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近几个月,昆明的演出市场特别是舞台剧、话剧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有人说昆明的剧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作为同城剧场的引导者和见证者,他们把很多好的剧目带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他们是谁?他们又将带给我们哪些幕后的精彩?
Q:品质舞台季是怎样一个活动?为观众推荐一下。
A: 首先,品质舞台季以及大师们的剧目能邀请来昆明,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昆明所有热爱舞台艺术,热爱生活的观众们的一个全新的选择。这一系列的活动其实已经整整持续了一年。品质舞台季与其说是一个活动,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舞台体验,剧场体验,以及生活和艺术体验。我们可能习惯于在酒吧,在KTV,在电影院里面渡过周末,可是,周而复往的快餐式的文化娱乐生活,就只有这些选择么?云南是旅游强省,文化大省,应该有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
Q:从几时起,你们开始选择把目光更多的放在昆明的剧院演出,而不是演唱会了呢?这其中是怎样选择的?
A:这是很多年以前了,最少是三年以前,我们不停的聊着这些这一年里面,我们终于邀请到昆明演出的这些导演,这些剧目,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同样精彩的作品。如果从纯观众的角度(首先我们当然也是观众,是和大家一样的观众),流行明星与演唱会活动的吸引面和人数号召力确实很强,我们都是从张学友走过1999,张学友活出生命live,张学友二分之一世纪一路看下来,参与下来的,目前我们也有特别想看的演唱会,比如rolling stones(滚石),而国内的演唱会呢?说实话,要么是不喜欢,要么是觉得太吵了(笑),可能是年纪的关系吧。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在香港,看这些一线巨星的演唱会,靠中前的位置也仅需要400多港币而已,然后到了昆明,山高路远,常常看一场其实根本不用稀罕的演唱会,却要花上上千,数千,而一进了现场才发现,还是需要个望远镜,而最重要的,看完也就完了,就热闹了一下,仅此而已。所以品质舞台季的初衷就是,去邀请那种如果我们自己是观众,也愿意花钱购买门票的真正值得看的演出。这个票价应该是相对低的,厚道的。这种情况不仅在文化界,在服装界,在国外根本拉不上台面进不了商场的牌子,在昆明翻着翻的使劲往贵了卖,照样生意很好,为什么?因为没有更多的选择,因为没有好的引导。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那确实带着一些个人的偏好,赖声川导演和孟京辉导演在我们心目中,都几乎是完人,都是在生活里非常谦逊,而在艺术上又非常苛刻,追求极致的人,而且还仍然不断地在超越自我,杨丽萍老师更不用说,云南的骄傲,而且如果深入了解杨老师,会有一种非常励志的感受。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舞台剧艺术就是高端的、高雅的,和只属于所谓高端主流精英人群的,因为文化是包容的,是多元的,也是具有服务性的。就是这样。
Q:从近段时间赖声川、孟京辉、杨丽萍老师的剧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你觉得观众的看剧的积极性提高或者普及了吗?
A:远远没有普及,但比起我们刚起步的时候显然好了一些。不瞒你说,品质舞台季的首批观众,很多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我特别感激这些朋友,他们跟我说,如果他们不买票进剧院,以后在昆明就没得看了,而看完剧后又还要反过来感谢我们,鼓励我们。艺术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和收获常常是无价的,所以我们不会常常用一部作品值不值来加以评价。昆明舞台艺术文化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师们对云南的厚爱,赖老师专门飞到昆明做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跟我们聊了很多,走的时候还专门嘱咐,一定要重视学生观众,我们一直最低票价一定保留学生票(这在很多城市已经取消了)就是因为这个,孟京辉导虽然对云南还不是特别了解,但在新的作品创作阶段仍然帮我们录制音频,请工作室同事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杨老师更有趣,会以“我们受委屈了”等的话语,激发我们的潜能,为演出团队的运营做好储备和发力工作。这些都是进步,但还谈不上普及,据说在20年前的台湾,已经没有看剧迟到的观众了,就仅从这一点上看,很多事情上,没有“量”的基础,是不会有真正的“质”的体现的,昆明的文化演出活动可以算作是全国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要到达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昆明毕竟是作为西南地区的内陆城市,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你觉得昆明的剧院文化和其他城市的区别是什么?
A:首先昆明非常需要一个全新的能满足音乐会、话剧等等舞台艺术的专业剧场,从内部设施到服务配套。很多人看完我们引进的剧以后,就评价为一流的剧目,三流的剧场,让我们很遗憾。另外昆明的文化消费习惯还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因为不是每一个作品都将满足每一位观众的口味,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现艺术真正的价值,是我们与观众需要共同努力的。在这个过程中,昆明的很多媒体的剧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其中剧院方面,比如昆明北辰财富中心影院,《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和《恋爱的犀牛》的新闻发布会都在在那开的。当然,像昆明剧院,春城剧院、艺术剧院等也做过多次演出合作。
Q: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现在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越来越丰富,您认为话剧、舞台剧等剧场艺术的优势是什么?
A:舞台及剧场艺术的优势当然是在它的现场性,在于那种舞台上下的,观众之间的只属于演出过程的特定的“气场”,这种沟通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最诚恳的。我记得在孟京辉导演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说过,电影就像在一个大院里一个人冲着窗外大喊,这时候喊的部分可能已经不是自己要说的,而是别人想听的了;而话剧呢,有时候有点像窃窃私语,也就是说真心话。
Q:演出过程中有很多带小孩来的父母,想问下对这种提前教育,你们是怎么看的?
A:如果我们小的时候有机会能进剧场感受各式各样的活动,一定会对我们的成长带来很多的正能量。因为很多舞台剧作品所表达的内在,其实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这个社会又恰恰是缺少价值观的那么一个环境。
Q:在你们推广的这部分剧里面,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A:太多了,如果非要选,那是《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Q:什么样的观众是你们最感动的?
A:不管什么样的教育背景,什么样的年龄,能放空自己的观众,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Q:讲一个故事给我们听吧,什么都行。我们想听您讲故事。
A:在我们去年引进奥地利威尔顿童声合唱团项目的时候,碰巧在现场遇到了一位曾经在过此合唱团的后来回国小团员,小男孩在现场边看边哭,很感动。
Q:品质舞台季是怎样一个活动?为观众推荐一下。
A: 首先,品质舞台季以及大师们的剧目能邀请来昆明,是我们的荣幸,也是昆明所有热爱舞台艺术,热爱生活的观众们的一个全新的选择。这一系列的活动其实已经整整持续了一年。品质舞台季与其说是一个活动,不如说是一种全新的舞台体验,剧场体验,以及生活和艺术体验。我们可能习惯于在酒吧,在KTV,在电影院里面渡过周末,可是,周而复往的快餐式的文化娱乐生活,就只有这些选择么?云南是旅游强省,文化大省,应该有更加多元的文化环境。
Q:从几时起,你们开始选择把目光更多的放在昆明的剧院演出,而不是演唱会了呢?这其中是怎样选择的?
A:这是很多年以前了,最少是三年以前,我们不停的聊着这些这一年里面,我们终于邀请到昆明演出的这些导演,这些剧目,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同样精彩的作品。如果从纯观众的角度(首先我们当然也是观众,是和大家一样的观众),流行明星与演唱会活动的吸引面和人数号召力确实很强,我们都是从张学友走过1999,张学友活出生命live,张学友二分之一世纪一路看下来,参与下来的,目前我们也有特别想看的演唱会,比如rolling stones(滚石),而国内的演唱会呢?说实话,要么是不喜欢,要么是觉得太吵了(笑),可能是年纪的关系吧。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在香港,看这些一线巨星的演唱会,靠中前的位置也仅需要400多港币而已,然后到了昆明,山高路远,常常看一场其实根本不用稀罕的演唱会,却要花上上千,数千,而一进了现场才发现,还是需要个望远镜,而最重要的,看完也就完了,就热闹了一下,仅此而已。所以品质舞台季的初衷就是,去邀请那种如果我们自己是观众,也愿意花钱购买门票的真正值得看的演出。这个票价应该是相对低的,厚道的。这种情况不仅在文化界,在服装界,在国外根本拉不上台面进不了商场的牌子,在昆明翻着翻的使劲往贵了卖,照样生意很好,为什么?因为没有更多的选择,因为没有好的引导。如果从艺术的角度来讲,那确实带着一些个人的偏好,赖声川导演和孟京辉导演在我们心目中,都几乎是完人,都是在生活里非常谦逊,而在艺术上又非常苛刻,追求极致的人,而且还仍然不断地在超越自我,杨丽萍老师更不用说,云南的骄傲,而且如果深入了解杨老师,会有一种非常励志的感受。我们并不完全同意舞台剧艺术就是高端的、高雅的,和只属于所谓高端主流精英人群的,因为文化是包容的,是多元的,也是具有服务性的。就是这样。
Q:从近段时间赖声川、孟京辉、杨丽萍老师的剧接二连三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你觉得观众的看剧的积极性提高或者普及了吗?
A:远远没有普及,但比起我们刚起步的时候显然好了一些。不瞒你说,品质舞台季的首批观众,很多都是我们身边的朋友,我特别感激这些朋友,他们跟我说,如果他们不买票进剧院,以后在昆明就没得看了,而看完剧后又还要反过来感谢我们,鼓励我们。艺术所带给人的精神享受和收获常常是无价的,所以我们不会常常用一部作品值不值来加以评价。昆明舞台艺术文化的进步,离不开这些大师们对云南的厚爱,赖老师专门飞到昆明做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跟我们聊了很多,走的时候还专门嘱咐,一定要重视学生观众,我们一直最低票价一定保留学生票(这在很多城市已经取消了)就是因为这个,孟京辉导虽然对云南还不是特别了解,但在新的作品创作阶段仍然帮我们录制音频,请工作室同事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这让我们非常感动,杨老师更有趣,会以“我们受委屈了”等的话语,激发我们的潜能,为演出团队的运营做好储备和发力工作。这些都是进步,但还谈不上普及,据说在20年前的台湾,已经没有看剧迟到的观众了,就仅从这一点上看,很多事情上,没有“量”的基础,是不会有真正的“质”的体现的,昆明的文化演出活动可以算作是全国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要到达普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Q:昆明毕竟是作为西南地区的内陆城市,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我们还有更长的路要走,你觉得昆明的剧院文化和其他城市的区别是什么?
A:首先昆明非常需要一个全新的能满足音乐会、话剧等等舞台艺术的专业剧场,从内部设施到服务配套。很多人看完我们引进的剧以后,就评价为一流的剧目,三流的剧场,让我们很遗憾。另外昆明的文化消费习惯还需要一个培养的过程,因为不是每一个作品都将满足每一位观众的口味,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发现艺术真正的价值,是我们与观众需要共同努力的。在这个过程中,昆明的很多媒体的剧院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其中剧院方面,比如昆明北辰财富中心影院,《两只狗的生活意见》和《恋爱的犀牛》的新闻发布会都在在那开的。当然,像昆明剧院,春城剧院、艺术剧院等也做过多次演出合作。
Q:随着电视、电影、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现在人们的文化消费方式越来越丰富,您认为话剧、舞台剧等剧场艺术的优势是什么?
A:舞台及剧场艺术的优势当然是在它的现场性,在于那种舞台上下的,观众之间的只属于演出过程的特定的“气场”,这种沟通是最直接、最真实的、最诚恳的。我记得在孟京辉导演的新闻发布会上就曾说过,电影就像在一个大院里一个人冲着窗外大喊,这时候喊的部分可能已经不是自己要说的,而是别人想听的了;而话剧呢,有时候有点像窃窃私语,也就是说真心话。
Q:演出过程中有很多带小孩来的父母,想问下对这种提前教育,你们是怎么看的?
A:如果我们小的时候有机会能进剧场感受各式各样的活动,一定会对我们的成长带来很多的正能量。因为很多舞台剧作品所表达的内在,其实是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而这个社会又恰恰是缺少价值观的那么一个环境。
Q:在你们推广的这部分剧里面,印象最深的是哪部?
A:太多了,如果非要选,那是《两只狗的生活意见》。
Q:什么样的观众是你们最感动的?
A:不管什么样的教育背景,什么样的年龄,能放空自己的观众,是最让我们感动的,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Q:讲一个故事给我们听吧,什么都行。我们想听您讲故事。
A:在我们去年引进奥地利威尔顿童声合唱团项目的时候,碰巧在现场遇到了一位曾经在过此合唱团的后来回国小团员,小男孩在现场边看边哭,很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