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具,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皮亚杰说过:“智慧是动作发端,活动是连结主客体的桥梁。”即儿童学习数学最初是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来完成的。让学生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经过分析和思考,形成准确的表象,在实践中体验数学、探究规律。
关键词:数学;学具;运用
学具是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学生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凡事都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学具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认识图形(一)》这节课,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了,我说:同学们,这里有个“神秘箱”,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想!”。一下就把同学带到今天的主题中去了。箱子里装有各式各样、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粉笔盒、魔方、皮球、乒乓球、文具盒等。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让学生在“摆弄”中悟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在“玩”中获取新知,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一直很高,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牢固灵活地掌握了知识。
二、导思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学习数学对低年级同学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难理解的,通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究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如:学习数的组成,可为学生提供圆片(或小棒),让学生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再根据学生各个不同分法,归纳出数的组成,这样学生不但通过操作牢固地掌握了数的组成,还学会了思考問题的方法,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适宜
一份学具能把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在低数学教学中的尤显重要,老师在让学生操作学具时要注意做到适时、适量,恰到好处。
1、适时。当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而进行学具操作由直观形象过渡到抽象概念为适时。我在教学“认识图形(二)”一课时,我问:同学们,用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吗?此时,同学表现出一种疑问神情。我说:不焦急,请出你的“好助手”帮帮忙吧!同学们马上拿出学具进行操作了,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拼一拼,答案就在里面。适时的操作学具,比老师直接说强多了。接着连续的问题马上也得以解决: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用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适量。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在一年级教学中,各种常规逐步培养,我们在提供的学具数量上就要讲究技巧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适量提供,如学习“1- 5的认识和加减法”,我只为同学准备5个小圆片、5根计数棒、5颗小珠子,而学具盒里的图形、时钟等先不出现,这些学具已能满足这内容的学习所需,发挥了学具的作用。
四、有效
所谓“有效”,是指教学获得的实际利益。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时,学生容易理解不清,容易见到“多”字以为用加法计算,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时就可以通过学具,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总之,思维是数学的基础,感知是思维的前奏,操作是感知的来源,学具是操作的条件。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国莲.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J]. 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03):70+72.
[2] 金林.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具[J]. 教学仪器与实验,1985,(03):42-44.
关键词:数学;学具;运用
学具是儿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物质前提和必要条件。由于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操作活动,用操作活动启迪学生思维,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小学阶段的儿童好奇心强,凡事都摸一摸,试一试,玩一玩,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根据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玩”学具的过程中获取知识。
例如,《认识图形(一)》这节课,给学生提供充分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上课了,我说:同学们,这里有个“神秘箱”,想知道里面有什么秘密吗?“想!”。一下就把同学带到今天的主题中去了。箱子里装有各式各样、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粉笔盒、魔方、皮球、乒乓球、文具盒等。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让学生在“摆弄”中悟出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的特点,在“玩”中获取新知,整节课,学生一直被手中的各种学具吸引着,学习兴趣一直很高,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牢固灵活地掌握了知识。
二、导思
低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仍占优势,学习新知识在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具体形象或表象、动作进行思维。学习数学对低年级同学来说是比较抽象、枯燥、难理解的,通過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探究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
如:学习数的组成,可为学生提供圆片(或小棒),让学生分成两份,可以怎样分?再根据学生各个不同分法,归纳出数的组成,这样学生不但通过操作牢固地掌握了数的组成,还学会了思考問题的方法,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适宜
一份学具能把学生推向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在低数学教学中的尤显重要,老师在让学生操作学具时要注意做到适时、适量,恰到好处。
1、适时。当学生对抽象概念理解困难,而进行学具操作由直观形象过渡到抽象概念为适时。我在教学“认识图形(二)”一课时,我问:同学们,用4个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吗?此时,同学表现出一种疑问神情。我说:不焦急,请出你的“好助手”帮帮忙吧!同学们马上拿出学具进行操作了,让他们实实在在地拼一拼,答案就在里面。适时的操作学具,比老师直接说强多了。接着连续的问题马上也得以解决:用两个同样大小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用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图形???
2、适量。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具的种类较多,不同结构的学具功能有所不同,如何使用好这些学具,使之真正达到既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又发展他的能力的效果呢?在一年级教学中,各种常规逐步培养,我们在提供的学具数量上就要讲究技巧了,根据课堂教学需要进行适量提供,如学习“1- 5的认识和加减法”,我只为同学准备5个小圆片、5根计数棒、5颗小珠子,而学具盒里的图形、时钟等先不出现,这些学具已能满足这内容的学习所需,发挥了学具的作用。
四、有效
所谓“有效”,是指教学获得的实际利益。让学生进行学具操作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学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时,学生容易理解不清,容易见到“多”字以为用加法计算,比较两个量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是学生认识减法的现实意义的一次扩展,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这时就可以通过学具,帮助学生理解要解决的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从而获得解决比多(比少)的数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总之,思维是数学的基础,感知是思维的前奏,操作是感知的来源,学具是操作的条件。运用学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国莲.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学具操作[J]. 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6,(03):70+72.
[2] 金林. 浅谈小学低年级的数学学具[J]. 教学仪器与实验,1985,(0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