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创新的重点。大学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创新能力,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环境。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理工科大学;教育创新;实践教学
当今世界经济的發展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由传统工业社会正迈进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人才强国,高校有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日益呈现规模化、模式化、程序化的发展态势,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忽略了对一些创新能力强、具备发展潜质的拔尖人才的“精英化”培养,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高等教育已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而是关系国家富强与民族兴旺的大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确立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从制度、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上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理念、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通常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在科技领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超强的创新能力、坚定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成果,成为研究领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远远超过该领域一般同行研究高度的杰出人才。概括起来,拔尖创新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质:一是健全的身心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二是完善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知识的涉猎程度、人文素养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等;三是创新精神与意识,主要包括开拓创新意识、顽强拼搏精神、坚强的意志力等;四是协调和沟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五是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够在群体中发挥核心作用,组织并带领群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合作发展。
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理工科大学承担着创新科研成果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大大提高,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本科教学评估、质量工程、“211工程”“985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高校也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等还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和知识面狭窄、教学内容更新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个人化培养方案欠缺等。整体上,高校没有能够形成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随着《纲要》的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创新的重点。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人之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从多方面因素进行探讨,既包括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如学生兴趣、知识结构以及意志品质,也有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如师资队伍水平、教学方式与方法、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等,还包括来自学校层面的,如学科水平、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氛围、国际视野等。
1.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兴趣,养成科研创新的态度、精神、方法以及科研洞察力,塑造专业特性和气质。
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精湛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发展,在技术有所创新。理工科大学生除了应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也应具备人文、社科等方面的修养。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打破传统狭窄的专业范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素质结构。
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是理工科学生的基本功,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离不开实践环节。长期以来,“大众化教育”形成了过分依赖和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模式,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少,且受限于客观条件,效果欠佳。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尤其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应本着“夯实基础、积极创新”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
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工学院)是我国主要的纺织特色高校之一。为适应我国非织造行业的高速发展,天津工业大学于2004年申请并获批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目录外专业。经多年建设,2010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为行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被誉为“中国非织造布人才的摇篮”。
在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中,天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实践教学特色,建设了旨在培养实验基本能力的基础实验室、旨在培养创新能力的专业实验室、旨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工程实训中心,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天津工业大学承担着建设天津市非织造工程技术中心的任务,并与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研发中心,这为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学生参与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掌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环节中的另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在合作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人才培养中,产学研合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交叉、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错进行,实现了校企互动与创新创业型高级人才培养的一贯性。
3.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但要对学生授以知识,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異和多样性,有的放矢地在品德、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导师制将大班管理制变成部分形式的分散指导制,可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导师制让学生有充分机会接受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专家的指导,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的实施也可让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在项目研究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导师制能够得以良好运转的前提是必须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型导师队伍放在重要位置。创新型的导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强,取得了一定的先进研究成果;善于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政治素养好,责任心强,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4.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类型也应是多元化的。在创新教育改革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使学生对学习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空间。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改变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01):9-15.
[2]李瑞宁,卢秀萍,裴继诚,邬素华.轻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06):60-62.
[3]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04):19-23.
[4]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4):81-84.
[5]赵峰,陈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5):55-57.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理工科大学;教育创新;实践教学
当今世界经济的發展已经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由传统工业社会正迈进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的关键是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日益凸显。人才强国,高校有责。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以来进入快速发展期,日益呈现规模化、模式化、程序化的发展态势,逐步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忽略了对一些创新能力强、具备发展潜质的拔尖人才的“精英化”培养,造成我国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不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对于高等教育已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目标和要求,而是关系国家富强与民族兴旺的大事,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应该成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确立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从制度、培养理念、培养模式上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一、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理念、具备创造能力的人才,通常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在科技领域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超强的创新能力、坚定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创新成果,成为研究领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远远超过该领域一般同行研究高度的杰出人才。概括起来,拔尖创新人才主要具有以下特质:一是健全的身心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二是完善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知识的涉猎程度、人文素养及科学研究能力的形成等;三是创新精神与意识,主要包括开拓创新意识、顽强拼搏精神、坚强的意志力等;四是协调和沟通能力,主要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精神等;五是领导和管理能力,能够在群体中发挥核心作用,组织并带领群体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合作发展。
大学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理工科大学承担着创新科研成果并应用于生产实践、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员的比例大大提高,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本科教学评估、质量工程、“211工程”“985工程”“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高校也开展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新的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培养方案等还不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有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和知识面狭窄、教学内容更新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个人化培养方案欠缺等。整体上,高校没有能够形成有利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环境。随着《纲要》的实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教育创新的重点。
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
人之成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从多方面因素进行探讨,既包括来自学生本身的因素,如学生兴趣、知识结构以及意志品质,也有来自教师层面的因素,如师资队伍水平、教学方式与方法、对学生的考核方式等,还包括来自学校层面的,如学科水平、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氛围、国际视野等。
1.改革教学方法,优化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重点。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术兴趣,养成科研创新的态度、精神、方法以及科研洞察力,塑造专业特性和气质。
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掌握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和精湛的专业知识,才能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发展,在技术有所创新。理工科大学生除了应掌握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外,也应具备人文、社科等方面的修养。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必须打破传统狭窄的专业范围,增加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优化课程体系和人才素质结构。
2.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是理工科学生的基本功,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尤其离不开实践环节。长期以来,“大众化教育”形成了过分依赖和重视理论课程教学的模式,实践教学课时分配少,且受限于客观条件,效果欠佳。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尤其针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应本着“夯实基础、积极创新”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
天津工业大学(原天津纺织工学院)是我国主要的纺织特色高校之一。为适应我国非织造行业的高速发展,天津工业大学于2004年申请并获批设立“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目录外专业。经多年建设,2010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专业,为行业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被誉为“中国非织造布人才的摇篮”。
在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建设中,天津工业大学始终坚持实践教学特色,建设了旨在培养实验基本能力的基础实验室、旨在培养创新能力的专业实验室、旨在培养综合能力的工程实训中心,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实验教学体系有利于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天津工业大学承担着建设天津市非织造工程技术中心的任务,并与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研发中心,这为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有利于学生参与科研成果转化过程、掌握科技成果转化的规律,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产学研合作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环节中的另一种实践教学形式。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利用产学研合作优势,在合作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人才培养中,产学研合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交叉、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交错进行,实现了校企互动与创新创业型高级人才培养的一贯性。
3.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是指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由专业水平高、品德兼优的教师担任本科生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但要对学生授以知识,而且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異和多样性,有的放矢地在品德、生活、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思想品质、严谨求实的学风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导师制将大班管理制变成部分形式的分散指导制,可弥补传统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不足,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同时,导师制让学生有充分机会接受学识渊博、品格高尚的专家的指导,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制的实施也可让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自主立项,在项目研究中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导师制能够得以良好运转的前提是必须把建设一支高水平、创新型导师队伍放在重要位置。创新型的导师应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强,取得了一定的先进研究成果;善于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并将其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应用到教育教学中;政治素养好,责任心强,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4.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和类型也应是多元化的。在创新教育改革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同时也要重视个体的差异性,进行多元化的教育。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材施教,使学生对学习拥有更多的自主性和自由发展空间。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改变以考试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和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建立具有激励机制的评价体系,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秀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大学教育创新[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6(01):9-15.
[2]李瑞宁,卢秀萍,裴继诚,邬素华.轻化工类拔尖创新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06):60-62.
[3]叶赋桂,罗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复旦教育论坛,2011,(04):19-23.
[4]徐晓媛,史代敏.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调研与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04):81-84.
[5]赵峰,陈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5):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