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是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寻找不同解决方法的一种有效策略. 本文从教学实践入手,提出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几个方面进行画图策略的运用.
[关键词] 画图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之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诸如图形拼接、工程问题等,学生往往不容易从纷繁的条件中找到数量关系,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影响了数学能力的发展.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呢?笔者认为,画图策略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运用画图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发解题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之道.
体验直观,增强画图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画图意识大多较为单薄,遇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不知道找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因而,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加引导,激发学生的画图欲求,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已有经验,采用较为熟悉的方式,找到数量关系之间的对应性,从而真切感受画图的必要性.
深入研究数学本质,根据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认知规律,创设画图情境,让学生采用画图形式进行简洁表达,体验画图策略的直观形象,领悟到画图策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增强学生的解题画图意识.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条长2000米的高速路,工人第一天铺500米,第二天铺600米,还要铺多少米才能铺完?这道习题并不复杂,但由于条件较多,因而学生在进行解答时容易混淆,无法正确梳理出数量关系. 如何让学生对已知和未知有清晰地把握,这是解答这道习题的关键. 在解答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策略,将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画图来表示总路程和已经铺好的路程,你怎么画?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路,此时笔者追问:已经铺的路程怎么表示?要求的这段路程怎么表示?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很快找到了画图思路,并将其通过线段图的形式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来(如图1).
从这个线段图中可以看到,已知条件是两天铺出来的路程(即500米和600米),问号表示的就是还需要铺出来的路,即未知条件. 由此,学生不但清晰地看到了已知和未知条件,而且能够很快地梳理出解答思路,得到问题解答——将路程的总长减去已经铺就的路程,就可以得到还需要铺的路程.
以上教学环节,笔者没有将画图策略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数学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摸索,自主体验,领悟到要用直观形象的线段图直观呈现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由此,学生不但梳理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而且能够展开问题分析,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大大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画图意识.
立足探究,内化画图策略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生的学习必须由自己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最深刻的知识理解,才能掌握内在的规律和知识间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立足探究,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带领学生客观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水平,从而使画图策略获得内化,成为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展开:
其一,提供平台,探究画图方式.
画图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而是丰富多样,只要能够直观呈现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就应该大力提倡. 根据这一原则,笔者在教学中大胆放手,提供足够的平台,带领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不用判断画图方式的好与坏,而是关注是否能够直观呈现题意,进行自主选择.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学校旁边有一条长25米的小路,要在一边种上树,每隔5米栽一棵,请你画出设计图.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先画出树木图,经过观察之后又画出直线图、线段图(如图2),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种方式更为简单有效?学生通过探究,认为线段图的方法更为简单. 由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对画图的方式有了深刻理解和把握.
其二,拓展思维,呈现个性路径.
画图策略的本质,是要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因而,在教学中,笔者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展开个性思考,呈现不同的画图路径.
例如,这样一道习题:有12个小朋友排队,小明的位置从前面数排在第三位;小刚的位置从前面数排在第十位. 问:小明和小刚之间有几个人?学生展开独立思考,画出了各不相同的示意图,并解释了自己的思考路径. 有的认为,我画出12个圆圈,减去小明和前面的2个,再减去小刚和他后面的2个;有的认为,只要画10个圆圈,减去小明前面的2个,再减去小明和小刚2个;还有的认为,只要画8个圆圈,减去小明1个,再减去小刚1个. 这时候学生追问:为什么画8个?学生解释,从第3号到第10号之间的数量就是8,因而要画8个圆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自主画图,个性思考,通过画图策略直观呈现了他们的思考路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其三,凸显本质,深入画图层次.
画图是对数学本质的一种展现,也是对数学理解的深入探究. 因而,教师要加强课堂设计,通过多个画图层次的引导,向学生揭示数学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本质内涵,笔者设计了三次画图操作的课堂教学环节. 第一个层次,让学生画图表示分数,学生展示的都是一个物体的;第二个层次,笔者让学生根据8个面包、6个铅笔等实物,画出自己创造出来的分数,学生发现,平分的物体不一样,结果不一样,但是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第三个层次,笔者出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让学生找到单位“1”,领悟单位“1”,而后根据材料自主创造分数并画出分数,学生感受到分数的意义. 通过逐层深入的画图教学设计,学生步步深入,逐步体会到了分数这个概念的内涵,对分数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整体渗透,培养画图习惯
小学生画图策略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和审视教材,整体渗透,加强反思和总结,不知不觉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整理不同阶段画图策略的运用,从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画图习惯.
例如,低年级学生的画图策略的发展比较缓慢,是从实际图形过渡而来的. 这个时候就要对学生展开过程渗透. 如这样一道习题:小朋友在浇花,每个人浇4盆花,3个人共浇多少盆花?学生一开始会通过摆学具小棒的形式展开思考,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会意识到要直观简便地呈现数量关系,从而画出示意图. 这个渗透引导的过程,就能够让低年级学生领会并培养画示意图的解题习惯.
在中高年级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培养. 如行程问题中的复杂关系:甲、乙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地86米,之后两个人各自到达对方地点后返回,第二次相遇在距乙地58米处,甲、乙两地相距多远?这道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学生自主选择,采用模拟演示的方法,两个人实地演练,但这种方法过于繁琐;也有学生画出示意图,但画图过程较为复杂,此时有学生提出要用线段图来进行画图,学生通过对比优化,认为线段图简便地呈现出复杂的数量关系,由此让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过渡到运用抽象的线段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中,并没有将画图策略作为教学内容独立呈现,而是在教材中进行了多个维度的渗透. 这就需要教师整理教材中渗透的相关画图策略的教学思想和内容,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深入把握画图策略,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就能够高屋建瓴,有的放矢.
总之,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把握多个层面,既要建构画图意识,又要培养画图策略,更要培养画图习惯. 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层层深入,亦步亦趋,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画图策略;小学数学;教学之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针对一些复杂的数学问题,诸如图形拼接、工程问题等,学生往往不容易从纷繁的条件中找到数量关系,导致解决问题的能力薄弱,影响了数学能力的发展. 如何才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呢?笔者认为,画图策略能够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更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同时也更有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尝试运用画图策略,引导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发解题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现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之道.
体验直观,增强画图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画图意识大多较为单薄,遇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不知道找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因而,在日常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加引导,激发学生的画图欲求,让学生整理自己的已有经验,采用较为熟悉的方式,找到数量关系之间的对应性,从而真切感受画图的必要性.
深入研究数学本质,根据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认知规律,创设画图情境,让学生采用画图形式进行简洁表达,体验画图策略的直观形象,领悟到画图策略的重要价值所在,增强学生的解题画图意识.
例如,在教学工程问题时,有这样一道习题:一条长2000米的高速路,工人第一天铺500米,第二天铺600米,还要铺多少米才能铺完?这道习题并不复杂,但由于条件较多,因而学生在进行解答时容易混淆,无法正确梳理出数量关系. 如何让学生对已知和未知有清晰地把握,这是解答这道习题的关键. 在解答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引导学生采用画图策略,将问题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果画图来表示总路程和已经铺好的路程,你怎么画?学生认为可以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路,此时笔者追问:已经铺的路程怎么表示?要求的这段路程怎么表示?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很快找到了画图思路,并将其通过线段图的形式完整清晰地表现出来(如图1).
从这个线段图中可以看到,已知条件是两天铺出来的路程(即500米和600米),问号表示的就是还需要铺出来的路,即未知条件. 由此,学生不但清晰地看到了已知和未知条件,而且能够很快地梳理出解答思路,得到问题解答——将路程的总长减去已经铺就的路程,就可以得到还需要铺的路程.
以上教学环节,笔者没有将画图策略直接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数学问题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摸索,自主体验,领悟到要用直观形象的线段图直观呈现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由此,学生不但梳理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而且能够展开问题分析,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大大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画图意识.
立足探究,内化画图策略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生的学习必须由自己主动发现,主动探究,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最深刻的知识理解,才能掌握内在的规律和知识间的联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画图策略的建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立足探究,从学生的思维入手,带领学生客观分析题意,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题水平,从而使画图策略获得内化,成为学生有效解决问题的数学能力. 教学中,笔者从以下几个层次入手展开:
其一,提供平台,探究画图方式.
画图的方式并非只有一种,而是丰富多样,只要能够直观呈现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就应该大力提倡. 根据这一原则,笔者在教学中大胆放手,提供足够的平台,带领学生展开探究,让学生不用判断画图方式的好与坏,而是关注是否能够直观呈现题意,进行自主选择.
例如,有这样一道习题:学校旁边有一条长25米的小路,要在一边种上树,每隔5米栽一棵,请你画出设计图. 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先画出树木图,经过观察之后又画出直线图、线段图(如图2),此时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哪种方式更为简单有效?学生通过探究,认为线段图的方法更为简单. 由此,学生在独立探究中对画图的方式有了深刻理解和把握.
其二,拓展思维,呈现个性路径.
画图策略的本质,是要让学生找到问题解决的突破口,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因而,在教学中,笔者以拓展学生的思维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展开个性思考,呈现不同的画图路径.
例如,这样一道习题:有12个小朋友排队,小明的位置从前面数排在第三位;小刚的位置从前面数排在第十位. 问:小明和小刚之间有几个人?学生展开独立思考,画出了各不相同的示意图,并解释了自己的思考路径. 有的认为,我画出12个圆圈,减去小明和前面的2个,再减去小刚和他后面的2个;有的认为,只要画10个圆圈,减去小明前面的2个,再减去小明和小刚2个;还有的认为,只要画8个圆圈,减去小明1个,再减去小刚1个. 这时候学生追问:为什么画8个?学生解释,从第3号到第10号之间的数量就是8,因而要画8个圆圈.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自主画图,个性思考,通过画图策略直观呈现了他们的思考路径,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
其三,凸显本质,深入画图层次.
画图是对数学本质的一种展现,也是对数学理解的深入探究. 因而,教师要加强课堂设计,通过多个画图层次的引导,向学生揭示数学的本质.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分数的本质内涵,笔者设计了三次画图操作的课堂教学环节. 第一个层次,让学生画图表示分数,学生展示的都是一个物体的;第二个层次,笔者让学生根据8个面包、6个铅笔等实物,画出自己创造出来的分数,学生发现,平分的物体不一样,结果不一样,但是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第三个层次,笔者出示一个物体、一些物体,让学生找到单位“1”,领悟单位“1”,而后根据材料自主创造分数并画出分数,学生感受到分数的意义. 通过逐层深入的画图教学设计,学生步步深入,逐步体会到了分数这个概念的内涵,对分数的本质有了深刻理解,促进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整体渗透,培养画图习惯
小学生画图策略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渗透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和审视教材,整体渗透,加强反思和总结,不知不觉地进行引导,帮助学生整理不同阶段画图策略的运用,从不同阶段培养学生的画图习惯.
例如,低年级学生的画图策略的发展比较缓慢,是从实际图形过渡而来的. 这个时候就要对学生展开过程渗透. 如这样一道习题:小朋友在浇花,每个人浇4盆花,3个人共浇多少盆花?学生一开始会通过摆学具小棒的形式展开思考,通过逐步引导,学生会意识到要直观简便地呈现数量关系,从而画出示意图. 这个渗透引导的过程,就能够让低年级学生领会并培养画示意图的解题习惯.
在中高年级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培养. 如行程问题中的复杂关系:甲、乙二人分别从甲、乙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地86米,之后两个人各自到达对方地点后返回,第二次相遇在距乙地58米处,甲、乙两地相距多远?这道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较为复杂,学生自主选择,采用模拟演示的方法,两个人实地演练,但这种方法过于繁琐;也有学生画出示意图,但画图过程较为复杂,此时有学生提出要用线段图来进行画图,学生通过对比优化,认为线段图简便地呈现出复杂的数量关系,由此让中高年级学生逐步过渡到运用抽象的线段图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材设计中,并没有将画图策略作为教学内容独立呈现,而是在教材中进行了多个维度的渗透. 这就需要教师整理教材中渗透的相关画图策略的教学思想和内容,从教材整体的角度深入把握画图策略,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就能够高屋建瓴,有的放矢.
总之,画图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需要教师把握多个层面,既要建构画图意识,又要培养画图策略,更要培养画图习惯. 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正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阶段,教师要层层深入,亦步亦趋,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