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中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身体素质成为影响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体育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仅靠体育课堂活动,学生难以高效提高身体素质。因此,学校应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内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24-0087-02
引 言
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用一部分时间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真正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仍旧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运用在课余锻炼中,不利于学生体质与运动水平的提升。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结合在一起,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展开了分析。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尽管体育教学已经引起了很多教师充分的重视,但一些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未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一方面,一些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被逐渐消磨,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技能,阻碍了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体育基础与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当前阶段,教师未能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1]。
(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与体育课堂教学相比,课余体育训练具有业余性、基础性、系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够较好地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所谓课余体育训练,就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以运动队或俱乐部的形式参与体育训练。参与训练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有较高的热情,会在课余训练中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自身体育素养的不断提高。而未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将在体育技能方面落后于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导致班级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但课余体育训练缺少明确的管理制度,不利于学生持久地参与体育训练,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策略
(一)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应先确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提供各种保障。学校的管理者、教学校长、体育教师应成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确保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顺利建设。此外,各组织成员应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齐心协力制订一体化体育建设策略,有效落实各方面工作。
一方面,体育一体化教学组织机构能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与教学场地,并帮助体育教师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在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有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机构能够为一体化体育教学制订良好的方针,让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教学方向,对相关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有效创新,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能有效地结合体育课堂与课余教学,不断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
(二)制订明确的目标
为有效地进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学校与体育教师都应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结合点,真正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
学校管理者应结合当前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到教学目标与教材之间的结合点,不断加强体育课堂与课余训练的一体化建设,使两者相互结合,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不断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课余训练中接受有效的锻炼,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结合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好奇心的特点,学校可以引入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让教师积极开展对先进设备的演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课余训练,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技能,提升体育学习效率。
(三)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程度,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还应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使学生积极参与课余训练,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率[2]。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篮球的起源编成充满趣味的故事,利用故事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探索关于篮球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创新课余训练的活动形式,组织不同班级之间进行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加专注地学习体育知识,同时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训练。这样,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会逐渐提升,并能在良性的体育竞争活动中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有效锻炼身体,从而显著提升自身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 (四)以网络技术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融入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体育教师要引进网络技术,使体育教学与新兴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对学生进行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4]。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學内容及课余训练方法录成教学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使学生随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对体育技能的掌握[5]。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师生之间能够随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赛跑”的相关教学时,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在课余训练中掌握知识要领并进行赛跑,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教学视频上传至班级群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的巩固学习。当课余训练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请教教师,及时地解决问题。这样便能够不断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使学生学习到丰富的体育知识,从而促进其体育素养的不断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建设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不断发展。学校要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制订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训练有机整合的制度;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沈志弘.浅析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及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9(07):22-24.
胡秋月.普通体育高考生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4):40-41.
刘永德.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8):136-137,152.
葛爱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1):124-125.
杨荣刚.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研究[J].运动,2018(18):112-113.
作者简介:江民梁(1990.4-),男,福建三明人,中学二级教师。
关键词:中学体育;体育教学;课余体育训练;课内外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0-01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24-0087-02
引 言
体育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还要用一部分时间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真正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较少,对体育知识的学习仍旧停留在表面,难以将其运用在课余锻炼中,不利于学生体质与运动水平的提升。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可以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结合在一起,构建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体系,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本文对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展开了分析。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一)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尽管体育教学已经引起了很多教师充分的重视,但一些教师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未能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不利于挖掘学生的体育潜能。一方面,一些教师采取“灌输式”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体育理论知识,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被逐渐消磨,不利于学生深入了解体育技能,阻碍了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他们的体育基础与学习能力各不相同,这意味着教师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但当前阶段,教师未能对此给予充分的重视,而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1]。
(二)中学课余体育训练的现状
与体育课堂教学相比,课余体育训练具有业余性、基础性、系统性等特点,这些特点能够较好地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所谓课余体育训练,就是让学生在业余时间,以运动队或俱乐部的形式参与体育训练。参与训练的学生往往对体育有较高的热情,会在课余训练中全身心地投入体育学习中,从而更好地参与体育锻炼,促进自身体育素养的不断提高。而未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将在体育技能方面落后于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学生,导致班级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不利于学生的整体进步。但课余体育训练缺少明确的管理制度,不利于学生持久地参与体育训练,也不利于学生身体素养的发展。
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策略
(一)建立组织机构
学校应先确立相关的组织机构,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提供各种保障。学校的管理者、教学校长、体育教师应成立完善的组织机构,确保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顺利建设。此外,各组织成员应明确自身的工作责任,齐心协力制订一体化体育建设策略,有效落实各方面工作。
一方面,体育一体化教学组织机构能够为体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完善的教学设备与教学场地,并帮助体育教师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同时,体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在组织机构的领导下,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从而有效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另一方面,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看,组织机构能够为一体化体育教学制订良好的方针,让体育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教学方向,对相关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进行有效创新,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体育教师能有效地结合体育课堂与课余教学,不断提高中学生的体育素养。
(二)制订明确的目标
为有效地进行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学校与体育教师都应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训练的结合点,真正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运动水平。
学校管理者应结合当前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找到教学目标与教材之间的结合点,不断加强体育课堂与课余训练的一体化建设,使两者相互结合,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率。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不断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在课余训练中接受有效的锻炼,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发展,不断强化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结合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好奇心的特点,学校可以引入先进的体育教学设备,让教师积极开展对先进设备的演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与课余训练,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技能,提升体育学习效率。
(三)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创新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的重点。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接受程度,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还应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使学生积极参与课余训练,从而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效率[2]。
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篮球的起源编成充满趣味的故事,利用故事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探索关于篮球的体育知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的体育学习效率。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创新课余训练的活动形式,组织不同班级之间进行篮球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更加专注地学习体育知识,同时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训练。这样,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精神会逐渐提升,并能在良性的体育竞争活动中提升团队协作精神与能力。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能够有效锻炼身体,从而显著提升自身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3]。 (四)以网络技术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融入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体育教师要引进网络技术,使体育教学与新兴技术相结合,进一步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对学生进行高效教学,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4]。教师可以将体育教學内容及课余训练方法录成教学视频,发送到班级群中,使学生随时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对体育知识的理解和对体育技能的掌握[5]。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师生之间能够随时进行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
例如,在进行“赛跑”的相关教学时,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帮助学生在课余训练中掌握知识要领并进行赛跑,教师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将教学视频上传至班级群中,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反复的巩固学习。当课余训练中出现错误或遇到困难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请教教师,及时地解决问题。这样便能够不断推动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使学生学习到丰富的体育知识,从而促进其体育素养的不断发展。
结 语
综上所述,建设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教学体系,不仅能够提高中学体育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还能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不断发展。学校要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制订体育课堂与课余体育训练有机整合的制度;教师要从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出发,选择符合学生心理与认知特点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沈志弘.浅析体育游戏在课堂教学及课余体育训练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2019(07):22-24.
胡秋月.普通体育高考生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现状的调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4):40-41.
刘永德.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8):136-137,152.
葛爱强.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01):124-125.
杨荣刚.中学体育课堂教学与课余体育训练一体化建设研究[J].运动,2018(18):112-113.
作者简介:江民梁(1990.4-),男,福建三明人,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