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扫描三维、多平面重建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yue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螺旋CT扫描三维表面遮盖重建(surface shded display,SSD)和多平面重建(mu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儿童髋臼"Y"型软骨的解剖为基础,将成人髋臼分为"二柱"(前、后柱)、"四壁"(前、后、内侧、顶壁).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2001年8月68例髋臼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依据SSD和MPR准确划分骨折部位并进行统计分类.结果68例中双柱三壁(前、后柱,前、后、内侧壁)复合骨折28例、单柱三壁(前柱,前、后、内侧壁)复合骨折7例、单柱两壁(前柱,前、内侧壁)复合骨折5例、单纯后壁骨折21例、单纯前壁骨折7例;对其中21例双柱三壁骨折、7例单柱三壁骨折、5例单柱两壁骨折、15例单纯后壁骨折、3例单纯前壁骨折患者行钢板或可吸收螺钉内固定;对其余7例双柱三壁骨折、6例单纯后壁骨折、4例单纯前壁骨折患者,因髋臼骨折骨块分离、移位不明显而采用牵引复位治疗,直至骨折愈合.X线片与SSD、MPR比较在显示骨折数目和分型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SD、MPR对于术前充分了解损伤情况、制定严格的手术计划、选择适当的内固定器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累及前柱或后柱的骨折须钢板固定才能使骨折部位稳定,而前壁或后壁的骨块只须螺钉内固定即可,内侧壁骨折后形成的较小的碎骨块手术时应予以清除,避免形成关节内游离体.因此,SSD和MPR是复杂性髋臼骨折、脱位术前常规而且重要的检查手段.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足中部截肢技术,分析疗效,探讨肌腱平衡在足中部截肢的重要性.方法自1990年4月~1999年4月,本组行创伤性足中部截肢,包括经跖骨基底和Lisfranc截肢共26例.手术强调骨残端无须经过关节,断端需修整圆滑并形成一定的弧形.四根趾长伸肌腱留取足够长度,相互编织形成两股,分别在骨残端原肌腱方向上钻骨洞,并适当外移,肌腱残端穿越骨洞固定,重建肌腱止点.胫前肌腱骨止点如不能保留,也应保留足够
目的总结改良Ludloff截骨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3月~2000年12月,采用改良Ludloff截骨术结合其它手术治疗严重(足母)外翻患者56例(63足).男3例(3足),女53例(60足);年龄16~65岁,平均46岁.选择第一、二跖骨间夹角大于16°的严重(足母)外翻患者行改良Ludloff截骨术,4足加行Reverdin截骨,3足加行Akin截骨.随访时间6~18个
目的总结McBride手术治疗(足母)外翻术后5年以上长期随访结果,并分析其疗效.方法自1985年1月~1995年12月,对行McBride矫形术的(足母)外翻患者进行随访,共随访50例(90足).随访时间为5年~10年2个月,平均7年1个月.对畸形矫正程度、局部症状及足趾功能改善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同时在术前、术后对部分患者进行足底负重点变化观察.结果第一跖趾角大小与第一、二跖间角大小有显著的相
目的探讨踝部环形绳索勒伤的特殊性和治疗方法,以减少截肢率,尽可能恢复患肢功能.方法踝部环形绳索勒伤患者9例,胫前(足背)、胫后动脉同时损伤7例,单一胫后动脉损伤2例.4例合并胫腓骨开放性骨折,2例合并胫腓骨闭合性骨折,外踝闭合性损伤2例.受伤至治疗时间为6~27h,平均12h,其中1例缺血时间达29h.均早期行血管神经探查吻合,骨折外固定.结果9例患者均保肢成功,患肢功能大部分恢复.1例有外踝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