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使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困难,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而各大高校的扩招和中国就业政策及就业制度不断发生变化,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待业时间过长等问题逐渐突显,这就影响到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主要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以及从国家、政府和学生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就业难的基本对策,扩大就业、促进再就业,从而实现高校本科毕业生充分和谐的就业局面。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和谐;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254-02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多,再加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形势严峻。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611万。面对着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走向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理清思路,采取有效对策,破解就业难题,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其特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社会理想,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美好社会的大同理想。我国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特征时提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六个方面,这里已经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了。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是党的执政能力,并且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安定有序”就是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有序。想要乐业的前提就是先要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只有先就业才会有乐业、爱岗。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提高就业率、扩大就业面、增加再就业的机会,让人民大众过更加安康和富足的生活,这也是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同时,也提出了“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对于当下的高校毕业生来讲,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就业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人数攀升、失业待业再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机制又相对不完善等问题下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影响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由此可见,就业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就业难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各有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二)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把就业及再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之一。首先,民主法治有利于就业机制的完善。现在我国部分领域内出现就业的“灰色区域”,使农村户籍的高校毕业生很难就业,民主法治有利于健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制度,使所有行业的就业更加透明,健全的就业机制能够提供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就业信息。其次,公平正义能够保证就业机会的公平。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在2008年1月实施了《就业促进法》,这使公民的就业权得到了保障,就业权得到保障实际上就是保障了就业机会的平等和公正。再次,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促进就业服务机构的有效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2.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的社会,每个人应当各有其职,能够安居乐业,拥有稳定的生活,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社会。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各司其职,生活安定有序。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各行各业中,有利于将学生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与社会文化相融合,能够丰富他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由于高校普遍持续扩招,在校本科生人数激增,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形势很严峻。同时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第一,毕业生增多。2011年的毕业生是611万,而2012年上升到659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张。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危机状态,再就业人员增多,而且企业人才需求数量下降,如此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都必须对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认真研究,通过完善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市场管理能力,努力构建高效、有序、和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率不断提高,以缓和目前的就业问题。
三、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一)政府采取的就业政策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拓宽就业门路、保障就业公平,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首先,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支持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其次,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最后,全面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政府应当成立多种就业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高校采取的就业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离不开良好的就业指导,所谓就业指导首先就是学校作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要准确及时地传递就业信息,让学生熟悉就业程序与途径,做好心理准备大胆步入市场,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成功就业;其次,在正确的就业指导下摒弃以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由此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拓展就业面,提高就业率;再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如印发资料、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等。
2.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本就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竞争力。学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确定各个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要坚持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和谐。
(三)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应转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人们关注的大问题。就业的关键不仅在于政府所出台的政策,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身的观念,大学生应当为自己准确定位并确定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不会在就业压力下手足无措。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盲目地、理想化地想象自己的就业方向,要培养自身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现行市场相符合的就业观。最后,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期望必须与社会需求的现实和谐一致,才能顺利谋求职业。
参考文献:
[1]胡娇.教育与就业:关于普通教育对就业问题的责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周济.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2-05
[3]黄传新.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朱国华.高校毕业生就业手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党晓捷.中国的就业与失业[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和谐;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254-02
近年来,由于高校持续扩招,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急剧增多,再加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形势严峻。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611万。面对着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就业困难的实际情况,走向市场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的是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分析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理清思路,采取有效对策,破解就业难题,努力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及其特征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的社会理想,始终是人类共同追求美好社会的大同理想。我国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在阐述“小康社会”的特征时提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殷实六个方面,这里已经提出了社会和谐的思想了。2004年9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是党的执政能力,并且明确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中“安定有序”就是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发展有序。想要乐业的前提就是先要解决人们的就业问题,只有先就业才会有乐业、爱岗。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提高就业率、扩大就业面、增加再就业的机会,让人民大众过更加安康和富足的生活,这也是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同时,也提出了“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对于当下的高校毕业生来讲,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就是就业问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人口基数大、老龄化人数攀升、失业待业再就业人数持续增加、就业机制又相对不完善等问题下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与冲突影响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由此可见,就业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非常重要的,解决民生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解决就业难题,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每个人各有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充分就业,实现充分就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二)高校本科毕业生就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1.构建和谐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把就业及再就业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之一。首先,民主法治有利于就业机制的完善。现在我国部分领域内出现就业的“灰色区域”,使农村户籍的高校毕业生很难就业,民主法治有利于健全就业机制完善就业制度,使所有行业的就业更加透明,健全的就业机制能够提供具有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就业信息。其次,公平正义能够保证就业机会的公平。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要求,在2008年1月实施了《就业促进法》,这使公民的就业权得到了保障,就业权得到保障实际上就是保障了就业机会的平等和公正。再次,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促进就业服务机构的有效性。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实现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具有重要的作用。
2.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中國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实现充分就业的稳定的社会,每个人应当各有其职,能够安居乐业,拥有稳定的生活,其中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和谐社会。充分就业与社会稳定是相辅相成的,在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人们可以各司其职,生活安定有序。高校毕业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将高校毕业生纳入到各行各业中,有利于将学生自身所蕴含的文化力量与社会文化相融合,能够丰富他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文化基础。
二、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近年来,由于高校普遍持续扩招,在校本科生人数激增,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非常大,形势很严峻。同时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凸显,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115万,6月的初次就业率为70%。从2002年开始,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当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145万人,较上年增加了27.1万人,增幅达23.1%。2003年为212万人,较上年增加了67万,增幅达到46.2%的高峰。2004年毕业生为280万人,较上年增加68万人,增幅达到32.1%;2005年为340万人,较上年增加60万人,增幅达到21.4%。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第一,毕业生增多。2011年的毕业生是611万,而2012年上升到659万。第二,就业空间相对紧张。由于我国还处于经济危机状态,再就业人员增多,而且企业人才需求数量下降,如此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就业机会相对有所减少。第三,相关的政策措施和服务体系还亟待完善。第四,我们的大学教育与市场脱节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实际就业市场不适应的问题还存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障碍。
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无论从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都必须对毕业生就业市场进行认真研究,通过完善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加强就业市场管理能力,努力构建高效、有序、和諧的毕业生就业市场,促进就业率不断提高,以缓和目前的就业问题。
三、当前我国高校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对策
(一)政府采取的就业政策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政府部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以拓宽就业门路、保障就业公平,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首先,拓宽就业渠道。引导国有企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支持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其次,鼓励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面向西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自主就业和灵活就业,大力倡导高校毕业生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最后,全面加强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政府应当成立多种就业服务机构,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二)高校采取的就业对策
1.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大学生的就业离不开良好的就业指导,所谓就业指导首先就是学校作为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沟通桥梁,要准确及时地传递就业信息,让学生熟悉就业程序与途径,做好心理准备大胆步入市场,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成功就业;其次,在正确的就业指导下摒弃以往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态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由此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就业,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还可以拓展就业面,提高就业率;再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工作,如印发资料、举办就业指导讲座等。
2.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
高校本就是培养人才的场所,学校应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提高自身修养,增强自身竞争力。学校可以根据市场的需求,结合学校自身条件和特点,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生产”特色“产品”;坚持厚基础、宽领域的质量观,强化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科学确定各个学科的招生规模,避免结构性供需失衡,要坚持招生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和谐。
(三)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应转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毕业生就业问题是人们关注的大问题。就业的关键不仅在于政府所出台的政策,更重要的在于学生自身的观念,大学生应当为自己准确定位并确定自己的目标,这样才不会在就业压力下手足无措。同时,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盲目地、理想化地想象自己的就业方向,要培养自身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现行市场相符合的就业观。最后,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就业观念,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期望必须与社会需求的现实和谐一致,才能顺利谋求职业。
参考文献:
[1]胡娇.教育与就业:关于普通教育对就业问题的责任分析[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周济.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2-05
[3]黄传新.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4]朱国华.高校毕业生就业手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5]党晓捷.中国的就业与失业[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