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内蒙古兵团待了10年,前后探了6次亲,加上最后一次回家,来回13次在京兰、京沪(福)线上跑动,跟个列车员似的。
第一次探亲印象最深刻, 自从“满三年可以回家探亲”的政策明确后,我们就时刻盼着坐火车回家,而连队却以春播、麦收、秋收劳动力紧张为由,一直不让我们走。
1971年底,天寒地冻且快过年了,我原以为连队不会再有安排,准备买点冻柿子黑枣安心过年,没想到排长来通知我可以回家探亲了。
那次是十几个战友一起被批准回家,有男有女。男生们都很有责任感,他们认为这几千里路不是闹着玩的,怕我们女生迷路、受骗,或者挤不上车、签不到票,所以自发成了路途上的“领导”,一路管着我们,不让我们单独行动。
挨冻
我们连地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河套,距最近的京兰线上小站补隆淖也有二三十里地。为赶火车,我们凌晨4点就起床了。大冷天,月亮还在天边明晃晃地挂着,没有风,干冻地冷。我们只觉得冷到骨头里,都蜷成一团。
好不容易熬到车站,那是个小站,只记得昏黄的灯光下,有几个当地老乡,白皮袄脏得黑乎乎的。看我们一大帮人涌入,自觉地靠边。当时的票价好像26元5角,我们买了票。屋子中间有个炉子,火不旺,手放在炉盖上都不觉得烫。我把冻僵的身子使劲往炉边靠,好半天才缓过劲来。
挤车
火车从内蒙古出发一般不是很挤,毕竟从内蒙古出去过年的人不多。过了包头人数剧增,现在想想,大概是和我们一样回家探亲的兵团战友。那一次回家,我们没坐上直达北京的车,只能到包头转车。包头车站人山人海,我们没签到票,只好买站台票,做贼似地悄悄从车站外很远的地方绕到站台,提早上车。见车门口有几个空位置,尽管心虚,我们也顾不得那么多,忐忑不安地坐下,想着等有人来,就站到车厢连接处去。没想到车开了,却没见有人来坐。
内蒙古到北京基本还算好,不怎么挤,有站着的同志,脚下还能站稳,两脚间还是允许有距离的。
接下来才是真正艰难历程的开始。到北京,我们再签票南下,此时车上已经超员,有的有座,有的没座,就这样一路折腾。快到山东济南时,有战友突发奇想,说:“过年了在山东买些大苹果带回家,怎样?”于是十几个人在济南下车,去寻那山东大苹果。那时济南刚下雪,天阴沉沉的,马路上到处是泥水。找到了几个苹果摊,我们专挑红的买,一路扛回车站。
又是一通挤,我们扛着大包小包到站台,累得直喘。到车门口时更是“惨烈”,苹果早挤烂了,衣服扣子也挤掉了,旅行包的带子也挤脱落了。总算上了车,车上已没有一个空座位,只好找到车厢连接处,把山东苹果垫在屁股底下当凳子坐了。那时亏得年轻,经得住折腾。
钱窘
在兵团时,我们拿的是津贴,月津贴每年度以5、6、7元递增,所有生活必需全靠它。这样3年下来积攒到最后就剩几十块钱了,买完车票,已所剩无几。本来还想带些钱回去孝敬父母,就比较困难了。
到北京转车时,我们一起合计买些东西带回家过年。北京与内蒙古就是不一样,辉煌大气。四周都是高楼,暮色里,只见满大街骑自行车的人,车流滚滚,让我们这些在荒漠上待久了的人直犯迷糊,东南西北更是分不清。这种时候,还是男生有主见,带领我们先签中转票,再乘公交车去王府井。
一群年轻人,穿着军垦棉衣,有几个还穿了军大衣,走在北京大街上,格外显眼。当时我们浙江发的大衣非常难看,厚得没形状,穿在人身上,再苗条的身材也没了。我们扛着大包小包,包里是给家里捎的葵花子,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没一样值钱的。北京当地人匆匆而过,多半都会盯着我们看。
奸不容易找到公交车,到了王府井,找到百货大楼,大家轮流进去买东西。灯火辉煌的大楼里,各种货物琳琅满目。轮到我进去了,我攥着不多的钱,不知道买什么好。我首先想到外婆,她待我最好,一定要买点东西孝敬她老人家。想起听她说起过一种叫银耳的东西,我找到柜台,对服务员说:“我买半斤”。再一看价钱,才知道自己手里的钱根本不够。服务员大概也看出了我的窘态,我只觉得很丢人,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现在想想,大概因为那时还是个年轻小姑娘,太爱面子的缘故吧。后来就只好随便买了些北京点心,给外婆买了双北京布鞋。
那是去兵团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又赶上大过年的时候,所以我印象极其深刻。
(责编:曹阳)
第一次探亲印象最深刻, 自从“满三年可以回家探亲”的政策明确后,我们就时刻盼着坐火车回家,而连队却以春播、麦收、秋收劳动力紧张为由,一直不让我们走。
1971年底,天寒地冻且快过年了,我原以为连队不会再有安排,准备买点冻柿子黑枣安心过年,没想到排长来通知我可以回家探亲了。
那次是十几个战友一起被批准回家,有男有女。男生们都很有责任感,他们认为这几千里路不是闹着玩的,怕我们女生迷路、受骗,或者挤不上车、签不到票,所以自发成了路途上的“领导”,一路管着我们,不让我们单独行动。
挨冻
我们连地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的河套,距最近的京兰线上小站补隆淖也有二三十里地。为赶火车,我们凌晨4点就起床了。大冷天,月亮还在天边明晃晃地挂着,没有风,干冻地冷。我们只觉得冷到骨头里,都蜷成一团。
好不容易熬到车站,那是个小站,只记得昏黄的灯光下,有几个当地老乡,白皮袄脏得黑乎乎的。看我们一大帮人涌入,自觉地靠边。当时的票价好像26元5角,我们买了票。屋子中间有个炉子,火不旺,手放在炉盖上都不觉得烫。我把冻僵的身子使劲往炉边靠,好半天才缓过劲来。
挤车
火车从内蒙古出发一般不是很挤,毕竟从内蒙古出去过年的人不多。过了包头人数剧增,现在想想,大概是和我们一样回家探亲的兵团战友。那一次回家,我们没坐上直达北京的车,只能到包头转车。包头车站人山人海,我们没签到票,只好买站台票,做贼似地悄悄从车站外很远的地方绕到站台,提早上车。见车门口有几个空位置,尽管心虚,我们也顾不得那么多,忐忑不安地坐下,想着等有人来,就站到车厢连接处去。没想到车开了,却没见有人来坐。
内蒙古到北京基本还算好,不怎么挤,有站着的同志,脚下还能站稳,两脚间还是允许有距离的。
接下来才是真正艰难历程的开始。到北京,我们再签票南下,此时车上已经超员,有的有座,有的没座,就这样一路折腾。快到山东济南时,有战友突发奇想,说:“过年了在山东买些大苹果带回家,怎样?”于是十几个人在济南下车,去寻那山东大苹果。那时济南刚下雪,天阴沉沉的,马路上到处是泥水。找到了几个苹果摊,我们专挑红的买,一路扛回车站。
又是一通挤,我们扛着大包小包到站台,累得直喘。到车门口时更是“惨烈”,苹果早挤烂了,衣服扣子也挤掉了,旅行包的带子也挤脱落了。总算上了车,车上已没有一个空座位,只好找到车厢连接处,把山东苹果垫在屁股底下当凳子坐了。那时亏得年轻,经得住折腾。
钱窘
在兵团时,我们拿的是津贴,月津贴每年度以5、6、7元递增,所有生活必需全靠它。这样3年下来积攒到最后就剩几十块钱了,买完车票,已所剩无几。本来还想带些钱回去孝敬父母,就比较困难了。
到北京转车时,我们一起合计买些东西带回家过年。北京与内蒙古就是不一样,辉煌大气。四周都是高楼,暮色里,只见满大街骑自行车的人,车流滚滚,让我们这些在荒漠上待久了的人直犯迷糊,东南西北更是分不清。这种时候,还是男生有主见,带领我们先签中转票,再乘公交车去王府井。
一群年轻人,穿着军垦棉衣,有几个还穿了军大衣,走在北京大街上,格外显眼。当时我们浙江发的大衣非常难看,厚得没形状,穿在人身上,再苗条的身材也没了。我们扛着大包小包,包里是给家里捎的葵花子,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东西,没一样值钱的。北京当地人匆匆而过,多半都会盯着我们看。
奸不容易找到公交车,到了王府井,找到百货大楼,大家轮流进去买东西。灯火辉煌的大楼里,各种货物琳琅满目。轮到我进去了,我攥着不多的钱,不知道买什么好。我首先想到外婆,她待我最好,一定要买点东西孝敬她老人家。想起听她说起过一种叫银耳的东西,我找到柜台,对服务员说:“我买半斤”。再一看价钱,才知道自己手里的钱根本不够。服务员大概也看出了我的窘态,我只觉得很丢人,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进去。现在想想,大概因为那时还是个年轻小姑娘,太爱面子的缘故吧。后来就只好随便买了些北京点心,给外婆买了双北京布鞋。
那是去兵团后第一次回家探亲,又赶上大过年的时候,所以我印象极其深刻。
(责编: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