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84-02
课程改革实施多年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原因仍是来自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滞后。即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大多数孩子,甚至与大多学生的学习方式难。那么如何提高语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是我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有效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重视讲、把着讲,长期以来,形成了“会讲”、“能讲”、“善讲”的习惯,——而且语文老师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会讲,越来越能讲,越来越善于讲,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拖堂,有的确实忘记了“是谁在读书?”,“是谁在学语文?”这些基本问题。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于是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
所以,语文教学中,学生一定要是学习主动者。比如,在讲授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学生先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了什么?文章中有哪些优美的句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就不那么困难了,在课堂上也会得心应手。
2.有效教学强调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语文教学要淡化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语文学习才能有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变为现实。
(1)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年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精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使学习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完成同一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合作学习是积个人智慧为集体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体现创造性、开放性地学习及知识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课堂交流模式力求多样化
教学课程实施过程的研究中曾有一份调查报告,在学生1135次课堂言语行为中,93.8%为回答老师的问题,2.7%为对其他学生的观点表示异议,1.7%为主动向老师提问,1.8%为其他。从这组数据反映出的各种课堂交流类型的比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课堂实践中,课堂交流大部分是以师班(老师与全体学生)交流为主,其中更是以老师问——学生答—
—老师评价为常态,即教师在课堂上作为控制课堂的权威人士,正是以支配性的提问行为和评价行为来控制课堂的对话的。相比之下,学生们在对话中扮演的主要是老师问题的回应者的角色。在课堂交流中很少体现生生交流、师生(老师与个别学生)交流。课堂交流正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由课堂上时时刻刻发生的行为和交流所构成的。教师应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建立起多种类型的交流活动,其类型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三、要注重课堂问答和评价的策略
课堂问答时教师要注意善于留等候时,不能因为课时的紧张而不留给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之所以留下等候时是因为这段时间构成了学生思考的宽松气氛,而没有等候时会引起学生焦虑、紧张。还要注意课堂问答要保持“无序性”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这样,可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注意程度,使所有学生都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又叫课堂评价。注意在必要情况下应留一定时间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补充完善问答。因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和其语言难以及时准确地外显思想,可能使其回答不完善,回答问题后的轻松和顿悟可能使其能及时补充,完善自己的回答。其次,对学生的回答必须作出反馈,以表明教师接受到他们的理解和对课堂做出的贡献。其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性反愤。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其正确与否,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参与,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指责或讽刺,以免打击或伤害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的回答行为,更要从肯定、鼓励的角度作出反馈。要强调的是对不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查明原因,是因为不愿意回答而不回答,还是因为胆怯、害羞、不习惯回答而不回答,或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不回答。查明原因后,再采取措施。总之,教师要训练学生作出反应,如直接说“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回答。提问的一个目的是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回答可以延迟作出评价。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并运用语言(继续说、这一点是对的、不错、很好)和非语言手段(眼神、表情、姿势、点头等)鼓励犹豫不决、吞吞吐吐的学生。要适时地对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总之,我们要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
课程改革实施多年后,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原因仍是来自于教、学方式方法的滞后。即教学方式不能适应大多数孩子,甚至与大多学生的学习方式难。那么如何提高语教学效益?如何突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是我对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有效教学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动参与者。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老师怕失去课堂“霸主”的地位,生怕学生学不懂,课堂上往往重视讲、把着讲,长期以来,形成了“会讲”、“能讲”、“善讲”的习惯,——而且语文老师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随着教龄的增长而越来越会讲,越来越能讲,越来越善于讲,越讲越有味,越讲越拖堂,有的确实忘记了“是谁在读书?”,“是谁在学语文?”这些基本问题。还有的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堂上很少给学生一点自主阅读、理解课文的时间,有的虽然也安排了学生读书,但只是让学生草草读一遍课文后,就开始分析重、难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大多数学生就会感到十分困难,长此以往便感觉到语文课越来越难学,于是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时间一长,学生也就越来越怕读书,越来越怕学语文。
所以,语文教学中,学生一定要是学习主动者。比如,在讲授一篇课文之前,我总要学生先了解课文讲了什么?怎么写的?表达了什么?文章中有哪些优美的句子?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就不那么困难了,在课堂上也会得心应手。
2.有效教学强调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之中。
语文教学要淡化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的教学方式,鼓励、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有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语文学习才能有实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素养才能变为现实。
(1)开展自主学习,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多年来,受传统“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影响,我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安排、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查阅工具书及资料、提前预习课文、精典诗文的朗读与背诵等,让学生逐步学会自己摄取知识,掌握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语文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地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使学习中的每个成员都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完成同一任务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合作学习是积个人智慧为集体成果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促进教与学的共同发展,体现创造性、开放性地学习及知识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二、课堂交流模式力求多样化
教学课程实施过程的研究中曾有一份调查报告,在学生1135次课堂言语行为中,93.8%为回答老师的问题,2.7%为对其他学生的观点表示异议,1.7%为主动向老师提问,1.8%为其他。从这组数据反映出的各种课堂交流类型的比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课堂实践中,课堂交流大部分是以师班(老师与全体学生)交流为主,其中更是以老师问——学生答—
—老师评价为常态,即教师在课堂上作为控制课堂的权威人士,正是以支配性的提问行为和评价行为来控制课堂的对话的。相比之下,学生们在对话中扮演的主要是老师问题的回应者的角色。在课堂交流中很少体现生生交流、师生(老师与个别学生)交流。课堂交流正是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是由课堂上时时刻刻发生的行为和交流所构成的。教师应在自己的课堂上努力建立起多种类型的交流活动,其类型将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引导学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境界,从根本上改变课堂提问中生从师问的被动局面。
三、要注重课堂问答和评价的策略
课堂问答时教师要注意善于留等候时,不能因为课时的紧张而不留给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时间。之所以留下等候时是因为这段时间构成了学生思考的宽松气氛,而没有等候时会引起学生焦虑、紧张。还要注意课堂问答要保持“无序性”使学生感到自己任何时候有被要求回答问题的可能性。这样,可增加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责任感和注意程度,使所有学生都思考和参与课堂活动。
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又叫课堂评价。注意在必要情况下应留一定时间让回答问题的学生补充完善问答。因为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和其语言难以及时准确地外显思想,可能使其回答不完善,回答问题后的轻松和顿悟可能使其能及时补充,完善自己的回答。其次,对学生的回答必须作出反馈,以表明教师接受到他们的理解和对课堂做出的贡献。其中,特别要注意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性反愤。对学生的回答,不管其正确与否,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参与,对回答不正确的学生不要指责或讽刺,以免打击或伤害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生的回答行为,更要从肯定、鼓励的角度作出反馈。要强调的是对不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要查明原因,是因为不愿意回答而不回答,还是因为胆怯、害羞、不习惯回答而不回答,或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回答而不回答。查明原因后,再采取措施。总之,教师要训练学生作出反应,如直接说“不知道怎么回答问题”这本身也是一种回答。提问的一个目的是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对学生的回答可以延迟作出评价。教师和其他同学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认真倾听,并运用语言(继续说、这一点是对的、不错、很好)和非语言手段(眼神、表情、姿势、点头等)鼓励犹豫不决、吞吞吐吐的学生。要适时地对学生在回答问题中的闪光点进行鼓励。
总之,我们要不断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既学到知识,又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让学生感悟语文、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语文学习真正体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