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外贸转型背景下,本文通過对当前重庆外经贸人才的供求两端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发现重庆外经贸人才的供求存在比较严重的失衡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强化实践教学,让外贸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过程等对策。
关键词:外贸转型 外经贸人才 供求失衡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b)-141-02
目前,重庆正致力于建设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内陆开放高地,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境外投资走在全国的前列。与此同时,重庆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开始转型,逐渐从追求速度增长的数量型模式转向追求质量增长的内涵型增长模式,这种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促使重庆外贸企业开始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道路,必然会对外经贸人才业务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和新标准,在此背景下对重庆目前外经贸人才的供需两端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为重庆高校提出培养适应外贸易转型发展的国际经贸人才之对策。
1 重庆外经贸人才供给状况调研分析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以及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题组选择如下15所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调研对象:(1)一本及二本院校: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2)三本院校: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3)高职高专院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所选高校几乎覆盖了各种类型的高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调研发现,目前重庆市高校外经贸人才供给存在如下共性问题。
1.1 缺乏自身特色,同质竞争严重
所有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都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年)》为依据,而较少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与求知欲,因而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雷同,缺乏区分度。笔者详细比对了重庆市15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表,发现这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课程80%以上都相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表述也几乎完全相同,差异很小(譬如,几乎所有本科院校均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不同高校培养的外经贸人才缺乏自身特色,同质竞争严重,很难满足重庆外贸转型升级对外经贸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1.2 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
几乎所有一、二本院校在课程设置时,都存在不同程度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反而是三本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更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的顶岗实习。调研发现一、二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平均占到75%左右,实践教学及实习平均约占到25%左右,三本和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平均可达到50%对50%。在回答“贵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时重视哪些方面的培养时?”回答重视对理论知识培养的约占80%,重视对实践经验培养约占40%,重视对综合素质培养的约占60%,重视对其他方面培养的约占20%。
1.3 具备外经贸实践经验的师资匮乏
部分高校师资队伍无法胜任新常态下外经贸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各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博士,他们在读研究生期间侧重于学术研究训练,主要精力在于发表学术论文和帮助导师作科研项目,缺乏外贸实践经验,在授课时通常只能单一地讲授理论知识,难以把真实的实践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尽管被调研的各高校也都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经历”,但是各高校囿于师资和经费紧张,真正能够到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从事一年及以上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实践实务经历青年教师很少;部分高校也会聘请一些实务界的专家为兼职教师,但也很难保证这些专家的授课时间,无法胜任重庆外贸转型升级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
2 重庆外经贸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分析
课题组走访调研了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海关、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津支行、重庆建设进出口公司、润通公司、新感觉摩托车有限公司、重钢进出口公司、渝安集团、重庆机床厂和重庆长征重工有限公司等20家有涉外经贸业务单位,通过与这些单位涉外经贸部门负责人就重庆外贸转型升级对外经贸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交流。
2.1 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人才的知识储备需求
调研发现,90%的需求单位表示外经贸人才需要以下专业知识储备: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英语函电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国际商法知识、跨境电子商务知识等。但是,70%的用人单位表示,目前高校培养的外经贸人才侧重于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培养,其他专业知识储备难以达到外贸行业发展的要求。
2.2 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构成需求
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表示外经贸人才必须具备如下能力要求:24.71%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24.12%的单位认为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7.06%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18.82%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15.29%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10.00%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注重外语交流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则未能充分体现。在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中通常把外贸实务模拟操作作为实训的主要内容,缺少对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训,培养的人才能力构成难以完全满足外经贸行业发展的需求。 2.3 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
调研发现,对于职业素养,用人单位最看重外经贸人才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细心、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抗压力,其占比重分别为100%、95%、90%、88%、75%。这是由于外经贸业务多面向全球不同的国家,涉及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法律制度等,流程复杂、环节多。因此必须要求一个成功的外经贸人才必须具备上述职业素养。但现实情况却是目前的相当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难以令人满意。根据我们的调查,用人单位反映很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存在缺乏责任感、心理素质较差、交际能力不足、知识视野较狭窄等不足,缺乏敬业精神,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是力图解决,而是喜欢通过跳槽来回避,职业素养难以完全满足外经贸行业的需求。
3 调研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供需两端调研分析发现,在目前重庆外贸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重庆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的质量与重庆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素养还难以满足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4 解决重庆外经贸人才供需失衡的对策
4.1 根据外经贸企业的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各高校应按照外经贸企业的需求调整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原有培养目标中应该注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性培养,在新的培养目标下,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海外市场调研与开拓、跨境电商的数据分析与运营、境外投融资管理等岗位;在原有培养模式中加大对学生的多语言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譬如可以鼓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选修外语类的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多语言应用能力。
4.2 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并实施知识、能力和素质互融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實际教学活动中实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在经济和外贸新常态下,开放式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厘清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堂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习实训课程教学体系、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教学体系与外经贸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应关系表,然后据此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以国际经贸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核心,培养素质为取向”课程遴选原则,根据国贸行业、国贸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遴选国际经贸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
4.3 根据新常态下经济与外贸的新变化,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在新常态下,由于经济与贸易出现了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应根据这些新变化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方面除了开设《外贸函电与应用文写作》《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口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海关、保险与商检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与商法》等传统课程之外,还应该及时将新常态下新变化引入课程体系之中。譬如和当前跨境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相呼应,可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与网络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视觉营销》《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跨境电商产品开发》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物流、跨境电商、商务数据分析等技能;和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可开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等新课程。
4.4 强化实践教学,让外贸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过程
首先,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行业企业的实习、实验室的模拟仿真实验紧密结合,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外贸单证的缮制造与审核、国际商务函电与合同的撰写、海外市场调研分析、报关报检等整个国际商务操作流程。让学生能够在仿真、模拟教学的“类真实”环境以及企业实习、实训的“全真实”环境下培养动手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其次,为了适应外贸新变化对人才的新需求,各高校要和行业、企业对接,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外经贸人才的培养过程。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季绍斌.地方外向型商贸类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商论,2015(4).
[2] 吴正芳.基于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5(3).
[3] 王全意.适于重庆外贸转型的复合应用型外贸人才能力体系及培养路径构建——基于职业胜任能力视角[J].现代经济, 2013(4).
[4] 王全意.“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研究[J].对外经贸,2016(7).
①基金项目:2014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适于重庆外贸结构转型的开放式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143068)阶段性成果;2015年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面收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研究》(yjg2015211)资助。
作者简介:王全意(1974-),男,汉族,河南信阳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外贸转型 外经贸人才 供求失衡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7)10(b)-141-02
目前,重庆正致力于建设内陆开放示范区和内陆开放高地,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对外贸易、境外投资走在全国的前列。与此同时,重庆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开始转型,逐渐从追求速度增长的数量型模式转向追求质量增长的内涵型增长模式,这种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型促使重庆外贸企业开始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道路,必然会对外经贸人才业务能力素质提出新要求和新标准,在此背景下对重庆目前外经贸人才的供需两端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为重庆高校提出培养适应外贸易转型发展的国际经贸人才之对策。
1 重庆外经贸人才供给状况调研分析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以及是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课题组选择如下15所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作为调研对象:(1)一本及二本院校: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交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三峡学院、长江师范学院、重庆科技学院;(2)三本院校: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重庆人文科技学院、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3)高职高专院校:重庆工商职业学院、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所选高校几乎覆盖了各种类型的高校,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调研发现,目前重庆市高校外经贸人才供给存在如下共性问题。
1.1 缺乏自身特色,同质竞争严重
所有本科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体系时,都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以下简称新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2012年)》为依据,而较少考虑到当地经济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与求知欲,因而各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雷同,缺乏区分度。笔者详细比对了重庆市15所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表,发现这些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课程80%以上都相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等方面表述也几乎完全相同,差异很小(譬如,几乎所有本科院校均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不同高校培养的外经贸人才缺乏自身特色,同质竞争严重,很难满足重庆外贸转型升级对外经贸人才的多元化需求。
1.2 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
几乎所有一、二本院校在课程设置时,都存在不同程度重理论、轻实践的导向,反而是三本和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更重视实践教学和学生的顶岗实习。调研发现一、二本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理论教学平均占到75%左右,实践教学及实习平均约占到25%左右,三本和高职院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者平均可达到50%对50%。在回答“贵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时重视哪些方面的培养时?”回答重视对理论知识培养的约占80%,重视对实践经验培养约占40%,重视对综合素质培养的约占60%,重视对其他方面培养的约占20%。
1.3 具备外经贸实践经验的师资匮乏
部分高校师资队伍无法胜任新常态下外经贸人才培养需求。目前各院校招聘的教师大多是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博士,他们在读研究生期间侧重于学术研究训练,主要精力在于发表学术论文和帮助导师作科研项目,缺乏外贸实践经验,在授课时通常只能单一地讲授理论知识,难以把真实的实践业务技能传授给学生。尽管被调研的各高校也都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经历”,但是各高校囿于师资和经费紧张,真正能够到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从事一年及以上与本专业工作相关的实践实务经历青年教师很少;部分高校也会聘请一些实务界的专家为兼职教师,但也很难保证这些专家的授课时间,无法胜任重庆外贸转型升级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
2 重庆外经贸人才需求状况调研分析
课题组走访调研了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重庆海关、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江津支行、重庆建设进出口公司、润通公司、新感觉摩托车有限公司、重钢进出口公司、渝安集团、重庆机床厂和重庆长征重工有限公司等20家有涉外经贸业务单位,通过与这些单位涉外经贸部门负责人就重庆外贸转型升级对外经贸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交流。
2.1 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人才的知识储备需求
调研发现,90%的需求单位表示外经贸人才需要以下专业知识储备:国际贸易实务知识、英语函电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国际商法知识、跨境电子商务知识等。但是,70%的用人单位表示,目前高校培养的外经贸人才侧重于国际贸易实务知识的培养,其他专业知识储备难以达到外贸行业发展的要求。
2.2 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人才的能力构成需求
调研发现,用人单位表示外经贸人才必须具备如下能力要求:24.71%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较好的外语交流能力、24.12%的单位认为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7.06%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18.82%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15.29%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10.00%的单位认为须具有良好团队合作能力。然而,目前高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注重外语交流能力、专业知识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对其他能力的培养则未能充分体现。在专业实习和实践教学中通常把外贸实务模拟操作作为实训的主要内容,缺少对学生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实训,培养的人才能力构成难以完全满足外经贸行业发展的需求。 2.3 外贸行业对外经贸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
调研发现,对于职业素养,用人单位最看重外经贸人才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细心、沟通协作能力以及抗压力,其占比重分别为100%、95%、90%、88%、75%。这是由于外经贸业务多面向全球不同的国家,涉及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法律制度等,流程复杂、环节多。因此必须要求一个成功的外经贸人才必须具备上述职业素养。但现实情况却是目前的相当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难以令人满意。根据我们的调查,用人单位反映很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存在缺乏责任感、心理素质较差、交际能力不足、知识视野较狭窄等不足,缺乏敬业精神,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是力图解决,而是喜欢通过跳槽来回避,职业素养难以完全满足外经贸行业的需求。
3 调研分析结论
通过以上供需两端调研分析发现,在目前重庆外贸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重庆高校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的质量与重庆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人才的需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培养的国际经贸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素养还难以满足重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比较明显的结构性失衡问题。
4 解决重庆外经贸人才供需失衡的对策
4.1 根据外经贸企业的需求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目前,各高校应按照外经贸企业的需求调整原有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在原有培养目标中应该注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复合性培养,在新的培养目标下,使所培养的学生能够胜任海外市场调研与开拓、跨境电商的数据分析与运营、境外投融资管理等岗位;在原有培养模式中加大对学生的多语言应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譬如可以鼓励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选修外语类的辅修专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多语言应用能力。
4.2 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并实施知识、能力和素质互融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市场需求,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實际教学活动中实施: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明确在经济和外贸新常态下,开放式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需要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并厘清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课堂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实习实训课程教学体系、课外实践教学体系和素质拓展教学体系与外经贸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应关系表,然后据此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计划;以国际经贸实际工作需求为导向,坚持“培养知识为基础,培养能力为核心,培养素质为取向”课程遴选原则,根据国贸行业、国贸岗位群所必需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遴选国际经贸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内容。
4.3 根据新常态下经济与外贸的新变化,调整优化课程体系
在新常态下,由于经济与贸易出现了网络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特征,外经贸人才的培养应根据这些新变化调整优化课程体系。在专业课程方面除了开设《外贸函电与应用文写作》《国际商务英语》《外贸口语》《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投资》《国际金融》《海关、保险与商检实务》《国际结算》《国际经济法与商法》等传统课程之外,还应该及时将新常态下新变化引入课程体系之中。譬如和当前跨境电子商务方兴未艾相呼应,可开设《跨境电子商务与网络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视觉营销》《跨境电子商务运营与管理》《跨境电商产品开发》等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物流、跨境电商、商务数据分析等技能;和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相呼应,可开设《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与投资》等新课程。
4.4 强化实践教学,让外贸企业深度参与高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过程
首先,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将课堂的理论教学和行业企业的实习、实验室的模拟仿真实验紧密结合,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外贸单证的缮制造与审核、国际商务函电与合同的撰写、海外市场调研分析、报关报检等整个国际商务操作流程。让学生能够在仿真、模拟教学的“类真实”环境以及企业实习、实训的“全真实”环境下培养动手能力、操作应用能力。其次,为了适应外贸新变化对人才的新需求,各高校要和行业、企业对接,积极吸引企业参与外经贸人才的培养过程。一方面增加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强化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季绍斌.地方外向型商贸类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查研究[J].中国商论,2015(4).
[2] 吴正芳.基于社会需要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5(3).
[3] 王全意.适于重庆外贸转型的复合应用型外贸人才能力体系及培养路径构建——基于职业胜任能力视角[J].现代经济, 2013(4).
[4] 王全意.“转方式、调结构”背景下国际经贸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研究[J].对外经贸,2016(7).
①基金项目:2014年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适于重庆外贸结构转型的开放式复合型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143068)阶段性成果;2015年重庆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全面收费新形势下地方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研究》(yjg2015211)资助。
作者简介:王全意(1974-),男,汉族,河南信阳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