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机化发展,把农机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在中央及各级政府强力支持下,安徽省农机化事业取得了辉煌业绩,为全省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展望未来,当前的首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十二五”规划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理性面对机遇与挑战,科学谋划“十三五”,为全省农机化可持续发展制定宏伟蓝图,意义重大。
关键词:安徽省 农机化 发展 思考
随着国家及各省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机的扶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和《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安徽省农机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面临“十三五”——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和农村形势的快速发展,对农机化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机管理部门必须认清新形势,因地制宜,找准农机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律,掌握农民增产与增收关系及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统筹程度的特点,客观分析我省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措施,科学谋划“十三五”,对全省农机机械化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指导。
一、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人才匮乏。
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发展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我国农村劳动力收教育程度低,难以涉足专业技术领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无人愿意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人人都想着能跳出农门,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剩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年老体弱者。多数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农业机械的性能、技术保养规程和使用要领知之甚少,致使农业机械利用率低,成果转化率低,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难度大。
(二)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目前,安徽省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较多,大型农业机械占农机具总量比例低。农机具配套比例失调,主机多、配套农具少;一般技术水平的农机多、高性能的农机少。农机作业无法形不规模,效率受到限制。农业机械作业范围窄,使其整体功能发挥不尽合理。一家一户低层次重复购置率偏高,组织化程度、使用量、利用率较低。
(三)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
虽然全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置、农艺要求配置差。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不够先进,机具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适合当地农业要求及紧跟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机具非常紧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提高的难度大。
(四)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近年来,安徽省农机服务组织无论是在规模、数量还是规范化方面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要满足服务于全省全省农机化发展大局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农机管理组织变动频繁,队伍不稳,推广管理服务跟不上;二是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处于发展初期;三是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不够规范;四是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
(五)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水稻的机械播种、插秧、收割水平低于小麦的播种、收割水平;在农田作业各个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最低、需求最大的一类;玉米收获机械在一些地方才刚刚起步;棉花收获机械尚且处于空白,花生收获机械也很少见,存在节水、节肥、节种的机械存在性能较低、数量较少的问题。由于农机存在品种和适应性的缺陷,使农机产品既存在结构性短缺,又存在结构性过剩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二、关于加快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农机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各级政府真正深刻认识到农业和农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机发展才有希望,这是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政府及我省农机部门需认真研究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困难,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兄弟省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整套既符合省情又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可行性具体措施。
(一)理性面对挑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安徽省在“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多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机化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油粮作物中水稻栽植、玉米收获、油菜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还较低。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仍然不合理。三是区域发展还不协调,特别是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农机与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难以大规模使用。五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还较低。六是农机管理队伍不稳定,整体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七是全省农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不健全。八是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服务能力薄弱,农机市场监督、示范、教育培训、安全监理长期投入不足,不能适应农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全省农机系统广大干群,肩负着发展安徽农机事业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二)继续争取加大财政投入、政策扶持力度。
自2004年开始农业机械化购机补贴以来,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财政补贴占农机总投入的比例仍然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购买农机的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完善补贴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区域有所侧重,主攻薄弱环节,创新与优化农机补贴政策,发挥农机补贴政策导向性功能,优化农业机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
(三)加快引导土地流转规模,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各环节的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省份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分散经营,没有实现现代化转型。一些先进农机、农艺技术无法得到广泛高效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生产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形成。这种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机化、现代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增强科技支撑。
以新型的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结合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综合实施发展农业机械化。通过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科研、企业和推广部门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重点提高农机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积极学习国内外农机先进技术,对开发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激励、扶持。为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建立农机示范基地,加快成熟技术推广,加速促进全省由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转变。
(五)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为了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培养目标要明确,其次措施要得力。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为目标,加大农机化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以提高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培训的步伐;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增强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效果;以提高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职队伍建设;以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职业技能提高。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农机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认真履行,把农机化人才培养纳入重要日程中。
(六)着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目前,安徽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要构建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为农民购机和农机售后提供良好服务。二要依法推进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为准绳,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三要通过强化农业机械信息化服务,发展农机化服务市场。四是要加大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为引导作业机具有序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信息服务。
(七)加强农机化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近几年,农机化的法制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对引导、促进农机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安徽省农机化立法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对农机化事业的促进、农机产品质量保证、使用安全、农机监理等方面示范引导力度不足、宏观调控手段较弱,限制了农机化发展法制环境的建立和改善,加强农机政策和法律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夏传超.安徽省农机化发展形势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360,364
[2]白人朴.我国“十一五”期间农机化发展趋势及促进政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6,
[3]冯迎芳.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
关键词:安徽省 农机化 发展 思考
随着国家及各省整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对农业农村农机的扶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快又好发展的意见》和《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安徽省农机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面临“十三五”——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和农村形势的快速发展,对农机化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机管理部门必须认清新形势,因地制宜,找准农机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规律,掌握农民增产与增收关系及劳动力转移和城乡统筹程度的特点,客观分析我省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问题措施,科学谋划“十三五”,对全省农机机械化发展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指导。
一、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机械化人才匮乏。
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发展需要大量专门人才,我国农村劳动力收教育程度低,难以涉足专业技术领域。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无人愿意在农村工作和生活,人人都想着能跳出农门,加剧了农村人才的流失。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剩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年老体弱者。多数农机经营者和使用者农业机械的性能、技术保养规程和使用要领知之甚少,致使农业机械利用率低,成果转化率低,先进的农机技术推广难度大。
(二)农业机械装备结构不合理。
目前,安徽省大中型农机具较少,小型农机具较多,大型农业机械占农机具总量比例低。农机具配套比例失调,主机多、配套农具少;一般技术水平的农机多、高性能的农机少。农机作业无法形不规模,效率受到限制。农业机械作业范围窄,使其整体功能发挥不尽合理。一家一户低层次重复购置率偏高,组织化程度、使用量、利用率较低。
(三)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不高。
虽然全省农业机械化事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农业机械、农业基础设置、农艺要求配置差。农业机械的技术水平不够先进,机具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适合当地农业要求及紧跟产业结构调整的农机具非常紧缺。农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经济效益提高的难度大。
(四)农机服务组织化程度低。
近年来,安徽省农机服务组织无论是在规模、数量还是规范化方面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但要满足服务于全省全省农机化发展大局和目标,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乡镇农机管理组织变动频繁,队伍不稳,推广管理服务跟不上;二是农机维修管理关系不顺,农机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还处于发展初期;三是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还不够规范;四是农业机械使用水平低,农机经营总体效益差。
(五)农机门类品种上存在明显缺陷。
农业机械化水平在不同作物、不同生产环节上存在较大的差距。水稻的机械播种、插秧、收割水平低于小麦的播种、收割水平;在农田作业各个环节上,收获机械化是水平最低、需求最大的一类;玉米收获机械在一些地方才刚刚起步;棉花收获机械尚且处于空白,花生收获机械也很少见,存在节水、节肥、节种的机械存在性能较低、数量较少的问题。由于农机存在品种和适应性的缺陷,使农机产品既存在结构性短缺,又存在结构性过剩现象,制约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效率与效益的提高。
二、关于加快安徽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农机化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各级政府真正深刻认识到农业和农机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优先发展,农业和农机发展才有希望,这是首要条件和基本前提。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政府及我省农机部门需认真研究农机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困难,积极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兄弟省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整套既符合省情又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可持续性和可行性具体措施。
(一)理性面对挑战,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安徽省在“十二五”期间,农业机械化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多的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梳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机化的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油粮作物中水稻栽植、玉米收获、油菜播种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还较低。二是农机装备结构仍然不合理。三是区域发展还不协调,特别是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相对滞后。四是农机与农艺融合不够紧密,先进适用的新机具新技术难以大规模使用。五是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机服务组织化、规模化程度还较低。六是农机管理队伍不稳定,整体业务素质亟待提高。七是全省农机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畅、不健全。八是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服务能力薄弱,农机市场监督、示范、教育培训、安全监理长期投入不足,不能适应农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全省农机系统广大干群,肩负着发展安徽农机事业的神圣使命,任重而道远。
(二)继续争取加大财政投入、政策扶持力度。
自2004年开始农业机械化购机补贴以来,财政补贴力度不断加大,但财政补贴占农机总投入的比例仍然较小,远远不能满足农民购买农机的需要,因此应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在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的同时,积极研究、探索完善补贴的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在不同的区域有所侧重,主攻薄弱环节,创新与优化农机补贴政策,发挥农机补贴政策导向性功能,优化农业机械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结构。
(三)加快引导土地流转规模,充分发挥农机在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各环节的主导作用。 目前,大多数省份的农业生产还是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主分散经营,没有实现现代化转型。一些先进农机、农艺技术无法得到广泛高效推广应用,农业机械的生产效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阻碍了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不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形成。这种经营模式严重影响了农机化、现代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深化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加快土地流转速度,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四)优化农机产品结构,增强科技支撑。
以新型的农业机械化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进步为依托,结合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和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综合实施发展农业机械化。通过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和创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科研、企业和推广部门科技力量的有机结合,重点提高农机科技的创新能力、转化能力和储备能力。积极学习国内外农机先进技术,对开发和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产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激励、扶持。为提高新技术和新机具的转化速度,建立农机示范基地,加快成熟技术推广,加速促进全省由农机大省向农机强省转变。
(五)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
农业发展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为了加强农机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培养目标要明确,其次措施要得力。以提高政策执行能力为目标,加大农机化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以提高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技术人员培训的步伐;以提高作业服务能力为目标,增强农机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效果;以提高教育培训能力为目标,加强基础设施和师职队伍建设;以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加快农业机械化职业技能提高。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抓好农机人才队伍建设,高度重视,认真履行,把农机化人才培养纳入重要日程中。
(六)着力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目前,安徽省农机社会化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一要构建现代化农机流通体系,为农民购机和农机售后提供良好服务。二要依法推进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法律为准绳,积极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三要通过强化农业机械信息化服务,发展农机化服务市场。四是要加大信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发展中介组织,为引导作业机具有序跨区作业的顺利进行提供信息服务。
(七)加强农机化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近几年,农机化的法制建设取得一定的进展,对引导、促进农机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安徽省农机化立法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对农机化事业的促进、农机产品质量保证、使用安全、农机监理等方面示范引导力度不足、宏观调控手段较弱,限制了农机化发展法制环境的建立和改善,加强农机政策和法律建设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夏传超.安徽省农机化发展形势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8,(13):360,364
[2]白人朴.我国“十一五”期间农机化发展趋势及促进政策建议[J].中国农机化,2006,
[3]冯迎芳.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