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歌曲再创造涵义的辨析,从四个方面论证了自我审美意识与歌曲再创造的关系,突出自我审美意识在歌曲再创造中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歌曲演唱水平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歌曲再创造 自我审美意识歌曲演唱
幼师声乐教学的宗旨是培养能够进行幼儿声乐教学、示范表演和歌曲创编的幼儿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学会演唱民族和幼儿歌曲,具备一定的歌曲创编能力。歌曲演唱是学生的基本功之一,声乐教学中对歌曲再创造的处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歌曲再创造是将歌曲的创作意图、审美追求、思想情感,尽可能完美地演唱和表现出来,塑造出一个生动、饱满、完整的音乐形象。教师除掌握声乐技巧和具备音乐素质外,其自我审美意识的参与和发挥在歌曲再创造中更为重要。它包含了教师对歌曲的自我感受、自我评价、自我理解,体现出教师的个性气质。没有自觉参与自我审美意识的演唱不能称为再创造,只能叫音符的“传声筒”,或是歌曲的“翻版”。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教师自我审美意识在歌曲再创造中的作用。
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是歌曲再创造的起点。有的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或者对这个环节把握不当。笔者曾听过一位专家的声乐教学讲座,共有七名学生作教学示范演唱,有五名学生被专家视为选材不太适合自己的演唱,因而影响了对作品内涵的表现和声音优势的发挥。笔者以为,选材不适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唱者掌握的声乐技巧还未达到演唱应具备的要求;二是演唱者自身的个性气质、嗓音条件与歌曲表现的情绪、情感、风格等不吻合。前者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演唱必然力不从心,时间长一点,就会造成声带损伤,也不利于演唱者声乐技巧的正确运用,甚至造成技术方面的退步。但只要自我有所认识,多演唱一些“小”一点的作品,很快就会恢复原有的声乐技巧状态。而后者,也许在演唱中并不存在技巧达不到的问题,甚至演唱起来很轻松。但由于与自我的艺术个性不合,长此以往,在不知不觉中扭曲了艺术个性,也就毁了演唱者的艺术生命。如上世纪80年代一位颇具功力,曾被声乐权威、美籍华人斯义桂教授认为很有发展前途的男低音,本来他完全可以在美声唱法的演唱上取得优异成绩,由于自我审美意识的迷惘,演唱了大量不适合自己个性、气质、嗓音特色的作品,模仿流行歌手的演唱风格和表现风格,虽有一时之功利,几年过去,却再也听不见他的歌声了。如果选材得当,演唱的个性、气质、嗓音特色及表现能力,与作品较为吻合,演唱者的审美意识容易参与,在歌曲再创造中便会发挥积极作用,自身的优势也易得到较充分的表现,从而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不能不看到,群体审美心理趋势对个体审美心理的巨大影响力。演唱者在这种影响下,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不惜牺牲自我审美追求和艺术个性。因此,演唱者在选材上首要考虑的应该是自我优势能否得到发挥,再去求得自我审美意识与群体审美意识心理的最佳结合点。
准确地传达出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审美追求,同时又将教师自我审美评价、审美意识深深烙印于歌曲演唱、表现之中,塑造出生动、鲜明、富于艺术个性的音乐形象,是歌曲再创造的核心。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意义和音乐因素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使歌曲的再创造具备客观的美学价值。现对《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这首歌曲作一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念之情,在明快、流畅的描述中透出淡淡的忧郁,蕴涵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自由诗的格式,句子是散文般的组合,具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文学的表现特色。曲作者运用音乐表现的手段,成功地揭示了歌曲的内涵,深化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意境,将词作者内心世界的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至。尤其是音乐与语言结合得很好,散文般的句子流畅起伏,朗朗上口;就是语速、语气、语调这些细微的地方也非常贴切而生动。又因为音乐发展进行上段落层次的对比,所以词作在层次上更清晰,重心更突出。歌曲的总体风格由演唱者通过分析,感受、把握后,接下来应该运用审美想象,积极调动自我审美意识深入各种对比因素之中,多层次、多角度、更细微地进行感受,品味出自我认为最敏感、最动人的东西。特别是音乐的对比因素,如力度、速度、连音、顿音、节奏节拍和调式调性等,应力求将这些对比因素从形式上的对比化为自我自觉到的对比内涵,化为自我真切的情感流露。有些对比因素,一点细微的不同变化,如强一点,弱一点,快一点,慢一点,连一点,顿一点,都会带来不一样的韵味。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其演唱风格质朴、亲切、不事雕凿,很具特色。多年来,演唱此曲的人不少,但少有比肩者。然而,青年歌唱家彭丽媛以演唱此曲初登舞台,却大获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她唱出了自己的艺术性,歌曲的再创造有新意。试比较这一乐句。
彭丽媛①处用气息将6音挑上去,亮出来,夸张并带滑音的意味;②处衬词吐字咬字着意夸张,声音圆润连贯,与郭兰英的演唱有着明显的不同处理。独辟蹊径的彭丽媛其演唱华彩、甜美、明媚、迂铺陈很有新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群体审美心理产生了共鸣,赋予了这首歌曲的审美价值。
个体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综合体,溶演唱者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于其中。演唱过程即是演唱者将这些精神因素展现给观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艺术的分寸感,真正形成对群体的最佳吸引点,同群体审美心理产生长久的共鸣。演唱过程的“不及”或“过火”,都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在演唱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是演唱表现“过火”。一是追求外在的对比效果,表演成分、装饰成分较多,而内在的真实体验和真实的情感较少,重形而轻“神”。著名戏曲演唱家骆玉笙老人往台上一站,不见珠光宝气,不见搔首弄姿,即先声夺人。这就是歌唱者内在的精神力量产生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二是演唱中总担心声音不够响,似乎越卖劲去唱才越有感染力。这里面也有炫耀声音而忽略歌曲内容的倾向。有一位声乐教育家要求他的学生要敢于轻一点去唱,只需一分“力”就能完成的,绝不使用到两分。有时,低吟浅唱往往更能调动起听众的艺术饥饿感,更能激发听众的审美联想。无平地何以显高山,无平淡何以有高潮。同时,演唱者还应根据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不同特点,随时准备对自己的演唱和表演作出必要的调整。因为,最佳的吸引点存在于流动的区域之中。泰戈尔说:“美懂得说够了;野蛮吵着闹着还要更多。“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这些,都是歌曲创造应遵循的原则。
如何使自我审美意识尽快得以优化呢?博采众长,尽可能涉足不同的艺术种类,甚至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多方面充实、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而于细微之外用真情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在日常生活中,带着真情去感受身边的人与事,不是也会从许许多多微不足道、毫不起眼的平凡处,感受到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吗?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失去了对生活,对艺术不断更新的自我独特的感受力、认识力,也就失去了艺术进步的动力和艺术创造的活力。
只有抒发情感意志的心声才能形成美妙的歌声。当学生已掌握了相当声乐技巧之后,演唱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完全取决于自我审美意识是否具有相当的优势。学生应认识到自我审美意识在歌曲再创造成中的作用,不懈地努力追求,以形成自我审美意识的优化,形成富于个性、富于创造性的表演风格。用美妙的歌声,拨动幼儿心灵真、善、美的琴弦;用美妙的歌声,唱出我们伟大时代的旋律。
【关键词】歌曲再创造 自我审美意识歌曲演唱
幼师声乐教学的宗旨是培养能够进行幼儿声乐教学、示范表演和歌曲创编的幼儿教师,要求学生掌握声乐基础知识,学会演唱民族和幼儿歌曲,具备一定的歌曲创编能力。歌曲演唱是学生的基本功之一,声乐教学中对歌曲再创造的处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歌曲再创造是将歌曲的创作意图、审美追求、思想情感,尽可能完美地演唱和表现出来,塑造出一个生动、饱满、完整的音乐形象。教师除掌握声乐技巧和具备音乐素质外,其自我审美意识的参与和发挥在歌曲再创造中更为重要。它包含了教师对歌曲的自我感受、自我评价、自我理解,体现出教师的个性气质。没有自觉参与自我审美意识的演唱不能称为再创造,只能叫音符的“传声筒”,或是歌曲的“翻版”。因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教师自我审美意识在歌曲再创造中的作用。
选择适合学生演唱的歌曲,是歌曲再创造的起点。有的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环节,或者对这个环节把握不当。笔者曾听过一位专家的声乐教学讲座,共有七名学生作教学示范演唱,有五名学生被专家视为选材不太适合自己的演唱,因而影响了对作品内涵的表现和声音优势的发挥。笔者以为,选材不适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演唱者掌握的声乐技巧还未达到演唱应具备的要求;二是演唱者自身的个性气质、嗓音条件与歌曲表现的情绪、情感、风格等不吻合。前者表现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演唱必然力不从心,时间长一点,就会造成声带损伤,也不利于演唱者声乐技巧的正确运用,甚至造成技术方面的退步。但只要自我有所认识,多演唱一些“小”一点的作品,很快就会恢复原有的声乐技巧状态。而后者,也许在演唱中并不存在技巧达不到的问题,甚至演唱起来很轻松。但由于与自我的艺术个性不合,长此以往,在不知不觉中扭曲了艺术个性,也就毁了演唱者的艺术生命。如上世纪80年代一位颇具功力,曾被声乐权威、美籍华人斯义桂教授认为很有发展前途的男低音,本来他完全可以在美声唱法的演唱上取得优异成绩,由于自我审美意识的迷惘,演唱了大量不适合自己个性、气质、嗓音特色的作品,模仿流行歌手的演唱风格和表现风格,虽有一时之功利,几年过去,却再也听不见他的歌声了。如果选材得当,演唱的个性、气质、嗓音特色及表现能力,与作品较为吻合,演唱者的审美意识容易参与,在歌曲再创造中便会发挥积极作用,自身的优势也易得到较充分的表现,从而构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不能不看到,群体审美心理趋势对个体审美心理的巨大影响力。演唱者在这种影响下,容易产生急功近利的想法,不惜牺牲自我审美追求和艺术个性。因此,演唱者在选材上首要考虑的应该是自我优势能否得到发挥,再去求得自我审美意识与群体审美意识心理的最佳结合点。
准确地传达出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审美追求,同时又将教师自我审美评价、审美意识深深烙印于歌曲演唱、表现之中,塑造出生动、鲜明、富于艺术个性的音乐形象,是歌曲再创造的核心。首先,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意义和音乐因素及二者的有机结合,使歌曲的再创造具备客观的美学价值。现对《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赵元任曲)这首歌曲作一分析。这首歌曲的歌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爱念之情,在明快、流畅的描述中透出淡淡的忧郁,蕴涵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语言的表现形式是自由诗的格式,句子是散文般的组合,具有20世纪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和文学的表现特色。曲作者运用音乐表现的手段,成功地揭示了歌曲的内涵,深化了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境界和文学意境,将词作者内心世界的激情表现得淋漓尽至。尤其是音乐与语言结合得很好,散文般的句子流畅起伏,朗朗上口;就是语速、语气、语调这些细微的地方也非常贴切而生动。又因为音乐发展进行上段落层次的对比,所以词作在层次上更清晰,重心更突出。歌曲的总体风格由演唱者通过分析,感受、把握后,接下来应该运用审美想象,积极调动自我审美意识深入各种对比因素之中,多层次、多角度、更细微地进行感受,品味出自我认为最敏感、最动人的东西。特别是音乐的对比因素,如力度、速度、连音、顿音、节奏节拍和调式调性等,应力求将这些对比因素从形式上的对比化为自我自觉到的对比内涵,化为自我真切的情感流露。有些对比因素,一点细微的不同变化,如强一点,弱一点,快一点,慢一点,连一点,顿一点,都会带来不一样的韵味。
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的《谁不说俺家乡好》,其演唱风格质朴、亲切、不事雕凿,很具特色。多年来,演唱此曲的人不少,但少有比肩者。然而,青年歌唱家彭丽媛以演唱此曲初登舞台,却大获成功。究其原因,是因为她唱出了自己的艺术性,歌曲的再创造有新意。试比较这一乐句。
彭丽媛①处用气息将6音挑上去,亮出来,夸张并带滑音的意味;②处衬词吐字咬字着意夸张,声音圆润连贯,与郭兰英的演唱有着明显的不同处理。独辟蹊径的彭丽媛其演唱华彩、甜美、明媚、迂铺陈很有新意,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与群体审美心理产生了共鸣,赋予了这首歌曲的审美价值。
个体的审美意识是一个综合体,溶演唱者的个性、气质、艺术修养于其中。演唱过程即是演唱者将这些精神因素展现给观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注意艺术的分寸感,真正形成对群体的最佳吸引点,同群体审美心理产生长久的共鸣。演唱过程的“不及”或“过火”,都达不到应有的艺术效果。在演唱中较为普遍存在的是演唱表现“过火”。一是追求外在的对比效果,表演成分、装饰成分较多,而内在的真实体验和真实的情感较少,重形而轻“神”。著名戏曲演唱家骆玉笙老人往台上一站,不见珠光宝气,不见搔首弄姿,即先声夺人。这就是歌唱者内在的精神力量产生的强大艺术感染力。二是演唱中总担心声音不够响,似乎越卖劲去唱才越有感染力。这里面也有炫耀声音而忽略歌曲内容的倾向。有一位声乐教育家要求他的学生要敢于轻一点去唱,只需一分“力”就能完成的,绝不使用到两分。有时,低吟浅唱往往更能调动起听众的艺术饥饿感,更能激发听众的审美联想。无平地何以显高山,无平淡何以有高潮。同时,演唱者还应根据审美主体和客体的不同特点,随时准备对自己的演唱和表演作出必要的调整。因为,最佳的吸引点存在于流动的区域之中。泰戈尔说:“美懂得说够了;野蛮吵着闹着还要更多。“夸而有节,饰而不诬。”这些,都是歌曲创造应遵循的原则。
如何使自我审美意识尽快得以优化呢?博采众长,尽可能涉足不同的艺术种类,甚至艺术以外的其他学科,多方面充实、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而于细微之外用真情也不失为一条“捷径”。在日常生活中,带着真情去感受身边的人与事,不是也会从许许多多微不足道、毫不起眼的平凡处,感受到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艺术的美吗?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如果失去了对生活,对艺术不断更新的自我独特的感受力、认识力,也就失去了艺术进步的动力和艺术创造的活力。
只有抒发情感意志的心声才能形成美妙的歌声。当学生已掌握了相当声乐技巧之后,演唱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就完全取决于自我审美意识是否具有相当的优势。学生应认识到自我审美意识在歌曲再创造成中的作用,不懈地努力追求,以形成自我审美意识的优化,形成富于个性、富于创造性的表演风格。用美妙的歌声,拨动幼儿心灵真、善、美的琴弦;用美妙的歌声,唱出我们伟大时代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