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和巩固对策

来源 :南方农业·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li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转变了农业发展方式,保障了农业生产能力。因此,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积极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发挥,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基于此,论述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效表现,并提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巩固对策
  中图分类号:S721;F326.2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48
  退耕还林工程是立足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的战略决策,由党中央、国务院统一布署,投入资金,安排任务,实现各地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是一次系统性的工程,不仅发展了农业经济,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还突出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解放了农民的思想,得到了较好的建设成效,这一工程得到了政府及广大农民的大力支持。
  1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效表现
  1.1 改善水土流失、风沙危害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突出的成效首要表現在水土流失、风沙危害问题的改善上,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国土绿化面积增加,森林覆盖率提升,给生态环境的改善带来了生机。据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统计资料显示,与1998年相比,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以来,长江一级支流输沙量大大减少,各支流站点的输沙量明显降低[1];四川省生态定位显示,退耕还林工程让全省的泥沙滞留量减少,蓄水功能增加,生态服务价值显著提升;对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而言,退耕还林提升了森林覆盖率,改变了“沙进人退”的状况,其中内蒙古伊金霍洛旗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成为“塞外小江南”,可见其生态环境改善是十分明显的。
  1.2 改变农村现状,提升农民收入
  退耕还林实施后,国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直接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特别是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在退耕还林实施后,发展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查阅相关文件及资料可知,退耕还林的补助金额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10%,可以说,退耕还林的补助资金在农民经济收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现状,对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1.3 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退耕还林实施后,农业结构得到调整,农业发展方式得以转变。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山区、沙区的土壤稀薄,农民粮食种植损失较大,农业结构单一,阻碍了当地农业发展潜力。1)退耕还林的突出作用是调整产业结构,这对发展经济极为有利,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契机。2)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结构不再单一化,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更好地管理农业和发展农业。3)将具有市场优势的农业重点经营,淘汰传统产业,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解决农业发展矛盾,推动农业发展步入正确轨道。如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实施后,森林种植面积明显增加,发展经济林果15.67 hm2,修缮农田,发展多样化的农业。
  1.4 服务基层农业,保障生产能力
  从法律上看,退耕还林工程受到《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制约,具有生态用地的功能。参考《西部大开发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可知,粮食种植对山区坡度有要求,当坡度高于15°,不适合种植粮食[2]。退耕还林实施后,对全国粮食生产总产量的影响较小,由此可知实施退耕还林后,全国粮食总产量得到保障,且调整了产业结构,发展多样化的农业,转变农业生产要素,让粮食的单产及复种指数显著提升,粮食种植地减少,但粮食产量没有受到影响,不减反而增多;同时经济林、果林产油产果,不仅改善当地经济种植模式,还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保证基本的农业生产能力。
  1.5 转变农民身份,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传统农民转变为新型农民,农村建设得到了高效发展。退耕还林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较大,不仅表现在农村土地及产业的改革上,还表现在农村面貌的建设上。对贫困地区的农民而言,仅仅依靠国家的经济补助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最核心的问题是激发农民的自助脱贫致富意识和寻找脱贫途径,才能在根本上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通过退耕还林将传统依靠土地的农民转变为新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农民,农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才能发展新型农业。仅依靠传统种植粮食的方法已不可取,农民要掌握先进的现代化农业种植技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掌握精细化农业管理方法,推动农业更好更快发展。
  2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的对策
  2.1 提升林木管理能力,改善林木生产能力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的重要环节在于提升林木管理能力,提高林木生产能力。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做好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管护工作,提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使用时长。如果只是一味建设,却不注重管理,那么退耕还林的建设实效也无法发挥出来[3],因此林木管理是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提升林木管理能力不仅能显著提高林木生产能力,同时还可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效果。1)重视林木管理,投入林木抚育管理资金,引导和激发农民管理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主动管理的意识,提高林木管理技术,采用科学的方式管理林木。2)针对种植密度较大的林木要适当划分间隙。3)对于大面积的退耕还林种植,要通过一系列的监测、预防等措施,做好必要的管护,及时治理病虫害,以提升林木生长质量。
  2.2 拓展工程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离不开资金支持,需拓展投融资渠道,以推动退耕还林工程更加健康、稳定、有序地实施和推行。在投融资渠道上,国家投资是主要方式,同时还应根据地方财政发展实际提供支持资金,此外,应结合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在资金保障的基础上,还应合理分配与使用,并配合社会保障措施,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巩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   2.3 完善政策保障农民利益
  退耕還林工程建设不仅具有经济功效,同时具有社会生态功效,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发展农村经济,还可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完善退耕还林相关政策,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1)明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总体情况及农民收入现状,在此基础上完善相关政策,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发挥更大的效用[4]。2)保障退耕还林的资金问题,加大资金投入,做好林木管护工作,让林木管理有序开展。3)善于总结经验教训,针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及解决方案,推动退耕还林工程发挥成效。
  2.4 多方面着手巩固现有成果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成效是多方面的、显著的,因此也应从多方面着手巩固现有成果,发挥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效用。目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已悉数完成,但成果巩固上还不稳定,因此需要做好巩固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1)应重视工程实施的质量,根据验收成果兑现相关政策。2)参考集体林权制度,促进改革,引导农民科学管理。3)做好相关监督工作,定期检查成果,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出现问题及时解决。4)提升后续产业培育质量,重视生态型林业的发展。5)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为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落实建设成果[5]。
  3 结语
  经济发展的同时应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调整了农业发展方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取得巨大成效,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需从管理、资金、政策等多方面着手,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发挥持续性的效应。
  参考文献:
  [1] 杨均华,刘璨,李桦.退耕还林工程精准扶贫效果的测度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12):64-86.
  [2] 刘辑,金玉竹,单绍朋.七星关区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做法与后续发展对策[J].农技服务,2020(02):97-98.
  [3] 江文萍.退耕还林工程后续管理的具体措施及成效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20(03):175-176.
  [4] 王玲.辽宁省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成效分析[J].绿色科技,2019(11):244-246.
  [5] 阮春黔.退耕还林工程主要做法,措施及成效[J].农技服务,2017,35(03):95.
  (责任编辑:赵中正)
其他文献
摘 要 加快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在提高区域特色农产品竞争力等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是实现传统农业提档升级的重要举措。为了顺应农业发展新要求,广西贵港市平南县以平南石硖龙眼为核心产品,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推进平南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基于此,针对平南县建设平南石硖龙眼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成效和体会进行探讨。  关键词 平南石硖龙眼;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经济的发展情况是衡量乡村振兴及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对于农村经济繁荣、农村社会发展及农民生活幸福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介绍浙江省临安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情况和阶段性成果,分析当前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困境,探讨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困境;对策;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志码:B
摘 要 林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了缓解生态危机,我国把林业技术推广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取得了显著效果。基于此,阐明林业技术推广在生态林建设中的作用,并针对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的推广策略。  关键词 林业;技术推广;生态林建设;应用  中图分类号:F326.2;S725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
摘 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先进技术被应用到林果业种植中,不仅提高了林果业生产质量和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整体经济效益。设施果树栽培技术作为现代化林果业种植中的常见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呈现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既能够提高果树成活率,缩短果树生长周期,又可以为果树发育提供良好防护条件。基于此,针对设施果树栽培技术基本概念进行分析,并研究其在林果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
摘 要 设计对比试验,分析桉树+红椎混交林和桉树纯林生长指标与土壤理化指标,探讨混交林经营可行性。对比结果:混交林桉树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及单株材积均高于纯林,总蓄积量大于纯林;混交林在0~20 cm土层区域与20~40 cm土层区域中的各项指标均高于纯林。试验表明,混交林桉树生长、土壤理化性质均略优于纯林,体现出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适合人工林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桉树;红椎;混交林;可行性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生态系统承受了巨大的负担,而病虫害的出现更是加剧了一系列森林资源破坏现象,目前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质量已迫在眉睫。基于此,针对营林技术进行深入分析,分别从混交林的科学应用、种苗选取、生态环境优化、人工养护技术、封闭式培育等多方角度策略进行阐述,以便为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指导。  关键词 营林技术;森林病虫害;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
摘 要 桉树青枯病发生普遍,为害巨大,防治难度也较大,是桉树种植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要想对桉树青枯病进行有效防治,必须明确其流行规律。基于此,从桉树青枯病的病原及为害出发,对桉树青枯病的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桉树青枯病;流行规律;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763.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58
摘 要 综合分析贵州省从江县柑橘产业发展现状,其仍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果园管理水平较低、经营主体少而弱、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等问题。基于此,结合从江县柑橘产业资源优势,提出重振柑橘产业的发展对策。  关键词 柑橘产业;现状;对策;贵州省从江县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11.072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