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的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浅析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wm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过去,中职生就业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学生,如今随着我国对中职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难度也逐渐降低。对此,主要介绍了当前中职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对其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旨在彻底解决中职生就业问题,使其就业率达到100%,并使学生能够在最佳的环境中展开工作。
  【关键词】中职生 就业问题 应对策略
  在我国职业教育获得飞速发展的当下,随着政府相关政策不断出台并加大对职业教育扶持力度的情况下,我国的职业教育效果得到了大幅提升。中职教育生自2007年后便可领得国家提供的1500元助学金,同时还免除了农学相关专业生的学费。在这样大好的形式之下,只有解决了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才能将大量接受过专业教育的人才输送到社会。
  一、中职生就业特征分析
  中职生一般年龄在16岁左右,其大部分是没有考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还有一部分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而从乡下来到学校学习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没有工作经验,出身也不相同,但是就其总体而言,也有一定的共同性。
  1.缺乏足够的工作经验。中职生大部分是初次正式就业,因此没有足够的工作经验。在工作时由于知识储备不足或是能力未经过系统锻炼,或是缺乏一定的择业技巧,很难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2.职业规划不明确。中职生虽然在专业中占据优势,但是由于对自身的未来规划不明确,好高骛远,对自身的状况不理解,使得自身在毕业之后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即使找到一份工作也会由于其与自身的理想差距过大而无法长久坚持下去。
  3.就业过程缺乏理性。中职生在就业过程中有时仅仅凭一腔热血去干,然而实际的选择与自身的实力差距太大,则会导致学生自身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与企业相磨合,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情况。但是一般企业并不会给学生这么长的磨合时间,这就间接导致了学生的失业率提升。
  二、中职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就业后失业率高。中职生虽然容易就业,但是在就业之后,许多公司以其学历为由,降低其本应获得的待遇;或由于学生的玩心重,对于自身没有明确的认识,觉得自己做这份工作是“屈才”而盲目辞职。中职生毕业分配过程一般是校方联合企业共同进行的一种优秀的就职活动,一旦中职生脱离了分配的企业,就会由于自身学历和工作经验不足的原因而难以再找到适合的工作。
  2.学生综合素质不高。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层次来看,中职生大部分本身就有自卑心理,普遍有一种和高中生相比“低人一头”的错觉。这种认知会严重阻碍其寻找理想工作的动机,甚至自暴自弃。其次是学历问题。我国近年来对人才的标准从单纯地追求高学历转变为对技术人才和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对中职生而言,这些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仍然有限,且大部分学生还有厭学情绪,个人素质和专业技能也不高,因此在就业竞争方面上,中职生很难主动参与其中。最后是职业定位问题。中职生毕业后也才刚刚成年,平日里不重视对学习能力和基础素质的培养,因此对自身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既不能吃苦,还对自身的期望值过高,这就很有可能引起学生就业方面的困难。
  3.学生学历问题。企业本身有片面地要求高学历的现象,中职生与同届的大学生共同应聘时,同届的大学生更加受到企业的青睐,即使这些大学生并没有足够的专业基础,企业也往往会选择大学生而非中职学生。同时,有些大公司由于每日竞聘人数过多,为了提升面试效率,首先提高招聘的职业高度,同时为了提升企业的“层次”,更喜欢招一些高学历的学生以提升公司的整体“层次”,这种招聘使得中职学生就业难度大大提升。
  三、中职生就业问题的应对策略
  1.摸清市场导向优化教学。为了提升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首先要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有效提升其专业能力。因此,中职学校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以生本位思想和能力至上思想为主要指导思想,并将传统教学中的单一教学方式转变为面向岗位群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比如在培养专门的汽修人员时,可以培养其销售能力和设备维修能力,以保证其后期顺利寻找工作。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拓宽就业的途径,并通过订单培养的方式来展开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让学生们明确自身的未来发展,使其成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专业人才。
  2.摆正学生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能够降低其就业难度。中职生年龄普遍偏小,在就业竞争中属于弱势群体,为了减轻中职生的就业压力则需要全面提升其职业能力。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向学生贯彻就业观和择业观教育,提升职业指导和实训技能指导的频率,并引导学生认识当前的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中提升其技术硬实力和软实力,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并不断提升其实际过程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缓解中职学生就业焦虑。中职生在求职时经常会产生心理焦虑情绪,为了缓解学生的焦虑,首先家长和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增强其正面情感体验。同时,社会上也要认同中职生,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弹性。只有保证学生获得来自社会各界的支持,才能提升其自我认知,并做好自我认知,并督促其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就业问题,并在企业求职的过程中用积极的心态为企业留下良好的印象。
  4.强化中职就业指导队伍。首先做好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强化就业指导队伍,聘请专业的指导教师进行就业指导。在组建教师指导队伍时,要特别强化教师的业务能力水平和工作水平,并对教师进行以中职生就业指导为核心的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提升其专业素质。中职教师队伍要在进行就业指导前熟知各类大型企业的招聘情况,掌握当前的就业形势,并有针对性地确保学生的就业指导顺利完成,具有一定连贯性的教学指导工作能够贯穿整个就业求职过程。同时帮助学生提升对未来的认识,使其就业之路更为清晰,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择业能力。
  5.优化中职就业指导内容。中职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时要注重指导过程中的信息含量。教师在进行就业指导时可以使用多媒体设备来提升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信息含量,并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来进行正面的宣传过程,以使学生对教师介绍的企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同时,就业指导过程还要足够丰富且形式多样。中职教育机构可以在进行教育指导时大力支持相关的政策和中职教育机制,以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还可以定期邀请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进入校内为学生们讲课,并提供相关的就业咨询服务,使得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能够互相认识,以提升两者之间的熟悉程度。
  6.做好就业后回访工作。就业回访工作是保证中职生就业率的重要过程之一。中职院校教师可以与相关单位共同打造一个专门的实训基地,并通过跟踪回访的方式来紧跟学生的就业动向,并收集学生们的就职感受,同时向企业寻求用人需求。向企业咨询往届毕业生的工作情况,并对其现场回访,以此鼓励应届求职的学生们,让他们将其作为有效的经验运用到求职过程中。
  总而言之,解决中职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在开展中职教育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大型企业签订契约,以订单式的方式来培养中职生。在教学过程中,强化专业课程的建设,并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思路,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保证教学有效性,努力为社会培育更多优秀的中职人才。
  参考文献:
  [1]宋小红,曹峰.中职生的就业问题及应对策略浅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18):175.
  [2]冯锦善.浅谈中职教育应对招生和就业难的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34):332.
  [3]李林太.中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4):108.
其他文献
3月4日,农行白城分行镇赉支行迎来了六名“特殊客人”,在一片欢笑声中,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业农机合作村民将一面绣有“心系三农服务农民的好银行”的锦旗送到了镇赉支行行长卢宝
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今年以来,柳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民生与发展两个关键环节,实施岗位开发、就业援助、政策推动、创业带动、技能培训“五轮驱动”,扎实推进就业再就业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省直管县的改革工作,至少需要两届政府的努力,目前必须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改革试点,切不可一轰而起。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是重要的战“疫”阵地。让公众了解新冠肺炎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进程和有血有肉的人民战“疫”故事,新闻宣传的作用不仅
东丰支行扎实推进合规文化主题大讨论活动,促进全员强化合规理念,营造合规经营氛围,为全面提升内控管理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一是精心组织。为促进合规文化主题大讨论活动顺利开展,收到实效,该行制定了活动方案,成立领导组织和4个督导小组,确定班子成员联系点。二是广泛动员。召开全员参加的再动员大会,党委书记、行长在会上做动员报告,号召全员以大讨论活动为契机,切实强化合规意识,规范业务操作行为。三是认真学习。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做好新冠肺炎疫情报道既是一次大战,更是一场大考。疫情
记者还没有完全退场,马英九就收起了笑容,一脸严肃地整理自己的东西。敏感的电视记者迅速捕捉到了这一镜头,并在电视新闻中大肆传播,将马英九的笑容讽刺为“招牌笑容”,认为马英九的“笑”不是真实的情感流露,而是讨好媒体的精心策划。    今天,政府官员越来越感觉到舆论的份量,媒体眼中政府官员的表现,是群众形成官员公共形象的前提。因此,现代政府官员不能怕媒体、躲媒体、堵媒体,而应该积极地利用媒体来塑造自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