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八旗制度是清朝特有的军事政治制度,与清王朝统治相始终。对清朝进入山海关,进而统一全国,和维持当时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入关前八旗对统一东北和维护当时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清入关前;八旗制度;作用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清王朝入关的政治基石,但是学界对于八旗制度的研究多数是八旗制度和其他制度或者民俗的一些关系,关于系统的研究八旗作用的文章也比较少,所以笔者从入关前八旗制度作用的角度浅析,通过研究八旗作用,来发现八旗作用对于后金统一女真,进入沈阳,进而入关推翻大明,统一全国的重要作用。
明末,努尔哈赤以十三铠甲起兵,经历了三十余年,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并在此过程中创立了满洲八旗和蒙古二旗。皇太极时期,太宗完善了蒙古八旗并且创立汉军八旗。至崇德年间,清王朝的政治基础——八旗制度得以初步确立。
清入关之前,人口不是很充足,当时朝臣曾言“我国地窄人稀,贡赋极少全赖兵马出去抢些财物”。入关前八旗制度的作用是政、军、民三位一体的。行政上实行八王共治制度,军事上以旗统人,全民皆兵,平时从事生产生活和狩猎活动。
一、八王共治制度
清朝在入关之前实行八王共治,八王共治即政权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努尔哈赤晚年,为了防止其死后,继位者恃强凌弱,导致整个家族和女真的灭亡,在天命七年给诸贝勒训谕“尔等八和硕贝勒,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至于八和硕贝勒理国政时,或一个贝勒有得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另七个贝勒当会其意而发明之”。于是自努尔哈赤时期,满族统治者在政治上开始了八王共治制度。
努尔哈赤的八王共治的目的是为了各旗主齐心协力,匡正继位者得失,防止其专权,以保女真族兴旺发达,持久繁荣,但是这样做也会导致使得其他旗主王爷拥兵自重,事权不能统一。
虽然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都实行了八王共治制度,但两人境遇有所不同。当努尔哈赤与诸大臣意见不同时,可以利用家族长的身份进行独裁。而到了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只是仅仅是名义上的大汗,实际权力只略大于一个旗主。在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和掠夺的人口财物都是八家分取。除此之外,国家的政事,皇帝也要和各大贝勒偕坐商议,共同处理。
在皇太极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旗主们既是当时的行政长官,又是各旗领主,也是军事首脑,所有当时拥有着诸多的权利。
①政府重大事件和重要制度的决策权。例如皇太极被推选为后金的可汗,以及天聪年间,皇太极也是召集诸贝勒大臣商议,然后才仿照明朝的定制,设立六部。
②重大的军事活动作用,皇上与贝勒遇到军事战争,也要和贝勒们商议以后才决定出征事宜。
皇太极当然不能接受这种局面,为了加强君主集权,于是在天聪五年,正式发布《离主条例》,共六条,其核心内容为“八旗贝勒及属下采猎征获,皆应按八旗等级均分,违此者,即得讦告离主”。并且同时设立六部,削弱了八贝勒在参事议事上的权利。在皇太极称帝后,降低了议政人员的等级,扩大了人数,这样做都是为了削弱了八贝勒对决策的影响力,对八贝勒的权利进行了限制,皇太极也从当时的共同议政,变成了单人决策。
二、以旗统人,全民皆兵
八旗制度在清入关以前,军事作用最大的表现就是战时为兵,平时为农。被征战的女真部族也评价“大国之兵,如林之众,如泉之涌,甲胄光芒,耀如冰雪。”可见当时八旗军之强大。
正是由于八旗兵勇的这种军事保证,所有八旗军才能在与明军作战中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其中决定清朝兴盛的萨尔浒之战,正是由于八旗军的存在,才能使明军“主客出塞官军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阵亡军丁共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名。”清军获得历史上的又一次著名以少胜多战役的胜利。在决定了明朝与后金的决定性战役松锦之战中,守将祖大寿在松山失守的情况下,向睿郡王多尔衮投降。此战之后,山海关以北,不在归明军所有,清朝入关畅通无阻。
正如有学者所说“清入关后,原八旗兵经过的地区纷纷不战而顺,既是清廷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调整对汉族政策的结果,又与人们的敬畏心理不无关系。”
三、生产狩猎的民人生活
在八旗制度没建立之前,各个部族“奴酋于各处部落例置屯田,使其部落酋长掌治耕获”。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以后,为了适应新的制度和统一管理,把原来各部落散落的土地进行整编,部落酋长成为牛录的管理者,其他人成为旗民,这样做方便了户籍管理和赋税的收取。在八旗建立早期,满族人民一直通过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来保证八旗的供给问题。后金“地窄人稀”,随着八旗的发展,这一生产生活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既要自身发展又要进行战争的需要。于是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的前一年(1615年)“令一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以充公役,垦荒屯田。”用来给战争做准备。八旗旗地的变化能很好的表现出八旗制度的生产生活作用。正如顺治帝继位后对当时的评价“满洲从前在盛京时,原有田地耕种,凡赡养家口以及行军之需,皆从此出”。这样的话,八旗旗民既要在平时从事耕种,又要在战时自备兵器、战马出战,做到了真正的兵农合一。
八旗的旗地制度最终于天命六年(1621年)形成,据《满文老档密录》记载将海州和辽阳30晌耕地“分给驻扎该处之军士,以免闲废”。分配方式为“每一男丁,种良田五日,种棉田一日,均平分给”。入关前的计丁授田制度,主要是为了靠自给自足来维持当时的战争物资需要,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改为圈地。
四、总结
八旗的的政、军、民三位一体的制度,保证了女真族在人少的情况下,八旗旗主除了政治上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军事上指挥战斗,还可以在平时核查户籍、查勘土地、监督劳役、管理赋税、解决民事争端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八旗制度适应了当时战时社会,保证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满,蒙,汉各个部族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八旗的建立就缓解了这种民族的矛盾和统一后女真各部族之间的矛盾,三个民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方便了以后的统一管理和指挥。八旗维持了一支团结并且有巨大战斗力的军队,清王朝才能以此为基础,攻破山海关,统一全国。
参考文献
[1]刁书仁著.明清东北史研究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12.第5页
[2]中國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37页.
作者简介:张山(1994.02-),男,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在读研究生,长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清入关前;八旗制度;作用
八旗制度是清王朝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清王朝入关的政治基石,但是学界对于八旗制度的研究多数是八旗制度和其他制度或者民俗的一些关系,关于系统的研究八旗作用的文章也比较少,所以笔者从入关前八旗制度作用的角度浅析,通过研究八旗作用,来发现八旗作用对于后金统一女真,进入沈阳,进而入关推翻大明,统一全国的重要作用。
明末,努尔哈赤以十三铠甲起兵,经历了三十余年,完成了统一女真的大业,并在此过程中创立了满洲八旗和蒙古二旗。皇太极时期,太宗完善了蒙古八旗并且创立汉军八旗。至崇德年间,清王朝的政治基础——八旗制度得以初步确立。
清入关之前,人口不是很充足,当时朝臣曾言“我国地窄人稀,贡赋极少全赖兵马出去抢些财物”。入关前八旗制度的作用是政、军、民三位一体的。行政上实行八王共治制度,军事上以旗统人,全民皆兵,平时从事生产生活和狩猎活动。
一、八王共治制度
清朝在入关之前实行八王共治,八王共治即政权实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制”。努尔哈赤晚年,为了防止其死后,继位者恃强凌弱,导致整个家族和女真的灭亡,在天命七年给诸贝勒训谕“尔等八和硕贝勒,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至于八和硕贝勒理国政时,或一个贝勒有得于心,所言有益于国家,另七个贝勒当会其意而发明之”。于是自努尔哈赤时期,满族统治者在政治上开始了八王共治制度。
努尔哈赤的八王共治的目的是为了各旗主齐心协力,匡正继位者得失,防止其专权,以保女真族兴旺发达,持久繁荣,但是这样做也会导致使得其他旗主王爷拥兵自重,事权不能统一。
虽然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都实行了八王共治制度,但两人境遇有所不同。当努尔哈赤与诸大臣意见不同时,可以利用家族长的身份进行独裁。而到了皇太极时期,皇太极只是仅仅是名义上的大汗,实际权力只略大于一个旗主。在战争中获得的战利品和掠夺的人口财物都是八家分取。除此之外,国家的政事,皇帝也要和各大贝勒偕坐商议,共同处理。
在皇太极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旗主们既是当时的行政长官,又是各旗领主,也是军事首脑,所有当时拥有着诸多的权利。
①政府重大事件和重要制度的决策权。例如皇太极被推选为后金的可汗,以及天聪年间,皇太极也是召集诸贝勒大臣商议,然后才仿照明朝的定制,设立六部。
②重大的军事活动作用,皇上与贝勒遇到军事战争,也要和贝勒们商议以后才决定出征事宜。
皇太极当然不能接受这种局面,为了加强君主集权,于是在天聪五年,正式发布《离主条例》,共六条,其核心内容为“八旗贝勒及属下采猎征获,皆应按八旗等级均分,违此者,即得讦告离主”。并且同时设立六部,削弱了八贝勒在参事议事上的权利。在皇太极称帝后,降低了议政人员的等级,扩大了人数,这样做都是为了削弱了八贝勒对决策的影响力,对八贝勒的权利进行了限制,皇太极也从当时的共同议政,变成了单人决策。
二、以旗统人,全民皆兵
八旗制度在清入关以前,军事作用最大的表现就是战时为兵,平时为农。被征战的女真部族也评价“大国之兵,如林之众,如泉之涌,甲胄光芒,耀如冰雪。”可见当时八旗军之强大。
正是由于八旗兵勇的这种军事保证,所有八旗军才能在与明军作战中取得一系列的胜利,其中决定清朝兴盛的萨尔浒之战,正是由于八旗军的存在,才能使明军“主客出塞官军八万八千五百五十余员名,……阵亡军丁共四万五千八百七十余名。”清军获得历史上的又一次著名以少胜多战役的胜利。在决定了明朝与后金的决定性战役松锦之战中,守将祖大寿在松山失守的情况下,向睿郡王多尔衮投降。此战之后,山海关以北,不在归明军所有,清朝入关畅通无阻。
正如有学者所说“清入关后,原八旗兵经过的地区纷纷不战而顺,既是清廷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调整对汉族政策的结果,又与人们的敬畏心理不无关系。”
三、生产狩猎的民人生活
在八旗制度没建立之前,各个部族“奴酋于各处部落例置屯田,使其部落酋长掌治耕获”。努尔哈赤建立八旗以后,为了适应新的制度和统一管理,把原来各部落散落的土地进行整编,部落酋长成为牛录的管理者,其他人成为旗民,这样做方便了户籍管理和赋税的收取。在八旗建立早期,满族人民一直通过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来保证八旗的供给问题。后金“地窄人稀”,随着八旗的发展,这一生产生活方式显然不能满足既要自身发展又要进行战争的需要。于是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的前一年(1615年)“令一牛录出男丁十人、牛四头,以充公役,垦荒屯田。”用来给战争做准备。八旗旗地的变化能很好的表现出八旗制度的生产生活作用。正如顺治帝继位后对当时的评价“满洲从前在盛京时,原有田地耕种,凡赡养家口以及行军之需,皆从此出”。这样的话,八旗旗民既要在平时从事耕种,又要在战时自备兵器、战马出战,做到了真正的兵农合一。
八旗的旗地制度最终于天命六年(1621年)形成,据《满文老档密录》记载将海州和辽阳30晌耕地“分给驻扎该处之军士,以免闲废”。分配方式为“每一男丁,种良田五日,种棉田一日,均平分给”。入关前的计丁授田制度,主要是为了靠自给自足来维持当时的战争物资需要,到了清朝入关以后,改为圈地。
四、总结
八旗的的政、军、民三位一体的制度,保证了女真族在人少的情况下,八旗旗主除了政治上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军事上指挥战斗,还可以在平时核查户籍、查勘土地、监督劳役、管理赋税、解决民事争端等一系列的生产活动。八旗制度适应了当时战时社会,保证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满,蒙,汉各个部族之间存在诸多矛盾,八旗的建立就缓解了这种民族的矛盾和统一后女真各部族之间的矛盾,三个民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方便了以后的统一管理和指挥。八旗维持了一支团结并且有巨大战斗力的军队,清王朝才能以此为基础,攻破山海关,统一全国。
参考文献
[1]刁书仁著.明清东北史研究论集[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12.第5页
[2]中國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满文老档[M].北京:中华书局,1990.第37页.
作者简介:张山(1994.02-),男,汉族,河北省秦皇岛市,在读研究生,长春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