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传”的俗语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便转音成鸡、狗了。
  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三、有眼不识金镶玉
  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匠在荆山发现的玉。流传中,人们将荆山玉说成了金镶玉。
  四、不到黄河心不死
  原是“不到乌江心不死”。乌江,项羽自刎的地方。比喻不达目的不罢休,出自明朝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流传中,乌江讹变成黄河。
  五、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原是“舍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费鞋。但因为四川方言中管“鞋子”叫“孩子”。后来在流传中就变成现在的“孩子”了!
  六、狗屁不通
  这个成语原是“狗皮不通”。狗的表皮没有汗腺,酷夏时,狗要借助舌头来散发体内的燥热,“狗皮不通”就是指狗的身体这个特点。“屁”是污浊的象征,对于文理不通的内容,以屁来喻,也将就吧!
  七、无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而“无毒不丈夫”,与古人崇尚的价值观念是完全背离的。古人认为大丈夫,自然是那些坦坦荡荡、胸怀宽广的男人,要有度量,才可称为男人。流传中,被讹传成“无毒不丈夫”。
  八、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原句是“刑不尊大夫,礼不卑庶人”。由于我们对“上”、“下”的认识不全,常将它们误解。其实“上”“下”还有尊卑之意,原意应为不会因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他们的刑罚;也不会因为是平民,就将他们排除在文明社会之外。
  九、无奸不商
  原是“无尖不商”,是说古时候开粮行、卖谷米是用升或斗量的,商人賣谷米每次都把升和斗堆得尖尖的,尽量让利,以博得回头客,所以叫无尖不商。流传中逐渐变为无奸不商,意思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十、为朋友两肋插刀
  这句话中的“两肋插刀”原是“两肋岔道”。据传,隋唐时期,秦叔宝为救朋友,染面涂须去登州冒充响马。路过两肋庄时,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儿,犹豫片刻,最终他为了朋友,视死如归地选择了去往登州。两肋庄岔道体现出秦琼的深重义气,于是被人们传为“两肋岔道,义气千秋”。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叔宝为朋友两肋庄走岔道”这句话传来传去就变成了“秦叔宝为朋友两肋插刀”了。
其他文献
从前在一条河边有这么一撮黏土。说来也不过是很普通的黏土,质地粗浊;但它对自己的价值却抱有很高的看法,对它在世界上所可能占有的地位具有奇妙的梦想,认为一旦时运到来,自己的美德终将为人发现。  头顶上,在明媚的春光里,树木正在交头接耳地窃窃私语,讲述着当纤细的林花和树叶开始吐放,林中一片澄澈艳丽时它们身上所沾沐的无尽光辉,那情景,宛如无数红绿宝石粉末所形成的朵朵彩云,轻柔地悬浮在大地之上。  花儿看到
期刊
金鱼玉带罗襕扣,皂盖朱幡列五侯,山河判断在俺笔尖头。得意秋,分破帝王忧。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不设专门的“宰相”职位。大部分时候,尚书、中书、门下三省的长官以及其他高级官僚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都是宰相,可谓群宰相制。唐文宗大和年间,李德裕曾为相。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登相位,长达五年多。武宗对他无比倚重,所以李德裕当政时,裁庸官,削藩镇,平边乱,抑宦官……政绩卓著。  《长安秋夜》一诗颇有
期刊
《中庸》曾云:“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意思是君子实行中庸之道,譬如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脚下)出发;又譬如攀登高山,一定要从山下启程。此处所言之“道”,虽然是孔子所言的中庸之道,但也可代指一般意义上人们的理想、抱负和目标。即拥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人,首先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近处做起,把功夫做扎实。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期刊
难遇知音 退而著书  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孟子的父亲早亡,他自幼便和母亲相依为命。孟子的母亲十分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典籍中记载了不少孟母教子的故事,像“孟母三迁”“买豚不欺子”“断织劝学”等,都成为后世教育子女的典范。可以说,孟子后来的成就与其幼年时所受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大约十五六岁时,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人。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后被尊为“
期刊
史家历来称颂“汉唐盛世”,而以“贞观之治”“开元之治”为代表的唐朝,更是中国历史上政风最佳的时期。唐代享国289年(618—907),不仅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文明。正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所说,“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富裕和先进的国家”。京城长安,更是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重镇。  唐朝强盛、繁荣,是国家机器长期正常运转、政治秩序持续稳定的结果。“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唐初
期刊
“民主”一词在《尚书》中就有出现,如“天惟时求民主”“诞作民主”,这里的“民主”即“民之主”,即管理人民的君主,也有为民做主之意。在古代政治实践中,统治者和思想家认识到民众与国家治乱的关系,于是提出了“以民为主”的民本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朴素的民主理念。  所谓民本,包括重民、养民、爱民、惠民和安民,实行仁政、德治等内容。  民本思想可以溯源于殷周之际,《尚书·五子之歌》对其作了经典概括:“民为邦
期刊
官德,即为官之念、为政之德,是干部立身之本,是为政施政之基石。《吕氏春秋》中讲:“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江山之守在官德,德不正,民必然积愤。当下,选拔任用干部中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习总书记在“三严三实”中,把严以修身放在首位,就是引导干部常修为官之德、勤政之德、廉明之德,官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水,最常见不过。在
期刊
“现在不吃苦,长大后就会吃苦!”在我的印象中,这是父亲让我铭记于心的第一句话。小时候,每当我想偷懒时,父亲总是这样对我说。  在没有使用机械收割机的年代,种田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尤其是稻子收割的时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女孩子而言,更是如此。然而,我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而得到特殊的优待,相反,从6岁起父亲就开始要求我下田了,这比大多数人家的孩子都要早。比我小两岁的妹妹,也不例外。父亲的意思很明显
期刊
承载厚重传统文化积淀的古代典籍,也是俗语谚语的重要来源。这类俗语,或直接化用典籍中浅显易懂的名句,或将一个或多个历史故事高度浓缩,或简要点出事件规律。  拿《论语》这部极为重要的古代经典来说,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听其言,观其行”“欲速则不达”等名句,现在还被社会各个阶层广泛运用,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俗语的一部分。  被尊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也犯过“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错误:弟子子羽其貌
期刊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君主专制统治之下,广大人民是少有自由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自由的向往早已有之,自由的思想基础早已奠定。  袁宏《后汉纪·灵帝纪中》记载:“今方权宦群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这里的自由,指的是汉灵帝被权臣宦官挟持,无法依照自己的本意行使权力,也就是权柄旁落。  蒲松龄《聊斋志异·巩仙》一文中说:“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这里的自由则是指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