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空缺是翻译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在翻译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承载的文化信息从而消除文化空缺是译者应该反复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以赵红、杜布阔娃编译的汉俄对照《唐诗选》为例,探讨如何在唐诗翻译过程中尽量消除文化空缺。
关键词:唐诗;俄译;文化空缺
1.引言
2.?文化空缺和文化翻译观
空缺现象为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最先明确提出,此后许多学者都对空缺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从不同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俄罗斯学者Степанов把空缺分为绝对空缺和相对空缺;翻译理论家Бархударов将在一种语言中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因为某种原因无与之对应的词或固定词组的词汇单位归为“偶然性空缺”类;Сорокин和Марковина提出了“空缺理论”。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文化空缺是指原文语言中表示民族文化现象或事物的词语在译文语言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表示该类文化现象或事物的词语,原文语言的这一词语相对于译入语来说就是文化空缺词汇。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杨仕章 2000:66-70)。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策略。
3.《唐诗选》俄译本中对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实例分析
唐代诗歌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灿烂瑰宝。俄语唐诗译介比英译、法译等迟了近百年,这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财产常常因为其精髓无法翻译而妨碍了它在世界领域的传播。从文化差异出发,遵循文化翻译观,对《唐诗选》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适用于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对于弘扬我国古代文化,增强两国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3.1直译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意义和结构直接转换成译语的词句。如果仅对我国特有物品进行直译,不进行引申和注释,读者便不能完全了解诗人借以抒发的丰富情感。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被直接译为:
Сквозь полог ты проникнув дорогой,
не можешь обнимать,
И в плашке для одежды отражаясь,
не можешь приласкать.
竹帘是中国古代房屋中的装饰品,只有在光照较多或者夜间为了保护隐私才会放下来。捣衣砧为木质、形似棒球棒的洗衣工具,捣衣指把衣服中的水分及污物敲打出,单调悠长的砧声对思念之情有凝聚与强化的作用。二者均为文化特色词汇,在俄罗斯是不存在的。将二者直译为“полог”和“плашка”,词汇的文化内涵并不能得到体现,读者也就不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3.2意译
?Кто ж знает, в тарелке с едой
В каждой крупинке сколько страданий.
唐诗中也囊括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由于文化空缺无处不在,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注意补充注释。采取加注的方法,既可以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又能将意义准确传递给外国读者。
3.3.1音译加注
音译是用一种语言的字母写另一种语言字母的词。在对唐诗中历史人物和典故进行翻译时常采用音译和加注组合的方法。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被译为:
Чжуан Шэн①во сне бабочкой бывал,
Ванди② кукушке душу передал.
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梦醒后却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国亡身死后魂化為鸟,其声哀怨凄悲,名为杜鹃。该句给不熟悉中国历史典故的俄罗斯读者造成了很大理解障碍,因此在处理这种文化空缺时,译者应采取音译加注法帮助其理解。
3.3.2直译加注
部分唐诗是在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背景下写成的,这也对俄罗斯读者形成了文化上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译出古诗中所涉及文化词语的字面意义,通过加注的方法解释其深层次内涵。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译为: ?В девятый день девятой луны вспоминаю о братьях к востоку от горы?①
Одинок в чужом краю пришелец,
В праздник думы о родных сильней.
Знаю мои братья поднялись на гору②
С ветками кизила, ③только без меня.
本詩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重阳节是我国特有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了弥补这一文化空缺,译者在翻译题目时就及时添加了对该传统节日习俗的注释,前两句直接抒发自己重阳佳节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状,后两句结合对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囊避灾这一风俗的注解,读者才能理解该句蕴含的思乡之情。
4.结语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就会表现为空缺,但文化空缺的积极消除对促进文化间交流、融合与合作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以上的实例分析,可以得出在俄译唐诗这一特色文体的过程中,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弊端。译者在熟悉源语与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加注法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化空缺,避免造成错误表达,将唐诗精湛的语言艺术及其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仕章. 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的统一[J]. 外语学刊, 2000(4).
[2]赵红,杜布阔娃 编译. 大中华文库:唐诗选(汉俄对照)[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
关键词:唐诗;俄译;文化空缺
1.引言
2.?文化空缺和文化翻译观
空缺现象为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最先明确提出,此后许多学者都对空缺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从不同角度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俄罗斯学者Степанов把空缺分为绝对空缺和相对空缺;翻译理论家Бархударов将在一种语言中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因为某种原因无与之对应的词或固定词组的词汇单位归为“偶然性空缺”类;Сорокин和Марковина提出了“空缺理论”。基于以上观点,我们认为,文化空缺是指原文语言中表示民族文化现象或事物的词语在译文语言中找不到与之对应的表示该类文化现象或事物的词语,原文语言的这一词语相对于译入语来说就是文化空缺词汇。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杨仕章 2000:66-70)。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策略。
3.《唐诗选》俄译本中对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实例分析
唐代诗歌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座巅峰,也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灿烂瑰宝。俄语唐诗译介比英译、法译等迟了近百年,这一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财产常常因为其精髓无法翻译而妨碍了它在世界领域的传播。从文化差异出发,遵循文化翻译观,对《唐诗选》俄译本中的文化空缺翻译实例进行分析,探讨适用于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方法,对于弘扬我国古代文化,增强两国文化交流大有裨益。
3.1直译
直译是指按照原文的意义和结构直接转换成译语的词句。如果仅对我国特有物品进行直译,不进行引申和注释,读者便不能完全了解诗人借以抒发的丰富情感。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被直接译为:
Сквозь полог ты проникнув дорогой,
не можешь обнимать,
И в плашке для одежды отражаясь,
не можешь приласкать.
竹帘是中国古代房屋中的装饰品,只有在光照较多或者夜间为了保护隐私才会放下来。捣衣砧为木质、形似棒球棒的洗衣工具,捣衣指把衣服中的水分及污物敲打出,单调悠长的砧声对思念之情有凝聚与强化的作用。二者均为文化特色词汇,在俄罗斯是不存在的。将二者直译为“полог”和“плашка”,词汇的文化内涵并不能得到体现,读者也就不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3.2意译
?Кто ж знает, в тарелке с едой
В каждой крупинке сколько страданий.
- страдание”是对“辛苦”一词在本句中的实际含义理解产生偏差的表现。“辛苦”这里主要指“辛勤的劳动”,应意译为“усердный / усталый / упорный труд”,并非指劳动的痛苦。
- 加注
唐诗中也囊括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由于文化空缺无处不在,因此无论采用何种翻译方法,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随时注意补充注释。采取加注的方法,既可以保留汉语的文化特色,又能将意义准确传递给外国读者。
3.3.1音译加注
音译是用一种语言的字母写另一种语言字母的词。在对唐诗中历史人物和典故进行翻译时常采用音译和加注组合的方法。如李商隐的《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被译为:
Чжуан Шэн①во сне бабочкой бывал,
Ванди② кукушке душу передал.
- Чжуан Шэн (Чжуан Чжоу, Чжуан-цзы) – представитель даосизма периода Сражающих Царств. Поэт здесь привлекает…
- Ванди: согласно легенде, Ду Юй (его второе имя – Ванди), император княжества Шу, который...
上句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梦醒后却不知蝴蝶已经何往。下句中的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国亡身死后魂化為鸟,其声哀怨凄悲,名为杜鹃。该句给不熟悉中国历史典故的俄罗斯读者造成了很大理解障碍,因此在处理这种文化空缺时,译者应采取音译加注法帮助其理解。
3.3.2直译加注
部分唐诗是在传统节日和习俗的文化背景下写成的,这也对俄罗斯读者形成了文化上的空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译出古诗中所涉及文化词语的字面意义,通过加注的方法解释其深层次内涵。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译为: ?В девятый день девятой луны вспоминаю о братьях к востоку от горы?①
Одинок в чужом краю пришелец,
В праздник думы о родных сильней.
Знаю мои братья поднялись на гору②
С ветками кизила, ③только без меня.
- …9 сентября по лунному календарю – указание на праздник Двойной девятки (Праздник хризантем)…
- …В древности в Праздник двойной девятки существовал обычай подниматься на гору.
- …В древности люди полагали, что если вставлять в голову ветки кизила, то можно уберечься от бед и победить злые силы.
本詩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重阳节是我国特有节日,节期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为了弥补这一文化空缺,译者在翻译题目时就及时添加了对该传统节日习俗的注释,前两句直接抒发自己重阳佳节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状,后两句结合对重阳节登高、佩带茱萸囊避灾这一风俗的注解,读者才能理解该句蕴含的思乡之情。
4.结语
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中就会表现为空缺,但文化空缺的积极消除对促进文化间交流、融合与合作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以上的实例分析,可以得出在俄译唐诗这一特色文体的过程中,采用直译和意译的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弊端。译者在熟悉源语与目的语文化的基础上,运用加注法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化空缺,避免造成错误表达,将唐诗精湛的语言艺术及其背后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杨仕章. 文化翻译观:翻译诸悖论的统一[J]. 外语学刊, 2000(4).
[2]赵红,杜布阔娃 编译. 大中华文库:唐诗选(汉俄对照)[M]. 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