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粮食安全问题颇引人关注。《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在受粮食危机困扰的国家中,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2020年已达过去5年的最高水平:1.55亿人。中国是否会受粮食危机影响?
近段时间,粮食安全问题颇引人关注。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盟共同在线发布了《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报告显示,在受粮食危机困扰的国家中,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2020年已达过去5年的最高水平:1.55亿人。
“突发性粮食不安全问题一直在加剧”
根据这份报告,全世界1.55亿饥民中,“处境最艰难者”主要分布在布基纳法索、南苏丹和也门。2020年,这三地约有13.3万人面临“灾难性”级别的突发性粮食不安全境地,需采取紧急行动才能避免人员大规模死亡和生计全面崩溃。
此外,在3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有2800万人面临“紧急状况”级别的突发性粮食不安全,这意味着他们离饥饿只有一步之遥。
从地缘分布看,2020年,全球有2/3饥民身处非洲。其他国家多是战火纷飞之地,如也门、阿富汗、叙利亚和海地,去年粮食危机严重程度都位居全球前十。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全球1.55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比2019年增加约2000万人。该报告警告称,自2017年首次发布报告以来,“突发性粮食不安全问题一直在加剧,丝毫未停息,这一趋势令人忧虑”。
是什么导致了2020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恶化?报告列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1. 战争冲突,这是近1亿人陷入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主因。
2. 经济冲击,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有17个国家和地区、近4000万人受此影响。
3. 极端天气,影响15个国家和地区、1600万人。
可以看出,虽然地区冲突仍是粮食危机的主因,但疫情带来的经济冲擊,已成为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第二大成因。
中国是否会受粮食危机影响
有人说,受粮食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大多离我们较远,中国需要这么紧张吗?中国的粮食够吃吗?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粗略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供给能力,考验我们能不能用有限的耕地养活逾14亿人口;二是自给能力,考验中国饭碗能不能盛上中国粮食。
先说供给。虽然中国早已告别饥荒,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现有粮食供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紧平衡”也很可能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因为“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硬约束”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所谓硬约束,可以视为某种产出极限。中国人多地少,还缺水,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左右。中国人口增长虽然已进入平缓阶段,但人口城镇化却在持续深入推进,城市扩大、农村缩小,耕地、农业用水空间面临挤压。
消费需求层面,城镇化带来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给人吃的肉蛋奶变多了,给“肉蛋奶”们吃的饲料也得跟着变多。近些年,在传统主粮需求稳定的基础上,饲料用粮等粮食需求一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这对粮食供给是不小的考验。
再说自给。目前,中国部分作物的种子高度依赖进口,也存在“断供”风险。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两起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天灾人祸影响下,国际粮食供应链其实相当脆弱。毕竟,灾难来临时,吃饭问题就更是各国的第一要务了,各产粮国、粮食出口国都会优先考虑国内需求。
那么,当前中国种子“卡脖子”问题严重吗?
要区别看。中国的优势是主粮生产,其中水稻、小麦产需有余,100%使用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玉米稍弱,但中国种的使用率也高达91%。我们目前的弱势是蔬菜种,尤其是番茄、西兰花、胡萝卜、菠菜、洋葱等蔬菜种,以及种猪等畜牧业的育种。所以,中央专门要求打好“种业翻身仗”,搞好“民族种业”。
在不确定因素叠加的当今世界,中国必须居安思危,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战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和自给能力。
吃饭这种“小事”?
近年来,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已提前做了很多工作。
战略方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战术方面,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落实方面,中国有“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最新指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政治高度。
宏观的保障政策有了,但这条路走起来绝不轻松。农业科技创新的微观主体终归还是企业,中国种业与国外的差距,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国内外种业企业的差距。当国外已经有了拜耳、孟山都等跨国巨头时,中国仍缺乏名头响亮的本土种业企业,差距可见一斑。
而日前颁布施行的《反食品浪费法》,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严格执法,约谈相关企业并开出罚单。但也有网友不以为然,觉得中国的粮食市场这么丰富,吃饭这种“小事”有必要让公权力干预市场行为吗?
看了这篇稿子,希望你不再觉得这是“小题大做”。
(《人民日报》、新华网等 )
近段时间,粮食安全问题颇引人关注。
日前,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和欧盟共同在线发布了《2021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报告显示,在受粮食危机困扰的国家中,面临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状况的人数,2020年已达过去5年的最高水平:1.55亿人。
“突发性粮食不安全问题一直在加剧”
根据这份报告,全世界1.55亿饥民中,“处境最艰难者”主要分布在布基纳法索、南苏丹和也门。2020年,这三地约有13.3万人面临“灾难性”级别的突发性粮食不安全境地,需采取紧急行动才能避免人员大规模死亡和生计全面崩溃。
此外,在38个国家和地区,至少有2800万人面临“紧急状况”级别的突发性粮食不安全,这意味着他们离饥饿只有一步之遥。
从地缘分布看,2020年,全球有2/3饥民身处非洲。其他国家多是战火纷飞之地,如也门、阿富汗、叙利亚和海地,去年粮食危机严重程度都位居全球前十。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全球1.55亿人陷入粮食危机,比2019年增加约2000万人。该报告警告称,自2017年首次发布报告以来,“突发性粮食不安全问题一直在加剧,丝毫未停息,这一趋势令人忧虑”。
是什么导致了2020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恶化?报告列出了三个主要原因:
1. 战争冲突,这是近1亿人陷入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主因。
2. 经济冲击,如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对经济造成严重冲击,有17个国家和地区、近4000万人受此影响。
3. 极端天气,影响15个国家和地区、1600万人。
可以看出,虽然地区冲突仍是粮食危机的主因,但疫情带来的经济冲擊,已成为突发性粮食不安全的第二大成因。
中国是否会受粮食危机影响
有人说,受粮食危机影响的国家和地区大多离我们较远,中国需要这么紧张吗?中国的粮食够吃吗?
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其特殊性。粗略来说有两方面:一是供给能力,考验我们能不能用有限的耕地养活逾14亿人口;二是自给能力,考验中国饭碗能不能盛上中国粮食。
先说供给。虽然中国早已告别饥荒,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但现有粮食供给仍处于“紧平衡”状态。“紧平衡”也很可能成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因为“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硬约束”之间的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消除。
所谓硬约束,可以视为某种产出极限。中国人多地少,还缺水,人均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和25%左右。中国人口增长虽然已进入平缓阶段,但人口城镇化却在持续深入推进,城市扩大、农村缩小,耕地、农业用水空间面临挤压。
消费需求层面,城镇化带来食物消费结构升级,给人吃的肉蛋奶变多了,给“肉蛋奶”们吃的饲料也得跟着变多。近些年,在传统主粮需求稳定的基础上,饲料用粮等粮食需求一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这对粮食供给是不小的考验。
再说自给。目前,中国部分作物的种子高度依赖进口,也存在“断供”风险。在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两起大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天灾人祸影响下,国际粮食供应链其实相当脆弱。毕竟,灾难来临时,吃饭问题就更是各国的第一要务了,各产粮国、粮食出口国都会优先考虑国内需求。
那么,当前中国种子“卡脖子”问题严重吗?
要区别看。中国的优势是主粮生产,其中水稻、小麦产需有余,100%使用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玉米稍弱,但中国种的使用率也高达91%。我们目前的弱势是蔬菜种,尤其是番茄、西兰花、胡萝卜、菠菜、洋葱等蔬菜种,以及种猪等畜牧业的育种。所以,中央专门要求打好“种业翻身仗”,搞好“民族种业”。
在不确定因素叠加的当今世界,中国必须居安思危,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战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和自给能力。
吃饭这种“小事”?
近年来,为保障粮食安全,中国已提前做了很多工作。
战略方面,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战术方面,聚焦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问题,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2020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2021年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落实方面,中国有“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去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最新指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把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的重要性,提升到了政治高度。
宏观的保障政策有了,但这条路走起来绝不轻松。农业科技创新的微观主体终归还是企业,中国种业与国外的差距,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国内外种业企业的差距。当国外已经有了拜耳、孟山都等跨国巨头时,中国仍缺乏名头响亮的本土种业企业,差距可见一斑。
而日前颁布施行的《反食品浪费法》,有些地方已经开始严格执法,约谈相关企业并开出罚单。但也有网友不以为然,觉得中国的粮食市场这么丰富,吃饭这种“小事”有必要让公权力干预市场行为吗?
看了这篇稿子,希望你不再觉得这是“小题大做”。
(《人民日报》、新华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