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兴趣,学好历史与社会课程,能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创新教学能捕捉课堂契机、能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能力。创新教育既是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教育工作的根本点。
【关键词】创新教学;学生生活;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239.3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32-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教育时代。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本。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学习贵在创新,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全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在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教师必须做到:教育方法要创新,教育思路要创新,教育提问要创新。总之,课堂教学必须创新。以下作者就对历史与社会学科谈一点创新教学的体会。
一、结合学生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有不可预测的潜力,且这一能力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有了更新的认识,对获取新的知识,他们就希望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学生思维,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有效、有步骤地开展创新。例如我在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如有耐克、阿迪达斯运动服装;东芝、索尼、三星电器;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奔驰、丰田汽车;戴尔电脑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国外品牌能来到我们身边,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在我们的市场中有国外的商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我们中国制造的品牌商品。总之,就生活中,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说明整体世界已经形成。
二、营造学习氛围,燃起创新欲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我们必须具备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才能共同合作探讨知识,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完善,有效地激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对问题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例如我在上“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先提出:“在古代史上,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近代,清朝搞闭关锁国,使得我们落后于世界。那么在今天,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只靠自己就能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开放知识与观念。在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思维的意识。
三、因势利导,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应正确引导他们,培养他们乐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对初中学生而言,对历史知识知道的甚少。好问是求知的表现,反映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急切要把知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生疑问积累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突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随口否认,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究正确答案。如教到“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时有学生提出,炎帝教人尝了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后人称他神农氏,是这样吗?一个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其他几个学生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乐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通过分析、思考,找出正确答案:不是一个人尝百草,而是许多人或一群人尝百草,因此称他为“神农氏”。学生好问是求知的表现,让学生从疑问积累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答案,这就是思维不断突破的过程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总之,时代在呼唤教学创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枯燥、乏味的历史与社会课变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还历史社会教学的本来面目。
【关键词】创新教学;学生生活;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239.30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32-01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就是创新教育时代。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以学生为本。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创新是教育发展的根本,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途径。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我们在未来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学习贵在创新,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健全的个性,培养创新能力。而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是我们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场所。在面对新课程的要求下,我们教师必须做到:教育方法要创新,教育思路要创新,教育提问要创新。总之,课堂教学必须创新。以下作者就对历史与社会学科谈一点创新教学的体会。
一、结合学生生活,培养创新精神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初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具有不可预测的潜力,且这一能力随着学生的成长而不断发展。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有了更新的认识,对获取新的知识,他们就希望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发学生思维,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有效、有步骤地开展创新。例如我在上八年级第六单元第二课“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先提问学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熟悉的国外知名品牌有哪些?”如有耐克、阿迪达斯运动服装;东芝、索尼、三星电器;麦当劳、肯德基快餐;奔驰、丰田汽车;戴尔电脑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国外品牌能来到我们身边,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引导学生认识今天的世界是一个统一体,在我们的市场中有国外的商品,在国外的市场中也有我们中国制造的品牌商品。总之,就生活中,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说明整体世界已经形成。
二、营造学习氛围,燃起创新欲望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因此我们必须具备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必须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营造“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氛围,才能共同合作探讨知识,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可以通过讨论,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扩大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通过师生之间的活动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学生间相互合作探索,使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完善,有效地激发激活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对问题的理解、认知、探索和创新。学生合作、交流、讨论是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例如我在上“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时,先提出:“在古代史上,我们的祖先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四大发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近代,清朝搞闭关锁国,使得我们落后于世界。那么在今天,我们能不能不与外面的世界交往、联系,只靠自己就能建设一个富强的新中国?”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开放知识与观念。在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因为今天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由此导入新课。而西方各国在哥伦布和麦哲伦“地理大发现”后迅速向全球扩张,欧洲紧紧抓住这次机遇,第一次领先于东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这样就改变了过去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被动局面,形成师生互动、生生有问的良好局面,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善于创新思维的意识。
三、因势利导,培养创新能力
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应正确引导他们,培养他们乐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对初中学生而言,对历史知识知道的甚少。好问是求知的表现,反映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还没有得到满足,急切要把知识提高到新的高度。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越多,说明他们的思维越活跃,学生疑问积累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突破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随口否认,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探究正确答案。如教到“华夏族的人文初祖”时有学生提出,炎帝教人尝了百草,发明医药,因此后人称他神农氏,是这样吗?一个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其他几个学生也提出了类似的问题,这时我们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乐于思维、善于思维的习惯。通过分析、思考,找出正确答案:不是一个人尝百草,而是许多人或一群人尝百草,因此称他为“神农氏”。学生好问是求知的表现,让学生从疑问积累的过程中找到正确答案,这就是思维不断突破的过程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总之,时代在呼唤教学创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同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让枯燥、乏味的历史与社会课变为学生喜爱的一门课,还历史社会教学的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