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新”看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自信

来源 :中外企业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tr123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深入,其内涵不断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以自身的实践鲜明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战略问题。三个“新”是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界定和理论内涵的新丰富,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的理论自觉与自信,体现出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精神本质。
  关键词:三新;科学发展观;理论自信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5-0236-03
  唯物史观告诉人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理论尤其是科学理论不仅是社会实践的反映,而且对社会实践具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理论自信是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并能科学指导社会实践的一种理论自觉,是理论自我丰富完善的一种内在体现。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的深入,其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主要体现在十八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观新定位的“三个新”上。
  一、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践中不断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创造奇迹进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不断成熟,其理论自信体现在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对于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做出新的科学回答。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中国的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向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中国的发展既不会走早期西方现代化起步阶段那种掠夺式或战争式发展道路,也不会走那种先污染后治理、重速度轻质量、重经济轻人文的发展道路,更不会走当代社会一些国家的国富民穷发展道路,而是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从经济增长论到经济发展,从粗放增长到可持续发展,从重物轻人到以人为本,从片面发展全面协调发展,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从“三位一体”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从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十多年来,中国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提高发展水平和质量,用事实回应了某些国际社会散布“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向全体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回答了中国的发展走的是一条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道路。
  二是中国的发展坚持互利共赢方针,走和平合作发展道路。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十年来,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合作的大旗,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坚持双赢与共赢的战略方针,自觉解决环境、资源与发展的矛盾。中国尽管处于发展的矛盾多发期,但我们不向外转嫁矛盾,也不输出革命,更不会强迫或者要求别国接受我们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方式。中国的发展既充分利用了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有利机遇,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带动世界经济发展。尤其2008年金融与经济危机,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领头羊”,就这从事实上粉碎了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妖魔化,也正面回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的的质疑,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三是中国的发展坚持和谐发展理念,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我们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从早期人是自然的附庸物到近代的“人为自然立法”、“人类中心主义”再到当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共荣共生。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演变反映出人自身理性的不断提升、发展理念的不断修正、社会文明的不断提高。恩格斯早就告诫我们,自然界是人无机的身体,人要像爱护自己有机生命一样爱护自然的这个人的无机生命,因此,“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十六大以来,中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构成了定位中国发展的重要维度之一。美丽中国的提出,就是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理论自觉与自信的体现,美丽中国要求我们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大力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倡导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是中国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走共同富裕的发展道路。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孜孜不断的理想追求。共同富裕何以可能的问题,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应然与实然、价值关怀与社会本质、精神慰藉与物质财富如何统一的问题。人类思想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根本原则、基本价值、最终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走共同富裕发展道路,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性质决定,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全国人民的郑重承诺。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高价值取向,把为人民群众谋取最大利益作为党的最高利益,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社会主义运动史表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面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深入,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我们既坚持市场效率又坚持社会公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与社会公平三者相结合,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了新的水平。   一是科学发展观为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与指导思想的不断与时俱进紧密相连。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从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新民主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开放自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关起门来搞建设到改革开放政策等都是我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晶。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实践创新,从而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保证与基本经验。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首次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科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是科学发展观深化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从党的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我们党在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开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到十六大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位一体,再到十七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再到十八大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这个总体布局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丰富,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期待,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创新。
  三是科学发展观丰富了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体现出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科学发展观丰富和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大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表明:中国道路的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确立。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在亿万中国人民的努力下,经过不断实践、试错、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代价,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形成和发展并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特色表明:中国社会道路在实现现代化道路上,避开西方一元现代性的道路,开辟多元现代性发展道路,证明了文明的多样性与道路的多样化。斯蒂芬·马克斯认为:“中国的发展没有采纳‘华盛顿共识’、‘避开良治和人权’。这种模式所带来的理念不仅仅不同于以西方经验为中心的意识形态,而且还在发展中国家‘产生显著效果’,从而动摇了西方经验的普世价值与这些普世价值所维护的战略利益和现实利益,以及迄今为止有西方主导的国际游戏规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以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概括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作风、中国特征的理论产物,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高到了新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时代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既是对世界政治经济发展新变化新格局的科学反映,又是对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新特点新任务的总结和指导,显示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要求,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同时,也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需要不断丰富、完善、坚持、发展、推进、深化。
  三、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发展理念,面对新问题新形势,以自身的实践鲜明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战略问题,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一是科学发展观把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实践决不是某个领导人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对现代中国国情的科学把握,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自觉与理论自信。作为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吸取了人类社会关于发展理念的有益思想,是对发展理念的自觉继承,表现出鲜明的科学性。科学发展观立足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维持了发展的经济效益,又保障了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是科学发展观对社会发展观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新水平。发展是为了人,这是世界各国所取得的共识。但是在实践中,往往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而总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人的利益、权力、自由、尊严等。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既要效率又要公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重速度重数量到速度和效益并重,“又好又快”取代“又快又好”;从重总量到重质量和人均,以及人民幸福感;从重市场经济要效益,到重社会公平。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规律、目的、内涵和要求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与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三是科学发展观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科学道路,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回答了欠发达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对于世界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三个新”是党的十八大对科学发展观的新界定和理论内涵的新丰富,体现出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和指导思想的理论自觉与自信,准确理解和把握“三个新”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丰富和完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陈丽敏)
其他文献
30多年前的一个隆冬,我由江淮大地走进了塞外的一座军营。我服役的部队是一支英雄部队,诞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师里前几任首长,都是经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在解放战争中,这支部队
期刊
高校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对学生具有权力性影响力难以实现的影响作用。善用教师非权力影响力,应重视教师非权力影响力的作用;开展轻松互动的教学模式;实行综合性教学评价;提高教师职
新世纪新阶段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要整合社会力量,服务于整个社会,以减少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求得社会进步.而维护社会稳定,求得社会进步,体现在人民利益上就要使人
语篇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为英语教学特别是听力教学开辟了新的视点。语篇分析中的衔接、连贯等理论对学生听力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文章从短文类听力语篇
我国出口韩国的服装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数量、效益优势,出口贸易潜力很大,前景相当乐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