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季度经济增速再度回落,能否稳住关键还要看投资,尤其是地方投资能否有所表现。但目前来看,地方并无投资冲动。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1.4%,与2012年大致相当。因为地方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高达95%,地方投资的情况根本决定着整体投资的走势。所以,一季度整体投资水平也与2012年基本持平。
早在2012年上半年,市场就一直期盼换届后的地方投资冲动,因为这种冲动在2003年曾明显出现。“十六大”开完后的2002年底,地方投资增速18.3%,但2003年一季度就迅速飙升至41.5%,并在整个2003年维持了近30%的增速。经济增速也从2002年的9.1%升至2003年的10%,自那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多年的高增长。
如今“十八大”和“两会”已经过去,地方投资却依然没有任何起色,冲动不再。
实际上,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只有中央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其增速从2011年的-9.7%,上涨到2012年的6%,2013年一季度继续上升至11.6%。从行业面看,过去几个月真正有所上升的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制造业投资仍在不断下降。
为什么此次还没有出现地方投资冲动呢?冲动的主观愿望或许都是有的,但是关键还是要看是否具备冲动的条件。如果没有财政保障,投资冲动也就只能是无米之炊,再高的热情也会被资金不足浇灭。
近期各地方政府的商务活动明显增多,据国信证券统计,3月18日-3月31日、4月1日至4月14日两个统计时段的商务活动连续大幅增加至261、347次。但国信证券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换届促增长效应”将大规模显现,“地方政府的商务活动更普遍的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就是政府找人要钱。”
这种商务活动的增加,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具有主观的投资冲动,但是关键还是钱,所以才有了大量的招商引资。
与2003年前后的情形不同,当前不论从公共财政收入,还是从债务负担角度看,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受到的约束都更大了。
2002年公共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无疑为2003年地方政府的投资飙升打下了基础。2002年初,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只有4.4%,但到2002年底增速达到40.5%,哪怕是2003年底其增速也仍有19.9%。而如今的公共财政收入增速自2011年以来持续下降,从36%左右的增速下降到2013年一季度的6.9%。
在经过“四万亿”的刺激后,地方融资平台累积了大量的债务,据审计署数据,2010年,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余额达10.7万亿元。而地方政府这种债务负担,在2003年的时候是没有的。银行贷款是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资金来源,其占比高达80%左右。也就是说,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累计最终是给银行带来了压力。中央对“影子银行”的清理势必对未来资金状况造成影响,特别是与表外联系更为紧密的地方投资。
地方政府另外一块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土地出让金,在经过了之前几年的大幅增长后,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出现了下降,从2011年的3.35万亿元下降到2012年的2.89万亿元。3月份 “新国五条”出台,对房地产调控的持续还会进一步挤压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一季度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1.4%,与2012年大致相当。因为地方投资占整体投资比重高达95%,地方投资的情况根本决定着整体投资的走势。所以,一季度整体投资水平也与2012年基本持平。
早在2012年上半年,市场就一直期盼换届后的地方投资冲动,因为这种冲动在2003年曾明显出现。“十六大”开完后的2002年底,地方投资增速18.3%,但2003年一季度就迅速飙升至41.5%,并在整个2003年维持了近30%的增速。经济增速也从2002年的9.1%升至2003年的10%,自那以后中国经济进入了持续多年的高增长。
如今“十八大”和“两会”已经过去,地方投资却依然没有任何起色,冲动不再。
实际上,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只有中央投资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其增速从2011年的-9.7%,上涨到2012年的6%,2013年一季度继续上升至11.6%。从行业面看,过去几个月真正有所上升的是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而制造业投资仍在不断下降。
为什么此次还没有出现地方投资冲动呢?冲动的主观愿望或许都是有的,但是关键还是要看是否具备冲动的条件。如果没有财政保障,投资冲动也就只能是无米之炊,再高的热情也会被资金不足浇灭。
近期各地方政府的商务活动明显增多,据国信证券统计,3月18日-3月31日、4月1日至4月14日两个统计时段的商务活动连续大幅增加至261、347次。但国信证券并不认为这就意味着“换届促增长效应”将大规模显现,“地方政府的商务活动更普遍的是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就是政府找人要钱。”
这种商务活动的增加,可以看作是地方政府具有主观的投资冲动,但是关键还是钱,所以才有了大量的招商引资。
与2003年前后的情形不同,当前不论从公共财政收入,还是从债务负担角度看,地方政府的投资能力受到的约束都更大了。
2002年公共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无疑为2003年地方政府的投资飙升打下了基础。2002年初,公共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只有4.4%,但到2002年底增速达到40.5%,哪怕是2003年底其增速也仍有19.9%。而如今的公共财政收入增速自2011年以来持续下降,从36%左右的增速下降到2013年一季度的6.9%。
在经过“四万亿”的刺激后,地方融资平台累积了大量的债务,据审计署数据,2010年,中国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余额达10.7万亿元。而地方政府这种债务负担,在2003年的时候是没有的。银行贷款是地方融资平台的主要资金来源,其占比高达80%左右。也就是说,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累计最终是给银行带来了压力。中央对“影子银行”的清理势必对未来资金状况造成影响,特别是与表外联系更为紧密的地方投资。
地方政府另外一块重要的资金来源是土地出让金,在经过了之前几年的大幅增长后,2012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出现了下降,从2011年的3.35万亿元下降到2012年的2.89万亿元。3月份 “新国五条”出台,对房地产调控的持续还会进一步挤压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