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教学软硬件、资金来源和社会声望等方面和一般大学相比都有其特殊性,因此独立学院毕业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明显较其他高校毕业生大。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与正常就业。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就业心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理;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使本来在金融危机中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从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获知,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比2001年的112万增长了近6倍,再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任务十分繁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新尝试,在办学模式、教学软硬件、资金来源和社会声望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都有特殊性,其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明显较大,导致了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产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与正常就业。因此,全面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独立学院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群体,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1],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性格更外向,思想更活跃,但依赖性更强,独立性更差,意志相对薄弱,所以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1.1就业观念脱节,导致盲目自负和自卑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总体上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转型期,其观念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择业中还沉浸在过去大学精英教育的观念里,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和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就业的机会;或家庭情况相对较差,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文化成绩总体基础相对较差,导致自信心不足,招聘会上,常常表现出一种“胆怯和自卑”,在用人单位面前不能充分展示自我。
1.2就业情绪不稳,导致过度依赖和等待
独立学院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表现出自立能力偏低,缺乏个人独立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这种特性势必使其毕业生依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1.3就业心态失衡,导致异常焦虑和急躁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独立学院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整天对就业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至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行为上反应迟钝。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4就业期望过高,导致竞相攀比和从众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省内,区域行业就业心理严重,且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学生,高消费也同时助长了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许多毕业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也相当高,在求职过程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攀比,人云亦云。
2 独立学院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独立学院毕业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心理问题多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社会原因
虽然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正逐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但独立学院毕业生仍没有完全得到社会认可,有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歧视,在实际工作中对“三本”的毕业生另眼相看,加之金融危机硝烟尚未消退,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比普通的大学生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完全由学生来承担,高昂的学费使贫困家庭的学生经济压力比较大。
2.2学校原因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比较短,在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能力和水平,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另外,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有淡化和弱化的倾向,没有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加以正确引导,导致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出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
2.3家庭原因
独立学院收费相对较高,大部分入学的同学有着比较好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优越的家庭条件使独立学院毕业生知识面较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特长、个性明显。与此同时,家庭条件优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又在他们身上表现明显,一方面父母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多数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家庭的溺爱成为独立意识差依赖性强、攀比心理重的重要原因。
2.4自身原因
独立学院学生成分复杂,面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及状态,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是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对当前社会形势和自己的认识不足,往往又缺乏自信心,感觉无力、无心来改变现状,造成期望与现实的较大差距,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普遍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及择业的过程中,有的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造成了急躁心理,形成了“就业难”局面。
3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如何使独立学院毕业生顺利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顺利就业,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3.1打造独立学院品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背景竞争力
独立学院品牌是指公众对一所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科研成果、教育教学质量等的总体评价和印象。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独立学院具有“后发先至”的高起点优势,可以通过借鉴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起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要、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开放教育模式,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2加强就业分类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独立学院毕业生之所以容易出现“就业难”的状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当前就业政策了解不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应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难”的实质。同时,做好分类服务工作,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主动邀请相关单位有针对性的开展专场招聘会;针对准备考研的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3开展就业心理咨询辅导,促使毕业生健康就业心理
独立学院应该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积极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及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完善适合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干预机制,针对压力下毕业生就业行动上的盲目、伪积极甚至放弃的行为,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素质培训,并注意保持其主动性和实效性,建立毕业生“一对一”谈话机制,帮助毕业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及其他心理疾病,使毕业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和劣势,从而正确定位,从而提高面对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
3.4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毕业生四级立体就业联动机制
独立学院四级立体就业联动机制,是指政府、独立学院、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责任,加强优势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作为政府,应该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努力拓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作为高校,应当召开相当数量的双选会,对用人单位进行比较详尽的调查、建立长期联系的工作,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家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作为毕业生,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
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既有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促使他们积极就业、安全就业。作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本人,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职业,能够及时调整就业中的期望值,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争取,就可以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士哲,赵征,刘锦康.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2]闫学文,赵泽鹏.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J].科教文汇,2009(5)
[3]娄平仁.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经济师,2008.(7)
关键词:独立学院;就业心理;对策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使本来在金融危机中已经积重难返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从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获知,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比2001年的112万增长了近6倍,再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就业任务十分繁重。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办学模式上的一种新尝试,在办学模式、教学软硬件、资金来源和社会声望等方面与其他普通高校相比都有特殊性,其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挫折和冲突明显较大,导致了一些心理矛盾和心理问题产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身心健康与正常就业。因此,全面分析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独立学院毕业生常见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群体是个体由青年期到成年期成长过程中一个特殊群体,处于“第二次心理断乳期”、“边缘人”地位[1],而独立学院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性格更外向,思想更活跃,但依赖性更强,独立性更差,意志相对薄弱,所以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难免会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1.1就业观念脱节,导致盲目自负和自卑
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总体上倾向于务实化与理性化,但由于处于转型期,其观念与社会需求脱节,在择业中还沉浸在过去大学精英教育的观念里,不能正确评价自身的能力与素质和清醒地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错过了很多本可以就业的机会;或家庭情况相对较差,加之独立学院学生文化成绩总体基础相对较差,导致自信心不足,招聘会上,常常表现出一种“胆怯和自卑”,在用人单位面前不能充分展示自我。
1.2就业情绪不稳,导致过度依赖和等待
独立学院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表现出自立能力偏低,缺乏个人独立决策能力和进取精神。这种特性势必使其毕业生依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消极,缺乏主动性,不能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
1.3就业心态失衡,导致异常焦虑和急躁
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给毕业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独立学院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整天对就业产生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至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行为上反应迟钝。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但又缺乏对就业形势的冷静观察以及对自我求职的理性思考,做了许多吃力不讨好的事,给自己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4就业期望过高,导致竞相攀比和从众
独立学院学生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省内,区域行业就业心理严重,且日常生活消费水平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学生,高消费也同时助长了虚荣心和攀比心理,许多毕业生都有一种“十年寒窗,一举成名”的心理,因此对择业的期望也相当高,在求职过程中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专业等特点,盲目攀比,人云亦云。
2 独立学院毕业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独立学院毕业生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部分,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是良好的。笔者结合多年实际工作经验分析,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心理问题多的原因主要是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1社会原因
虽然独立学院作为新生事物正逐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但独立学院毕业生仍没有完全得到社会认可,有些用人单位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歧视,在实际工作中对“三本”的毕业生另眼相看,加之金融危机硝烟尚未消退,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在就业方面比普通的大学生压力更大。另一方面,独立学院的办学资金完全由学生来承担,高昂的学费使贫困家庭的学生经济压力比较大。
2.2学校原因
独立学院办学历史比较短,在办学模式、管理方式、办学条件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相对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能力和水平,导致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另外,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思想政治工作和就业指导有淡化和弱化的倾向,没有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加以正确引导,导致毕业生在职业选择上出现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
2.3家庭原因
独立学院收费相对较高,大部分入学的同学有着比较好的家庭背景和条件,优越的家庭条件使独立学院毕业生知识面较宽,思想活跃,爱好广泛,特长、个性明显。与此同时,家庭条件优越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又在他们身上表现明显,一方面父母社会地位较高、家庭经济比较富裕,多数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家庭的溺爱成为独立意识差依赖性强、攀比心理重的重要原因。
2.4自身原因
独立学院学生成分复杂,面对自己今后的就业前景及状态,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是很大一部分毕业生由于对当前社会形势和自己的认识不足,往往又缺乏自信心,感觉无力、无心来改变现状,造成期望与现实的较大差距,从而产生各种矛盾心理。因此,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普遍缺少社会实践锻炼,独立学院学生在就业及择业的过程中,有的产生了自卑心理,有的造成了急躁心理,形成了“就业难”局面。
3 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如何使独立学院毕业生顺利完成人生角色的转换,顺利就业,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心理健康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3.1打造独立学院品牌,为毕业生提供就业背景竞争力
独立学院品牌是指公众对一所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科研成果、教育教学质量等的总体评价和印象。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的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独立学院具有“后发先至”的高起点优势,可以通过借鉴普通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建立起紧密联系社会实际需要、服务社会、服务学生的开放教育模式,扩大自身的知名度,努力打造自身的品牌,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同时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拓宽专业口径,注重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3.2加强就业分类服务,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择业观
独立学院毕业生之所以容易出现“就业难”的状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当前就业政策了解不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学校在就业教育过程中,应帮助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难”的实质。同时,做好分类服务工作,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主动邀请相关单位有针对性的开展专场招聘会;针对准备考研的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3.3开展就业心理咨询辅导,促使毕业生健康就业心理
独立学院应该采取相应的心理教育对策,积极完善各种服务设施及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完善适合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与干预机制,针对压力下毕业生就业行动上的盲目、伪积极甚至放弃的行为,经常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试和心理素质培训,并注意保持其主动性和实效性,建立毕业生“一对一”谈话机制,帮助毕业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及时疏通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及其他心理疾病,使毕业生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优势和劣势,从而正确定位,从而提高面对困难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克服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就业心境。
3.4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推进毕业生四级立体就业联动机制
独立学院四级立体就业联动机制,是指政府、独立学院、家庭和毕业生自身等主体以共同利益与制度约束为基础,以提升独立学院毕业生自身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生供需平衡为导向,共同承担责任,加强优势整合,实现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过程和方式。作为政府,应该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努力拓宽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作为高校,应当召开相当数量的双选会,对用人单位进行比较详尽的调查、建立长期联系的工作,为独立学院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作为家庭,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指导毕业生正确择业;作为毕业生,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定位。
在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突出,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既有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因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促使他们积极就业、安全就业。作为独立学院毕业生本人,要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职业,能够及时调整就业中的期望值,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争取,就可以将自己的心理调整到一个最佳状态。
参考文献:
[1]李士哲,赵征,刘锦康.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2]闫学文,赵泽鹏.独立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分析[J].科教文汇,2009(5)
[3]娄平仁.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经济师,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