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美术是一门活動性较强的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
【关键词】德育渗透 知识的理解 实践能力 开拓视野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与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
美术课程本身也由于内容广泛、专业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学生实践少,使得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许多问题没法解决。学生因功利性强,只注重考试的几门学科,对美术学科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着重改进,调整教学思路,研究教学对策,注重学生体验与实践。美术是一门活动性较强的学科,综合实践途径广泛,主要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实践教与学双边活动,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本中选编了若干作品,浓缩了古今中外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件作品有它特殊的艺术内涵与价值,绝大多数作品带有较强的德育色彩。如何促进学生体验与实践,我的具体做法:一是鼓励学生“说”,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敢于评价作品,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常跟学生讲,对于作品的评价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出现学术争鸣的现象是正常的。这样学生才敢于说出真实的感受,通过争论,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二是鼓励学生“演”,《韩熙载夜宴图》、《说唱俑》、《愚公移山》、《人民英雄纪念碑》、《血衣》、《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名作不胜枚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先让学生观察并揣摸人物的心理,再鼓励部分学生即兴模仿或表演,尤其是模仿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再让让学生说出作者的创作心理,由学生之间互评表演的状况,老师适当进行总评。即兴模仿可能是夸张的、滑稽的、生硬的,而学生会在笑声中记住了这些作品。三是鼓励学生“写”,赏析作品之后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加深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写出自己对作品的强烈感受。学生在“说”、“演”、“写”的几个过程中,深刻领会到作品的丰富内涵,对作品的印象深刻,通过这三个具体做法,德育效果显而易见。
二、在探究作品的过程中加深综合学科知识的理解
我经常跟学生举例,什么样的人可以被成为大师?大师比比皆是,真实的场景,在看到电视上《艺术鉴宝》之类的电视节目就知道了,在大师面前,几乎每一件艺术品,大师们都能说出作品大概年代、技法、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甚至对作者的生平、喜好了如指掌,大师之所以这么厉害,就因为他们所具备的很深的素养,所以能准确判断出作品真假与优劣等,能够对作品的进行综合地、准确地评价。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作品较多,其中许多作品会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政治、心理等学科知识,学生在探究作品时,如果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很难理解作品,或者说理解上有困惑。这样,我们要求学生理解一件作品不能仅流于形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仅仅局限于像与不像的简单认识。
认真探究与分析作品,理解往往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并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可以与历史学科上文艺复兴章节知识对接,运用情境教学,播放文艺复兴时期影视作品,简要回顾或了解欧洲的一些历史,提问:欧洲的中世纪是指什么时期?中世纪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怎样?欧洲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最黑暗最愚昧的时代”?中世纪的绘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蒙娜丽莎为什么被称为新时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多方位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人文、教育等封建体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学生更能较好地理解文艺复兴的作品。如在新授课《中国古代花鸟画》这一课时,我会用分析诗歌的方式导入,通过朗读、分析诗歌内容,去体会作者的心境,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然后再对绘画作品分析,往往会更能进入“佳境”,感受到“情”与“景”在画面上的交融,在赏析作品的同时加深作者在文学、诗歌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三、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知识与技能
我校校园文化活动频繁,艺术氛围浓厚,在许多窗口都能看到学生美术文化的展示。平时,我能多跟学生交流,鼓励许多学生参与美术社团活动,创作美术作品,参加各种比赛。我能定期开展美术讲座,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这样锻炼了学生绘画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美术社团成员能够参与并协助校团委组织的多项活动,如黑板报评比,手抄报评比、书法比赛、主题活动绘画、运动会徽标设计等多项活动,帮助学校橱窗布置、布展等,学生能自主学习与创作,在许多美术活动中增强了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与技能。
四、利用开发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课本选编的教材有特色,但是内容范围广泛、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实践性少,可操作性有很大难度,经常讲理论性强的课本上现成知识,学生容易乏味,需要美术老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选编或自主创建。除了运用学校已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外,我们美术教研组还参与了市教研室组织的省级课题研究,课题有《美术地方资源开发与利用——郑板桥书画赏析》、《从人文自然景观中探索乡土美术教学》等,这些课题结题后便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中穿插讲授这些内容,学生对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有多方面的了解,了解家乡的人文、乡土美术资源,大大地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构建实践性课堂后,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提高鉴赏和创作能力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也证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首先是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了,各抒己见;其次是学生表述的内容多了,在对作品评价时,有时还会有独到的见解。在绘画方面,比如在围绕某个绘画特征进行创作或临摹时,部分学生创作的作品,令老师们大为惊讶,用笔那么大胆、夸张,用色鲜艳、丰富,俨然是大师们的作品。我想,这些也许就是实践性教学的收获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
【关键词】德育渗透 知识的理解 实践能力 开拓视野
美术是一门注重体验与实践的学科,在普通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美术实践能力,通过各种美术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
美术课程本身也由于内容广泛、专业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学生实践少,使得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许多问题没法解决。学生因功利性强,只注重考试的几门学科,对美术学科不感兴趣。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我们着重改进,调整教学思路,研究教学对策,注重学生体验与实践。美术是一门活动性较强的学科,综合实践途径广泛,主要要求老师和学生能够实践教与学双边活动,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参与,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一、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美术课本中选编了若干作品,浓缩了古今中外辉煌灿烂的文化,每件作品有它特殊的艺术内涵与价值,绝大多数作品带有较强的德育色彩。如何促进学生体验与实践,我的具体做法:一是鼓励学生“说”,即使学生说错了也不要轻易否定,鼓励学生敢于评价作品,最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我常跟学生讲,对于作品的评价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答案可以是不确定的,出现学术争鸣的现象是正常的。这样学生才敢于说出真实的感受,通过争论,学生对作品的印象会更加深刻。二是鼓励学生“演”,《韩熙载夜宴图》、《说唱俑》、《愚公移山》、《人民英雄纪念碑》、《血衣》、《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名作不胜枚举,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先让学生观察并揣摸人物的心理,再鼓励部分学生即兴模仿或表演,尤其是模仿作品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姿势等,再让让学生说出作者的创作心理,由学生之间互评表演的状况,老师适当进行总评。即兴模仿可能是夸张的、滑稽的、生硬的,而学生会在笑声中记住了这些作品。三是鼓励学生“写”,赏析作品之后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评价,加深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写出自己对作品的强烈感受。学生在“说”、“演”、“写”的几个过程中,深刻领会到作品的丰富内涵,对作品的印象深刻,通过这三个具体做法,德育效果显而易见。
二、在探究作品的过程中加深综合学科知识的理解
我经常跟学生举例,什么样的人可以被成为大师?大师比比皆是,真实的场景,在看到电视上《艺术鉴宝》之类的电视节目就知道了,在大师面前,几乎每一件艺术品,大师们都能说出作品大概年代、技法、时代背景、艺术风格,甚至对作者的生平、喜好了如指掌,大师之所以这么厉害,就因为他们所具备的很深的素养,所以能准确判断出作品真假与优劣等,能够对作品的进行综合地、准确地评价。高中美术鉴赏课中作品较多,其中许多作品会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学、政治、心理等学科知识,学生在探究作品时,如果没有其他学科知识的支撑,很难理解作品,或者说理解上有困惑。这样,我们要求学生理解一件作品不能仅流于形式,不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仅仅局限于像与不像的简单认识。
认真探究与分析作品,理解往往会达到一定的深度,并加深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时,可以与历史学科上文艺复兴章节知识对接,运用情境教学,播放文艺复兴时期影视作品,简要回顾或了解欧洲的一些历史,提问:欧洲的中世纪是指什么时期?中世纪时期人们的思想状况怎样?欧洲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最黑暗最愚昧的时代”?中世纪的绘画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有什么不同之处?蒙娜丽莎为什么被称为新时代女性的杰出代表?多方位的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人文、教育等封建体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这样学生更能较好地理解文艺复兴的作品。如在新授课《中国古代花鸟画》这一课时,我会用分析诗歌的方式导入,通过朗读、分析诗歌内容,去体会作者的心境,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然后再对绘画作品分析,往往会更能进入“佳境”,感受到“情”与“景”在画面上的交融,在赏析作品的同时加深作者在文学、诗歌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三、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知识与技能
我校校园文化活动频繁,艺术氛围浓厚,在许多窗口都能看到学生美术文化的展示。平时,我能多跟学生交流,鼓励许多学生参与美术社团活动,创作美术作品,参加各种比赛。我能定期开展美术讲座,鼓励学生大胆创作,这样锻炼了学生绘画能力以及活动组织能力。美术社团成员能够参与并协助校团委组织的多项活动,如黑板报评比,手抄报评比、书法比赛、主题活动绘画、运动会徽标设计等多项活动,帮助学校橱窗布置、布展等,学生能自主学习与创作,在许多美术活动中增强了的实践能力、培养知识与技能。
四、利用开发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课本选编的教材有特色,但是内容范围广泛、知识点多,理论性强、实践性少,可操作性有很大难度,经常讲理论性强的课本上现成知识,学生容易乏味,需要美术老师对教材进行适当的选编或自主创建。除了运用学校已有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外,我们美术教研组还参与了市教研室组织的省级课题研究,课题有《美术地方资源开发与利用——郑板桥书画赏析》、《从人文自然景观中探索乡土美术教学》等,这些课题结题后便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中穿插讲授这些内容,学生对家乡的人文、自然景观有多方面的了解,了解家乡的人文、乡土美术资源,大大地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
构建实践性课堂后,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提高鉴赏和创作能力具有现实意义。事实也证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首先是在课堂上敢于表达了,各抒己见;其次是学生表述的内容多了,在对作品评价时,有时还会有独到的见解。在绘画方面,比如在围绕某个绘画特征进行创作或临摹时,部分学生创作的作品,令老师们大为惊讶,用笔那么大胆、夸张,用色鲜艳、丰富,俨然是大师们的作品。我想,这些也许就是实践性教学的收获吧。
(作者单位:江苏省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