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gs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德育。而进行德育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下面就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谈几点看法。
  首先,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德育素材,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渗透德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德育资源。
  其次,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其实每一篇文章中可能都蕴含着启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就看我们怎样去发掘,去认识,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也要考虑到语文知识,要综合照顾到,决不是说德育唯我独尊,我们也只是说“渗透”。但有机会时不要忘记德育的渗透,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对我们社会的热爱么?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爱心,关爱我们身边的人么?也许你有或没有,这就是你注意与没注意的区别,那么,对教学来讲,如果注意了这样的德育渗透,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学生们开始读时,很难读出情感,尽管在技法上作了很多指导,如声调要低沉,速度要慢一些等等,可还是不行,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可笑,情急之下,我想到要让他们“认识”周总理,于是我暂停朗读,而是开始介绍周总理,幸好我还是能举出一些例子的,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等,然后我又非常动情地介绍了课文的背景,如海的人潮,悲恸的哭声。终于感动了学生,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热泪,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当然要归功于德育渗透,所以德育渗透在教学中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再有,德育渗透要水到渠成,不能生搬硬套。有的文章德育内容多一些,有的就会少一些,要灵活掌握。根据课文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到水到渠成。如讲《捕蛇者说》时,不要一开始就急于讲社会怎么样,剥削怎么样,不要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这是我们再去渗透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反过来,如果一味的宣讲,不仅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质——可能会变为政治课——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还有,德育渗透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讲空泛的大道理,这一点很重要,德育不是落实在口头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领会,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进行了德育教育。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我们绝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些老师就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说几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么?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在心里。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对学生大讲特讲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怎样学习,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让他们谈谈他们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他们一定会口若悬河,乐讲乐听,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会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会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达到了德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实处。
  最后,德育渗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许多老师对教学的随意性太大,对德育渗透认识也不够深刻,所以对德育渗透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了兴致,不管课文是否适合,就生搬硬套。没了兴致,就只捞干的(只教知识)。这种教育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一是使学生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只重积累,而缺少感悟和领会。(启迪思想不正是感悟和领会么?)二是教师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当然,各个学科都可以也应该渗透德育教育,而语文教学中更适合渗透德育教育,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的领会这一点,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因为我们不仅要教学,还要教育。当今的中学生不仅要掌握一技之长,担负起建设伟大祖国的历史重任,而且需要其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功能,细心发掘德育教育和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在职业学校的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一些恰如其分的德育渗透,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必将对于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完善他们的人格,以便将来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其他文献
【摘要】在自媒体时代的影响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及人际关系,都带有鲜明的自媒体时代痕迹。自媒体在深刻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同时,也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主要探讨自媒体带来的双刃效应,分析自媒体时代下,高职思政教育主要面临的机遇和困境。  【关键词】自媒体 高职 思政教育 双刃剑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
一、农村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现状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初中学生思想品德不良现象有所抬头,且有增多之势,一些学生在语言上,在行动中经常出现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有的甚至犯有较严重的过错,部分学生还走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如打架斗殴、恃强凌弱、破坏公物、搞恶作剧;抽烟喝酒、赌徒博、穿奇装异服;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不务正业;考试作弊、缺乏诚信;顶撞教师,不服从管教;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15-01  初中数学中,代数的重要部分就是函数,函数学不学得好,直接关系学生升学考试的成绩。因此,在初中代数的教学中,函数部分的教学成为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同时函数本身对于初中生来讲也难学。作为教学者,函数的教学成了初中数学教师关注的一个课题。  从数学自身的发展过程来看,变量与函数概念的引入,标志着
【摘 要】 小学是学生刚刚进入学校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因此对各学科的学习都有一定的探索欲望。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好奇心,引导学生开展独特有趣的课堂学习,构建有活力,充满趣味性的现代化课堂。小学生对美术有着天然的兴趣,他们喜欢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描绘自己喜欢的图景,基于此,教师要通过多种手段与方式,提高小学美术课堂的教学效率,让学生在学习中开拓思维,提升创造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 小学美术;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