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筑就迁钢学习型企业

来源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1981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信息化平台、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首钢迁钢公司打造学习型企业建设提供了载体,有效解决扁平化管理体制下职工培训组织难度大的问题,促进了职工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在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2月8日,第六届世界网络虚拟炼钢挑战赛在比利时举行。首钢迁钢公司炼铁作业部路飞、炼钢作业部于晨组成的组合从来自美国,英国、印度等6个国家5大钢铁企业和4所高校18名挑战赛预赛地区的优秀代表中脱颖而出,以管线钢精炼吨钢成本12.7美元的成绩名列榜首。
  世界网络虚拟炼钢挑战赛是由国际钢铁协会举办的钢铁冶金行业唯一的国际技能大赛。比赛要求选手们利用钢铁大学网络比赛平台,在两个小时的时间内,以炉外精炼工序冶炼管线钢,在规定范围内的杂质和夹杂物以及质量和冶金原理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成本消耗最低的选手获得冠军。
  这次夺冠,实现了首钢人在国际赛事上零的突破,展示了新一代首钢职工的精湛技能和职业风采。夺得冠军的路飞和于晨只是迁钢众多优秀青年中的杰出代表。
  在迁钢、在首钢还有很多杰出的人物和事迹。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学习型企业发挥着功效。
  新厂建设渴求人才 员工培训迫在眉睫
  首钢迁钢公司成立于2002年,目前具备了年产780万吨铁、800万吨钢以及789万吨热轧板带钢的生产能力,今年年内即将全线投产的冷轧工程将再增加120万吨冷轧硅钢生产能力。
  作为首钢搬迁调整率先启动的重点项目,在规划设计上,迁钢坚持“高水平、高起点,高标准”的建设定位,秉承“依托矿山,流程简捷化、设备大型化、产品高端化、环境清洁化、信息数字化”的建设理念,瞄准“产品一流、技术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建设目标,致力打造“循环经济型、节能环保型、清洁高效型”的新一代冶金示范工厂,力求为首钢搬迁调整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面对我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产品同质化、能耗高、过度依赖矿石进口的严峻形势,迁钢意识到,要走出“低成本生产高端高效产品”的新路子,就必须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步伐。
  为此,迁钢在成立伊始就把创建学习型企业当作一场深刻的管理革命和一项长期任务,把创建学习型组织融入到生产经营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全过程,把抓好职工培训提高职工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人才成长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和科学探索,并且结合实际,创新方法,导入学分制管理体系,以学分作为量化职工学习培训效果的评价手段,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方式,职工学习不主动、学以致用结合度不紧密的难题,促进了职工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我真学”、“我深学”、“我善学”的转变,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迁钢职工由三部分人员组成:一是由首钢北京基地分流而来,这些人虽然有钢铁从业经历,但从事的主要是长材生产,在板材领域仍属新兵,二是从首钢矿山地区转岗而来,他们熟悉矿山生产,但在钢铁冶炼上需要“从头再来”,第三部分人员是近年来入厂的大学生,有理论而缺乏实际经验。
  虽然迁钢大专学历人员2729人(占职工总数的38.02%),本科学历占职工总数22.78%,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2.01%,但是,高学历并不等于高素质。由于迁钢职工队伍构成的复杂性以及首钢正处于由传统长材向中高端板材转型时期,在驾驭板材技术方面并不比国内同行占优势,特别是一起步就瞄准高强管线钢、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引入的世界一流工艺装备技术,也对职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创新培训职工势在必行。
  经过认真探索,迁钢决定采用“学分制”培训方式。
  面对挑战积极探索 创新在职培训模式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迁钢面临这样的现实问题:
  迁钢定员7259人,劳动生产率为1153吨/人年,这个效率是老首钢的10倍以上。由于人员机构精简,仍采用传统的集中培训,势必带来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这就决定了迁钢在培训上必需要有新的方法、新的举措,其次,迁钢地处河北迁安,教育培训资源相对缺乏,完全依赖首钢总部是不现实的,第三,迁钢大部分职工的家庭、事业分居两地,没有家务缠身,有充分的时间学习,第四,迁钢从建设开始就矢志打造数字化钢铁公司,局域网直达班组,生活小区也实现了“三网合一”直接入户,具备了全天候在线或者远程学习的条件。另外,职工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程度较高,接受能力强,具备开展全员学分制培训的基础。
  迁钢的“学分制”培训是从高校“学分制”管理导入而成,是一种以学分作为两化标准、对职工教育培训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学分制”以职工自主选课为前提和基础,企业结合实际选编教材,充分运用网络信息工具,以“网上课堂”为主要形式,力求为职工提供相对宽松的培训时间和空间,实现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这种培训不仅仅是知识的培训,更是学习力的榜样,实现了“受之以鱼,更授之渔。”
  “学分制”职工培训体系有如下几个优点:选题个性化、学制弹性化、学习自主化、教材多媒化、活动合作化、管理数字化、环境虚拟化等,让“为任何人、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设想变成了现实。
  “学分制”的基本框架由组织责任体系、资源平台体系、制度文件体系及考核激励体系四部分组成。
  为便于开展培训工作,迁钢投资450万元建设了8间多媒体教室,配备学习机187台,可同时满足500人在线学习。结合首钢培训中心职工在线学习网的开通,迁钢还建立了首钢培训中心专线,借助远程视频教学系统和DDN专线、Internet带宽资源,通过视频、图形,声音等多种方式交流教学信息,实现了对现场教学环境的真实模拟。
  在课件内容的准备方面,迁钢一方面由各级领导、专家和技师围绕新的工艺技术、新品种开发方案以及工作中积累的绝招、诀窍为职工授课,一方面与首钢培训中心和东北大学开展合作,完成了覆盖迁钢主要岗位的42个工种不同等级的信息化培训课件,以及以板材生产为主的12个系列300个学时的工艺技术远程教学课件,除此之外,迁钢还引入了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产品质量、现场管理、通用工种技能培训等专题讲座课件。   目前迁钢各类课件总学时已经达到了5500学时,职工可以利用网络根据自身需求开展点菜式自主学习;数字图书馆的开设,为职工查阅资料、搜索信息创造了条件,形成二多层次、多学科、多形式、多渠道的教育资源网络。
  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批创新型人才加快成长,一些制约企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也不断克服,技术发明成果不断涌现。2008年以前。迁钢获得的国家专利仅三项。2009年达到了14项,2010年上半年就获得13项,6西格玛项目两年来累计实施120项,取得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技术发明、技术创造正在转化为生产力,实现了员工与企业的共同发展。
  信息技术为学习型企业奠定基础
  在以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过程中,信息化功不可没。
  2011,迁钢被批准为“河北省百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重点企业”,成为迁安市唯一一家入选的企业。迁钢信息化建设是首钢二期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同步实施的三级MES系统、四级ERP系统和OA系统等,不仅为建设“数字迁钢”提供了重要基础,而且对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保证生产秩序和产品质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迁钢搭建起了信息化培训的基础平台,具备了远程同步教学、异步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考试等功能,实现了远程与现场培训相结合、实时培训与非实时在线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自主开发的职工培训学分管理平台,实现了与e-HR系统、迁钢一卡通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共享;采用能力素质模型与学习资源计划管理思想,应用先进的平台化技术架构,对培训实行全程管理;培训内容涵盖资源计划管理、知识管理、传统培训管理、在线学习管理、积分和激励管理等,帮助职工设计技能提升规划,记录成长历程,全程跟踪指导;交流、示范和引导平台实现了学习、管理和评估的信息化、数字化及实时动态跟踪管理。
  以信息化建设为契机,迁钢还通过组织参与工程建设,培养了一批懂工艺、懂管理、会操作、适应现代化数字钢铁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打造了一支能够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管理团队、专业技术团队和操作骨干团队,同时扎实做好基础管理工作,以信息化实现精细化。
  他们不仅是迁钢和首钢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钢铁界的希望所在。
  时下,很多企业都在为缺乏人才而苦恼,是真的没有人才,还是在建立发现、使用、培养人才的有效机制和良好氛围上缺乏力度?迁钢的故事告诉我们,良好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氛围,是人才快速成长的捷径。
  这次夺冠的路飞和于展表示,虽然获得了冠军,但并不代表实际生产操作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
  这就是迁钢精神和首钢精神。
  经过几年来的学习和积累,迁钢作为练兵场和试验场,圆满完成了为京唐钢铁大厂输送技术、管理和人才的使命,累计输出近600人;迁钢的发展不仅保持了首钢钢铁总量不变、效益不减和实现了首钢产品结构优化,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其先行一步的发展,为首钢搬迁调整战略的实施打下了雄厚的管理基础、技术基础和人才基础,为中国钢铁工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区域布局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探索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专家表示,迁钢的建设发展为首钢京唐钢铁大厂的建设积累了信心,培育了人才,准备好了工艺技术,是对京唐钢铁基地的一次低成本,高效率的大练兵。
其他文献
中国当代智库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肩负着为未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理论支撑和理论储备的使命。这就是中国智库发展的现实国情与外部环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审视中国智库,确立其发展理念与导向的重要性愈益凸显。正由于中国智库有着不同于他国的独特的历史渊源、国情背景以及智库体制等,因此中国智库发展的理念与导向也就有别于其他国家,既切合中国国情,针对性强,又具有很强的
期刊
近三十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产业革命。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并将信息产业作为国家的先导性、支柱性与战略性产业,而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应用。党的十六大把大力推
期刊
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尤其是信息产业发展,得益于美国硅谷银行的特殊金融扶持政策。下面我们来简单述评该银行的特殊经营策略的作用。硅谷银行设立于1983 年,其出资人是几家商业银行机构,当时的注册资本仅为500 万美元。在最初运作的10 年中,其金融产品只有贷款和储蓄,客户主要是硅谷的技术公司、房地产开发商和中型商业机构,与一般的商业银行别无二致。  1993 年是硅谷银行的重要转型期,也是它从一家传统商业
期刊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令国人自豪。但工厂毕竟只是工厂,没有核心技术, 人作嫁衣。日本一地震,国内电子信息产业慌了神。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之言不虚也。  国进民退的浪潮已经席卷到互联网领域,只有按照市场法则, 大惊小怪。  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已经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未来会怎样?也许不可思议。  深圳曾经是开放的代名词,它会落伍 吗?至少在电子信息产业,它还是领头羊。  2011年3月11日,日本
期刊
我国是世界上重大地震异发频率较高的国家之一。“5.12汶川地震”突发,生命财产损失极重,次生衍生耦合风险因素叠加,比如:重灾区城镇乡村建筑集群、灾民生产生活设施顷刻坍塌在废墟瓦砾之中,交通、通讯、水、电、汽等社会生命线崩溃, 生态环境面临传染性疫菌的浸淫等等。但两年后的今天,原重灾区新现代化建筑集群林立,城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灾民生产生活恢复和谐有序,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无疑,这种灾后重建迅速
期刊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和实践,中国已经在全社会范围内初步建立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单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中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与完善,任重而道远。  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发展脉络2002 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面对很不安宁的世界,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全党同志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
期刊
经过近十多年的发展,集团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着国家综合竞争力和中国力量。近年来,企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转变增长模式,依靠创新驱动,提高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集团企业实现做优且强的必由之路。在这样的形势下,集团管控被越来越多的提上日程。  集团管控一直是大型集团企业的管理难题,由于大型企业的层级和规模都比较大,在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大企业病”,内部沟通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不
期刊
中国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对新竹科技园区和台湾产业技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人形象地把工研院与创投业、新竹科技工业园区并列为台湾科技创新体系的“三驾马车”  工研院的功能定位 工研院是依法设置的产业技术应用研究机构,其职能是研究开发产业技术,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20 世纪70 年代,台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迫切需要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为了将科研成果尽快转移给民间企业,提高科技成果商品
期刊
历史沿革 从1844 年人类历史上第一封电报的发出计算,以电信号为传输载体的现代通信已经走过了160 多年的发展历程,人类对相互沟通和信息传递的无限需求不断推动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创新,而每一次通信技术上的重大突破,都会成为通信产业内涵和规模扩充的一个更高、更大、更坚实的基础。今天,世界通信产业已经由最初单一的电报服务,扩展到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多媒体信息、数字电视等,覆盖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的每
期刊
2012年,由国务院批准举办的中国软件行业唯一的国家级展会——中国国际软件和信息服务交易会迎来了她的“黄金十年”。在这十年里中国软件产业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产业规模扩大十几倍;在这十年里中国政府对软件产业的扶持政策由“18号文”延伸到了“国六条”,给予软件产业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作为中国软件第一展的中国软交会,在展会规模、嘉宾规格、参展国别和地区、参展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实效性和国际影响力等方面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