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通过一则案例,从让数学问题具备一定的真实的生活背景、让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和即时多元评价四方面入手,探讨了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再沉默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案例;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53-1
[案例] 在上学期的一堂数学图表信息课上,我讲到这样的一道题:两家汽车销售公司根据近几年的销售量,分别制作如下统计图:
从2004年到2008年,这两家公司中销售量增长较快的是。(填:甲公司或乙公司)
(错误分析:我们在比较增长快慢的过程中不能只注意比较哪个图象陡,还要注意纵轴的单位是否统一,纵轴单位的统一是比较因变量变化快慢的前提)
请同学通过活动一谈谈你的收获。
活动启示:获取信息要注意观察各变量所表示的含义和单位。要联系实际看问题,不能片面地停留在书面的含义上。
师:你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生1:我从中知道乙公司销售量增长较快。
生2:我还知道甲公司销售量变化较多。
生3:我知道销售量始终随时间的推移在增长。
……
师:除此以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呢?
大家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能够再从中获取什么信息了,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的沉默。其实,从题目来看,学生从中还是能够获取一些信息的。比如说:两图表的横轴和纵轴的数量间隔都不一样,单位长度不一致……但学生为什么却跳不出书本,思维不够开阔,想不到其它的呢?
这次课堂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思考:学生有时为什么都沉默在哪里?我想,一方面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提出的问题有所欠缺,高低层次不够明显,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因而在回答老师的有些问题时,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是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愿看到的,也是充分备课的课堂上不应该发生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再沉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让数学问题具备一定的真实的生活背景
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编题者(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只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千万不要“浓缩”成百分之百的纯数学问题。
二、让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生活实际
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在现实中做过类似的统计,自然就不会知道统计题中应该注意的信息。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比赛,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尝试做成不同的统计图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三、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认识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四、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魅力和价值。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案例;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6-053-1
[案例] 在上学期的一堂数学图表信息课上,我讲到这样的一道题:两家汽车销售公司根据近几年的销售量,分别制作如下统计图:
从2004年到2008年,这两家公司中销售量增长较快的是。(填:甲公司或乙公司)
(错误分析:我们在比较增长快慢的过程中不能只注意比较哪个图象陡,还要注意纵轴的单位是否统一,纵轴单位的统一是比较因变量变化快慢的前提)
请同学通过活动一谈谈你的收获。
活动启示:获取信息要注意观察各变量所表示的含义和单位。要联系实际看问题,不能片面地停留在书面的含义上。
师:你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生1:我从中知道乙公司销售量增长较快。
生2:我还知道甲公司销售量变化较多。
生3:我知道销售量始终随时间的推移在增长。
……
师:除此以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呢?
大家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能够再从中获取什么信息了,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的沉默。其实,从题目来看,学生从中还是能够获取一些信息的。比如说:两图表的横轴和纵轴的数量间隔都不一样,单位长度不一致……但学生为什么却跳不出书本,思维不够开阔,想不到其它的呢?
这次课堂给我带来了很深的思考:学生有时为什么都沉默在哪里?我想,一方面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提出的问题有所欠缺,高低层次不够明显,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缺乏一定的分析能力,因而在回答老师的有些问题时,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是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愿看到的,也是充分备课的课堂上不应该发生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再沉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让数学问题具备一定的真实的生活背景
尽管有的问题题材来源于实际,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题大多都是经过人为加工的纯数学问题生活,但是大部分通过精加工以后都变成了纯粹的“应用题”模型。实际上编题者(老师)代替学生完成了从实际生活中收取信息这一过程,学生只要把自己熟悉的方法或公式“复制”到模型中去就能够解决问题,降低了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或者只是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单的加工处理,千万不要“浓缩”成百分之百的纯数学问题。
二、让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生活实际
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在现实中做过类似的统计,自然就不会知道统计题中应该注意的信息。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比赛,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尝试做成不同的统计图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三、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多种学习方式
为了让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认识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四、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教师应充分利用自身的魅力和价值。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