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改变,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正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其差异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前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报告。许多教师、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的这一变化,颇为关注。
我校是一所新建寄宿制市重点中学,其办学目标是实施人生预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素质构成做综合分析和前瞻性的思考。其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内容,它对于学生自我定位、教师因材施教、学校管理引导都有实际意义。但心理素质较为抽象,对其做客观的测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实施过程
2.1 样本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2000级新生,共12个班级,其中平行班10个(437人),扩招班1个(30人),体育班1个(17),共计484人。
2.2 测题 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测试软件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编制。测试内容主要包括16种性格特点(具体见表1)和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心理特点。
2.3 施测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
3.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性格特点和其他心理特点。每个方面分别分析其总体特点及班级和性别差异。
3.1 性格特点分析
3.1.1 总体性格特点分析
如表l所示,在0.05的概率水平下,与常模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为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和紧张性11个方面。
在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中,高于常模平均值(5.5)的有恃强性、敢为性和幻想性。低于常模平均值(5.5)的性格因子有怀疑性和独立性。
3.2.1 班级之间的差异分析
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总体性格上存在差异。由表2可见,在0.05的概率水平下,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是乐群性、兴奋性、幻想性、世故性、实验性和独立性。具体分析如下:
乐群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幻想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兴奋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世故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实验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独立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3.1.3 性别之间的差异分析
依据数据分析,性格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因素中:
女性分值高于男性的有3项,分别是稳定性、兴奋性和敢为性。
男性分值高于女性的有3项,分别是恃强性、怀疑性和紧张性。
其余因素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其他心理特点分析
依据16PF人格问卷测得的各项人格因子的得分,可以推出其他心理指标的水平,其中主要的有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本文对心理健康、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3项指标做进一步的评估和差异分析。
3.2.1 总体情况
表3是三项指标与常模对照的总体情况。常模中的对照值分别为22(心理健康)、82.5(创造能力)、22(适应能力)。结果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两项指标与常模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前者高于常模均值,后者低于常模均值。
表4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三项指标上的差异情况。由表可见,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仅在创造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其分值由高到低排列是:平行班>扩招班>体育班。
表5是三项指标在性别上的差异情况。由表可见,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两项指标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性在心理健康指标上优于男性;男性在适应能力指标上优于女性。
3.2.2 各心理特点的具体情况
表6是学生总体在各项心理特点指标上的具体情况。由表可见,在被调查的学生之间,心理不健康(<12分)的人数为20例,占总体的4.1%,其中都集中在平行班中;男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创造能力得分偏低的(<73分)占14.5%,居中(73-92分)的占71.3%,较高的(>93分)的占14.2%,男女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适应能力得分偏低的(<17分)占12.2%,居中的(18-26分)占83.5%,较高的(>27分)的占4.3%,低分者中女生的人数多于男生。
4.总结
4.1 误差分析
本次调查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测试工具本身,由于16PF人格问卷的常模已经比较陈旧,难免会对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笔者对更广泛的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其中多数因子已与常模有显著差异,因此它的修订亦是件需要大家关注的工作。由于这一误差的存在,相比较而言,本文中的差异比较部分比总体分析的部分更具有现实意义。
4.2 心理特点总体分析
综合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比之于九十年代初的中学生,当今重点高中学生具有以下一些性格特点:从积极一面看,他们对自己更加自信、好强;他们更喜欢幻想,敢想、敢为。但从另外一面我们可看到,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表现出较低的独立性,并且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对这些现象,或许可以从这样两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比起以往,现代的中学生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使得他们更加活跃、自信、好强,也似乎更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现代家庭和社会环境没有给他们真正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他们在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上的得分都不尽如人意。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对其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而对于不足一面,则必须引起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要多创造机会,注意他们独立性、适应能力的培养,适当时要敢于放开他们的手脚。
4.3 心理特点差异分析
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除了通常认为的学习成绩差异外,不同班级在其心理特点上也有章可循。从表2可以明显地看到,体育特招班的学生更加乐群、开朗、容易兴奋,更加喜欢幻想,为人处世上也表现得更为世故,但是比较而言,他们缺乏独立性和实验性,因而其创造能力的得分比较低;扩招班其次;平行班的学生则相反,相对而言比较沉静,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和实验性,创造能力的得分比较高。
其次是性别之间的差异。相对而言,由于不同性别采取的是不同的常模,其可比性低于班级之间。但从各自的特点还是可以看到,在现代学生中,女生容易兴奋,敢作敢为,情绪也比较稳定,而男生反而容易怀疑、紧张,其心理健康的得分低于女生,但其适应能力优于女生。这与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某种一致 性。
5.讨论
在16个性格因子中,与90年代的常模相比,有11项没有显著差异,这是中学生心理特点发展中比较稳定的方面,是主体。而且,这11项稳定的性格因子中,大多表现为积极的一面,如聪慧性、乐群性、情绪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和自律性等。如果以上几个方面能够代表现在的常模,就可以说明现代青少年的人格特点。当然,进一步就可以分析教育在文化上的传承性等等,可以和民族性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在本文中,由于样本的局限,只能做以上几方面的假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也就影响到对于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的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可以在一般意义上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来解释,而且分析的结果与公众的判断有较强的一致性,比如现代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独立性差等等,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讨论也常见诸于报纸和杂志。但是,不能依据现有的研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对于本研究来说,重要的在于由差异性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由此为进一步研究所提供的线索。而从更实用的角度来说,可以为改变教学方法、提供教育策略提供参考的基础。当然,对于5项性格因子体现出差异的原因,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个人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社会的原因都应该考虑在内。
在本次调查分析中,还对不同班级进行了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许只适合于这个学校。就目前而言,区分不同班级的做法不是很普遍,而且反对的意见也比较多。这其中的利弊不是本文分析的内容,但分班所形成的影响从中可窥知一二,对于本校的发展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性别差异的比较是一般性的分析问题,但是,对于性别所带来的差异却缺乏深入的分析,也没有一般性的解释基础。这成为类似分析中的通病,本文也没有幸免。因为性别问题是一个太难解释的问题,生理、心理、社会等等方面都可对此做出解释,特别是其中还包含了类似情感性的色彩,因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就止于此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性别差异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之,本文的研究尝试着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变化做基本的描述,并做了初步的分析。将来的工作可能是依据修订的量表建立常模,为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变化提供一般性的比较基础。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做地区性的分析和比较,从中也可以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史玲玲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随着各种环境因素的改变,处在世纪之交的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正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其差异已经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目前还未有系统的研究报告。许多教师、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对中学生的这一变化,颇为关注。
我校是一所新建寄宿制市重点中学,其办学目标是实施人生预备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对学生的素质构成做综合分析和前瞻性的思考。其中,心理素质是重要的内容,它对于学生自我定位、教师因材施教、学校管理引导都有实际意义。但心理素质较为抽象,对其做客观的测评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了。
2.实施过程
2.1 样本 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2000级新生,共12个班级,其中平行班10个(437人),扩招班1个(30人),体育班1个(17),共计484人。
2.2 测题 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测试软件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编制。测试内容主要包括16种性格特点(具体见表1)和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适应能力等心理特点。
2.3 施测 在新生入学的第一个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测试。
3.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性格特点和其他心理特点。每个方面分别分析其总体特点及班级和性别差异。
3.1 性格特点分析
3.1.1 总体性格特点分析
如表l所示,在0.05的概率水平下,与常模比较不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为乐群性、聪慧性、情绪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敏感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自律性和紧张性11个方面。
在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中,高于常模平均值(5.5)的有恃强性、敢为性和幻想性。低于常模平均值(5.5)的性格因子有怀疑性和独立性。
3.2.1 班级之间的差异分析
不同班级的学生在总体性格上存在差异。由表2可见,在0.05的概率水平下,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是乐群性、兴奋性、幻想性、世故性、实验性和独立性。具体分析如下:
乐群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幻想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兴奋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世故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实验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独立性:体育班<扩招班<平行班
3.1.3 性别之间的差异分析
依据数据分析,性格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因素中:
女性分值高于男性的有3项,分别是稳定性、兴奋性和敢为性。
男性分值高于女性的有3项,分别是恃强性、怀疑性和紧张性。
其余因素不存在显著差异。
3.2 其他心理特点分析
依据16PF人格问卷测得的各项人格因子的得分,可以推出其他心理指标的水平,其中主要的有心理健康、专业成就、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等。本文对心理健康、创造能力和适应能力这3项指标做进一步的评估和差异分析。
3.2.1 总体情况
表3是三项指标与常模对照的总体情况。常模中的对照值分别为22(心理健康)、82.5(创造能力)、22(适应能力)。结果发现,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下,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两项指标与常模相比均有显著差异。前者高于常模均值,后者低于常模均值。
表4是不同班级的学生在三项指标上的差异情况。由表可见,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仅在创造能力上具有差异性,其分值由高到低排列是:平行班>扩招班>体育班。
表5是三项指标在性别上的差异情况。由表可见,心理健康和适应能力两项指标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女性在心理健康指标上优于男性;男性在适应能力指标上优于女性。
3.2.2 各心理特点的具体情况
表6是学生总体在各项心理特点指标上的具体情况。由表可见,在被调查的学生之间,心理不健康(<12分)的人数为20例,占总体的4.1%,其中都集中在平行班中;男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高于女生。创造能力得分偏低的(<73分)占14.5%,居中(73-92分)的占71.3%,较高的(>93分)的占14.2%,男女生之间没有明显差异;适应能力得分偏低的(<17分)占12.2%,居中的(18-26分)占83.5%,较高的(>27分)的占4.3%,低分者中女生的人数多于男生。
4.总结
4.1 误差分析
本次调查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测试工具本身,由于16PF人格问卷的常模已经比较陈旧,难免会对结果的准确性造成一定的影响。根据笔者对更广泛的样本数据的分析,发现其中多数因子已与常模有显著差异,因此它的修订亦是件需要大家关注的工作。由于这一误差的存在,相比较而言,本文中的差异比较部分比总体分析的部分更具有现实意义。
4.2 心理特点总体分析
综合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比之于九十年代初的中学生,当今重点高中学生具有以下一些性格特点:从积极一面看,他们对自己更加自信、好强;他们更喜欢幻想,敢想、敢为。但从另外一面我们可看到,他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表现出较低的独立性,并且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也比较薄弱。对这些现象,或许可以从这样两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比起以往,现代的中学生有着更多的机会和渠道接触各种各样的信息,而且有更多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使得他们更加活跃、自信、好强,也似乎更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现代家庭和社会环境没有给他们真正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他们在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上的得分都不尽如人意。对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而言,对其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加以适当的引导和鼓励,而对于不足一面,则必须引起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要多创造机会,注意他们独立性、适应能力的培养,适当时要敢于放开他们的手脚。
4.3 心理特点差异分析
从数据分析结果中可以总结出两方面的差异。
首先是不同班级之间的差异。研究发现,除了通常认为的学习成绩差异外,不同班级在其心理特点上也有章可循。从表2可以明显地看到,体育特招班的学生更加乐群、开朗、容易兴奋,更加喜欢幻想,为人处世上也表现得更为世故,但是比较而言,他们缺乏独立性和实验性,因而其创造能力的得分比较低;扩招班其次;平行班的学生则相反,相对而言比较沉静,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和实验性,创造能力的得分比较高。
其次是性别之间的差异。相对而言,由于不同性别采取的是不同的常模,其可比性低于班级之间。但从各自的特点还是可以看到,在现代学生中,女生容易兴奋,敢作敢为,情绪也比较稳定,而男生反而容易怀疑、紧张,其心理健康的得分低于女生,但其适应能力优于女生。这与许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具有某种一致 性。
5.讨论
在16个性格因子中,与90年代的常模相比,有11项没有显著差异,这是中学生心理特点发展中比较稳定的方面,是主体。而且,这11项稳定的性格因子中,大多表现为积极的一面,如聪慧性、乐群性、情绪稳定性、兴奋性、有恒性和自律性等。如果以上几个方面能够代表现在的常模,就可以说明现代青少年的人格特点。当然,进一步就可以分析教育在文化上的传承性等等,可以和民族性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在本文中,由于样本的局限,只能做以上几方面的假设,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这也就影响到对于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的分析。具有显著差异的性格因子可以在一般意义上以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变化来解释,而且分析的结果与公众的判断有较强的一致性,比如现代中学生的适应能力差、独立性差等等,这些方面的分析和讨论也常见诸于报纸和杂志。但是,不能依据现有的研究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对于本研究来说,重要的在于由差异性所反映出的问题,以及由此为进一步研究所提供的线索。而从更实用的角度来说,可以为改变教学方法、提供教育策略提供参考的基础。当然,对于5项性格因子体现出差异的原因,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个人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社会的原因都应该考虑在内。
在本次调查分析中,还对不同班级进行了比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也许只适合于这个学校。就目前而言,区分不同班级的做法不是很普遍,而且反对的意见也比较多。这其中的利弊不是本文分析的内容,但分班所形成的影响从中可窥知一二,对于本校的发展也就更具有现实意义。
性别差异的比较是一般性的分析问题,但是,对于性别所带来的差异却缺乏深入的分析,也没有一般性的解释基础。这成为类似分析中的通病,本文也没有幸免。因为性别问题是一个太难解释的问题,生理、心理、社会等等方面都可对此做出解释,特别是其中还包含了类似情感性的色彩,因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就止于此了。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性别差异方面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总之,本文的研究尝试着对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变化做基本的描述,并做了初步的分析。将来的工作可能是依据修订的量表建立常模,为分析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变化提供一般性的比较基础。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依据地区发展水平的不同做地区性的分析和比较,从中也可以发现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责任编辑/史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