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味追求物欲
是引发争斗的根源
现代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被强烈的欲望所主宰,将物质生活的改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诚然,科技的发达使我们的生活方便舒适;文明的进步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在享有这一切的同时,又付出了多少代价?
一味追求物欲,使我们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在“能挣会花”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几千年来风行的知足常乐的伦理道德,开始理直气壮地拜金。
那么,我们又是在用什么换取这一切?除了我们的劳动、技术及谋生手段,我们更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而付出时间即意味着付出生命。但是,在欲望的爆发中,我们已经彻底迷失了自己,把全部生命都耗费在名声、权力和金钱的积聚上,甚至无法抽出时间来反省自己的心灵世界,观照自己的精神需求。
一味追求物欲的生活,也使得人类失去了内心的宁静。贪婪制造出的妄想,正魔鬼般啃噬着我们毫无防备的心灵。
对财富的渴望,使我们看不到欲望下隐藏的巨大陷阱,看不到欲望狰狞的另一面。一味追求物欲,是引发争斗的根源。
在家庭中,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父母与儿女的争斗,兄弟与姐妹的争斗,丈夫与妻子的争斗;在社会上,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家庭与家庭的争斗,公司与公司的争斗,行业与行业的争斗;在国际中,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地区与地区的争斗,民族与民族的争斗,国家与国家的争斗。
一味追求物欲还是破坏地球环境的罪魁祸首。在短短的百年内,人类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企图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盲目、过量的开采,使得地球在几十亿年形成的财富,几乎耗尽了一半。
对能源的过量开发,又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了各种自然灾难,导致了地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隐患。
道德与利益的智慧统一
现在整个社会缺乏道德观念,除了一味指责,还需要去寻找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遵循道德离不开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道德要求是非常机械的,无非是让你做什么,不做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凭什么要这么做?很多时候,实践道德看起来是吃亏的行为,是需要付出和忍让的。既然吃亏,为什么要做?以前的人可能会碍于礼法或社会舆论,不得不那么做。但在崇尚个性解放的今天,人们根本不在乎礼法,不在于舆论,为什么还要遵守道德?
这就需要认识到道德对生命自身的价值。佛陀通过证悟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来自曾经的行为、语言、思想,又称身口意三业。正是它们,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生命状态。善的业行会构成良性生命积累,造就健康的心态、人格、生命品质。反过来说,不善的业行会构成不良生命积累,使生命趋于堕落。
可见,我们在实践道德的过程中,自身首先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次才能让他人受益。反之,自己也会成为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进而让他人受到损害。如果大家能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就会自觉地遵守道德。因为这么做不是为了谁,而是为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没有哪个人不希望自己有美好的未来,不希望自己有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
如果我们能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道德的价值,那么,道德必将成为人人愿意实践的自觉行为,就像我们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一样。
从社会来看,遵循道德不仅对个人有利,同事也在利益他人,至少是不伤害他人。就这个意义而言,法律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我们都能遵守法律的时候,社会安全就有保障。再如佛教的戒律,哪怕是最基本的五戒,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在自我约束的同时,让他人获得安全感。试想,一个没有伤害、没有偷盗、没有背叛、没有欺骗的社会,是多么令人向往。
此外,佛教还有更高尚的道德,那就是佛菩萨的道德——无我利他,大慈大悲。因为把众生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所以随时准备帮助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能够实践这样一种道德的时候,将给多少人带来安乐,带来希望。
社会上不少成功的企业家本身也是这样的实践者。他们在佛法信念的指导下去做企业,去待人处世,这也是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不要把道德和利益截然分开。
什么是成功
如何看待成功,如何追求成功,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对“成功”的定义,其实代表着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觉得什么对人生有价值,那么得到它就意味着成功,反之亦然。
在物质文明空前强盛的今天,当人们说到成功时,往往以财富多少为尺度。而为人熟知的福布斯排行榜之类,更让这一标准变得具体可见。在各种媒体上,从世界首富到中国首富,从某省到某市乃至某县某村的首富频频出现,并不斷更新交迭,成为一场全民热追并津津乐道的连续剧。
当整个社会都以拥有金钱作为成功标志时,自然会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这样的价值观又令人们的贪欲变本加厉,甚至到了一叶蔽目的地步,为牟利不择手段。由此带来的道德滑坡、生态恶化,甚至触犯法律等种种问题,我想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了。更可怕的是,诚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不知道该信什么,也不敢信什么。
由此可见,如果对成功的认识有问题,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所以,重新认识成功的价值,定义成功的内涵,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未来中国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千百年来,国人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讲到的“三不朽”,就曾是影响无数人的主流价值观。“太上立德”,是以成就道德和圣贤品质为最高目标;“其次立功”,即建功立业,造福一方;“其次立言”,即以著述影响社会,教化民众。
与之相应的,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从完善自身道德开始,其实处理好家庭关系,然后治理国家,造福社会,令天下和平安乐。 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古人才会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目标。与其说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不如说这是他们对成功的解读和实践。
而从佛教角度来说,价值观的建立,是基于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就在于成就智慧、成就慈悲。
智慧的成就,是通过学习经教,开启生命内在的觉性,从而断除迷惑烦恼,使自己成为觉悟者,侧重自利。慈悲的成就,是由己及人,将此身心奉尘刹,以众生而非自我为中心,侧重利他。由此可见,佛教所认为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大众的利益。甚至可以说,自利是为了利他,自觉也是为了最终觉他,所以才有“为利有情愿成佛”之说。
这种对成功的定义,离不开对生命真相的认识。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一个高度来看待成功,而不是局限于眼前得失。
人生的三个层次
在今天这个时代,对物质的狂热,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日益贫乏。我们热衷于了解物质世界,改善物质生活,熟悉产品的更新换代,潮流更替。当我们说到物质追求时,会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的是时尚衣物还是数码产品,是高端汽车还是豪华别墅,甚至对其中细节了然于胸,如数家珍。在这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后,精神又于何处安放?
当然,人生在世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但在今天,凡是能正常工作的人,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遗憾的是,很多人虽已没有生存之忧,所做的一切还是在解决生存问题——那就是赚钱,继续赚钱,不断赚钱。而赚到的钱也只是用于生存,没有更多更高的意义。可以说,生存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生存。
其次是生活问題,即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比如现代人热衷旅行,以开阔视野;或钟情艺术,以陶冶情操;或品茗识香,以修身养性,等等。总之,就是让生活多一些爱好,多一些情调,多一些让精神愉悦的内容。
第三是生命问题,找到活着的真正意义,建立健康的生命品质。在心理疾病日益普遍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忧郁、自闭甚至走上绝路,虽然有各种原因,但根源就在于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既然活着都没有意义,世间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从生存到生活,从生活到生命,物质所能做的,就是解决生存问题,改善生活条件,而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品质都是由精神因素决定的。你,在关注什么呢?
生命规划远比职业规划重要
生命就像一个产品,其品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心行,便会造就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发展慈悲,会成就慈悲的生命品质;发展贪婪,会成就贪婪的生命品质;发展智慧,会成就智慧的生命品质;发展仇恨,会成就仇恨的生命品质……真正了解生命之后,我们会发现,生命完全可以按照我们的规划去发展。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商业培训,对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我们学佛,是要对生命发展进行规划。职业规划不过是几十年甚至几年的事,而生命规划不仅关系到我们今生,还关系到尽未来际的生命。
如果在无明的状态下,发展的必然是贪嗔痴,必然是混乱的生命。这种生命是没有方向、随波逐流的,不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又去向哪里,只是跟着社会潮流,跟着大众的价值取向四处攀缘。所以,凡夫的生命发展纯粹是盲目的。
只有认清生命真相,才能合理规划人生,让生命健康发展。一个人能实现多大的生命价值,就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真相的了解有多少。如果不知道生命蕴含着什么价值,怎么谈得上开发它,实现它?
就像我们拥有一座矿山,首先要对它进行全面勘探,才能准确评估其中蕴含的价值。同样,我们要了解人身的价值,势必要正确认识生命真相。而佛法就是帮助我们了解,现有的人身是多么难得、易失,意义又多么重大。了解到我们拥有的资产,才能更好地规划人生。
是引发争斗的根源
现代世界,是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被强烈的欲望所主宰,将物质生活的改善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诚然,科技的发达使我们的生活方便舒适;文明的进步使我们的世界丰富多彩……可是,我们是否想过,我们在享有这一切的同时,又付出了多少代价?
一味追求物欲,使我们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赚钱,在“能挣会花”成为时尚的今天,我们轻易地丢弃了几千年来风行的知足常乐的伦理道德,开始理直气壮地拜金。
那么,我们又是在用什么换取这一切?除了我们的劳动、技术及谋生手段,我们更需要付出时间的代价,而付出时间即意味着付出生命。但是,在欲望的爆发中,我们已经彻底迷失了自己,把全部生命都耗费在名声、权力和金钱的积聚上,甚至无法抽出时间来反省自己的心灵世界,观照自己的精神需求。
一味追求物欲的生活,也使得人类失去了内心的宁静。贪婪制造出的妄想,正魔鬼般啃噬着我们毫无防备的心灵。
对财富的渴望,使我们看不到欲望下隐藏的巨大陷阱,看不到欲望狰狞的另一面。一味追求物欲,是引发争斗的根源。
在家庭中,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父母与儿女的争斗,兄弟与姐妹的争斗,丈夫与妻子的争斗;在社会上,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家庭与家庭的争斗,公司与公司的争斗,行业与行业的争斗;在国际中,因为利益的冲突,导致了地区与地区的争斗,民族与民族的争斗,国家与国家的争斗。
一味追求物欲还是破坏地球环境的罪魁祸首。在短短的百年内,人类以史无前例的规模企图征服自然,对自然资源盲目、过量的开采,使得地球在几十亿年形成的财富,几乎耗尽了一半。
对能源的过量开发,又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了各种自然灾难,导致了地球环境的严重污染,同时,也给人类生存带来巨大的隐患。
道德与利益的智慧统一
现在整个社会缺乏道德观念,除了一味指责,还需要去寻找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只有找到根源,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
遵循道德离不开智慧。如果没有智慧,道德要求是非常机械的,无非是让你做什么,不做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我凭什么要这么做?很多时候,实践道德看起来是吃亏的行为,是需要付出和忍让的。既然吃亏,为什么要做?以前的人可能会碍于礼法或社会舆论,不得不那么做。但在崇尚个性解放的今天,人们根本不在乎礼法,不在于舆论,为什么还要遵守道德?
这就需要认识到道德对生命自身的价值。佛陀通过证悟告诉我们,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现有的生命状态,来自曾经的行为、语言、思想,又称身口意三业。正是它们,构成了形形色色的生命状态。善的业行会构成良性生命积累,造就健康的心态、人格、生命品质。反过来说,不善的业行会构成不良生命积累,使生命趋于堕落。
可见,我们在实践道德的过程中,自身首先是最大的受益者,其次才能让他人受益。反之,自己也会成为不道德行为的受害者,进而让他人受到损害。如果大家能具备这样一种认识,就会自觉地遵守道德。因为这么做不是为了谁,而是为了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对自己的未来负责。没有哪个人不希望自己有美好的未来,不希望自己有良好的心态、高尚的人格。
如果我们能从这个高度来认识道德的价值,那么,道德必将成为人人愿意实践的自觉行为,就像我们愿意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工作一样。
从社会来看,遵循道德不仅对个人有利,同事也在利益他人,至少是不伤害他人。就这个意义而言,法律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当我们都能遵守法律的时候,社会安全就有保障。再如佛教的戒律,哪怕是最基本的五戒,如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要做到这些,就能在自我约束的同时,让他人获得安全感。试想,一个没有伤害、没有偷盗、没有背叛、没有欺骗的社会,是多么令人向往。
此外,佛教还有更高尚的道德,那就是佛菩萨的道德——无我利他,大慈大悲。因为把众生看得比自己更重要,所以随时准备帮助众生,令他们离苦得乐。能够实践这样一种道德的时候,将给多少人带来安乐,带来希望。
社会上不少成功的企业家本身也是这样的实践者。他们在佛法信念的指导下去做企业,去待人处世,这也是他们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不要把道德和利益截然分开。
什么是成功
如何看待成功,如何追求成功,这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对“成功”的定义,其实代表着价值观的问题。我们觉得什么对人生有价值,那么得到它就意味着成功,反之亦然。
在物质文明空前强盛的今天,当人们说到成功时,往往以财富多少为尺度。而为人熟知的福布斯排行榜之类,更让这一标准变得具体可见。在各种媒体上,从世界首富到中国首富,从某省到某市乃至某县某村的首富频频出现,并不斷更新交迭,成为一场全民热追并津津乐道的连续剧。
当整个社会都以拥有金钱作为成功标志时,自然会把“利润最大化”放在首位。这样的价值观又令人们的贪欲变本加厉,甚至到了一叶蔽目的地步,为牟利不择手段。由此带来的道德滑坡、生态恶化,甚至触犯法律等种种问题,我想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了。更可怕的是,诚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我们不知道该信什么,也不敢信什么。
由此可见,如果对成功的认识有问题,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一大隐患。所以,重新认识成功的价值,定义成功的内涵,已成为当务之急,也是未来中国健康发展的关键。这不仅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
千百年来,国人的价值观主要来自中国传统文化。比如儒家讲到的“三不朽”,就曾是影响无数人的主流价值观。“太上立德”,是以成就道德和圣贤品质为最高目标;“其次立功”,即建功立业,造福一方;“其次立言”,即以著述影响社会,教化民众。
与之相应的,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从完善自身道德开始,其实处理好家庭关系,然后治理国家,造福社会,令天下和平安乐。 正是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古人才会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目标。与其说这是一种高尚的精神追求,不如说这是他们对成功的解读和实践。
而从佛教角度来说,价值观的建立,是基于对生命的认识。生命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就在于成就智慧、成就慈悲。
智慧的成就,是通过学习经教,开启生命内在的觉性,从而断除迷惑烦恼,使自己成为觉悟者,侧重自利。慈悲的成就,是由己及人,将此身心奉尘刹,以众生而非自我为中心,侧重利他。由此可见,佛教所认为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成就,更是大众的利益。甚至可以说,自利是为了利他,自觉也是为了最终觉他,所以才有“为利有情愿成佛”之说。
这种对成功的定义,离不开对生命真相的认识。只有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从一个高度来看待成功,而不是局限于眼前得失。
人生的三个层次
在今天这个时代,对物质的狂热,使我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日益贫乏。我们热衷于了解物质世界,改善物质生活,熟悉产品的更新换代,潮流更替。当我们说到物质追求时,会有非常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要的是时尚衣物还是数码产品,是高端汽车还是豪华别墅,甚至对其中细节了然于胸,如数家珍。在这无止境的物质追求后,精神又于何处安放?
当然,人生在世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但在今天,凡是能正常工作的人,基本不存在这个问题。遗憾的是,很多人虽已没有生存之忧,所做的一切还是在解决生存问题——那就是赚钱,继续赚钱,不断赚钱。而赚到的钱也只是用于生存,没有更多更高的意义。可以说,生存是为了活着,活着是为了生存。
其次是生活问題,即提高生活质量和品位。比如现代人热衷旅行,以开阔视野;或钟情艺术,以陶冶情操;或品茗识香,以修身养性,等等。总之,就是让生活多一些爱好,多一些情调,多一些让精神愉悦的内容。
第三是生命问题,找到活着的真正意义,建立健康的生命品质。在心理疾病日益普遍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人之所以忧郁、自闭甚至走上绝路,虽然有各种原因,但根源就在于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既然活着都没有意义,世间还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从生存到生活,从生活到生命,物质所能做的,就是解决生存问题,改善生活条件,而生活质量乃至生命品质都是由精神因素决定的。你,在关注什么呢?
生命规划远比职业规划重要
生命就像一个产品,其品质取决于我们自己。我们培养什么样的心行,便会造就什么样的生命品质。发展慈悲,会成就慈悲的生命品质;发展贪婪,会成就贪婪的生命品质;发展智慧,会成就智慧的生命品质;发展仇恨,会成就仇恨的生命品质……真正了解生命之后,我们会发现,生命完全可以按照我们的规划去发展。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商业培训,对人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我们学佛,是要对生命发展进行规划。职业规划不过是几十年甚至几年的事,而生命规划不仅关系到我们今生,还关系到尽未来际的生命。
如果在无明的状态下,发展的必然是贪嗔痴,必然是混乱的生命。这种生命是没有方向、随波逐流的,不知道生命从哪里来,又去向哪里,只是跟着社会潮流,跟着大众的价值取向四处攀缘。所以,凡夫的生命发展纯粹是盲目的。
只有认清生命真相,才能合理规划人生,让生命健康发展。一个人能实现多大的生命价值,就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真相的了解有多少。如果不知道生命蕴含着什么价值,怎么谈得上开发它,实现它?
就像我们拥有一座矿山,首先要对它进行全面勘探,才能准确评估其中蕴含的价值。同样,我们要了解人身的价值,势必要正确认识生命真相。而佛法就是帮助我们了解,现有的人身是多么难得、易失,意义又多么重大。了解到我们拥有的资产,才能更好地规划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