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中选编的课文均文质兼美,祖国的语言文字在其中彰显着无穷的魅力,或隽永潇洒,或激越昂扬,或空灵和谐……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可研磨,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可探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适时采用点评批注、仿写迁移、补白拓展等策略进行随文练笔,引导学生进行“点评批注式”阅读,是引领学生亲近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内核的对话形式。在文本教学中找准切入点,是随文练笔练习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当所有的学生都在为宙斯的残忍而感到义愤填膺、为普罗米修斯的大无畏感到五体投地的时候,笔者巧妙地设计了随文练笔: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肯定涌动着一种情感,能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呢?学生写得很精彩,有写给宙斯的,有写给普罗米修斯的,个个深情满怀,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独特的感受。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作品的艺术形式决定了作者不能对所有情节作巨细无遗的描写,因此,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这就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间。在教学中适时寻找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直接进入角色,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没有直接描写李大钊被害的场面,只是从侧面作了描写:“第二天,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有气无力地握着一份报,原来是‘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李大钊在临刑前,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通过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学生对李大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受到了思想的教育、人格的熏陶。这样的训练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是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续写,虽然不像“语文园地”里的习作那样拥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要求不高,范围不大,灵活易操作,能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更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个性写作的起步少不了续写的一份功劳。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而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时机。在教学中,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将“余音”美美地呈现于眼前。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文中末尾写道:“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学生从中体会到老人自信、开朗、乐观的性格,同时,这样的结尾给学生的作文练笔留下了空间。假如三十年后再相逢是什么情景呢?笔者以“三十年后再相聚”为题,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故事既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又自行解读了文本,体现了创作个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学生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他们对故事的发展有了不同理解,借助对原文内容深入的理解,能够承接原文的基点,发展结尾。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发展了语言。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教师不应该错失让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还可以是句式表达,如开头或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经典句段有着经典的模式,掌握这个模式,学生也能写出经典句段来。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白杨》一课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部分就是经典段,笔者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有写医生的,有写士兵的,有写老师的……效果非常好。
“随文练笔”犹如一眼清泉,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一泓活水。它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
一、拓展文本空白处:与文本角色对话
文本是一个召唤读者参与的意义空间。文质兼美的文章大都有让读者自由想象的空间,只要善于挖掘,自有一片与文本交流的空间。在执教《普罗米修斯》一课时,当所有的学生都在为宙斯的残忍而感到义愤填膺、为普罗米修斯的大无畏感到五体投地的时候,笔者巧妙地设计了随文练笔:这个时候,你的心里肯定涌动着一种情感,能不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呢?学生写得很精彩,有写给宙斯的,有写给普罗米修斯的,个个深情满怀,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独特的感受。
二、丰润文本空白处:为文本主角代言
作品的艺术形式决定了作者不能对所有情节作巨细无遗的描写,因此,有些地方写得或含蓄、或简练,这就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和延伸的空间。在教学中适时寻找文本的“空白”,让学生充当故事的主人翁,想他所想、说他所说,填补故事中主人公心理、语言的空白处,直接进入角色,融入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和主人公的情感融为一体。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没有直接描写李大钊被害的场面,只是从侧面作了描写:“第二天,舅老爷从街上哭着回来,有气无力地握着一份报,原来是‘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笔者引导学生想象:李大钊在临刑前,是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通过想象补充故事情节,学生对李大钊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坚贞不屈的崇高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从中受到了思想的教育、人格的熏陶。这样的训练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纯洁的心灵与主人公的融合,是真实的感悟和思考。在思维与情感主动积极的情态下,学生所言就会言之有物、言之动情,让文本生色不少,同时更好地深化了文本的主题,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的互利效果。
三、延续文本意犹未尽处:续作者未言之意
续写,虽然不像“语文园地”里的习作那样拥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要求不高,范围不大,灵活易操作,能有效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少了条条框框的约束,更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个性写作的起步少不了续写的一份功劳。有些课文结尾或中间的语言戛然而止,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这种“余音”正是作者没有言尽,而情感表达最为强烈、深沉、含蓄的地方,赋予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创作的时机。在教学中,可以把这种“余音”挖掘出来,让学生写写作者没有言尽的话,把课文中情节跳跃的空白处补上,使接近尾声的情节再掀波澜,使文章内容更具体、完整,将“余音”美美地呈现于眼前。如《天游峰的扫路人》文中末尾写道:“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学生从中体会到老人自信、开朗、乐观的性格,同时,这样的结尾给学生的作文练笔留下了空间。假如三十年后再相逢是什么情景呢?笔者以“三十年后再相聚”为题,要求学生进行创作。学生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写出的故事既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又自行解读了文本,体现了创作个性,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捕捉文本典型处:实现语言的迁移运用
学生的想象是无穷无尽的,在学习了课文之后,他们对故事的发展有了不同理解,借助对原文内容深入的理解,能够承接原文的基点,发展结尾。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发展了语言。遇到好的文章,或精彩、典型的片段,教师不应该错失让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仿写可以针对全篇进行,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片段练习,还可以是句式表达,如开头或结尾、过渡照应、总分结构等模仿。经典句段有着经典的模式,掌握这个模式,学生也能写出经典句段来。仿写时,首先找准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或精彩文段,如《白杨》一课中“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部分就是经典段,笔者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有写医生的,有写士兵的,有写老师的……效果非常好。
“随文练笔”犹如一眼清泉,给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一泓活水。它不仅帮助了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发展了思维,培养了想象和创新能力,达到了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的目的,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西省定南县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徐纯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