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必修四“笔落惊风雨”专题的第一篇是《氓》,选自《诗经·卫风》。《氓》是一篇叙事诗,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民间故事。既然是故事,自然要讲清楚故事的情节,即主人公经历了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主人公是谁?无名氏,“我”。“我”是一個姑娘,后来嫁人了,就是一个妇女。诗歌就是以“我”为叙事视角的,第一人称“我”是个有限视角,也是个内视角,在自述婚姻命运的过程中,免不了受情绪的影响,而显得絮絮叨叨、结结巴巴,一会儿回忆,一会儿感慨万千,一会儿愤懑,一会儿自怨自艾。
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要理清楚故事的发生和结局,需要先解决一些字词的理解问题。下面这些字词的意思,需要查证相关资料,做出准确判断:
氓:是逃难到卫国的外来的民,不同于本地居民,底细不明,性格不明。
蚩蚩:是嬉笑的样子,有些轻浮,不实在;不是“忠厚老实的样子”,从后文可看出氓并不可靠。
良媒: 好的媒人,能够严肃地行礼的中间人。
复关:来而往复的马车,代指“良媒”。根据朱东润先生的考证得出。不是氓的居住地,更不是姑娘的居住地。
遂:满足,遂心如意。不是“成功”的意思,不是指氓成功地将姑娘骗到手之后,就至于“暴”,而是指姑娘嫁给氓之后,两人的日子才过得稍微让人满意一点,氓就不安分了,就喜新厌旧了,就对姑娘有“暴”行了,以至于最后的“暴”行是休了她。
怎么查证?看注解、查字典、问度娘,基本上就都能解决。
为什么是这样的意思,而不是那样的?出于自圆其说的需要。
自圆其说?是的。讲故事,最主要的是将故事讲得“圆”!即: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发展演变,要合情合理合乎逻辑。
何谓逻辑?讲究事件前后的因果性。那么,在初读文本之后,就应该产生这样的疑惑:
1.氓是怎样的人?姑娘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相识、相恋的?为什么?
2.氓是怎么样娶到姑娘的?为什么?
3.姑娘嫁给氓之后,过上了怎样的生活?结果怎样?为什么?
4.姑娘离开了氓之后,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5.这个故事哪一点最打动人?为什么?
如果能够解读出上述所有的问题答案,那就说明你读出故事的前后因果关系了,就说明你将故事读“圆”了,读懂了。这个时候,你再将你所认知的现代背景下的婚恋观和故事里的婚恋观加以比较,就可以判断出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就可以客观全面地加以评价,就可以取长补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阅读古人故事,或者他人他事,更宽范围地去了解人生和生活,更深程度地分析判断善恶是非对错优劣,形成更全面客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有针对性地指引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那么,从第一章到第六章,姑娘(后来成了女人)的婚姻命运是怎样演变的呢?请看改编的叙事性文本:
淇水浩浩汤汤,渐渐地浸湿了车子的帷裳。女人双手紧紧地攀附着车窗,指节发白,两眼直直地盯住虚无的一处,空洞茫然。多年的夫妻感情随着淇水汤汤地流逝,消散在天尽头,不闻一点回响。
昨晚的一纸休书却如烙铁一般揣在怀里,烫透了女人的心。为什么?为什么竟缘尽于此?问天,天不语;问地,地不答。山水依旧在,车船已渺然。
那年,那个季节,那个挨千刀的氓啊,就那样抱着一卷粗布,站在姑娘的丝线铺旁,嗤嗤地笑着,看着心爱的人在红丝绿线间翻飞的手指,一言不发。待姑娘摆放好丝团线卷,抬起头来,转过眼来,年轻多情的一颗心啊,已全然融化在氓炽热的目光中,千年万年。
多么和悦啊,小溪边,大树下,青草地,白云天,姑娘的手啊,发丝啊,咯咯的笑声啊,都牵在氓的心里,笑窝里,温柔的抚摸里。这没良心的氓啊,信誓旦旦,许诺了姑娘一生一世的怀抱和幸福。姑娘醉了,醉在自己的想象里。
淇水浩浩汤汤,姑娘送氓到了顿丘,恋恋不舍啊,恋恋不舍。千叮嘱啊万嘱咐,秋天就是你我的佳期啊,你不要气急,不是我故意延期啊,你不要生气,你派个媒人来我家提亲啊,一定要来!
姑娘登上高高的垣墙,来眺望着媒人来而又往的车厢。不见来而又往的媒娘,就泣涕涟涟,望见来而又往的媒娘,就又笑又言。见过姑娘的面了,问过姑娘的名了,媒人拿着姑娘的八字去庙里“纳吉”了,又是占卜,又是卦筮,体象多好啊,吉言吉语。很快地,聘礼到了,婚期定了,你驾着马车来,我把嫁妆装。
美丽的姑娘,青春靓丽的容颜,年轻的氓啊,乐开了怀,温柔和悦的样子啊,延续了爱。所有的家务,不觉得劳累,早起晚睡的每一天,不觉得劳累,小夫妻的日子啊,过得蜜甜,姑娘成了妇人啊,如愿以偿。
那些年的春天,春意无尽无限,桑树昂然盎然。那青嫩嫩的桑叶啊,厚沃沃得让鸠儿心颤。
女人沉浸在回忆的温柔乡里,脸红了,又白了。
鸠儿啊,可不能总是迷醉在桑葚的甜美里,年轻的姑娘们啊,可不能迷醉在与心上人的欢爱里。那些该死的男人啊,与你欢爱够了,总是可以冷酷地脱身而去。痴情的女人啊,总是一心一意专心专意地守着眼里心里的氓,不愿不肯不能脱开身。
时间始终无情,白马驹儿穿过了手指的缝隙,消泯了妇人发亮的眼神,消磨了氓的热情;生活始终无趣,纤纤玉指洗白了衣物,洗粗了氓的心,青青柔丝梳落了角齿,梳硬了氓的吻。这个氓啊,外来的民,翻开厌弃的冷眼,终究拒绝了女人的哀怜。
青活的桑叶卷成了枯黄,落了地,情意的烛绳燃到了底端,成了灰。氓这个负心人啊,狠绝地抛弃了爱的誓言,痴情的女人啊,可怜地抛向了恨的漩涡。拖着裙摆,妇人躲进了娘家门。兄弟不知晓呀,嘲笑着妇人当初的痴心痴梦,和氓如今的无情无义。
女人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想着,静静地哀悼着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女人没有错误啊,爱得深沉,守得忠诚,贫穷的日子里,也没有丝毫的后悔。都是那该死的氓啊,不能始终温柔和悦,粗言粗心,甚至暴力相向;不能坚守爱情准则,負情负意,甚至负心相待!不能信守婚姻誓言,相背相离,甚至喜新厌旧!三心二意的氓啊,品德就是有问题!
还想跟着这样的人携手相老,悔不当初啊,怨深现时。淇水浩浩汤汤,也有个尽头,隰水浩浩汤汤,也有个边际。女人的怨恨呀,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罢了罢了,既然誓言不再,约定不守,那就放下吧,放下吧,断了这段情,绝了这番意!
这个故事,基于下面的几点认知:
1.是讲故事,不是翻译,更不是直译。并且,故事是人讲的,七拐八绕,回到中心点,就可以。所以,可以合理想象、合理添加,无关大碍,都是可以的。
2.“复关”等多义词语的单义定夺。如果出现多个可能性,不妨每一个可能方向都做出一个推论,一直推到自相矛盾处为止。
3.“有礼”的年代里,“守礼”的姑娘,合情合理地追寻“礼”的轨迹,寻找自己的婚姻幸福,被破坏了“礼”的丈夫所抛弃,因此而痛苦伤心,却又遵循自己的内心呼唤,坚定地选择了放弃而熠熠生辉。
(1)当时是“有礼”的年代。因为第一章有“子无良媒”的原因揭示,第二章才有“复关”(来而往复的车子)的信息呼应。是“良媒”来而又往,往而又来。为什么?《仪礼·士昏礼》中有“三媒六聘”的具体记载:“纳采,采择女也;问名,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凶;纳吉,卜于庙而吉,使使者往告;纳徵,使使者纳币以订婚;请期,告婚期;亲迎,往迎妇。”这中间,都需要“良媒”从中联络。
(2)“氓”是破坏了“礼”的人。前有“来即我谋”的轻浮举止,后有“至于暴矣”的无德行为。他破坏了夫妻之间忠诚相守的人间正礼。
这个故事,有下面几点结论:
1.“氓”是一个嬉皮笑脸轻浮的男子,对爱情不忠贞,对婚姻不坚守。
2.“我”是一个多情温柔、矜持自重、清醒自悼、果决坚强的女子。虽然在最初是痴心相许,但是,一旦被丈夫无情抛弃,在痛苦伤心的同时,也坚强地站了起来,做出了清醒勇敢的选择,“亦已焉哉”,从此了断了吧!放下,就是获得。放下不堪的婚姻,即获得自由的幸福。
3.“氓”狠心抛弃“我”的原因可能是“我”年老色衰, 可能是“氓”日久生厌,更可能是“氓”轻浮罔极,即,没有标准,没有对家庭的责任心,没有对爱情的忠贞心。
4.“淇水”是个很重要的意象,前后出现三次,与“我”不同时期的心情作比,为推动故事的发展而起兴。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期的甜蜜缠绵如淇水般绵绵沁润。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后的怨愤疑恨如淇水般壮阔浩荡。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情断时的怨恨决绝如淇水般宽广透彻。
比兴手法,自《诗经》至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法。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又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我则说:“物比人,比事,比生活,比情感;物兴人,兴事,推发展,现结果。”还说:“诗中为意象,可寄情于景,可托物言志。文中为景物,可象征品行,可隐喻情思。”
主人公是谁?无名氏,“我”。“我”是一個姑娘,后来嫁人了,就是一个妇女。诗歌就是以“我”为叙事视角的,第一人称“我”是个有限视角,也是个内视角,在自述婚姻命运的过程中,免不了受情绪的影响,而显得絮絮叨叨、结结巴巴,一会儿回忆,一会儿感慨万千,一会儿愤懑,一会儿自怨自艾。
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要理清楚故事的发生和结局,需要先解决一些字词的理解问题。下面这些字词的意思,需要查证相关资料,做出准确判断:
氓:是逃难到卫国的外来的民,不同于本地居民,底细不明,性格不明。
蚩蚩:是嬉笑的样子,有些轻浮,不实在;不是“忠厚老实的样子”,从后文可看出氓并不可靠。
良媒: 好的媒人,能够严肃地行礼的中间人。
复关:来而往复的马车,代指“良媒”。根据朱东润先生的考证得出。不是氓的居住地,更不是姑娘的居住地。
遂:满足,遂心如意。不是“成功”的意思,不是指氓成功地将姑娘骗到手之后,就至于“暴”,而是指姑娘嫁给氓之后,两人的日子才过得稍微让人满意一点,氓就不安分了,就喜新厌旧了,就对姑娘有“暴”行了,以至于最后的“暴”行是休了她。
怎么查证?看注解、查字典、问度娘,基本上就都能解决。
为什么是这样的意思,而不是那样的?出于自圆其说的需要。
自圆其说?是的。讲故事,最主要的是将故事讲得“圆”!即:这个故事从头到尾,发展演变,要合情合理合乎逻辑。
何谓逻辑?讲究事件前后的因果性。那么,在初读文本之后,就应该产生这样的疑惑:
1.氓是怎样的人?姑娘是怎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相识、相恋的?为什么?
2.氓是怎么样娶到姑娘的?为什么?
3.姑娘嫁给氓之后,过上了怎样的生活?结果怎样?为什么?
4.姑娘离开了氓之后,怎么想?怎么做?为什么?
5.这个故事哪一点最打动人?为什么?
如果能够解读出上述所有的问题答案,那就说明你读出故事的前后因果关系了,就说明你将故事读“圆”了,读懂了。这个时候,你再将你所认知的现代背景下的婚恋观和故事里的婚恋观加以比较,就可以判断出孰优孰劣、孰高孰低,就可以客观全面地加以评价,就可以取长补短,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阅读古人故事,或者他人他事,更宽范围地去了解人生和生活,更深程度地分析判断善恶是非对错优劣,形成更全面客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有针对性地指引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这就是阅读的意义所在。
那么,从第一章到第六章,姑娘(后来成了女人)的婚姻命运是怎样演变的呢?请看改编的叙事性文本:
淇水浩浩汤汤,渐渐地浸湿了车子的帷裳。女人双手紧紧地攀附着车窗,指节发白,两眼直直地盯住虚无的一处,空洞茫然。多年的夫妻感情随着淇水汤汤地流逝,消散在天尽头,不闻一点回响。
昨晚的一纸休书却如烙铁一般揣在怀里,烫透了女人的心。为什么?为什么竟缘尽于此?问天,天不语;问地,地不答。山水依旧在,车船已渺然。
那年,那个季节,那个挨千刀的氓啊,就那样抱着一卷粗布,站在姑娘的丝线铺旁,嗤嗤地笑着,看着心爱的人在红丝绿线间翻飞的手指,一言不发。待姑娘摆放好丝团线卷,抬起头来,转过眼来,年轻多情的一颗心啊,已全然融化在氓炽热的目光中,千年万年。
多么和悦啊,小溪边,大树下,青草地,白云天,姑娘的手啊,发丝啊,咯咯的笑声啊,都牵在氓的心里,笑窝里,温柔的抚摸里。这没良心的氓啊,信誓旦旦,许诺了姑娘一生一世的怀抱和幸福。姑娘醉了,醉在自己的想象里。
淇水浩浩汤汤,姑娘送氓到了顿丘,恋恋不舍啊,恋恋不舍。千叮嘱啊万嘱咐,秋天就是你我的佳期啊,你不要气急,不是我故意延期啊,你不要生气,你派个媒人来我家提亲啊,一定要来!
姑娘登上高高的垣墙,来眺望着媒人来而又往的车厢。不见来而又往的媒娘,就泣涕涟涟,望见来而又往的媒娘,就又笑又言。见过姑娘的面了,问过姑娘的名了,媒人拿着姑娘的八字去庙里“纳吉”了,又是占卜,又是卦筮,体象多好啊,吉言吉语。很快地,聘礼到了,婚期定了,你驾着马车来,我把嫁妆装。
美丽的姑娘,青春靓丽的容颜,年轻的氓啊,乐开了怀,温柔和悦的样子啊,延续了爱。所有的家务,不觉得劳累,早起晚睡的每一天,不觉得劳累,小夫妻的日子啊,过得蜜甜,姑娘成了妇人啊,如愿以偿。
那些年的春天,春意无尽无限,桑树昂然盎然。那青嫩嫩的桑叶啊,厚沃沃得让鸠儿心颤。
女人沉浸在回忆的温柔乡里,脸红了,又白了。
鸠儿啊,可不能总是迷醉在桑葚的甜美里,年轻的姑娘们啊,可不能迷醉在与心上人的欢爱里。那些该死的男人啊,与你欢爱够了,总是可以冷酷地脱身而去。痴情的女人啊,总是一心一意专心专意地守着眼里心里的氓,不愿不肯不能脱开身。
时间始终无情,白马驹儿穿过了手指的缝隙,消泯了妇人发亮的眼神,消磨了氓的热情;生活始终无趣,纤纤玉指洗白了衣物,洗粗了氓的心,青青柔丝梳落了角齿,梳硬了氓的吻。这个氓啊,外来的民,翻开厌弃的冷眼,终究拒绝了女人的哀怜。
青活的桑叶卷成了枯黄,落了地,情意的烛绳燃到了底端,成了灰。氓这个负心人啊,狠绝地抛弃了爱的誓言,痴情的女人啊,可怜地抛向了恨的漩涡。拖着裙摆,妇人躲进了娘家门。兄弟不知晓呀,嘲笑着妇人当初的痴心痴梦,和氓如今的无情无义。
女人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想着,静静地哀悼着自己的爱情和人生。 女人没有错误啊,爱得深沉,守得忠诚,贫穷的日子里,也没有丝毫的后悔。都是那该死的氓啊,不能始终温柔和悦,粗言粗心,甚至暴力相向;不能坚守爱情准则,負情负意,甚至负心相待!不能信守婚姻誓言,相背相离,甚至喜新厌旧!三心二意的氓啊,品德就是有问题!
还想跟着这样的人携手相老,悔不当初啊,怨深现时。淇水浩浩汤汤,也有个尽头,隰水浩浩汤汤,也有个边际。女人的怨恨呀,却无边无际,无始无终。
罢了罢了,既然誓言不再,约定不守,那就放下吧,放下吧,断了这段情,绝了这番意!
这个故事,基于下面的几点认知:
1.是讲故事,不是翻译,更不是直译。并且,故事是人讲的,七拐八绕,回到中心点,就可以。所以,可以合理想象、合理添加,无关大碍,都是可以的。
2.“复关”等多义词语的单义定夺。如果出现多个可能性,不妨每一个可能方向都做出一个推论,一直推到自相矛盾处为止。
3.“有礼”的年代里,“守礼”的姑娘,合情合理地追寻“礼”的轨迹,寻找自己的婚姻幸福,被破坏了“礼”的丈夫所抛弃,因此而痛苦伤心,却又遵循自己的内心呼唤,坚定地选择了放弃而熠熠生辉。
(1)当时是“有礼”的年代。因为第一章有“子无良媒”的原因揭示,第二章才有“复关”(来而往复的车子)的信息呼应。是“良媒”来而又往,往而又来。为什么?《仪礼·士昏礼》中有“三媒六聘”的具体记载:“纳采,采择女也;问名,问女之姓氏,归以卜其凶;纳吉,卜于庙而吉,使使者往告;纳徵,使使者纳币以订婚;请期,告婚期;亲迎,往迎妇。”这中间,都需要“良媒”从中联络。
(2)“氓”是破坏了“礼”的人。前有“来即我谋”的轻浮举止,后有“至于暴矣”的无德行为。他破坏了夫妻之间忠诚相守的人间正礼。
这个故事,有下面几点结论:
1.“氓”是一个嬉皮笑脸轻浮的男子,对爱情不忠贞,对婚姻不坚守。
2.“我”是一个多情温柔、矜持自重、清醒自悼、果决坚强的女子。虽然在最初是痴心相许,但是,一旦被丈夫无情抛弃,在痛苦伤心的同时,也坚强地站了起来,做出了清醒勇敢的选择,“亦已焉哉”,从此了断了吧!放下,就是获得。放下不堪的婚姻,即获得自由的幸福。
3.“氓”狠心抛弃“我”的原因可能是“我”年老色衰, 可能是“氓”日久生厌,更可能是“氓”轻浮罔极,即,没有标准,没有对家庭的责任心,没有对爱情的忠贞心。
4.“淇水”是个很重要的意象,前后出现三次,与“我”不同时期的心情作比,为推动故事的发展而起兴。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恋爱期的甜蜜缠绵如淇水般绵绵沁润。
(2)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婚变后的怨愤疑恨如淇水般壮阔浩荡。
(3)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情断时的怨恨决绝如淇水般宽广透彻。
比兴手法,自《诗经》至今,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法。
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又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我则说:“物比人,比事,比生活,比情感;物兴人,兴事,推发展,现结果。”还说:“诗中为意象,可寄情于景,可托物言志。文中为景物,可象征品行,可隐喻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