉
陈伟鸿:我们现在要回到2002年的7月,那个时间对蔡洪平与王传福来说,都是记忆犹新的,道琼斯下降了20%,还有两支大名鼎鼎的股票,“中银香港”还有“长江生命”都跌破了发行价,但是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比亚迪上市了,当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上市,心里有没有过担心?
王传福:就担心发不出去,也确实是有这种感觉。因此每天都很紧张。
陈伟鸿:紧张到什么样的的程度呢?
王传福:有时候晚上睡不着觉。我们在差不多11天的时间里,会见了差不多600个基金经理。从早晨早餐到最后晚餐,最后到夜宵都是和基金经理在一起,我们感觉到很高兴,就是说这些基金经理他都愿意见我们。
陈伟鸿:那就是在这之前你曾经有过担心,他们可能不会见你。
王传福:不瞒你说,我们都很紧张,那时候经济确实太差,人家都不敢碰股票,这个时候,特别是香港民营企业很负面的时候,你这家公司毛利率又这么高,所以他们经常在问问题的时候很针对性去问这些。
蔡洪平:当时就是很担心,你中国民营企业,(因为这样的企业)前几年毛利率非常高,人们记忆犹新,这个王总你的企业怎么样?王总就说,我是H股,H股根据中国的法律来说,公司法规定发起人股是三年不能套现的。第一个法律上我不能套现,第二我又不会这样做。这样就博得满场的掌声,我认为这是王总最真实的一个肺腑之言。基本上我认为王总一个是靠他的技术来推进,一个是靠他的感情来推进,他真是把一个企业当做他的生命来看待。
陈伟鸿:确实很多人曾经担心过,像这样的企业它只是生产二次充电电池的一个企业,而且也没有像很多打算上市的企业那样,临时穿一件高科技的外衣,你觉得他们最看重比亚迪的是什么。
王传福:投资者的话实际上他就围绕两个问题,第一个你赚没赚钱,第二个你赚的钱经理分多少,实际上就围绕这两个点,就是我们在所有的推荐活动当中,一定要围绕你的公司的盈利能力,未来的前景怎么样,到底盈多少利,分到多少。
陈伟鸿:你用什么来说服他们,来给他们这份信心呢?
王传福:我们企业从1995年成立到现在差不多8年时间里面,我们在“内功”方面,一个是品质和成本方面,我们时时刻刻把品质和成本作为我们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去抓,只有这两点提高才能提高我们的盈利能力,这样的话我们的投资者总会相信在未来3年甚至5年里面,有绝对强的盈利能力,绝对能够令他们赚钱。
陈伟鸿:所以我听说当你们到新加坡去“路演”的时候,你还碰到了一位一直期待着比亚迪上市的日本人。
王传福:对,这个故事非常很有趣,就是说我们在新加坡推荐的时候,因为我们这个企业,是做充电电池的,它是属于那种元器件类的,因此宣传不是很多,我们上市的时候这个基金经理才发现,找到了比亚迪,他找到我他讲了这么个故事。他说在两年前他买过三洋的股票,他问过三洋,谁是你的竞争对手,三洋说中国的比亚迪是他未来最强劲的一个竞争对手,他当时就回去了,回去就开始查,比亚迪有没有上市呀,两年前我们没有上市,查不到,他一直等待,终于到了新加坡,我们在一个午餐推荐会上遇到了,他就兴奋一下就来到我这里,他说“我要买很多很多股票”,他一下就非常兴奋。
投资银行是为中国民企“走出去”破茧
王传福:我本身是学技术的,实际上,我先是一个工程师然后再去办企业。企业从小开始,从20人开始,到现在17000人。就等于说像一个小孩子,从小要把它拉扯大,等于说我们8年走的路,就把日本人差不多15年的路走完了,我们这么快的速度,因为这个效率非常高,现在这个市场像战场,容不得你去想去思考去争论,容不得的,只有往前走。
陈伟鸿:我还看过另外一种说法,他们把这个企业从出生到长大,甚至到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看成是一个化蝶的过程,以前我看过一个故事,就有一个小孩他特别期待着他的这个茧能够迅速地变成蝴蝶,天天看、天天等、天天盼,后来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这个蛹已经咬破了一点点壳,但是还没出来,他想我能不能快一点让它变成蝴蝶,我来帮它一下,他就拿剪刀把这个茧给剪开了,剪开了之后第二天等待他的不是飞出来的一只蝴蝶,而是这个蛹死在了壳里边,死在了这个茧里面。所以说用化蝶来比喻的话,我觉得这个壳什么时候该破,什么时候它能够化蝶这个时机掌握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时机是你们两人一块商量出来的时机,还是谁给谁施加了更多的压力,让这个时机提前到来。
王传福:这个时机的话应该企业来定,因为你企业经营的最佳状况,最清楚的是你本人。
蔡洪平:作为一个银行为企业服务来说也要尊重公司的发展规律,就是说他在茧里面,你不要剪我,我还没长大,我还没飞出来,那么我们当然也不可以剪,这是一个双方配合的过程。
陈伟鸿:今天这个蝴蝶已经飞出来了,在等待蝴蝶飞出来这么长的一段时间,您有没有失去过耐心。说实话有的时候好心不一定能办到好事,可能有的时候实际是很关键的,所以刚才我们大家都在探讨时机,什么样的时机是最合适的。
蔡洪平:企业上市也不仅是你愿意,我们愿意帮你做,还要符合国际投资的胃口,它愿不愿意投资的问题。第二上市规则的法律要求能不能符合,会计的财务要求能不能符合,上市也是非常严格的。
王传福:实际上我以前的观点和你的差很多,但是当你走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如果让倒退到以前的观点,那时我错了,比如像我们现在所动用的资源就很多。我们现在账面上的现金就有几十个亿,同时的话,我银行授信的额度有很多个亿,这样的话我可以做一些更大的一些产业。另外的一点的话我这个产业在华尔街只要提到比亚迪,知道有这么个企业,这样的话我寻求国际合作的时候就很方便,如果以前你不上市的时候,华尔街根本没有听说过比亚迪,银行根本不和你谈,这都是一些机会,你一旦上市以后,就相当于你又爬到一个山的另外一个高度,然后在那个高度上,你看到的景色和你当初的高度是没法比的。
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可阻挡的,那么在这个经济大潮里面我们有时候睡觉都睡不着,觉得这里有很多缝隙,我们比亚迪现在在寻找一些缝隙,然后利用我们一些资源来去做一些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