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我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健康与和谐发展。文章分析了中国对外投资的地区差异,剖析了造成地区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地区差异 战略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地区差距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05C561)阶段性成果之一
为了更好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更是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及方式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我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健康与和谐发展。因此,如何破解这种差异,并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更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可从省际及东、中、西地区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首先,从各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2007年中国地方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2.53亿美元,其中广东、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区对外投资最)活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均超过5亿美元,而贵州、青海、西藏等欠发达省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则非常少,大都在100万美元左右徘徊。另外,直到2007年末地方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17亿美元,广东省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多的省份,其次是上海市,以后以此为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河北省、辽宁省等。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来看,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10.3%,个省市区的投资主体占了89.7%。其中: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上海、黑龙江七省市投资主体数量占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68.7%;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数量最多,占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总数的23.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
其次,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2007年,我国东部11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5.6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投资额的68%;中部8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额为6.3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2%;西部12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0.2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0%。另外,截止2007年底,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78.4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游资总额的82%;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9.7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游资总额的9.02%;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9.4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游资总额的8.98%。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指标还是存量指标,中部地区和本部地区大体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东部地区则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东部沿海的各省市区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已经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市区了。
■二、中国对外直接地区差异的成因
1、政策因素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的宏观原因
从1983年开始,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了众多城市和区域,如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及闽南三角洲等,并给予了这些地区较多的开放政策,推动了这些地区企业的对外投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众多内地主要城市和沿边沿江城市对外开放促成了全方位开放格局,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各地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剧增,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早,政策扶持力度大,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当地政府对当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给予了较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所以这些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领先于其他省市和地区。
2、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中观原因
Andreff (2002) 在对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中, 以母国GDP、人口、产业结构、技术发展水平、GDP增长率、汇率变动作为解释变量, 研究转型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 其结论表明,母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规模是FDI流出的主要决定因素, 母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影响, 技术不是一个强烈的决定因素, 汇率的短期波动无影响。同样,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差异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高度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各省市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大,“走出去”的企业数量也越多;反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而言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就相对较小,“走出去”的企业也不多。
3、各地企业技术水平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的微观原因
技术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影响因素,企业是否对外直接投资部分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包括技术在内的垄断优势。Yutaka Horiba等(2003)在研究日本公司最初的FDI决策的决定因素时, 利用最大化部分似然函数估计方法得到的结论是, R&D、现金流、公司相对规模、真实有效汇率等因素显著影响最初的决策可能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开放时间较早,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使得许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技术水平都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同时这些企业能面对面地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跨国经营经验,这就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对外直接的倾向及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而且,东部地区的“先行企业”对该地区的其它企业也会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也会在该地区产生一定的外部性,从而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在各地区“马太效应”的发生。
■三、对策与建议
1、国家支持战略
为了更好地配置我国各地区有限的资源,帮助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政府有必要为全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战略规划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1)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政府缺乏对企业跨国经营统一高度的宏观管理机构,缺少对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的制订和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政策覆盖面小,对民营企业在政策歧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不够,致使中西部地区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为激励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特别是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我国应尽快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应该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通过这些企业的“榜样”作用,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其它企业“走出去”,从而实现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和谐发展。
(2)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不仅要有国内市场,还有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其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要受到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家及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差异,都会造成风险的增加。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由于海外投资经验欠缺,抗风险能力不强,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我国对外投资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体系
信息是企业跨国经营的生命线。及时准确地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对于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非常重要。目前,中西部地区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经验,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如果信息闭塞,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困难就会很大。作为政府部门和各种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理应承担向这些企业提供各种支持的义务,包括提供各种对外投资的信息咨询服务。
2、地方政府促进战略
(1)中西部地区政府应树立全球竞争的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已成为跨国经营战略核心。即使在开放时间较晚的中西部地区,我们也直接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因此,中西部地区政府必须树立全球竞争观念,深刻认识到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是现代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中西部政府领导人要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勇于开拓海外投资市场,既要敢冒风险又要关善于防范风险,积极促进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2)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
合作已成为全球化的课题并与国际分工并行发展,缺少合作行为的地区必将使自身处于孤立地位,并失去竞争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合作方面,首先,我国各地区应加强交流,名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应定期交流讨论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其次,寻求项目上的合作,对大的跨国投资项目应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有利于不同经济区域的共同发展;再次,寻求资源上的合作,在自然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最后,要加强与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等非政府部门的合作,以规避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决策失误,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3、企业成长战略
(1)组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国际竞争是规模和实力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定的规模实力,则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都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必将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集中研究开发能力和资金,才能充分而有效地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企业集团的组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汽车业形成了一汽、上汽、二汽为龙头的三大企业集团,家电行业形成了长虹、海尔、康佳等企业集团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集团组建过程很不顺利,行业管理、地方所属等使企业资产重组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结构,促进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
(2)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复合型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当前必须强化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强化海外企业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提高海外企业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竞争中要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的关键是人才。目前对外投资在我国仍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对外投资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他们既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要具备较高管理技能,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要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采取多途径、多形式、不拘一格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国际经营技能和外语水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泓.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2
[2]于治贤.论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社会科学刊辑,2000;2
[3]邢建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王林生,范黎波.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郭伟)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地区差异 战略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地区差距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研究》(05C561)阶段性成果之一
为了更好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及两种资源,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更是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及方式均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巨大差距,使得我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健康与和谐发展。因此,如何破解这种差异,并使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能更健康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分析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可从省际及东、中、西地区两个角度进行考察。
首先,从各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2007年中国地方对外直接投资额为52.53亿美元,其中广东、上海、江苏等沿海省市区对外投资最)活跃,当年对外直接投资额均超过5亿美元,而贵州、青海、西藏等欠发达省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则非常少,大都在100万美元左右徘徊。另外,直到2007年末地方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217亿美元,广东省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多的省份,其次是上海市,以后以此为山东省、北京市、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河北省、辽宁省等。从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来看,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中,中央企业及单位仅占10.3%,个省市区的投资主体占了89.7%。其中: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上海、黑龙江七省市投资主体数量占境内投资主体总数的68.7%;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数量最多,占对外直接投资主体总数的23.2%;七成的私营企业投资主体来自浙江、福建两省。
其次,从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对外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差异也是非常明显的。2007年,我国东部11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额为35.6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投资额的68%;中部8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额为6.3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投资额的12%;西部12省市区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0.2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投资额的20%。另外,截止2007年底,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78.4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游资总额的82%;中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9.7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游资总额的9.02%;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为19.4亿美元,占全国各地对外直接游资总额的8.98%。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指标还是存量指标,中部地区和本部地区大体上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而东部地区则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这说明东部沿海的各省市区实施“走出去”战略方面已经遥遥领先于其它省市区了。
■二、中国对外直接地区差异的成因
1、政策因素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的宏观原因
从1983年开始,中国政府进一步开放了众多城市和区域,如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及闽南三角洲等,并给予了这些地区较多的开放政策,推动了这些地区企业的对外投资。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众多内地主要城市和沿边沿江城市对外开放促成了全方位开放格局,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各地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剧增,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但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政策早,政策扶持力度大,特别是这些地区的当地政府对当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也给予了较多优惠政策和扶持。所以这些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一直领先于其他省市和地区。
2、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差异的中观原因
Andreff (2002) 在对转型国家的跨国公司的研究中, 以母国GDP、人口、产业结构、技术发展水平、GDP增长率、汇率变动作为解释变量, 研究转型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 其结论表明,母国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市场规模是FDI流出的主要决定因素, 母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影响, 技术不是一个强烈的决定因素, 汇率的短期波动无影响。同样,中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差异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呈高度相关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各省市区,其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相对较大,“走出去”的企业数量也越多;反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而言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就相对较小,“走出去”的企业也不多。
3、各地企业技术水平是造成对外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的微观原因
技术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微观影响因素,企业是否对外直接投资部分取决于其是否拥有包括技术在内的垄断优势。Yutaka Horiba等(2003)在研究日本公司最初的FDI决策的决定因素时, 利用最大化部分似然函数估计方法得到的结论是, R&D、现金流、公司相对规模、真实有效汇率等因素显著影响最初的决策可能性。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开放时间较早,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使得许多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技术水平都有了相当大的提升,同时这些企业能面对面地学习国外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跨国经营经验,这就使得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对外直接的倾向及能力大大高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而且,东部地区的“先行企业”对该地区的其它企业也会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它们的对外直接投资经验也会在该地区产生一定的外部性,从而导致了对外直接投资在各地区“马太效应”的发生。
■三、对策与建议
1、国家支持战略
为了更好地配置我国各地区有限的资源,帮助企业在海外投资中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我国政府有必要为全国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制定战略规划和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
(1)建立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目前,政府缺乏对企业跨国经营统一高度的宏观管理机构,缺少对跨国经营的总体战略的制订和统筹规划,政府扶持政策覆盖面小,对民营企业在政策歧视,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不够,致使中西部地区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竞争中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为激励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特别是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我国应尽快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应该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鼓励和支持中西部地区一些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积极开展对外投资,通过这些企业的“榜样”作用,带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其它企业“走出去”,从而实现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和谐发展。
(2)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风险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企业进行跨国投资不仅要有国内市场,还有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其风险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要受到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方面的影响,不同国家及企业在这些方面的差异,都会造成风险的增加。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由于海外投资经验欠缺,抗风险能力不强,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我国对外投资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建立和完善信息咨询体系
信息是企业跨国经营的生命线。及时准确地掌握国际市场的信息对于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非常重要。目前,中西部地区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化经营管理的经验,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时,如果信息闭塞,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困难就会很大。作为政府部门和各种贸易投资促进机构理应承担向这些企业提供各种支持的义务,包括提供各种对外投资的信息咨询服务。
2、地方政府促进战略
(1)中西部地区政府应树立全球竞争的观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全球化经营已成为跨国经营战略核心。即使在开放时间较晚的中西部地区,我们也直接面临着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因此,中西部地区政府必须树立全球竞争观念,深刻认识到对外投资与利用外资是现代国际竞争与合作,尤其是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和集团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中西部政府领导人要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勇于开拓海外投资市场,既要敢冒风险又要关善于防范风险,积极促进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
(2)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
合作已成为全球化的课题并与国际分工并行发展,缺少合作行为的地区必将使自身处于孤立地位,并失去竞争优势。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合作方面,首先,我国各地区应加强交流,名地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应定期交流讨论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其次,寻求项目上的合作,对大的跨国投资项目应采取积极的合作态度,有利于不同经济区域的共同发展;再次,寻求资源上的合作,在自然资源、信息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等方面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形成“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最后,要加强与民间组织、行业协会等非政府部门的合作,以规避信息不完全带来的决策失误,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
3、企业成长战略
(1)组建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国际竞争是规模和实力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一定的规模实力,则很难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中国企业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实力上都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必将导致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只有企业形成一定的规模,集中研究开发能力和资金,才能充分而有效地节约交易成本,降低市场经营风险,最大限度地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企业集团的组建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如汽车业形成了一汽、上汽、二汽为龙头的三大企业集团,家电行业形成了长虹、海尔、康佳等企业集团等。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集团组建过程很不顺利,行业管理、地方所属等使企业资产重组遇到了相当大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结构,促进中国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
(2)加强企业管理,大力培养跨国经营复合型人才
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当前必须强化海外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管理,强化海外企业的自我生存与发展能力,提高海外企业投资项目的盈利能力。然而这些工作都需要人来执行和完成,所以说国际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在竞争中要掌握主动权和控制权的关键是人才。目前对外投资在我国仍是一项崭新的事业,对外投资需要大量的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要求他们既要精通外语,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要具备较高管理技能,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要有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因此,一方面我们必须采取多途径、多形式、不拘一格去发现和培养跨国经营人才;另一方面还要加强企业外派人员的在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知识、国际经营技能和外语水平,使他们能尽快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宋泓.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中东道国的经济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2
[2]于治贤.论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社会科学刊辑,2000;2
[3]邢建国.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抉择.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4]王林生,范黎波.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5]成思危.中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郭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