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和不同的心理反应及病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
【关键词】结核;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5-01
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是成年人的首要死因,为其他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2倍。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体会到,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和不同的心理反应及病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也要通过自己的心态去影响病人,使病人的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针对不同的病人及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1消除病人的焦虑及恐慌心理
由于有很多病人对结核病的知识及病程缺乏足够的认知,以为得了结核病就是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特别是初次感染结核病的病人,更是求医心切,因此产生焦虑心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重症结核病人时,会联想到自己的愈后及可怕的结局,便会产生恐慌甚至绝望的心理。针对病人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们在护理上做到主动向病人宣传防治结核病的知识,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就能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详细讲解结核病的治疗万法及各种注意事项,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心绪不定的情绪得到缓解及解除,并通过治愈病人的实例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了解结核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按医嘱规律用药,治疗、按疗程服药是完全可以康复的。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使他们消除了恐慌和焦虑的心理,对治疗自己的疾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增强病人自信心的建立
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失去信心便会产生悲观情绪,所以,要使病人增强自身战胜疾病的决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他们在生病前都是乐观的对待工作、生活,一旦转变成为病人角色,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变,在思想上表现为顾虑重重,精神上也受到了影响,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针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做到尊重和体贴他们,逐步引导他们建立和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使他们积极配合的治疗。
病人顾虑的表现各种各样。有些人一向认为自己很健康,当他们听到自己得了结核病后,首先感到不可能,怀疑医生可能是诊断错了,表现为不相信我们医务人员,不在乎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嘱咐。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正视现实,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信心,帮助他们制定各种计划,包括治疗计划、饮食计划、休息计划,早日使病人恢复健康。也有些病人病情其实并不重,但他们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自己的病很严重,希望得到医生的重视,希望多吃药、多打针,这样的病人往往表现为不敢参加各种活动,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深呼吸,有些病人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患了癌症,这种病人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对这样的病人在护理上要做到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回答问题要求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此外病人在生病期间家庭易出现矛盾,生活上出现波折,往往会给病人造成很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使病人绝望的心理,给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要积极征求病人的意见,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在精神上给予安慰,满足其被认识,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和思虑过度的情绪,配合医生做好治疗。
3消除病人主观上的感觉异常
主观感觉异常是结核病人经常出现的反应,特别是病情反复可能成为终生带菌者。由于病人经常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到疾病上,如咯血病人总是对喉部的痛痒十分敏感,喉部稍有不适,就以为要咯血,精神上也特别紧张;而胸膜炎或气胸的患者对呼吸状态十分关心,呼吸急促时就预感到有胸水生成或气胸加重的可能。对这样的病人,护士要主动关心他们,加强与他们的语言交流,应指导他们精神放松,转移病人注意的焦点,逐步使病人的主观感觉恢复正常。有些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或老年病人,由于身体不适或环境改变,使病人易产生厌倦不满等暴躁情绪,遇事不冷静。病人的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到重要作用,精神状态好,治疗关键时刻不好,情绪低落、疗效就差,因为心理变化会造成生理、精神、免疫等功能紊乱,所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使病人情绪稳定。如护士对待病人要热情,在观察病情及治疗护理中要细心,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使患者对自己产生信任感,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护士的服务态度会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士的行为、语言、仪表、态度等均可反映其道德情操,如护士有责备、厌倦等表现,会使病人感到不安,产生思想负担,导致病情加重。恰当的语言和副语言可增强病战胜疾病的信心,可调动病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病人对于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是信任,这种信任感能对治疗、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心理护理是根据结核病人需求来开展的,他们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配合治疗恢复健康。这要求我们不仅是医嘱的忠实执行者,而且必须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和护理心理学知识,懂得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各种因素对病程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变化,才能使病人身心得到完全康复。
(收稿日期:2009.01.10)
【关键词】结核;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12-0145-01
结核病是我国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是成年人的首要死因,为其他传染病死亡人数总和的2倍。我们通过多年的实践体会到,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和不同的心理反应及病人的言行、表情、态度等来制定一套完整的护理方案,也要通过自己的心态去影响病人,使病人的心理状态发生转变,对病人的康复起到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针对不同的病人及不同的心理特点,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
1消除病人的焦虑及恐慌心理
由于有很多病人对结核病的知识及病程缺乏足够的认知,以为得了结核病就是得了一种不治之症,特别是初次感染结核病的病人,更是求医心切,因此产生焦虑心理。特别是当他们看到重症结核病人时,会联想到自己的愈后及可怕的结局,便会产生恐慌甚至绝望的心理。针对病人的一系列心理状态,我们在护理上做到主动向病人宣传防治结核病的知识,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内就能了解结核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详细讲解结核病的治疗万法及各种注意事项,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使心绪不定的情绪得到缓解及解除,并通过治愈病人的实例来教育他们,使他们了解结核病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按医嘱规律用药,治疗、按疗程服药是完全可以康复的。通过对病人的指导,使他们消除了恐慌和焦虑的心理,对治疗自己的疾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解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增强病人自信心的建立
他们在治疗过程中一旦失去信心便会产生悲观情绪,所以,要使病人增强自身战胜疾病的决心,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向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他们在生病前都是乐观的对待工作、生活,一旦转变成为病人角色,随着健康状况的改变,在思想上表现为顾虑重重,精神上也受到了影响,对生活失去了信心。针对他们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做到尊重和体贴他们,逐步引导他们建立和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疾病,使他们积极配合的治疗。
病人顾虑的表现各种各样。有些人一向认为自己很健康,当他们听到自己得了结核病后,首先感到不可能,怀疑医生可能是诊断错了,表现为不相信我们医务人员,不在乎医务人员对他们的嘱咐。对于这样的病人,我们要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使病人正视现实,正确认识疾病,树立治疗信心,帮助他们制定各种计划,包括治疗计划、饮食计划、休息计划,早日使病人恢复健康。也有些病人病情其实并不重,但他们总是感觉身体不舒服,自己的病很严重,希望得到医生的重视,希望多吃药、多打针,这样的病人往往表现为不敢参加各种活动,不敢大声说话,甚至不敢深呼吸,有些病人甚至怀疑自己是否患了癌症,这种病人表现为精神高度紧张。对这样的病人在护理上要做到耐心解释病人提出的任何问题,回答问题要求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以取得病人的信任。此外病人在生病期间家庭易出现矛盾,生活上出现波折,往往会给病人造成很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使病人绝望的心理,给治疗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要细心观察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变化,做好心理护理;要积极征求病人的意见,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在精神上给予安慰,满足其被认识,被尊重的心理需要,从而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和思虑过度的情绪,配合医生做好治疗。
3消除病人主观上的感觉异常
主观感觉异常是结核病人经常出现的反应,特别是病情反复可能成为终生带菌者。由于病人经常把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到疾病上,如咯血病人总是对喉部的痛痒十分敏感,喉部稍有不适,就以为要咯血,精神上也特别紧张;而胸膜炎或气胸的患者对呼吸状态十分关心,呼吸急促时就预感到有胸水生成或气胸加重的可能。对这样的病人,护士要主动关心他们,加强与他们的语言交流,应指导他们精神放松,转移病人注意的焦点,逐步使病人的主观感觉恢复正常。有些病情较重,病程较长或老年病人,由于身体不适或环境改变,使病人易产生厌倦不满等暴躁情绪,遇事不冷静。病人的情绪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起到重要作用,精神状态好,治疗关键时刻不好,情绪低落、疗效就差,因为心理变化会造成生理、精神、免疫等功能紊乱,所以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做到关心、耐心、细心,使病人情绪稳定。如护士对待病人要热情,在观察病情及治疗护理中要细心,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活动,使患者对自己产生信任感,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护士的服务态度会直接影响护理质量,护士的行为、语言、仪表、态度等均可反映其道德情操,如护士有责备、厌倦等表现,会使病人感到不安,产生思想负担,导致病情加重。恰当的语言和副语言可增强病战胜疾病的信心,可调动病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病人对于医护人员最重要的是信任,这种信任感能对治疗、康复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心理护理是根据结核病人需求来开展的,他们需要护理人员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发挥机体的潜在能力,配合治疗恢复健康。这要求我们不仅是医嘱的忠实执行者,而且必须要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心理和护理心理学知识,懂得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懂得各种因素对病程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变化,才能使病人身心得到完全康复。
(收稿日期:2009.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