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

来源 :中华皮肤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ver18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β1,4-半乳糖基转移酶-Ⅰ(beta-1,4-galactosyltransferase-Ⅰ,β-1,4-GalT-Ⅰ)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瘢痕疙瘩组织标本10份,同时以正常人皮肤6份、增生性瘢痕7份做对照,测定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图像定量分析,检测组织中β-1,4-GalT-Ⅰ的表达水平.结果 瘢痕疙瘩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皮肤组织(P<0.01).β-1,4-GalT-Ⅰ mRNA指数值在瘢痕疙瘩、正常人皮肤及增生性瘢痕组织分别为(0.2995±0.0825),(0.0451±0.0287),(0.2769±0.0975),瘢痕疙瘩组织与正常人皮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增生性瘢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β-1,4-GalT-Ⅰ表达的高低与其中胶原的含量均呈正相关(r=0.9496,P<0.01;r=0.8202,P<0.05).结论 β-1,4-GalT-Ⅰ在瘢痕疙瘩纤维化进程中可能起着调节作用。

其他文献
者女,1岁8个月,左足背丘疹、红斑1年8个月就诊.出生时左足背少许红色丘疹,且左足明显肿大,丘疹渐增多、扩大、隆起,形成斑块.斑块渐向外扩展,中央渐凹陷,碰触皮损后患儿哭闹.足月顺产,第2胎.体检: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左足较右足明显肿大,左足背及踝前可见10余个散在或融合的绿豆至蚕豆大小的红色丘疹及斑块,压之不褪色,斑块中央微凹,颜色稍淡,周边呈环状隆起,触之有结节感、浸润感,伴压痛(
期刊
目的 探讨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神经纤维的数量变化及其与朗格汉斯细胞接触的关系.方法 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的链霉亲和素-生物素技术观察24例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神经纤维的表达及数量变化.用免疫荧光双标记及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观察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神经纤维与朗格汉斯细胞接触数量关系.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皮损处神经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神经性皮炎患者皮损处神经纤维长度显著增加,与皮
患者女,89岁.因鼻尖部红色痛性皮疹7年,逐渐增大就诊.7年前无明显诱因于鼻头部出现水疱样皮疹,绿豆大小,轻触痛,后逐渐增大,直至黄豆大小,疼痛明显,遂来就诊.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期刊
副肿瘤性皮肤病(paraneoplastic dermatoses)是指从皮肤病患者所表现的症状中能发现体内可能存在着某些恶性肿瘤,皮疹往往与内脏恶性肿瘤的病程相平行[1].皮损的出现可以使伴发的恶性肿瘤得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副肿瘤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能与肿瘤的生物活性激素或生长因子的产生和减少有关,或由于肿瘤诱发的宿主免疫反应引起[2].现选择16种与内脏恶性肿瘤有关的皮肤病,重点叙
期刊
患儿男,3.5岁.因双足趾、口周、外耳道角化性斑块3年,双手指尖角化性斑块2年余,并瘙痒和疼痛入院治疗.半岁时,无明显诱因双足跖部出现黄豆大小黄褐色角化性斑块,双侧外耳道及口周出现褐红色斑块,皲裂,脱屑.一岁半时,双手拇指第2指节出现黄色角化性斑块,伴瘙痒,夜间和病情活动时疼痛,按湿疹、掌跖角化症等治疗,外用维A酸、尿素软膏等疗效不佳.就诊10个月前患儿感冒后,病情进行性加重.患儿系二胎,足月顺产
期刊
有报道表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与自身免疫、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1].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慢性荨麻疹患者常可询问到有关挥发性有机物(VOC)慢性暴露史。
期刊
目的 建立PCR反向线点杂交技术(PCR-RLB)快速检测和鉴定常见念珠菌的方法.方法 以念珠菌属间隔序列Ⅱ(ITS2)为靶基因设计通用引物,用生物素标记反义引物,PCR扩增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光滑念球菌、近平滑念珠菌、都柏林念珠菌DNA,然后与通过氨基标记固定在尼龙膜上的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杂交,并进行临床标本和分离株的检测.结果 念珠菌标准菌株可扩增出302~441 bp DNA
目的 研究Toll样受体4(TLR4)、NF-κBp65、HSP60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银屑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进行期寻常性银屑病皮损及10例正常皮肤石蜡标本中的TLR4、NF-κBp65、HSP60的表达,对其在皮损中的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将结果与PASI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寻常性银屑病皮损角质形成细胞中的TLR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离体实验中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诱导血管新生和血管通透性增加[1],在大疱性类天疱疮、结节性痒疹等皮损中VEGF有高表达[2]。
期刊
皮肤假性淋巴瘤系指在组织学上类似皮肤恶性淋巴瘤,而临床表现为良性生物学行为,不完全符合皮肤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区分淋巴细胞的良性反应性增生和恶性增生(淋巴瘤)一直是临床病理诊断的难题[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