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人生
许多朋友都知道,郭维德有“三多”,听音乐会多,音乐家朋友多,音乐收藏品多。
在音乐厅经常会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郭维德,IBM中国地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我看看老朋友”。谁是老朋友?音乐家。中外老少,从李德伦到郎朗,从潘德列斯基到马友友,很多。早想听那一串名字后面的故事,可郭维德总是忙。他负责公司与中国教育部合作项目,长年奔走于北大、清华等国内50多所重点高校之间。那个夏夜,从上海回京还不到48小时的郭维德,终于拨冗抽暇如约而至,第二天他还要乘坐早班飞机去成都:“我们对地震灾区有一系列的援助项目,通讯的恢复、技术的支持……”。这位专事“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应用逻辑”的IT高管,谈起音乐,情深意长。
郭维德,英文名Victor Kuo。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出生时,恰逢中国抗战胜利,故得名Victor(胜利者)。
小时候,郭维德最喜欢听父亲收藏的老唱片,贝多芬的“田园”、比才的“斗牛士”、莫扎特的“费加罗”,旋律几乎都会背下来。上世纪60年代,郭维德考入北大物理系的同时也考入北大的管弦乐队。“我拉小提琴,后来成了乐队指挥”。北大数学系教授马希文业余教他作曲和指挥,“我们最羡慕马老师每次发表论文收到稿费,从外文书店买回几张苏联唱片。而我们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聚在马老师宿舍里,对着袖珍总谱,反复听老柴的音乐”。他曾手抄过整部老柴小提琴协奏曲总谱。
1964年的一个晚上,李德伦率中央乐团到北大开普及音乐会。“在大食堂里,李大爷为演奏的每部作品作讲解”,老柴的《天鹅湖组曲》和《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那场音乐会有两件事郭维德终生难忘:“李大爷突然宣布:请北大学生乐队的指挥上台指挥中央乐团,我就上去了;那天沈湘先生演唱了歌剧《卡门》著名的男高音选段《花之歌》……”。
许多朋友都知道,郭维德有“三多”,听音乐会多,音乐家朋友多,音乐收藏品多。他坚持说:“我不是发烧友。发烧多少带出些盲目,我是音乐爱好者”。一个“者”,身份的自我定位。
在费城的日子
郭维德1983年应聘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年后赴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从此开始我的‘音乐周末’计划”。在长达6年间,费城交响乐团全套音乐季演出,郭维德一场不落照单全收。“这个世界顶级乐团,音乐季每周五下午安排一个日场,曲目同晚场,最低票价2美元。费城公共汽车票价1美元,所以很便宜。只在开演前临时售票,只能坐在4层。从声学角度讲,那里音响最好”。于是,每逢周五,郭维德就会走出实验室,提前去音乐厅买一张4层座票。而每个周六还会乘坐两个多小时火车去纽约,听大都会歌剧院的日场演出。
在费城的日子,郭维德结识了许多大音乐家:迪图瓦、坦希泰德、马泽尔、穆蒂、萨瓦利什……。“我经常去后台和当场的指挥交谈,无拘无束像朋友一样”。郭维德收藏的一张珍贵唱片上,签满了费城交响乐团所有声
部首席的名字。
1973年,奥曼迪率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访华演出,郭维德挤在北大宿舍传达室人堆里,“因江青出席,音乐会成了重要新闻。我就想听一耳朵费交的声音!”可是,新闻播出,眼睁睁见电视画面上奥曼迪鞠躬转身,双臂停在半空,就在他手起棒落的刹那间,实况音响被掐掉了,一个音符也听不到,“那一刻,我感到的一阵悲凉是如此深切刻骨铭心,永远也忘不了”!
音乐厅的常客
许多音乐故事,在郭维德大脑里如同电脑储存一样,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这些年,郭维德听过的音乐会无数,收藏的唱片书籍无数。音乐于郭维德,“那就是天上的太阳!当然,你得有能力去感受它赐予的那份温暖。知识升华爱好,这就是教育的多功能”。荣膺教育部“杰出教育贡献奖的郭维德,喜爱柴科夫斯基、莫扎特、巴赫、马勒、布鲁克纳……很多,光“柴四”竟收集了40多个版本。“我一向不赞同‘严肃’、‘高雅’和‘流行’、‘通俗’的分法,用‘Classical Music’和‘Popular Music’区别就好”。
在众多朋友中,郭维德与波兰“贝多芬”潘德烈茨基的友谊很特殊。2003年10月,郭维德借休假之机专程前往欧洲,参加潘德烈茨基70寿辰庆典音乐会。在他的描述中,音乐化的老潘变得如此生活化,“他喜欢吃蘑菇火锅、水煮鱼;喜欢大自然,在北京植物园流连忘返;还喜欢中国乐器,我们一起去买笙……”今年秋季,郭维德还将作为特邀贵宾出席潘氏75华诞庆典。
郭维德希望国内音乐厅管理更科学化、人性化。“善意提示远比粗暴制止有效。”现在的条例简单而盲目,“‘请勿在乐章之间鼓掌’,理由是会打断连贯的乐思。要连贯何必要分乐章?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第一乐章结束,现场很少不鼓掌。‘请勿使用闪光灯拍照’,理由是会干扰演员注意力。相机不闪光也会出声,这是关键。看画展有上去添一笔的吗?那音乐厅凭什么可以随便加一声呢”?
李德伦曾向许多爱乐者说过这样的话,如果需要请教有关音乐的问题,可以去找一个叫郭维德的人。他是音乐厅的常客,这里是他心灵栖居的家园。
■
许多朋友都知道,郭维德有“三多”,听音乐会多,音乐家朋友多,音乐收藏品多。
在音乐厅经常会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郭维德,IBM中国地区大学合作部总经理。“我看看老朋友”。谁是老朋友?音乐家。中外老少,从李德伦到郎朗,从潘德列斯基到马友友,很多。早想听那一串名字后面的故事,可郭维德总是忙。他负责公司与中国教育部合作项目,长年奔走于北大、清华等国内50多所重点高校之间。那个夏夜,从上海回京还不到48小时的郭维德,终于拨冗抽暇如约而至,第二天他还要乘坐早班飞机去成都:“我们对地震灾区有一系列的援助项目,通讯的恢复、技术的支持……”。这位专事“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应用逻辑”的IT高管,谈起音乐,情深意长。
郭维德,英文名Victor Kuo。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出生时,恰逢中国抗战胜利,故得名Victor(胜利者)。
小时候,郭维德最喜欢听父亲收藏的老唱片,贝多芬的“田园”、比才的“斗牛士”、莫扎特的“费加罗”,旋律几乎都会背下来。上世纪60年代,郭维德考入北大物理系的同时也考入北大的管弦乐队。“我拉小提琴,后来成了乐队指挥”。北大数学系教授马希文业余教他作曲和指挥,“我们最羡慕马老师每次发表论文收到稿费,从外文书店买回几张苏联唱片。而我们最大的乐趣,莫过于聚在马老师宿舍里,对着袖珍总谱,反复听老柴的音乐”。他曾手抄过整部老柴小提琴协奏曲总谱。
1964年的一个晚上,李德伦率中央乐团到北大开普及音乐会。“在大食堂里,李大爷为演奏的每部作品作讲解”,老柴的《天鹅湖组曲》和《第四交响曲》第四乐章。那场音乐会有两件事郭维德终生难忘:“李大爷突然宣布:请北大学生乐队的指挥上台指挥中央乐团,我就上去了;那天沈湘先生演唱了歌剧《卡门》著名的男高音选段《花之歌》……”。
许多朋友都知道,郭维德有“三多”,听音乐会多,音乐家朋友多,音乐收藏品多。他坚持说:“我不是发烧友。发烧多少带出些盲目,我是音乐爱好者”。一个“者”,身份的自我定位。
在费城的日子
郭维德1983年应聘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年后赴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深造。“从此开始我的‘音乐周末’计划”。在长达6年间,费城交响乐团全套音乐季演出,郭维德一场不落照单全收。“这个世界顶级乐团,音乐季每周五下午安排一个日场,曲目同晚场,最低票价2美元。费城公共汽车票价1美元,所以很便宜。只在开演前临时售票,只能坐在4层。从声学角度讲,那里音响最好”。于是,每逢周五,郭维德就会走出实验室,提前去音乐厅买一张4层座票。而每个周六还会乘坐两个多小时火车去纽约,听大都会歌剧院的日场演出。
在费城的日子,郭维德结识了许多大音乐家:迪图瓦、坦希泰德、马泽尔、穆蒂、萨瓦利什……。“我经常去后台和当场的指挥交谈,无拘无束像朋友一样”。郭维德收藏的一张珍贵唱片上,签满了费城交响乐团所有声
部首席的名字。
1973年,奥曼迪率美国费城交响乐团首次访华演出,郭维德挤在北大宿舍传达室人堆里,“因江青出席,音乐会成了重要新闻。我就想听一耳朵费交的声音!”可是,新闻播出,眼睁睁见电视画面上奥曼迪鞠躬转身,双臂停在半空,就在他手起棒落的刹那间,实况音响被掐掉了,一个音符也听不到,“那一刻,我感到的一阵悲凉是如此深切刻骨铭心,永远也忘不了”!
音乐厅的常客
许多音乐故事,在郭维德大脑里如同电脑储存一样,条理清晰井然有序。这些年,郭维德听过的音乐会无数,收藏的唱片书籍无数。音乐于郭维德,“那就是天上的太阳!当然,你得有能力去感受它赐予的那份温暖。知识升华爱好,这就是教育的多功能”。荣膺教育部“杰出教育贡献奖的郭维德,喜爱柴科夫斯基、莫扎特、巴赫、马勒、布鲁克纳……很多,光“柴四”竟收集了40多个版本。“我一向不赞同‘严肃’、‘高雅’和‘流行’、‘通俗’的分法,用‘Classical Music’和‘Popular Music’区别就好”。
在众多朋友中,郭维德与波兰“贝多芬”潘德烈茨基的友谊很特殊。2003年10月,郭维德借休假之机专程前往欧洲,参加潘德烈茨基70寿辰庆典音乐会。在他的描述中,音乐化的老潘变得如此生活化,“他喜欢吃蘑菇火锅、水煮鱼;喜欢大自然,在北京植物园流连忘返;还喜欢中国乐器,我们一起去买笙……”今年秋季,郭维德还将作为特邀贵宾出席潘氏75华诞庆典。
郭维德希望国内音乐厅管理更科学化、人性化。“善意提示远比粗暴制止有效。”现在的条例简单而盲目,“‘请勿在乐章之间鼓掌’,理由是会打断连贯的乐思。要连贯何必要分乐章?卡拉扬指挥贝多芬,第一乐章结束,现场很少不鼓掌。‘请勿使用闪光灯拍照’,理由是会干扰演员注意力。相机不闪光也会出声,这是关键。看画展有上去添一笔的吗?那音乐厅凭什么可以随便加一声呢”?
李德伦曾向许多爱乐者说过这样的话,如果需要请教有关音乐的问题,可以去找一个叫郭维德的人。他是音乐厅的常客,这里是他心灵栖居的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