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阳 左书法 右出版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dbless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能多一些人读书,如果能多读一点书的话,就会少一些恶俗和丑怪,也会相应地减少一些无知和轻浮”
  经过一番争取,记者终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见到了已经忙碌了一天的第七、八届全国青联委员,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总编辑林阳。从他疲惫而又透出兴奋的话语里,记者感到在他的带领下中国美术出版总社正向着国际一流出版集团的目标扎实前进。
  书法——笔墨写心
  林阳出生在诗书世家,家学渊源深厚。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后,凭着一手好字进入历史博物馆工作。父亲林锴,是黄宾虹、潘天寿的学生,诗、书、画、印全能,他的书法功力深厚,自成一体,曾引领过80年代的潮流。
  林阳与书法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在幼儿园的时候。他的启蒙老师不是父亲,而是爷爷。老人家教孙子写毛笔字,写好一篇奖一分钱。到上小学的时候,林阳已经积攒了不少硬币。
  上小学,恰逢文革早期,林阳每天放学后都被要求用小楷写一篇文言文的《愚公移山》。写完时,天已黑,听着外面小朋友的嬉闹,他常常心里像长草,字也写不成样子,为此还被疼爱他的奶奶用戒尺打手掌心。上中学后,父亲开始指导林阳写字。父亲的书法功力深厚,特别是他的草书,宿墨新墨相间,楷隶行草穿插,变化万千,纵横捭阖。林阳虽然佩服父亲,但不喜欢他的字。他认为爷爷的字最好看,比红模子都漂亮。直到有一次看到父亲写在怀素《自叙帖》上的小楷,那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欧柳颜的小楷,他觉得非常好看,才开始折服于父亲的书法艺术。
  “我写字真正开悟是在上大学期间。”林阳说,“适逢刚改革开放,父亲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室,许多新鲜的发现或新出土的文献,我总能在第一时间看到。”
  也许是受父亲影响,林阳更喜爱汉魏碑帖,像泰山经石峪《金刚经》《张猛龙碑》,同乡前辈黄道周的《孝经》,近代书法家他喜欢于右任、林散之。父亲将自己放大、双钩的一本,装订好送给他,还挑了一部分老字帖让他选。他一眼就看中了黄道周的《孝经》,一遍又一遍地临习,很快就掌握了一些奥妙。
  当时的书法环境,还是欧、柳、颜、魏碑的天下,绝大多数人没听说过黄道周,因此,写黄道周是艺术探索。1981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书法大赛,林阳的作品未被学院送去参赛。这让当时的他倍感失落。然而30年后,当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五十周年社庆作品展时,林阳拿出大学期间写的小楷《长恨歌》参展,很多书家都对这幅作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在草书上,林阳一方面取法家学,从父亲的草书里学到了很多;另一方面,他又在临习古帖的基础上,向当代名师学习。林阳与沈鹏先生既是世交,又是同事,所以每隔一段时间,便会前去讨教。请沈先生指出自己的不足。林阳说:“常得高人亲点,使我受益很多。”
  人民美术出版社的书家不同于一般书家,他们的书法中多以画入字,有更多的画意清代周星莲说:“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林阳正是以画入书的践行者。他说:“书画同源。未来几十年的中国书法,以画入书一定能够起到开拓和引领书法的作用。”林阳在美术出版岗位上的阅历和成就,在与美术图形朝夕相处中对绘画的谙熟和鉴赏,无不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有潜移默化的体现。
  读书——其乐无穷
  林阳有首七绝《把卷》,描绘他读书时的喜悦:“秋山雨霁净无尘,日出云开把卷温,读到忘情欢喜处,要当小雀弃鹏鲲。”除了书法,读书是林阳的另一爱好。儿时的林阳因酷爱读书而由于文革的原因无书可读,竟然萌生出长大了做收废品工的理想。想不到几十年后,他主持年出版超千种图书规模的出版社编辑管理工作。
  当记者问到读书对书法有何帮助时,林阳说:“书法不能只在技巧上用功,书法艺术要有成就,必须有文化修养、品德情操的支撑读书是书法艺术本质中重要元素之一,也是除了技法以外的必修课,即所谓‘字外工夫’的主因。你若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要多读书,因为读书可以成就书法。首先,读书是学习并获得书法理论的源泉,而书法艺术的实践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和完成。其次,读书能够提高书法作品的格调,增添和丰富书法的内涵,促进书法的优化和良性发展,好的书法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清、雅、淡、静之文人气息和风貌,无不来自于读书。再次,读书是增长书家知识、丰富书家学养的食粮,书艺中至高境界的神品、妙品、逸品,书法的书卷气、金石气,也都源自于读书。此外,读书还能增强书法的气质和胆魄。”
  “古人讲,‘书本诗余’,他们将书法视作诗之后的余事,他们更关注诗。诗歌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书法是书写思想内容的工具。因此,我们强调书法家应当更多地关注学问和修养。在完成书法技巧的同时,更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如果能多一些人读书,如果能多读一点书的话,书法就会少一些恶俗和丑怪,也会相应地减少一些无知和轻浮的现象。”
  那么究竟要读什么样的书呢?林阳认为,书家利用一定的时间,静静地阅读诸如哲学、美学、文史类、艺术类的书籍但怎样去读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了,人的一生看似漫长但其实也很短暂,读书不必都要读但一定要有精读的地方,尤其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不要读一本就忘记一本,要做到读有所得。时间久了,读的多了,自然也就积累了一定的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为工作需要,林阳经常出差,足迹几乎遍天下。他又喜欢旅游,喜欢摄影,每逢节假日,便呼朋唤友,访古迹,采民风。他创作了大量游记,书写自我行走的感受。这种种阅历和体验,使得林阳无论为人与书法,都有一种气韵天成的大气,从容平和,波澜不惊。
  写诗——吟诗言志
  上大学的时候,林阳酷爱新诗。
  他借阅了学院图书馆的大部分中外诗集,他坚持去北大听袁行霈先生的古诗词欣赏,谢冕先生的新诗论。那时候,有很多书尚未解禁,他就去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对外开放的旧书库,在架子上爬上爬下找徐志摩、戴望舒的诗集。大学期间,他写满了几个本子,近千首新诗。
  人过中年,林阳开始迷恋格律诗。
  父亲曾出版过格律诗集《苔纹集》。父子俩经常论诗,但各执己见,相互尊重。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林阳渐渐与父亲趋同。   他写格律诗,是悄悄开始的。写了几首,自己觉得有模有样了,抄录出来给父亲看。父亲看后不置可否,说:“你这是新诗,我不懂,不评价。”林阳疑惑:“我写的是格律诗呀,您怎么说是新诗呢?”父亲说:“格律诗讲对仗,讲平仄,讲入声,平水韵,那是戴着镣铐跳舞。你不写则罢,要写就要讲规则。”
  林阳开始研习格律诗的规则。对仗相对容易,毕竟有中文系学习的底蕴,平仄也可以。但入声呢?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分不出哪是入声。正迷惑的时候,恰好是春节,林阳陪妻子一起去看望中学老师。老先生将多年的研究成果《对偶与对仗》,还有一个自己手写归纳的入声字表送给他,他如获至宝,开始严格按照律诗规则进行苦心创作。
  林阳写诗用手机写好之后,就群发给爱诗的朋友。于是,应答者,喝彩者,批评者,修改者甚众。每收到一条回复,他都欣欣然,总要快乐三五天。还有朋友因为喜欢,把他的诗写成书法作品寄还给他,或者干脆告知他一声拿去发表,他就更加快乐。正如林阳在《墨韵》一诗中所言,“展楮挥毫墨泛香,行间字里诉衷肠。”
  2011年,一本装帧精美的、由袁行霈先生题写书名的《林阳诗草百首》,由中华书局出版面世,记录着林阳在诗歌领域耕耘的成果。
  出版——做书为业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尤其是所属的人民美术出版社,是美术界的制高点。作为总编辑,林阳每年都要主持多项国家重要的美术出版工程、出版业界的鸿篇巨著。、他常常拜见高人名流,与大师们探究艺术,这种高层次的沟通与交流,让他不断地提升与开悟。同时,他有广阔的视野,针对市场,密切关注大众的需求。翻开他的理论文集《左编辑,右营销》,让我们看到了书法家林阳作为编辑家、出版家的另一面。
  《中华儿女》:今年4月在英国伦敦书展上,作为主宾国的中国,不论是在展厅内,还是伦敦市彩色宣传画都洋溢着中国元素和喜悦,您代表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全程参加了此次书展,请谈谈您的感受。
  林阳:通过这次书展,我有三个思考,一是图书“走出去”是为了传播文化和树立民族自信。文化的软实力体现在文化是否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识接受。我们的“MADE IN CHINA”是被广泛认知的,但中国文化却尚未被很多外国人了解。另外就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比如诚信。一些不法书商的盗版行为使国外公司对所有中国出版社不信任,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我们的谈判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如何维护国家形象的问题了。
  二是数字化的发展刻不容缓。这次展会,当我们谈输出版权的时候,对方几乎都会问数字版权是否在我们手里。尤其近两年,如何把握将数字化产品的核心部分——内容握在手里,在数字化的海洋中寻找市场机遇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是否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将是今后出版社存亡的关键。我们合作的英国一家艺术出版社居然在伦敦书展上没有展台,他们有谈判间,但只接待认识的出版商,每年只出版50余种出版物,在全球发行。而本土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15%,这意味着他们全球化出版战略占收益的85%我们拜访了剑桥大学出版社,10年间,他们在世界各地设立了54个办公室。在中国,北京、上海等地都建有办公室,目的只有一个,了解当地民情,出版适合当地群众消费的出版物。十年间,从每年亏损8000万人民币,到每年盈利1亿人民币,靠的是全球视野,全球化出版。在数字化的今天,尤其是带着“国”字头的出版社,必须要考虑全球化的图书出版!
  《中华儿女》:您既要做好编辑、管理和经营工作,又要挤出时间研习书法,您是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和精力的?有哪些经验与读者分享吗?
  林阳:做好本职工作是天经地义的。评价我们的工作要看业绩,这两年我们获得7项国家级图书奖,再版图书增长3倍,图书输出版权位列中国出版集团前列。做编辑工作需要逻辑思维与经营意识做管理工作需要智慧。搞艺术则不然,它强调个性,强调与众不同的思维感觉。但做编辑工作的好处是看得多,有感觉的编辑能利用这样高屋建瓴的思想高度理解艺术的真谛,同时由于平时对读者的重视和尊重,他的作品不会离读者的欣赏水平太远。这可能就是我编辑之余研习书法的好处吧。能培养一方面或若干方面的兴趣,也是人的一生中相当重要的事情。至于时间,只要你喜爱,有兴趣,时间不是问题,随时随地都可以琢磨研习。
  责任编辑 张小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