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晓彤和我相识于2005年,当时我还在画廊工作,而晓彤到Anthony的公司做画框,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
初识安晓彤,会发现她很安静,性格沉稳,给人淡定的感觉,了解之后,又会发现她有强大的抗压能力,骨子里带有一种坚韧的性格。正如她的设计一样,以刚硬的修理工具作为灵感,融入到女性化的首饰设计中,让刚和柔毫不>中突地结合在一起。
安晓彤的绘画作品以人物和城市景观为主题,亲切、自然且个性化,用绘画捕捉生活中的幸福、孤独和恐惧等情感。
她利用互联网上收集来的影像,特别是那些个人主页上极具特色的自画像进行创作。采用多种媒介,反映出数字时代的前卫与时尚。传统中又带有现代的气息。看到她的作品常会让人思考,到底怎样的一位女性会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生活中的安晓彤随意、安逸,同时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当说到女权主义时,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她。
安晓彤1971年出生在中国西安,现生活和工作在法国。她学国画出身,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又到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研究生,做过6年大学老师,办过两年学校,也在几家国际学校教过书,因而时常给人老师般和蔼可亲的感觉。
女权主义其实和法国有很大关系,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法国人Olympe de Gouges提出“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开始。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基本已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
今天我们所说的新职业女性典范,既可以是公司里有领导能力的女性也可以是服务于家庭的好妈妈。在法国,优秀的职业女性更是数不胜数,政府与各大集团里的女性管理者再也不是寥寥无几,在宣扬女权主义的国家里,女人的角色更多样化,发挥的空间也更大。
我和晓彤都是职业女性,她的作品也带着女性的刚强与柔美,因而在我们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女性话题的探讨。
李子薇:女权主义这四个字如何理解?安彤:说到女权主义,历史的渊源不能不提起,母系氏族社会消失之后,女人在社会地位中就是服从和臣属于男人的,直到18世纪的第一部女权意识的著作:《女权辩护》之后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思考。19世纪至20世纪对女性权利意志的革命中,关于权力地位的抗争才真正实质地成立。
但终究,关于任何女权主义的论述都是建立在男权社会背景下的抗争:两性平等、两性平权、两性同格是女权运动的几个发展阶段与终极状况,抗争一直在持续中。
从当代社会的角度来看,抗争是必须的,结果是必然的,最强有力的实质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它需要真正社会现实的改观,因而,当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努力之后,再谈女权主义,是否是对于那必然的积极状态下的解构与误读?不妨可以说,女权与主义,女权是自然的社会进化成就机制,主义则是对现象的文字化解析。
李子薇:从中国到法国生活,你觉得心态上有所变化吗?
安彤:十几年前是以旅行者的心态走出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安顿下来,过着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心态没什么大的改变,生活方式着实变化不小。依旧是个旅行者的心态,无论对于生命抑或文化。中国和法国虽然有着东西方的差异,但在文化细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离开中国时虽然已经30多岁了,但法国的生活还是改变我很多。
李子薇:作为新职业女性,工作和生活是如何平衡的?
安彤:艺术家的身份是最能够保持女性职业状态的,尤其是生活节奏,时间可自由分配,可以兼具职业性和家庭性的双重身份,我绝不认为作为主妇的身份会失去其他权利,客观来讲,我可以自由工作,完善自我的社会形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所有的经验又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我主妇的身份给予巨大的帮助。
我无须刻意去营造任何主观的场景和氛围来帮助我的孩子认识世界,一切都是生活和工作状态的体现;同时生活和工作交汇的能量圈又会在我的工作中发生作用。
李子薇:法国是女权主义的重要发源地,在这一点上你认为中国和法国对于女权主义的文化差异在哪里?
安彤:中国关于女权主义的接纳和认可实现以“五四”时期作为一个里程碑,在一个时间段内,曾经轰轰烈烈过。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女性翻身做主人的口号声中,不仅是对社会体制的翻身,更作为对男权的宣战!
那个时代的女性无论从社会的哪个层面都体现出了卓越的贡献与能力,然而矫往过正之后的女权主义慢慢地成为实际上的口号和文本,男权社会形态终究是整个社会的实质状态。角色置换之后,西方也罢,大部分的国家的女性在婚姻之后不保留自己的姓氏,而在中国,根据姓氏,你是无法判断一个女子的婚姻状况的,他们仍旧保留父亲家的姓氏。婚姻之后的女性继续工作,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升,法国女人对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的追求,更从骨子里坚持与抗争来自男权社会的压力,相比之下,中国女人隐忍的性格使其游走于其间。一种是直面的抗争,一种是暗战。
在巴黎华人艺术圈说大不大,最熟悉的大家都互相认识,80年代旅法的能在法国进入艺术史的华人艺术家真的为数不多,像黄永、王度、陈箴、严培明等都是佼佼者。作为画廊经营者更是少之又少,作为女性经营者,我希望能用女性的细腻和理解力,领导一个全新形象的当代画廊,也希望我们能够像前辈一样,在法国的艺术行业留有华人的足迹。
初识安晓彤,会发现她很安静,性格沉稳,给人淡定的感觉,了解之后,又会发现她有强大的抗压能力,骨子里带有一种坚韧的性格。正如她的设计一样,以刚硬的修理工具作为灵感,融入到女性化的首饰设计中,让刚和柔毫不>中突地结合在一起。
安晓彤的绘画作品以人物和城市景观为主题,亲切、自然且个性化,用绘画捕捉生活中的幸福、孤独和恐惧等情感。
她利用互联网上收集来的影像,特别是那些个人主页上极具特色的自画像进行创作。采用多种媒介,反映出数字时代的前卫与时尚。传统中又带有现代的气息。看到她的作品常会让人思考,到底怎样的一位女性会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生活中的安晓彤随意、安逸,同时非常有自己的想法,当说到女权主义时,让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她。
安晓彤1971年出生在中国西安,现生活和工作在法国。她学国画出身,山东艺术学院毕业后又到中央美院国画系进修研究生,做过6年大学老师,办过两年学校,也在几家国际学校教过书,因而时常给人老师般和蔼可亲的感觉。
女权主义其实和法国有很大关系,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法国人Olympe de Gouges提出“女性与女性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开始。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女性基本已取得与男性同等的地位,包括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
今天我们所说的新职业女性典范,既可以是公司里有领导能力的女性也可以是服务于家庭的好妈妈。在法国,优秀的职业女性更是数不胜数,政府与各大集团里的女性管理者再也不是寥寥无几,在宣扬女权主义的国家里,女人的角色更多样化,发挥的空间也更大。
我和晓彤都是职业女性,她的作品也带着女性的刚强与柔美,因而在我们之间展开了一场关于女性话题的探讨。
李子薇:女权主义这四个字如何理解?安彤:说到女权主义,历史的渊源不能不提起,母系氏族社会消失之后,女人在社会地位中就是服从和臣属于男人的,直到18世纪的第一部女权意识的著作:《女权辩护》之后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思考。19世纪至20世纪对女性权利意志的革命中,关于权力地位的抗争才真正实质地成立。
但终究,关于任何女权主义的论述都是建立在男权社会背景下的抗争:两性平等、两性平权、两性同格是女权运动的几个发展阶段与终极状况,抗争一直在持续中。
从当代社会的角度来看,抗争是必须的,结果是必然的,最强有力的实质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它需要真正社会现实的改观,因而,当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努力之后,再谈女权主义,是否是对于那必然的积极状态下的解构与误读?不妨可以说,女权与主义,女权是自然的社会进化成就机制,主义则是对现象的文字化解析。
李子薇:从中国到法国生活,你觉得心态上有所变化吗?
安彤:十几年前是以旅行者的心态走出来,却因为种种原因安顿下来,过着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心态没什么大的改变,生活方式着实变化不小。依旧是个旅行者的心态,无论对于生命抑或文化。中国和法国虽然有着东西方的差异,但在文化细节上有很多相似之处。离开中国时虽然已经30多岁了,但法国的生活还是改变我很多。
李子薇:作为新职业女性,工作和生活是如何平衡的?
安彤:艺术家的身份是最能够保持女性职业状态的,尤其是生活节奏,时间可自由分配,可以兼具职业性和家庭性的双重身份,我绝不认为作为主妇的身份会失去其他权利,客观来讲,我可以自由工作,完善自我的社会形态以及实现自我价值,另一方面,所有的经验又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对我主妇的身份给予巨大的帮助。
我无须刻意去营造任何主观的场景和氛围来帮助我的孩子认识世界,一切都是生活和工作状态的体现;同时生活和工作交汇的能量圈又会在我的工作中发生作用。
李子薇:法国是女权主义的重要发源地,在这一点上你认为中国和法国对于女权主义的文化差异在哪里?
安彤:中国关于女权主义的接纳和认可实现以“五四”时期作为一个里程碑,在一个时间段内,曾经轰轰烈烈过。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女性翻身做主人的口号声中,不仅是对社会体制的翻身,更作为对男权的宣战!
那个时代的女性无论从社会的哪个层面都体现出了卓越的贡献与能力,然而矫往过正之后的女权主义慢慢地成为实际上的口号和文本,男权社会形态终究是整个社会的实质状态。角色置换之后,西方也罢,大部分的国家的女性在婚姻之后不保留自己的姓氏,而在中国,根据姓氏,你是无法判断一个女子的婚姻状况的,他们仍旧保留父亲家的姓氏。婚姻之后的女性继续工作,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都是很普遍的现象,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地提升,法国女人对于自我实现和自我意识的追求,更从骨子里坚持与抗争来自男权社会的压力,相比之下,中国女人隐忍的性格使其游走于其间。一种是直面的抗争,一种是暗战。
在巴黎华人艺术圈说大不大,最熟悉的大家都互相认识,80年代旅法的能在法国进入艺术史的华人艺术家真的为数不多,像黄永、王度、陈箴、严培明等都是佼佼者。作为画廊经营者更是少之又少,作为女性经营者,我希望能用女性的细腻和理解力,领导一个全新形象的当代画廊,也希望我们能够像前辈一样,在法国的艺术行业留有华人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