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到新疆,就有朋友说应该去喀纳斯(Canas)看看,说这里是“亚洲唯一的瑞士风光”。展开地图,看到喀纳斯大约位于东经87°、北纬47°位置,这里是中、俄、蒙、哈萨克斯坦四国交界处,差不多正好是中国"雄鸡"版图上的一根尾翎,从经度来讲离欧洲大陆已经不远,从纬度上看和瑞士也大致相当。时值6月,济南的气温已经在35℃以上,而站在乌鲁木齐的光明路上,不远处的博格达峰上白雪皑皑,令人产生一种虚幻的感觉。喀纳斯的纬度比乌鲁木齐高出近4°,阿尔泰山群山绵延,想必另有一番盛景吧!
布尔津:飞机打蚊子·白沙暴
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准噶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缘北上,穿过卡拉麦里蹄类动物保护区,然后从恰库尔特转向西北,到达喀纳斯所在的布尔津县城,要走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布尔津,已经是晚上9点钟,夕阳西下,照在宽阔的额尔齐斯河上,泛着金闪闪的光。额尔齐斯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可能多是雪山融水汇集而成,尽管是在盛夏,却给人以清洌的感觉,站在额尔齐斯河大桥上放眼望去,密集的冷杉和沙枣树沿河而生,平静的水面泛着碧绿的倒影,上面又镀了一层金色的光,静美如秋水。
由于生活在冷水里,生长缓慢,所以布尔津餐馆里的野生鱼味道鲜美。但我们并不建议大家吃。理由很简单:我们已经几乎吃光了渤海、黄海和东海里的美味,就咂咂嘴巴,放过额尔齐斯河里的生灵们吧!如果有雅兴,布尔津有条烧烤街倒是可以去品尝一下。不过要当心两种东西,一是蚊子。可能因为水宽林密,又值蚊子交配的黄金季节吧,十点钟的时候,太阳刚刚落下,成群的蚊子就出动了。我第一次见这么大规模的蚊子战队,没有预警,铺天盖地就来了,它们个头并不大,嘴巴却比电台的主持人还厉害,一拥而上咬遍全身。我们仓皇逃窜,突然我发现前面一架绿色的带着三个大螺旋桨的飞机尾部冒着滚滚浓烟俯冲下来。我第一反应就是飞机失事,吓得赶紧躲藏。然而飞机放出一阵烟雾又拉升了。一会儿又回来俯冲,如是再三,我以为飞机迫降不成功。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原来是在来灭蚊。都说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布尔津的蚊子要出动飞机来打,其肆虐程度可见一斑。
第二要当心的是沙尘暴。我们坐在夜市上,兴高采烈地买来烧酒烤肉,正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一阵狂风袭来,飞沙走石,白沙迷漫,有如天篷元帅摄食。四十多分钟后,风息沙止,可是嘴里、杯里、烤肉上尽皆白沙,刚才肆虐一气的蚊子踪影全无。饭是吃不成了,夜色凉爽恰人,正是散步的好时光。不过走不了多久,气温就到十几度了,单衣就撑不住了。
草原冰河·会变色的喀纳斯湖
从布尔津到喀纳斯约150公里,但由于山路崎岖,旅行车要走三四个小时。驶出布尔津不远就开始爬坡,初入目的是奇石林立,渐渐地看到一条清溪,周边的草变得绿油油的。再走,就见到了成群的羊群、牛群、马群和骆驼群。车过处不时能见到大片的积雪,三步五步地就能见到从山坡上哗哗流出的泉水,想是山顶上的雪融化后渗出变成一条条冰河,懒懒散散的羊和骆驼在河边嬉戏。临近喀纳斯所在的禾木乡,牛羊渐渐少了,放眼望去,满山都是黄灿灿的小花,导游说当地人给这些小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黄金莲。其中还间杂着无数蓝色的说不上名字的小花,和嫩绿的草混在一起,一片春日里万物复苏的昂然生机,仿佛时光倒退。
喀纳斯的景区的入口叫贾登峪。“峪”在当地语里是“屋子”的意思。起这个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周济穷人的好心猎人贾登。在这里换上景区的区间车,沿着喀纳斯河上行,到处是高大挺拔的原始的冷杉林。喀纳斯河显然是山间雪水汇成,一丈余宽的河面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有时呈碧绿色,有时呈深蓝色,有时呈鹅黄色。据说这是由于河床地质构造与光线的不同造成的。同样,河的源头喀纳斯湖里的水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游喀纳斯湖,最好是在早上九点多钟。这个时候,太阳刚刚升起,树上、草地上满是露珠,在朝阳下闪着柔和的光。四周只有鸟鸣,几无人迹。沿着区间车站直接走下湖,可能见到路边大片盛开的野牡丹,还有一棵倒伏河畔的粗大的杉树。古冰川留下的砂砾随处可见。湖边有一条用结实的杉木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处,一些木板还弯进湖里,湖水拍打着岸边,发出呱呱的响声。把手伸进湖里,感觉冰冷刺骨,微风吹过,眼前银色的雪山的倒影就轻轻波动,而远处的冷杉林的翠绿的倒影就像镶在框子里的一幅巨大的油画。稍后,太阳升起来,西湖边是一片金黄,东湖则是一片墨绿;下午夕阳西下再来看,景色正好倒了个个儿。只有湖面往北,是一望无际的蓝。坐快艇出发,可以从这里去湖的深处。但听导游讲,游客也只能到二道湾止步。因为那里就是传说中的湖怪出没的地方。
湖怪·十米长的大红鱼
喀纳斯湖里有两大怪,一是有湖里有一条千米的木堤,二是有一种巨大的生物。由于夏日时间短,这些树生长非常缓慢,一棵碗口粗的树的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据导游讲,喀纳斯周围的土质比较浅,冬天里雪大风大,雪水融化后使土质松软,风一刮,很多树就会倒下。所以喀纳斯的很多树都是连理树,常常是两株长在一起。就这样漫步湖边山野,倒下的树随处可见。很多树倒在湖里,被风吹着逆水而上,在湖中形成一条长达一公里的木堤。
说到喀纳斯湖,不能不说“湖怪”。关于湖怪很多新闻中都有报道,当地的传说也很多,基本都是“湖怪”不时吃人吃马牛的传说。上个世纪80年代,新疆有关部门针对喀纳斯组织了数次科考,有人在沿湖的浅水中的确发现了不少的牛、马、羊骨。自治区政府组织的科考队在湖上架了一个上百米的大网,结果第二天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三天后在湖上两公里处发现了破碎的鱼网。后来他们做了一个巨型鱼钩,挂了一只羊腿做诱饵,结果发现了一条长达9米的大红鱼。1985年8月11日《新疆日报》头版头条正式报道:“喀纳斯湖发现巨型大红鱼,鱼头宽度在一米以上,鱼体长约10至15米,体重超过4吨。”科考队经过两年的考察,发现了三四十条大红鱼组成的鱼群,每条都在三四米以上。这些鱼就是巨型哲罗鲑鱼。哲罗鲑是北方冷水型食肉鱼类,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生性凶猛,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研究表明巨型哲罗鲑鱼的体重约二三吨。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考察结果,认为喀纳斯湖无法满足些鱼的食物和洄游。中科院青藏所的研究员朱立平则认为,“湖怪”很可能是豚类或其他生物种类。中科院水生物所的陈毅峰教授则认为“湖怪”当一种所不为人类所熟知的大型哺乳动物。但是淡水中又似乎不会有这种动物种。
不管怎么说,湖中有一种庞然大物是肯定的。
神秘的图瓦人·胡笳与手机
喀纳斯地区生活的,主要是蒙古族的图瓦人。他们分居在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村,总共不到三千人。图瓦人擅长骑马、打猎、射箭,滑雪,他们的房子都是全部用松木原木垒起来的,顶部尖尖的,房子周围用木板围成栅栏,我们到来的季节,牛羊都到山上吃草了,家家户户都很安静,只有猎犬友好地打量着我们。
图瓦人讲自己的语言——图瓦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隋书》、《新唐书》等书都把图瓦人当成我国境内的一个民族。至今图瓦人还保留着1918年民国政府颁发给他们的银印。还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过来的,我曾经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人民共和国代办孙一先的回忆录,说当年苏联的驻军中有图瓦人要求到中国使馆避难。可见图瓦人在前苏联也有分布。1998年俄罗斯学者扎哈洛夫博士研究发现,图瓦人细胞中的脱氧核酸与安第安人有75%吻合,而且两个两个民族的颧骨与尾毛长相很相似,宗教信仰又都是原始拜物教——萨满教,因此他断定图瓦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士兵,这种说法缘于很多的历史传说,但图瓦的老人却全都否认这一说法,说他们和蒙古人没有关系。
中国的5号界碑位于白哈巴附近。我们去白哈巴,需要办理汉蒙两种文字的边境通行证,一路上要过三道关卡。白哈巴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十座木屋,我转了一大圈,只见到一位会讲汉语的禾木乡干部,一位图瓦小朋友和一位图瓦族老大娘。小朋友在自己的围栏后,睁着大眼好奇地看着我们,无论如何搭讪他都不理我们——他听不懂我们的话。和那位图瓦族的老大娘比划了半天,她同意我们进她家看看。屋里两间房里都挂着成吉思汗的像,里屋是客厅,地上铺着漂亮的地毯,墙上挂着几套蒙古袍,还有一口看上去很古老的蒙古短刀。外屋的墙上挂着很多贴着照片的镜框,床上放着一件军装,不知是老人孩子的还是当地驻军战士的。床头上还贴着花泽类的照片,让人感到这里离流行不远也不近。
不承认是蒙古人却家家挂成吉思汗的像,这是图瓦人让人不解的地方。图瓦人有第一个让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奇怪的乐器“楚儿”。“楚儿”是用芦苇制成哨,却能吹出五六个声,也就是多声部和弦。生活在喀纳斯村的额尔德西老人就会吹这种“楚儿”,他因此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因为有学者发现"楚儿"就是古代流行的乐器“胡笳”(胡人卷芦叶吹之),“楚儿”是在汉前产生的,早已经失传。现在在阿勒泰深山中有图瓦人居然仍然会吹奏一曲曲音乐,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我们赶到额尔德西老人家拜访他,不过我们去得早了点,老人还没起床。我们和老人的弟弟聊了几句,因为要赶去喀纳斯小学采访,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他家。
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当地的牧民,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哈萨克人,或是图瓦人,离现代时尚都不遥远。有不少的图瓦人院子里都放着太阳能电板,一些人家里还放着卫星电视天线。我看到一个小伙子,在栅栏上放了一个小音箱,一边播放着流行歌曲,一边跟着哼哼。由于辽阔而偏远,有线电话在这里施展不开,手机倒是大显身手。笔者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注意到一路上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手机都可以使用,不少的喀纳斯人都用上了这新玩意儿。虽然还不是特别多见,但手机成为马、箭之后图瓦人的又一利器。也是通过一部手机,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喀纳斯好女孩兰兰。
美女医生兰兰·喀纳斯小学
那天晚上十点多钟,我们吃过晚饭,沿着喀纳斯平坦的中心柏油路散步。见到两个小朋友在院子里踢球,不管我们怎么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是不理会,显然他们是听不懂我们的话。再往前走,一家的院子里放着一个白色的卫星天线。我大着胆子推开栅栏走进去,见这一家显然与其他居民不同:院子里有好几座小木屋,第一间屋里放着沙发,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正在看电视。笔者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忽然瞥见女孩手里玩弄着一部小巧的手机,这让我们感觉到她应该不难沟通。我大声问:可以进来坐坐吗?女孩子看了我们一眼,说:可以!她居然会讲汉语,我们喜出望外,进屋坐下,看到女孩看的是《半路夫妻》。
女孩的嫂嫂过来招呼我们。她是汉族人,从布尔津县城嫁到喀纳斯来的。她说,她公公是汉族人,是喀纳斯小学的校长,婆婆是哈萨克人,自己的丈夫在人事局工作,还有个哥哥给政府开车。这位漂亮的女孩是她小姑子,叫兰兰。
我们和兰兰谈起来,她说她的名字叫左拉提,汉语名字叫兰兰。她在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读了五年书,毕业后回到喀纳斯,在卫生所工作,这里只有她一个医生,也没有护士。所以周围的人看病吃药打针都是她一个人的事。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问她从省城回到闭塞落后的喀纳斯,她能适应吗?她说,她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她喜欢回家。我们聊了有一个多小时,对兰兰一家已经毫无陌生感了,还约好第二天来这里吃她妈妈做的饭。兰兰跟哥哥到湖畔的篝火边跳舞去了。
第二天我们再来,兰兰的嫂嫂告诉我们兰兰出诊去了,一早牧民骑马来接。这时候一个小伙子开着车来送水,我们帮忙把水桶全打满。这时候兰兰回来了,原来她没有走远,马队是来接她妈妈参加婚礼的。不过骑马出诊对她来说也是常事。眼前的这个女孩子在我们面前显得既刚毅又腼腆。她哥哥和我们开玩笑说,兰兰的追求者很多,可是现在仍名花无主,让我们帮她找个好对象,她立马低下头,羞红了脸。
接下来我们来到喀纳斯小学。喀纳斯小学紧临额尔德西老人家。我们到来的时候正值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开心地打球,嬉戏。进门我们找到了会讲汉语的巴特吉尔格勒老师。他介绍说,喀纳斯小学一共六个年级75个人,最少的班6个人,最多的16个人,用蒙古语教学,其中一个哈萨克班用哈萨克语教学。孩子们上了中学,就要到禾木乡和县城布尔津上学了。从去年开始,学校也开始教授汉语了。我们看到一位年级大些的男孩正在办墙报,墙报上用汉语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问几位小朋友话,小的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大一些的告诉我们他们的名字,我们却没听懂。
我们听一位装扮满时尚的数学女老师上了一课。可惜她用的全是蒙文,我们听不懂,也没有机会交流。
离开的时候我们回头看了一眼校园里的五星红旗,旗子挂得高高的,在劲风中飘扬,在周围雪山的映衬下格外鲜艳。
布尔津:飞机打蚊子·白沙暴
从乌鲁木齐出发,沿着准噶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边缘北上,穿过卡拉麦里蹄类动物保护区,然后从恰库尔特转向西北,到达喀纳斯所在的布尔津县城,要走十多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到达布尔津,已经是晚上9点钟,夕阳西下,照在宽阔的额尔齐斯河上,泛着金闪闪的光。额尔齐斯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河流,可能多是雪山融水汇集而成,尽管是在盛夏,却给人以清洌的感觉,站在额尔齐斯河大桥上放眼望去,密集的冷杉和沙枣树沿河而生,平静的水面泛着碧绿的倒影,上面又镀了一层金色的光,静美如秋水。
由于生活在冷水里,生长缓慢,所以布尔津餐馆里的野生鱼味道鲜美。但我们并不建议大家吃。理由很简单:我们已经几乎吃光了渤海、黄海和东海里的美味,就咂咂嘴巴,放过额尔齐斯河里的生灵们吧!如果有雅兴,布尔津有条烧烤街倒是可以去品尝一下。不过要当心两种东西,一是蚊子。可能因为水宽林密,又值蚊子交配的黄金季节吧,十点钟的时候,太阳刚刚落下,成群的蚊子就出动了。我第一次见这么大规模的蚊子战队,没有预警,铺天盖地就来了,它们个头并不大,嘴巴却比电台的主持人还厉害,一拥而上咬遍全身。我们仓皇逃窜,突然我发现前面一架绿色的带着三个大螺旋桨的飞机尾部冒着滚滚浓烟俯冲下来。我第一反应就是飞机失事,吓得赶紧躲藏。然而飞机放出一阵烟雾又拉升了。一会儿又回来俯冲,如是再三,我以为飞机迫降不成功。问了当地人,才知道原来是在来灭蚊。都说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布尔津的蚊子要出动飞机来打,其肆虐程度可见一斑。
第二要当心的是沙尘暴。我们坐在夜市上,兴高采烈地买来烧酒烤肉,正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一阵狂风袭来,飞沙走石,白沙迷漫,有如天篷元帅摄食。四十多分钟后,风息沙止,可是嘴里、杯里、烤肉上尽皆白沙,刚才肆虐一气的蚊子踪影全无。饭是吃不成了,夜色凉爽恰人,正是散步的好时光。不过走不了多久,气温就到十几度了,单衣就撑不住了。
草原冰河·会变色的喀纳斯湖
从布尔津到喀纳斯约150公里,但由于山路崎岖,旅行车要走三四个小时。驶出布尔津不远就开始爬坡,初入目的是奇石林立,渐渐地看到一条清溪,周边的草变得绿油油的。再走,就见到了成群的羊群、牛群、马群和骆驼群。车过处不时能见到大片的积雪,三步五步地就能见到从山坡上哗哗流出的泉水,想是山顶上的雪融化后渗出变成一条条冰河,懒懒散散的羊和骆驼在河边嬉戏。临近喀纳斯所在的禾木乡,牛羊渐渐少了,放眼望去,满山都是黄灿灿的小花,导游说当地人给这些小花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黄金莲。其中还间杂着无数蓝色的说不上名字的小花,和嫩绿的草混在一起,一片春日里万物复苏的昂然生机,仿佛时光倒退。
喀纳斯的景区的入口叫贾登峪。“峪”在当地语里是“屋子”的意思。起这个名字为的是纪念一位周济穷人的好心猎人贾登。在这里换上景区的区间车,沿着喀纳斯河上行,到处是高大挺拔的原始的冷杉林。喀纳斯河显然是山间雪水汇成,一丈余宽的河面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涛汹涌,有时呈碧绿色,有时呈深蓝色,有时呈鹅黄色。据说这是由于河床地质构造与光线的不同造成的。同样,河的源头喀纳斯湖里的水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游喀纳斯湖,最好是在早上九点多钟。这个时候,太阳刚刚升起,树上、草地上满是露珠,在朝阳下闪着柔和的光。四周只有鸟鸣,几无人迹。沿着区间车站直接走下湖,可能见到路边大片盛开的野牡丹,还有一棵倒伏河畔的粗大的杉树。古冰川留下的砂砾随处可见。湖边有一条用结实的杉木板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通向远处,一些木板还弯进湖里,湖水拍打着岸边,发出呱呱的响声。把手伸进湖里,感觉冰冷刺骨,微风吹过,眼前银色的雪山的倒影就轻轻波动,而远处的冷杉林的翠绿的倒影就像镶在框子里的一幅巨大的油画。稍后,太阳升起来,西湖边是一片金黄,东湖则是一片墨绿;下午夕阳西下再来看,景色正好倒了个个儿。只有湖面往北,是一望无际的蓝。坐快艇出发,可以从这里去湖的深处。但听导游讲,游客也只能到二道湾止步。因为那里就是传说中的湖怪出没的地方。
湖怪·十米长的大红鱼
喀纳斯湖里有两大怪,一是有湖里有一条千米的木堤,二是有一种巨大的生物。由于夏日时间短,这些树生长非常缓慢,一棵碗口粗的树的树龄都在百年以上。据导游讲,喀纳斯周围的土质比较浅,冬天里雪大风大,雪水融化后使土质松软,风一刮,很多树就会倒下。所以喀纳斯的很多树都是连理树,常常是两株长在一起。就这样漫步湖边山野,倒下的树随处可见。很多树倒在湖里,被风吹着逆水而上,在湖中形成一条长达一公里的木堤。
说到喀纳斯湖,不能不说“湖怪”。关于湖怪很多新闻中都有报道,当地的传说也很多,基本都是“湖怪”不时吃人吃马牛的传说。上个世纪80年代,新疆有关部门针对喀纳斯组织了数次科考,有人在沿湖的浅水中的确发现了不少的牛、马、羊骨。自治区政府组织的科考队在湖上架了一个上百米的大网,结果第二天大网消失得无影无踪。三天后在湖上两公里处发现了破碎的鱼网。后来他们做了一个巨型鱼钩,挂了一只羊腿做诱饵,结果发现了一条长达9米的大红鱼。1985年8月11日《新疆日报》头版头条正式报道:“喀纳斯湖发现巨型大红鱼,鱼头宽度在一米以上,鱼体长约10至15米,体重超过4吨。”科考队经过两年的考察,发现了三四十条大红鱼组成的鱼群,每条都在三四米以上。这些鱼就是巨型哲罗鲑鱼。哲罗鲑是北方冷水型食肉鱼类,满嘴都是锋利的牙齿,生性凶猛,繁殖季节鱼体呈红褐色。研究表明巨型哲罗鲑鱼的体重约二三吨。
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考察结果,认为喀纳斯湖无法满足些鱼的食物和洄游。中科院青藏所的研究员朱立平则认为,“湖怪”很可能是豚类或其他生物种类。中科院水生物所的陈毅峰教授则认为“湖怪”当一种所不为人类所熟知的大型哺乳动物。但是淡水中又似乎不会有这种动物种。
不管怎么说,湖中有一种庞然大物是肯定的。
神秘的图瓦人·胡笳与手机
喀纳斯地区生活的,主要是蒙古族的图瓦人。他们分居在喀纳斯村,禾木村和白哈巴村,总共不到三千人。图瓦人擅长骑马、打猎、射箭,滑雪,他们的房子都是全部用松木原木垒起来的,顶部尖尖的,房子周围用木板围成栅栏,我们到来的季节,牛羊都到山上吃草了,家家户户都很安静,只有猎犬友好地打量着我们。
图瓦人讲自己的语言——图瓦语,属阿勒泰语系突厥语族。《隋书》、《新唐书》等书都把图瓦人当成我国境内的一个民族。至今图瓦人还保留着1918年民国政府颁发给他们的银印。还有人认为,图瓦人的祖先是500年前从西伯利亚迁过来的,我曾经读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蒙古人民共和国代办孙一先的回忆录,说当年苏联的驻军中有图瓦人要求到中国使馆避难。可见图瓦人在前苏联也有分布。1998年俄罗斯学者扎哈洛夫博士研究发现,图瓦人细胞中的脱氧核酸与安第安人有75%吻合,而且两个两个民族的颧骨与尾毛长相很相似,宗教信仰又都是原始拜物教——萨满教,因此他断定图瓦人是印第安人的祖先;有些学者认为图瓦人是成吉思汗西征时留下的士兵,这种说法缘于很多的历史传说,但图瓦的老人却全都否认这一说法,说他们和蒙古人没有关系。
中国的5号界碑位于白哈巴附近。我们去白哈巴,需要办理汉蒙两种文字的边境通行证,一路上要过三道关卡。白哈巴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十座木屋,我转了一大圈,只见到一位会讲汉语的禾木乡干部,一位图瓦小朋友和一位图瓦族老大娘。小朋友在自己的围栏后,睁着大眼好奇地看着我们,无论如何搭讪他都不理我们——他听不懂我们的话。和那位图瓦族的老大娘比划了半天,她同意我们进她家看看。屋里两间房里都挂着成吉思汗的像,里屋是客厅,地上铺着漂亮的地毯,墙上挂着几套蒙古袍,还有一口看上去很古老的蒙古短刀。外屋的墙上挂着很多贴着照片的镜框,床上放着一件军装,不知是老人孩子的还是当地驻军战士的。床头上还贴着花泽类的照片,让人感到这里离流行不远也不近。
不承认是蒙古人却家家挂成吉思汗的像,这是图瓦人让人不解的地方。图瓦人有第一个让人不解的地方,就是有一个奇怪的乐器“楚儿”。“楚儿”是用芦苇制成哨,却能吹出五六个声,也就是多声部和弦。生活在喀纳斯村的额尔德西老人就会吹这种“楚儿”,他因此被称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因为有学者发现"楚儿"就是古代流行的乐器“胡笳”(胡人卷芦叶吹之),“楚儿”是在汉前产生的,早已经失传。现在在阿勒泰深山中有图瓦人居然仍然会吹奏一曲曲音乐,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我们赶到额尔德西老人家拜访他,不过我们去得早了点,老人还没起床。我们和老人的弟弟聊了几句,因为要赶去喀纳斯小学采访,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他家。
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当地的牧民,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哈萨克人,或是图瓦人,离现代时尚都不遥远。有不少的图瓦人院子里都放着太阳能电板,一些人家里还放着卫星电视天线。我看到一个小伙子,在栅栏上放了一个小音箱,一边播放着流行歌曲,一边跟着哼哼。由于辽阔而偏远,有线电话在这里施展不开,手机倒是大显身手。笔者带了一部全球通手机,注意到一路上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手机都可以使用,不少的喀纳斯人都用上了这新玩意儿。虽然还不是特别多见,但手机成为马、箭之后图瓦人的又一利器。也是通过一部手机,我们有幸结识了一位喀纳斯好女孩兰兰。
美女医生兰兰·喀纳斯小学
那天晚上十点多钟,我们吃过晚饭,沿着喀纳斯平坦的中心柏油路散步。见到两个小朋友在院子里踢球,不管我们怎么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是不理会,显然他们是听不懂我们的话。再往前走,一家的院子里放着一个白色的卫星天线。我大着胆子推开栅栏走进去,见这一家显然与其他居民不同:院子里有好几座小木屋,第一间屋里放着沙发,一个漂亮的女孩子正在看电视。笔者正犹豫着要不要进去,忽然瞥见女孩手里玩弄着一部小巧的手机,这让我们感觉到她应该不难沟通。我大声问:可以进来坐坐吗?女孩子看了我们一眼,说:可以!她居然会讲汉语,我们喜出望外,进屋坐下,看到女孩看的是《半路夫妻》。
女孩的嫂嫂过来招呼我们。她是汉族人,从布尔津县城嫁到喀纳斯来的。她说,她公公是汉族人,是喀纳斯小学的校长,婆婆是哈萨克人,自己的丈夫在人事局工作,还有个哥哥给政府开车。这位漂亮的女孩是她小姑子,叫兰兰。
我们和兰兰谈起来,她说她的名字叫左拉提,汉语名字叫兰兰。她在乌鲁木齐新疆医科大学读了五年书,毕业后回到喀纳斯,在卫生所工作,这里只有她一个医生,也没有护士。所以周围的人看病吃药打针都是她一个人的事。我们不由得肃然起敬。问她从省城回到闭塞落后的喀纳斯,她能适应吗?她说,她不习惯城市里的生活,她喜欢回家。我们聊了有一个多小时,对兰兰一家已经毫无陌生感了,还约好第二天来这里吃她妈妈做的饭。兰兰跟哥哥到湖畔的篝火边跳舞去了。
第二天我们再来,兰兰的嫂嫂告诉我们兰兰出诊去了,一早牧民骑马来接。这时候一个小伙子开着车来送水,我们帮忙把水桶全打满。这时候兰兰回来了,原来她没有走远,马队是来接她妈妈参加婚礼的。不过骑马出诊对她来说也是常事。眼前的这个女孩子在我们面前显得既刚毅又腼腆。她哥哥和我们开玩笑说,兰兰的追求者很多,可是现在仍名花无主,让我们帮她找个好对象,她立马低下头,羞红了脸。
接下来我们来到喀纳斯小学。喀纳斯小学紧临额尔德西老人家。我们到来的时候正值课外活动时间,孩子们在操场上开心地打球,嬉戏。进门我们找到了会讲汉语的巴特吉尔格勒老师。他介绍说,喀纳斯小学一共六个年级75个人,最少的班6个人,最多的16个人,用蒙古语教学,其中一个哈萨克班用哈萨克语教学。孩子们上了中学,就要到禾木乡和县城布尔津上学了。从去年开始,学校也开始教授汉语了。我们看到一位年级大些的男孩正在办墙报,墙报上用汉语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问几位小朋友话,小的不知道我们在说什么,大一些的告诉我们他们的名字,我们却没听懂。
我们听一位装扮满时尚的数学女老师上了一课。可惜她用的全是蒙文,我们听不懂,也没有机会交流。
离开的时候我们回头看了一眼校园里的五星红旗,旗子挂得高高的,在劲风中飘扬,在周围雪山的映衬下格外鲜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