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色彩作为一种独特、富有感染力的视觉语言,是建筑形象展示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结合建筑色彩理论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继而探讨其设计的创意与特色,以期对我国建筑色彩设计起到启示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色彩设计 建筑空间 上海自然博物馆
引言
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是具有冲击力且最富有感情的。著名的“七秒钟色彩”理论指出,人们对于一个人或一件商品的认识,可以在七秒钟之内以色彩的形态驻留脑海。在现代设计领域,色彩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语汇在建筑空间中如何合理运用与表达也十分具有探讨的价值。
博物馆是现代社会公众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历史文化的陈列展示中心,因而受到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城市建筑中具有典范性价值,本文选取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尝试对其建筑空间的色彩设计进行剖析,探讨它所呈现的创意与特色。
一、色彩设计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
色彩,在《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颜色”,而“颜色”的意思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色彩的英文名称是“color”,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色彩被解释为“由于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使物体具有的可视特征”。可见,色彩的内涵是很宽泛的,它既是我们生活中常特指的某种“彩色”,也是我们看周围事物而产生的所有视觉印象,这两种解释可以看作是色彩狭义与广义定义的区别,也可以视之为色彩内涵的两个层面,而本文所讨论的色彩,在两个层面上都将有所涉及,既有对建筑空间中具体颜色运用的分析,也有对空间色彩视觉感知所产生的联想与象征性及情感性的探讨,既包括物质的、实的部分,也包括精神的、虚的部分,只有虚实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色彩设计的核心与價值。
因此,从虚实两方面来讨论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则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色彩具有塑造、识别、装饰空间的物质性意义,其二,色彩具有向观者传达美感,激发情感、表述文化内涵等精神性意义。
二、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设计法则
色彩的语汇是敏感的、难以捉摸的,它给观者带来的更多是一种视觉印象而非具体的视觉符号,但人类对色彩与色彩设计的研究却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色彩学与光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牛顿1665年发现“光谱理论”至今已三百余年,在这段时期里,人们不仅对颜色形成的本质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发展了色彩应用方面相关的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色彩在设计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其中建筑色彩设计的研究国内外也均有相关的理论成果问世,本文在归纳综合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尝试从基本设计原则、形式美原理、色彩的心理效应三个方面来对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基本设计法则进行分析,为下一部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具体案例剖析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本设计原则
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基本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色彩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环境。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而言,色彩的使用应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考虑,充分注意环境对建筑的要求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其二,色彩要依据建筑本身的结构或造型特点进行设计。无论是建筑外部空间还是内部展示空间都有其特殊的结构造型与自身规律,因此色彩的选取应围绕建筑内容进行,例如对建筑外部空间来说,色彩的处理便应与建筑的形体相结合,在表现色彩效果的同时,强化形态的表现效果也同样重要。其三,色彩设计要表达审美理想。色彩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语言,除了满足物质层面上的设计要求,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也同样重要,合适的色彩就像一种美的语言,能够给观众带来精神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二)形式美原理
要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首先就应把建筑当成一件艺术品去设计,而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呈现多以色块的形式,因此还应根据形式美的规律来研究色彩的构图。人们对于形式美规律的探寻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虽然尚未找到绝对准确的衡量标准,但普遍认同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这些形式美法则同样适用于色彩设计,其中统一与变化这一法则对于整体把握色彩在空间中的运用最为重要。首先,建筑色彩的设计需要有高度的统一性。统一性,也称同一性,即共性,指色块形式因素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是将建筑的部分结成使之在视觉上具有整体感的重要法则。在建筑设计中,既要注意内部展示空间内的色彩统一,也不能忽略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避免割裂建筑的整体性。除了色彩的统一性,色彩的变化性也同样重要,所谓色彩的变化性,其实就是指建筑中色块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一个杰出的建筑作品总是能够向观者展示丰富的内容,携带大量的信息,并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为其带来新鲜感,而如果建筑的色彩过于单一缺乏变化则只会让观者觉得空洞无味,因此对于色彩设计而言,变化性与统一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也是设计师在色彩设计时常常使用到的手法,例如,在内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常常会选取一组或若干组对比色色块进行搭配展示,以期通过醒目的视觉效果达到吸引观者眼球的目的,但同时也会采取一些方式将这些色块在背景中统一起来,避免过于突兀引起观者不适或破坏建筑的和谐感。
(三)色彩的心理效应
不同的色彩对观者能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这是因为色彩通过人的视觉感应到大脑能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应,从而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当人的眼睛受到不同色彩的刺激后,人的肌肉机能和血脉发生了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相应变化,因而造成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体验。不同形态的色彩,对人的感觉神经作用是不同的,暖色调能扩大人的瞳孔,甚至加速脉搏的跳动,而冷色调则使人安静,能减轻眼睛的疲劳。
除此之外,色彩还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效果与联想。当观者面对某一建筑或者置身于某种建筑环境中,它们的色彩,会引起观者的联想并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如看到红色,人们便想到火、鲜血、热情、温暖,而看到绿色,便联想到树木、森林、生命力、凉爽,而蓝色则象征着海洋、天空、神秘、宁静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效果是并非一致的,它既可能在人类长期进化中发展为共通的感受,也可能因个人经历或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而呈现不一致性,例如在红色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色彩,而在西方则是危险、暴力的象征。因此在选择建筑的色彩时,既要利用色彩所带来的心理效应去设计,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免造成误用。 三、色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分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510号,于2015年4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达四万五千平方米,展馆共五层,其中地上二层,地下三层,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万一千余件标本,具有十个常设主题性展区,展馆坐落在静安雕塑公园内,是由美国帕金斯威尔(Perkins+Will)设计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参与设计的一座现代化有机绿色建筑,其本身也是一件可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品,博物馆的基本设计理念是“自然.人.和谐”,因此设计师尝试为公众在城市中建造一个真实舒适的“山水花园”,帕金斯威尔设计事务所的全球设计总监Ralph Johnson在介绍博物馆时表示,“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借鉴是设计的关键,将其与项目场地相结合,能使建筑彰显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感,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基本要素的一种抽象表达”。在这座建筑中,我们到处可见设计师的匠心,例如建筑外部的“鹦鹉螺”形态,仿造中国传统窗格元素的“细胞墙”,展馆内部引入的“原始森林”,中心景观绿地处的“椭圆形水池”等。除此之外,色彩这一视觉元素也是上海自然博物建筑的设计重点,本文尝试从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展示空间两部分对上海博物馆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并尝试归纳出其色彩设计的一些创意特色。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色彩营构
总体来看,上海自然博物馆外部空间的主体色为绿色与灰色,二者既是自然界中植物与岩石的颜色也是传统园林中的基础配色,展现出如大自然般的盎然生命力。不仅如此,科学证明,色彩对人的心理机制可以产生影响,人在青、绿色建筑环境中,可消除疲劳和精神紧张,而如今都市生活节奏很快,在物质条件提高了的同时,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总是充满着此起彼伏的汽车迷笛声和行人匆匆的脚步声,而博物馆作为为公眾提供精神之旅的场所,绿色能使人放松、具有镇定安神的效果,因此将其设计为展馆的主体色。
展馆的外部造型灵感取自自然界最纯粹的几何体一鹦鹉螺,设计者Johnson曾表示,在设计上海自然博物馆初始,他就被鹦鹉螺这个形体所启发,因它不仅有螺旋上升感,又有一个核心可以组织内部的交通流线。在确定了鹦鹉螺的形态之后,设计师又将主意打到了建筑的螺旋屋顶上,这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造型被用来种植大片绿色植被,因此这座建筑也被公众称之为“绿螺”。在建筑设计中,屋顶是建筑上部的边界,也是人们观看视线最集中的位置之一,因此屋顶的色彩在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在展馆屋顶处运用了大面积的绿色,使绿色成为整座建筑的主体色。除屋顶外,墙面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墙面在建筑立面中一般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墙面色一般也很自然地成为建筑的主色调,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墙面设计很有特色,不同的立面象征着自然界中不同的元素,因此四面颜色也不尽相同。建筑东立面的绿化墙与屋顶颜色呼应象征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北立面以灰色基调的石墙暗示地壳板块的移动以及表现被河流侵蚀的峡谷,而其中最引入注目也是这座建筑的点睛之处是南面的“细胞墙”,“细胞墙”共有三层结构,最内层是玻璃,将阳光直接引入中庭,中层是一层较粗的钢结构起到承重作用,外层是用细密的钢材塑造我们称之为的“细胞”墙,是仿照细胞的形态,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窗格元素的抽象表达,这面墙呈现钢结构本身质地的灰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建筑是立体的,白天在太阳光源的照射下,建筑内部呈现通透明亮的视觉效果,“细胞墙”的镂空设计使得内外空间连接在一起,内外空间呈现过渡的层次效果,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思维从传统的“黑盒子”向“白盒子”的重要转变。由此可见,上海自然博物馆外部空间的色彩设计,不仅考虑到具体色彩的选用,而是将色彩、建筑形态、材料、光学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
(二)内部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
展示设计是博物馆是一门空间规划艺术,是人与物之间协调出的一种具有美学属性的空间结构,目的是通过空间规划、结构设计、平面设计、色彩搭配、灯光控制等合理组织,方便观众接受信息。展示设计本身是一种系统设计,包括诸多子系统,因此展示色彩设计的研究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上海自然博物馆十个常设展区的实地调研,在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色彩设计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展馆运用主题性色彩的设计方法,换言之,每个展馆都有其不同的色彩基调。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将展区划分为十余个主题性展区,它们分别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每个展区通过其不同的主题向观者缓缓道来自然的故事,展现生命的奇妙。为了与主题性设计相呼应,色彩的运用也呈现主题性特征,各具特色,以二楼场馆入口处,也是博物馆的开篇“起源之谜”为例,“起源之谜”展区主要概述了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过程。整个展区的主体色为蓝色,无论是背景墙、灯光还是展台展板都使用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也是能够使观者产生安静、放松的心理效应的颜色,展区背景采用的深蓝色让观者步入其中时仿佛置身于浩瀚星空下,感悟宇宙的浩瀚与神秘,而人类是那么渺小,并继而对宇宙产生了解与探索的兴趣。由此可见,设计师将展示内容与色彩的心理效应联系起来对展区色彩进行规划,运用色彩的叙事性表达,烘托着主题氛围,激发观者的想象力。
其二,在展区内部色彩的搭配使用上充分考虑形式美法则。在上一部分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色彩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原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区中,也随处可以看到设计师按照形式美法则对色彩进行使用与搭配,(如图1)与(如图2)分别是“演化之道”展区与“生存智慧”展区的一角,可见两者在色彩的搭配上都使用了撞色的手法,但又因统一在展区的整体的色彩基调里,所以醒目但不突兀。
其三,运用创意色彩为展示增添趣味性。在上海博物馆的色彩设计中,除了采用不同的主题性色彩基调,按照形式美法则合理规划空间的色彩,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特点是运用创意色彩达到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在“缤纷生命”与“生态万象”展区可以看到许多创意色彩的使用,例如由1200只蝴蝶翅膀拼贴而成绚丽的叠翅画(如图3)、由百余件小型装饰画构成的创意色彩墙(如图4)都为展览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它们既装饰了空间,又为观者带来了独特视觉体验,一扫长时间游览的疲惫感。
结语
色彩赋予建筑生命力,并可以使观者产生联想,带来心理上的新鲜感与愉悦感,甚至从更深层角度来看,建筑色彩作为城市色彩的组成部分,亦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希望上述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空间色彩设计的分析尝试,为我国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了一些参考。
关键词:色彩设计 建筑空间 上海自然博物馆
引言
在各种视觉要素中,色彩是具有冲击力且最富有感情的。著名的“七秒钟色彩”理论指出,人们对于一个人或一件商品的认识,可以在七秒钟之内以色彩的形态驻留脑海。在现代设计领域,色彩设计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色彩作为重要的视觉语汇在建筑空间中如何合理运用与表达也十分具有探讨的价值。
博物馆是现代社会公众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历史文化的陈列展示中心,因而受到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城市建筑中具有典范性价值,本文选取上海自然博物馆为例,尝试对其建筑空间的色彩设计进行剖析,探讨它所呈现的创意与特色。
一、色彩设计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
色彩,在《新编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颜色”,而“颜色”的意思是“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色彩的英文名称是“color”,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色彩被解释为“由于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而使物体具有的可视特征”。可见,色彩的内涵是很宽泛的,它既是我们生活中常特指的某种“彩色”,也是我们看周围事物而产生的所有视觉印象,这两种解释可以看作是色彩狭义与广义定义的区别,也可以视之为色彩内涵的两个层面,而本文所讨论的色彩,在两个层面上都将有所涉及,既有对建筑空间中具体颜色运用的分析,也有对空间色彩视觉感知所产生的联想与象征性及情感性的探讨,既包括物质的、实的部分,也包括精神的、虚的部分,只有虚实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色彩设计的核心与價值。
因此,从虚实两方面来讨论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作用,则也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色彩具有塑造、识别、装饰空间的物质性意义,其二,色彩具有向观者传达美感,激发情感、表述文化内涵等精神性意义。
二、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设计法则
色彩的语汇是敏感的、难以捉摸的,它给观者带来的更多是一种视觉印象而非具体的视觉符号,但人类对色彩与色彩设计的研究却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色彩学与光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从牛顿1665年发现“光谱理论”至今已三百余年,在这段时期里,人们不仅对颜色形成的本质有了深入的了解,还发展了色彩应用方面相关的学科。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色彩在设计学中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的焦点,其中建筑色彩设计的研究国内外也均有相关的理论成果问世,本文在归纳综合已有的研究基础上,尝试从基本设计原则、形式美原理、色彩的心理效应三个方面来对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基本设计法则进行分析,为下一部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具体案例剖析提供理论基础。
(一)基本设计原则
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基本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色彩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环境。对于建筑的外部空间而言,色彩的使用应与周围环境取得和谐,根据环境的具体情况做不同的考虑,充分注意环境对建筑的要求及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其二,色彩要依据建筑本身的结构或造型特点进行设计。无论是建筑外部空间还是内部展示空间都有其特殊的结构造型与自身规律,因此色彩的选取应围绕建筑内容进行,例如对建筑外部空间来说,色彩的处理便应与建筑的形体相结合,在表现色彩效果的同时,强化形态的表现效果也同样重要。其三,色彩设计要表达审美理想。色彩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视觉语言,除了满足物质层面上的设计要求,精神层面上的意义也同样重要,合适的色彩就像一种美的语言,能够给观众带来精神的愉悦感与满足感。
(二)形式美原理
要给观者带来美的享受,首先就应把建筑当成一件艺术品去设计,而色彩在建筑空间中的呈现多以色块的形式,因此还应根据形式美的规律来研究色彩的构图。人们对于形式美规律的探寻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虽然尚未找到绝对准确的衡量标准,但普遍认同的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统一与变化、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这些形式美法则同样适用于色彩设计,其中统一与变化这一法则对于整体把握色彩在空间中的运用最为重要。首先,建筑色彩的设计需要有高度的统一性。统一性,也称同一性,即共性,指色块形式因素间的相同性或相似性,是将建筑的部分结成使之在视觉上具有整体感的重要法则。在建筑设计中,既要注意内部展示空间内的色彩统一,也不能忽略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之间的联系,避免割裂建筑的整体性。除了色彩的统一性,色彩的变化性也同样重要,所谓色彩的变化性,其实就是指建筑中色块的丰富性与趣味性。一个杰出的建筑作品总是能够向观者展示丰富的内容,携带大量的信息,并以独有的艺术形式为其带来新鲜感,而如果建筑的色彩过于单一缺乏变化则只会让观者觉得空洞无味,因此对于色彩设计而言,变化性与统一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了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也是设计师在色彩设计时常常使用到的手法,例如,在内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设计师常常会选取一组或若干组对比色色块进行搭配展示,以期通过醒目的视觉效果达到吸引观者眼球的目的,但同时也会采取一些方式将这些色块在背景中统一起来,避免过于突兀引起观者不适或破坏建筑的和谐感。
(三)色彩的心理效应
不同的色彩对观者能够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这是因为色彩通过人的视觉感应到大脑能够使人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反应,从而影响到人的心理状态。当人的眼睛受到不同色彩的刺激后,人的肌肉机能和血脉发生了向外扩张或向内收缩的相应变化,因而造成了不同的情绪反应和体验。不同形态的色彩,对人的感觉神经作用是不同的,暖色调能扩大人的瞳孔,甚至加速脉搏的跳动,而冷色调则使人安静,能减轻眼睛的疲劳。
除此之外,色彩还能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效果与联想。当观者面对某一建筑或者置身于某种建筑环境中,它们的色彩,会引起观者的联想并产生一定的心理感受,如看到红色,人们便想到火、鲜血、热情、温暖,而看到绿色,便联想到树木、森林、生命力、凉爽,而蓝色则象征着海洋、天空、神秘、宁静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效果是并非一致的,它既可能在人类长期进化中发展为共通的感受,也可能因个人经历或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而呈现不一致性,例如在红色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的色彩,而在西方则是危险、暴力的象征。因此在选择建筑的色彩时,既要利用色彩所带来的心理效应去设计,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免造成误用。 三、色彩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空间中的运用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分馆)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510号,于2015年4月19日正式对外开放,总建筑面积达四万五千平方米,展馆共五层,其中地上二层,地下三层,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万一千余件标本,具有十个常设主题性展区,展馆坐落在静安雕塑公园内,是由美国帕金斯威尔(Perkins+Will)设计事务所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参与设计的一座现代化有机绿色建筑,其本身也是一件可供观众欣赏的艺术品,博物馆的基本设计理念是“自然.人.和谐”,因此设计师尝试为公众在城市中建造一个真实舒适的“山水花园”,帕金斯威尔设计事务所的全球设计总监Ralph Johnson在介绍博物馆时表示,“对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借鉴是设计的关键,将其与项目场地相结合,能使建筑彰显人与自然间的和谐感,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艺术设计基本要素的一种抽象表达”。在这座建筑中,我们到处可见设计师的匠心,例如建筑外部的“鹦鹉螺”形态,仿造中国传统窗格元素的“细胞墙”,展馆内部引入的“原始森林”,中心景观绿地处的“椭圆形水池”等。除此之外,色彩这一视觉元素也是上海自然博物建筑的设计重点,本文尝试从建筑外部空间与内部展示空间两部分对上海博物馆的色彩设计进行分析,并尝试归纳出其色彩设计的一些创意特色。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色彩营构
总体来看,上海自然博物馆外部空间的主体色为绿色与灰色,二者既是自然界中植物与岩石的颜色也是传统园林中的基础配色,展现出如大自然般的盎然生命力。不仅如此,科学证明,色彩对人的心理机制可以产生影响,人在青、绿色建筑环境中,可消除疲劳和精神紧张,而如今都市生活节奏很快,在物质条件提高了的同时,人们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城市总是充满着此起彼伏的汽车迷笛声和行人匆匆的脚步声,而博物馆作为为公眾提供精神之旅的场所,绿色能使人放松、具有镇定安神的效果,因此将其设计为展馆的主体色。
展馆的外部造型灵感取自自然界最纯粹的几何体一鹦鹉螺,设计者Johnson曾表示,在设计上海自然博物馆初始,他就被鹦鹉螺这个形体所启发,因它不仅有螺旋上升感,又有一个核心可以组织内部的交通流线。在确定了鹦鹉螺的形态之后,设计师又将主意打到了建筑的螺旋屋顶上,这个充满视觉冲击力的造型被用来种植大片绿色植被,因此这座建筑也被公众称之为“绿螺”。在建筑设计中,屋顶是建筑上部的边界,也是人们观看视线最集中的位置之一,因此屋顶的色彩在建筑中具有重要作用,设计师在展馆屋顶处运用了大面积的绿色,使绿色成为整座建筑的主体色。除屋顶外,墙面在建筑的外观设计中也占有重要的位置,由于墙面在建筑立面中一般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墙面色一般也很自然地成为建筑的主色调,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墙面设计很有特色,不同的立面象征着自然界中不同的元素,因此四面颜色也不尽相同。建筑东立面的绿化墙与屋顶颜色呼应象征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北立面以灰色基调的石墙暗示地壳板块的移动以及表现被河流侵蚀的峡谷,而其中最引入注目也是这座建筑的点睛之处是南面的“细胞墙”,“细胞墙”共有三层结构,最内层是玻璃,将阳光直接引入中庭,中层是一层较粗的钢结构起到承重作用,外层是用细密的钢材塑造我们称之为的“细胞”墙,是仿照细胞的形态,也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窗格元素的抽象表达,这面墙呈现钢结构本身质地的灰色。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建筑是立体的,白天在太阳光源的照射下,建筑内部呈现通透明亮的视觉效果,“细胞墙”的镂空设计使得内外空间连接在一起,内外空间呈现过渡的层次效果,体现了现代博物馆的设计思维从传统的“黑盒子”向“白盒子”的重要转变。由此可见,上海自然博物馆外部空间的色彩设计,不仅考虑到具体色彩的选用,而是将色彩、建筑形态、材料、光学等要素进行综合考虑设计。
(二)内部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
展示设计是博物馆是一门空间规划艺术,是人与物之间协调出的一种具有美学属性的空间结构,目的是通过空间规划、结构设计、平面设计、色彩搭配、灯光控制等合理组织,方便观众接受信息。展示设计本身是一种系统设计,包括诸多子系统,因此展示色彩设计的研究也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笔者基于对上海自然博物馆十个常设展区的实地调研,在对其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将其色彩设计的特征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展馆运用主题性色彩的设计方法,换言之,每个展馆都有其不同的色彩基调。上海自然博物馆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将展区划分为十余个主题性展区,它们分别为: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每个展区通过其不同的主题向观者缓缓道来自然的故事,展现生命的奇妙。为了与主题性设计相呼应,色彩的运用也呈现主题性特征,各具特色,以二楼场馆入口处,也是博物馆的开篇“起源之谜”为例,“起源之谜”展区主要概述了人类探索宇宙和生命的起源过程。整个展区的主体色为蓝色,无论是背景墙、灯光还是展台展板都使用蓝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也是能够使观者产生安静、放松的心理效应的颜色,展区背景采用的深蓝色让观者步入其中时仿佛置身于浩瀚星空下,感悟宇宙的浩瀚与神秘,而人类是那么渺小,并继而对宇宙产生了解与探索的兴趣。由此可见,设计师将展示内容与色彩的心理效应联系起来对展区色彩进行规划,运用色彩的叙事性表达,烘托着主题氛围,激发观者的想象力。
其二,在展区内部色彩的搭配使用上充分考虑形式美法则。在上一部分中我们已经讨论过色彩设计的形式美法则原理,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区中,也随处可以看到设计师按照形式美法则对色彩进行使用与搭配,(如图1)与(如图2)分别是“演化之道”展区与“生存智慧”展区的一角,可见两者在色彩的搭配上都使用了撞色的手法,但又因统一在展区的整体的色彩基调里,所以醒目但不突兀。
其三,运用创意色彩为展示增添趣味性。在上海博物馆的色彩设计中,除了采用不同的主题性色彩基调,按照形式美法则合理规划空间的色彩,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特点是运用创意色彩达到色彩的丰富性与装饰性。在“缤纷生命”与“生态万象”展区可以看到许多创意色彩的使用,例如由1200只蝴蝶翅膀拼贴而成绚丽的叠翅画(如图3)、由百余件小型装饰画构成的创意色彩墙(如图4)都为展览增添了许多趣味性,它们既装饰了空间,又为观者带来了独特视觉体验,一扫长时间游览的疲惫感。
结语
色彩赋予建筑生命力,并可以使观者产生联想,带来心理上的新鲜感与愉悦感,甚至从更深层角度来看,建筑色彩作为城市色彩的组成部分,亦是城市文化与精神的载体。希望上述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空间色彩设计的分析尝试,为我国建筑设计实践提供了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