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嫌儿媳妇太懒多说了几句,没想到人家抱着孩子、拉着老公一摔门,走了!最近几天,仝大爷两口子跟丢了魂儿似的,坐立不安。
“孩子从小就是我给看大的,几天看不见,我连觉都睡不着。”仝大妈跟老邻居说起5岁的大孙子,直抹眼泪。这几年家里添了孫子以后,儿子干脆带着媳妇孩子一起住了过来,老两口每天照看孙子、做饭、收拾屋子忙得没空歇脚,仝大妈的腰疼也越发严重;但好不容易清静下来,却失眠得了心病。思来想去,老两口做了一大桌子菜,想方设法让儿子劝媳妇把孩子接回来。
老邻居笑她是“受累的命”,仝大妈却说:“儿子不光是让我们带孙子,也是怕我们寂寞,我们受点累,也高兴。”
如今年轻人“啃老”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大城市房价高,大多数年轻人靠工资不可能买得起房;工作压力大,双职工小夫妻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于是本该压在年轻人身上的责任顺理成章地往上一代传递,“啃老”也被冠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那些已成年且有谋生能力,却赖在家里不工作,只靠父母供养的“啃老族”,如今更普遍的“新型啃老”方式往往更“不易察觉”。这些年轻人有工作,甚至有的还收入颇丰,有的以尽孝的名义,小两口长期带着孩子一起到父母家蹭吃蹭喝;还有的以工作忙为由,当起“甩手掌柜”,把孩子全扔给老人养。
“新型啃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看似尽孝,实则坑爹,是新型不孝”;也有人认为,“‘被啃’的一方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源,总是大包大揽,养出了‘巨婴’,自己受罪还不自知。”
仝大爷和爱人忙活一辈子,给儿子攒下一套婚房,以为退休后终于可以享清福了。可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家一待就是3年,总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好说歹说,仝大爷托关系给儿子找了个工作,刚入职前几年,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儿子总喊钱不够花,仝大妈没事就悄悄给他口袋里塞上千把块钱。2年前,儿子终于成家了,也很快生了宝宝,仝大爷两口子却更担心了,“儿子还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怎么照顾好孙子?”
果然,儿子带着老婆孩子干脆一起住进了父母家。儿媳妇说,自己白天要上班,晚上陪孩子睡不好,于是小孙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睡。老两口每天买菜给大人做饭,还要给小孙子单独做一份儿童餐;要陪小孙子玩,还要打扫卫生,当然也顺便把儿子那屋一起收拾了。
遇上能干的爷爷奶奶,小两口更心安理得地做起“甩手掌柜”。下班回家,一桌子饭菜已经熟了,俩人吃完饭连碗都不洗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赶上假期,两人还要“二人世界”去旅游几天。前阵子,仝大妈腰疼得厉害,想去医院看看,便问儿子和儿媳妇能不能请假看一天孙子。没想到,儿媳妇脸色立刻不好看了,说:“请假一天要扣很多钱”,又说:“您这老毛病,看了也好不了。”仝大妈有些生气,多说了几句,结果上演了儿媳妇带孩子“离家出走”事件。
事后仝大妈也“想通了”,“都说常回家看看,我每天都能看见儿子和孙子,累也值了。”
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年轻家庭很多。明明有能力却依然全依赖老人供养自己的小家庭,便成了所谓的“新型啃老”。对老人而言,看似是儿女天天在身边共享天伦之乐,实际上他们也有苦难言,不仅失去了晚年的自由时光,透支了自己的身体,还得不断给孩子甚至孙子搭钱。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教研室主任李伟认为,“啃老族”日益扩军的背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养老模式有一定关系。中国一直有居家养老的传统,也确实存在一些子女难以兼顾对老人的照顾,使得一些老人反而希望继续“被啃”,在他们看来那是被子女需要,他们也愿意与子女共同承担生活压力。
刘琳琳和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几年前,他俩一个从天津调动到了北京总部,另一个也调往离家60公里远的新厂区工作。刘琳琳的父母自告奋勇接下重任,“你们俩忙工作,我们看孩子”。
外孙女上小学后,老两口起早贪黑地接送。学校是市中心城区一所热门小学,当初外孙女能进这所学校,可是经过了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但学校离刘琳琳的父母家很远,大约有10公里车程。早高峰的时候,要走完这10公里路,对老两口而言非常艰难。他们每天5时多就起床,给孩子做早餐,然后3个人一起,赶在6点半之前出门,风雨无阻。
一路上,要通过两座桥,穿过市区最繁华的主干道,然后开进堵得水泄不通的老租界区。那所学校就在里面最中心的位置,周围全是单向车道。
70岁的刘大爷要在拥挤的车流中,蹭大约1个小时,才能开到距离学校最近的停车点,然后让老伴下车带着孩子走到学校门口,老两口再一起回家。下午放学时,两人再来接。晚上还要戴着老花镜,给外孙女辅导功课。
刘琳琳告诉父亲,孩子从小什么都要学一点,于是老刘又给外孙女报了钢琴、舞蹈班,上3年级后,晚上又加了英语和数学补习班。老两口发现,两人每月退休金加起来,只够给外孙女交一门课外班的钱。即使这样,他们也咬牙没跟女儿提,“女儿和女婿每月要还几千元房贷,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我们老人能多帮一点就多帮一点吧。”
李伟认为,“新型啃老”现象增多,与社会经济发展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有密切关系,“也不能光把板子打到年轻一代身上”。
比如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经济形势却面临国内外下行趋势,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自然会有许多大学生毕了业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能暂时先在家“啃”父母,再逐步寻找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已工作又成家了的年轻人而言,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快速攀升,加上通勤时间长、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他们要想在大城市立足、安心打拼,就不得不继续向父母求助,比如需要老人凑钱买房或交首付,比如请老人代替自己来抚养孩子。
这也使得一些老人在给子女提供帮助的同时,也逐渐习惯了过度参与子女的生活,大事小事全揽在自己的身上,明知“被啃”却还是不能放手。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从事人口学研究30余年,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成长期变得越来越长,表现为他们普遍晚熟,也更依赖父母。
对80后、90后的这代人而言,很少人有饥饿的记忆,特别是90后的成长环境更为优越。但他们的父母一辈却对贫困有着深刻的印象,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到今天,很多父母心中有一种执念,就是“不能苦了孩子”。这也使他们主动愿意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贴钱贴精力,愿意让孩子甚至孙子来“啃老”。
全社会对人们不同选择的包容度都变得更大,这也让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同时,他们也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
“各种形式的啃老流行,其实都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现象,因此要缓解这个问题,也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协作形成合力。”李伟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多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意识,“无论是进入职场,还是建立家庭,这些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都非常重要”。(来源:《中国青年报》、新华网)
“孩子从小就是我给看大的,几天看不见,我连觉都睡不着。”仝大妈跟老邻居说起5岁的大孙子,直抹眼泪。这几年家里添了孫子以后,儿子干脆带着媳妇孩子一起住了过来,老两口每天照看孙子、做饭、收拾屋子忙得没空歇脚,仝大妈的腰疼也越发严重;但好不容易清静下来,却失眠得了心病。思来想去,老两口做了一大桌子菜,想方设法让儿子劝媳妇把孩子接回来。
老邻居笑她是“受累的命”,仝大妈却说:“儿子不光是让我们带孙子,也是怕我们寂寞,我们受点累,也高兴。”
如今年轻人“啃老”已经成为见怪不怪的现象。大城市房价高,大多数年轻人靠工资不可能买得起房;工作压力大,双职工小夫妻很难兼顾工作和照顾孩子,于是本该压在年轻人身上的责任顺理成章地往上一代传递,“啃老”也被冠以各种堂而皇之的理由。
不同于人们印象中那些已成年且有谋生能力,却赖在家里不工作,只靠父母供养的“啃老族”,如今更普遍的“新型啃老”方式往往更“不易察觉”。这些年轻人有工作,甚至有的还收入颇丰,有的以尽孝的名义,小两口长期带着孩子一起到父母家蹭吃蹭喝;还有的以工作忙为由,当起“甩手掌柜”,把孩子全扔给老人养。
“新型啃老”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不少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这是“看似尽孝,实则坑爹,是新型不孝”;也有人认为,“‘被啃’的一方才是问题出现的根源,总是大包大揽,养出了‘巨婴’,自己受罪还不自知。”
“啃”与“被啃”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仝大爷和爱人忙活一辈子,给儿子攒下一套婚房,以为退休后终于可以享清福了。可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家一待就是3年,总说找不到称心的工作。好说歹说,仝大爷托关系给儿子找了个工作,刚入职前几年,月收入只有3000多元。儿子总喊钱不够花,仝大妈没事就悄悄给他口袋里塞上千把块钱。2年前,儿子终于成家了,也很快生了宝宝,仝大爷两口子却更担心了,“儿子还像个没长大的孩子,怎么照顾好孙子?”
果然,儿子带着老婆孩子干脆一起住进了父母家。儿媳妇说,自己白天要上班,晚上陪孩子睡不好,于是小孙子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睡。老两口每天买菜给大人做饭,还要给小孙子单独做一份儿童餐;要陪小孙子玩,还要打扫卫生,当然也顺便把儿子那屋一起收拾了。
遇上能干的爷爷奶奶,小两口更心安理得地做起“甩手掌柜”。下班回家,一桌子饭菜已经熟了,俩人吃完饭连碗都不洗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赶上假期,两人还要“二人世界”去旅游几天。前阵子,仝大妈腰疼得厉害,想去医院看看,便问儿子和儿媳妇能不能请假看一天孙子。没想到,儿媳妇脸色立刻不好看了,说:“请假一天要扣很多钱”,又说:“您这老毛病,看了也好不了。”仝大妈有些生气,多说了几句,结果上演了儿媳妇带孩子“离家出走”事件。
事后仝大妈也“想通了”,“都说常回家看看,我每天都能看见儿子和孙子,累也值了。”
让老人帮忙带孩子的年轻家庭很多。明明有能力却依然全依赖老人供养自己的小家庭,便成了所谓的“新型啃老”。对老人而言,看似是儿女天天在身边共享天伦之乐,实际上他们也有苦难言,不仅失去了晚年的自由时光,透支了自己的身体,还得不断给孩子甚至孙子搭钱。
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修教研室主任李伟认为,“啃老族”日益扩军的背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养老模式有一定关系。中国一直有居家养老的传统,也确实存在一些子女难以兼顾对老人的照顾,使得一些老人反而希望继续“被啃”,在他们看来那是被子女需要,他们也愿意与子女共同承担生活压力。
“板子不能光打到年轻人身上”
刘琳琳和丈夫的工作越来越忙。几年前,他俩一个从天津调动到了北京总部,另一个也调往离家60公里远的新厂区工作。刘琳琳的父母自告奋勇接下重任,“你们俩忙工作,我们看孩子”。
外孙女上小学后,老两口起早贪黑地接送。学校是市中心城区一所热门小学,当初外孙女能进这所学校,可是经过了百里挑一的激烈竞争。但学校离刘琳琳的父母家很远,大约有10公里车程。早高峰的时候,要走完这10公里路,对老两口而言非常艰难。他们每天5时多就起床,给孩子做早餐,然后3个人一起,赶在6点半之前出门,风雨无阻。
一路上,要通过两座桥,穿过市区最繁华的主干道,然后开进堵得水泄不通的老租界区。那所学校就在里面最中心的位置,周围全是单向车道。
70岁的刘大爷要在拥挤的车流中,蹭大约1个小时,才能开到距离学校最近的停车点,然后让老伴下车带着孩子走到学校门口,老两口再一起回家。下午放学时,两人再来接。晚上还要戴着老花镜,给外孙女辅导功课。
刘琳琳告诉父亲,孩子从小什么都要学一点,于是老刘又给外孙女报了钢琴、舞蹈班,上3年级后,晚上又加了英语和数学补习班。老两口发现,两人每月退休金加起来,只够给外孙女交一门课外班的钱。即使这样,他们也咬牙没跟女儿提,“女儿和女婿每月要还几千元房贷,现在年轻人压力大,我们老人能多帮一点就多帮一点吧。”
李伟认为,“新型啃老”现象增多,与社会经济发展随之带来的各种问题有密切关系,“也不能光把板子打到年轻一代身上”。
比如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经济形势却面临国内外下行趋势,人才供给和需求出现结构性矛盾,自然会有许多大学生毕了业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对于这些人来说,只能暂时先在家“啃”父母,再逐步寻找和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已工作又成家了的年轻人而言,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快速攀升,加上通勤时间长、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他们要想在大城市立足、安心打拼,就不得不继续向父母求助,比如需要老人凑钱买房或交首付,比如请老人代替自己来抚养孩子。
这也使得一些老人在给子女提供帮助的同时,也逐渐习惯了过度参与子女的生活,大事小事全揽在自己的身上,明知“被啃”却还是不能放手。
年轻人晚熟亟须培养责任意识
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从事人口学研究30余年,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年轻人的成长期变得越来越长,表现为他们普遍晚熟,也更依赖父母。
对80后、90后的这代人而言,很少人有饥饿的记忆,特别是90后的成长环境更为优越。但他们的父母一辈却对贫困有着深刻的印象,从物质匮乏的时代走到今天,很多父母心中有一种执念,就是“不能苦了孩子”。这也使他们主动愿意牺牲自己的晚年生活,贴钱贴精力,愿意让孩子甚至孙子来“啃老”。
全社会对人们不同选择的包容度都变得更大,这也让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但同时,他们也存在抗挫折能力较差,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
“各种形式的啃老流行,其实都是多种社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现象,因此要缓解这个问题,也需要政府、社会等各方协作形成合力。”李伟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帮助年轻一代树立更多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意识,“无论是进入职场,还是建立家庭,这些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都非常重要”。(来源:《中国青年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