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的健身概念和简单的输赢结果,已经不能表达我们对于体育的完整认知。现代体育更是一种教育,对人类社会的教育,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
——著名体操运动员 李宁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赛场争金夺银,但很多获得奖牌的项目,实际上距离中国老百姓仍十分遥远。人人的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并没有关联起来。尽管很早就提出过“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尽管《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颁布实施多年,但中国体育界更喜欢将着力点放在观赏型体育上,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奥运奖牌数和青少年体质成反比的事实让人们逐渐关注青少年体育课的发展情况。
体育作为一门技能学科,在德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有着具其自己先天的独特功能。但是,近几年来,青少年体育课逐渐呈现出“边缘化”和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倾向,有些地方的教育改革也流于形式,忽视教学实际效果。这对于青少年体质的提升无疑是“水中花”、“镜中月”。
课程“边缘化”,学生“伤不起”
资料站:一项调查显示,75.4%0的人觉得中小学体育设施落后,64.7%的人认为上课内容乏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容易被语文数学等主课调换”(52.7%)、“每周课时偏少”(50.3%)、“相关教师紧缺”(34 9%)、“频繁的测试让学生产生畏惧和厌烦情绪”(31.0%)、“高年级根本就没有开课”(29.2%)。体育课已经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北京的体育课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据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高二学生介绍:“被其他老师占课的现象不会有了,因为去年从我们这一届开始体育课像大学那样实行学分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比如乒乓球和足球。北京其他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还可以上门球、游泳和摔跤课。”
调查中显示,33.5%的人觉得每周应该开5节或更多的体育课,28.9%的人认为3节比较合适,24.5%的人选择了4节,还有12.1%的人觉得2节为宜。
近些年来,随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公布出来,中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现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陈旭介绍,“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在过去的两年里,体质测试结果达到优良的考生是非常少的。两年里,体质测试达到90分以上优秀标准的只有1个人;优良率(85分以上)只有13.3%(2012年数据),不及格率却达到49.2%,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这个数据可以反映出我们学生的体质状况。”
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把本该属于体育锻炼时间用于学生自习。在一些寄宿制学校,晚自习前这段时间,学生如果打篮球、踢足球,还会受到学校制止。不少家长也不把体育课放在眼里。一位家长心情复杂地说:“我们也知道孩子没有强健的体魄不行,可是有那么多功课、考试压着,锻炼时间肯定要被挤占。只要有高考‘指挥棒’,孩子锻炼的时间就不得不挪给语数外。”
对青少年而言,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竞赛,更是一种教化,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感悟体育的魅力,感受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这不仅能帮助他们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更能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高素质的社会成员。
内容“单、旧、燥”,学生“玩不起”
资料站:调查显示,除了传统的田径、足球和篮球科目,公众认为中小学体育课还可以增加的科目前三名分别是“羽毛球”(70.7%)、“乒乓球”(70.2%)、“健身操”(67.5%),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游泳”(59.8%)、“武术”(56.9%)、“排球”(50.4%)、“棋类”(38.9%)、“网球”(34.7%)、“太极”(30%)。有学生认为,“体育课完全可以成为一门很有趣的课,我们完全可以在快乐中锻炼好身体,可是课上的内容总要和考试挂钩,让人很讨厌。”
伴随着课程改革,也许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重点中学能保证体育课改革的效果,但更小或者更穷的学校就无法更深入地进行改革,也许只是走走形式。好多农村的学校,连球都买不起,只能让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步。而且新的改革没有扩大到初中,很多从农村来上高中的学生,许多体育科目都不会。
调查显示,91.5%的人认为体育课能“增强学生的体质”,89.7%的人觉得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乐观开朗的心理”(83.6%)、“积极参与的心态”(80.6%0)、“基本的运动技能”(78.9%)、“顽强拼搏的意志”(78.0%)、“公平竞争的理念”(66.9%)。
资料和数据显示,中国社会尚未能完全认识到体育对青少年全面成长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社会文化对当今学校体育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是赞扬一个人为了事业的成功去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另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全面成长是可以分阶段的,孩子在考上好的大学之前,可以先不要体育锻炼,也可以先不要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其实,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体育锻炼,可能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也不可能去补体育锻炼。”
为了改变中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从2007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措施,如开展“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和“亿万学生冬季长跑”等活动。但从整体实施的情况来看,其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教育部近期将会同其他相关部委,出台一份加强学校体育的文件,这份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从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育健康测查,并将体育健康测查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希望以此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和加强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支持。
虽然随着一系列推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措施出台,中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要真正扭转事态发展,可能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中国社会的体育观念。
师资不均衡,课改“行路难” 资料站:体育课教师国家规定了基本标准:“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据一项调查发现,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20所农村小学女教师只占10.3%,男教师占89.7%,农村专职女体育教师只占5.1%,大部分小学无女教师。这与《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也不符。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女教师的缺乏显然不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丰富。调查还发现,农村兼职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过大,20所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占82.1%,专职仅占17.9%。由于兼职教师还承担着其他所谓“主课”(如语文、数学)教学,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体育教学上,学校对他们上体育课也不作任何的要求,且他们中大多数兼职教师并未熟练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常规,无法有效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有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更不用说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落实和完成学校各项体育工作。
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师状况相对而言还是好的。教育部学生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说,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目的代课老师在上体育课。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现在教育部门对全国体育教师的数量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
有学校管理者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所有的科目都向文化考试倾斜。如果把体育也纳入这个领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就会不一样了。比如说,把考生的体育达标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前提条件。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如果智力不佳是‘次品’,德育不佳是‘危险品’,但是体育不佳就是‘废品’。”一位学校领导这样形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止一所学校的老师这样感慨:如果我们还不想办法留住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学的地位,将来谁来强壮祖国的‘花朵’?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变成‘废品’!
我国80%以上的中小学校在农村,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已经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尤其显得薄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强调,“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而且是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并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增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为适应当前的学业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加快大力发展农村小学学校体育,积极促进儿童体质健康成长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责任编校:白水)
——著名体操运动员 李宁
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奥运赛场争金夺银,但很多获得奖牌的项目,实际上距离中国老百姓仍十分遥远。人人的体育和竞技体育之间并没有关联起来。尽管很早就提出过“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尽管《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颁布实施多年,但中国体育界更喜欢将着力点放在观赏型体育上,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奥运奖牌数和青少年体质成反比的事实让人们逐渐关注青少年体育课的发展情况。
体育作为一门技能学科,在德育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面,有着具其自己先天的独特功能。但是,近几年来,青少年体育课逐渐呈现出“边缘化”和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倾向,有些地方的教育改革也流于形式,忽视教学实际效果。这对于青少年体质的提升无疑是“水中花”、“镜中月”。
课程“边缘化”,学生“伤不起”
资料站:一项调查显示,75.4%0的人觉得中小学体育设施落后,64.7%的人认为上课内容乏味,提不起学生兴趣,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容易被语文数学等主课调换”(52.7%)、“每周课时偏少”(50.3%)、“相关教师紧缺”(34 9%)、“频繁的测试让学生产生畏惧和厌烦情绪”(31.0%)、“高年级根本就没有开课”(29.2%)。体育课已经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相对于其他地区的学校,北京的体育课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据北京市中关村中学高二学生介绍:“被其他老师占课的现象不会有了,因为去年从我们这一届开始体育课像大学那样实行学分制。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科目,比如乒乓球和足球。北京其他条件好一点的学校,还可以上门球、游泳和摔跤课。”
调查中显示,33.5%的人觉得每周应该开5节或更多的体育课,28.9%的人认为3节比较合适,24.5%的人选择了4节,还有12.1%的人觉得2节为宜。
近些年来,随着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公布出来,中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现状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清华大学常务副书记陈旭介绍,“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在过去的两年里,体质测试结果达到优良的考生是非常少的。两年里,体质测试达到90分以上优秀标准的只有1个人;优良率(85分以上)只有13.3%(2012年数据),不及格率却达到49.2%,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体质测试不及格。这个数据可以反映出我们学生的体质状况。”
有些学校为了升学率,把本该属于体育锻炼时间用于学生自习。在一些寄宿制学校,晚自习前这段时间,学生如果打篮球、踢足球,还会受到学校制止。不少家长也不把体育课放在眼里。一位家长心情复杂地说:“我们也知道孩子没有强健的体魄不行,可是有那么多功课、考试压着,锻炼时间肯定要被挤占。只要有高考‘指挥棒’,孩子锻炼的时间就不得不挪给语数外。”
对青少年而言,体育不仅仅是一种娱乐,一种竞赛,更是一种教化,是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青少年在体育运动中感悟体育的魅力,感受体育带给他们的快乐,这不仅能帮助他们获得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更能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高素质的社会成员。
内容“单、旧、燥”,学生“玩不起”
资料站:调查显示,除了传统的田径、足球和篮球科目,公众认为中小学体育课还可以增加的科目前三名分别是“羽毛球”(70.7%)、“乒乓球”(70.2%)、“健身操”(67.5%),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游泳”(59.8%)、“武术”(56.9%)、“排球”(50.4%)、“棋类”(38.9%)、“网球”(34.7%)、“太极”(30%)。有学生认为,“体育课完全可以成为一门很有趣的课,我们完全可以在快乐中锻炼好身体,可是课上的内容总要和考试挂钩,让人很讨厌。”
伴随着课程改革,也许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重点中学能保证体育课改革的效果,但更小或者更穷的学校就无法更深入地进行改革,也许只是走走形式。好多农村的学校,连球都买不起,只能让孩子们在操场上跑步。而且新的改革没有扩大到初中,很多从农村来上高中的学生,许多体育科目都不会。
调查显示,91.5%的人认为体育课能“增强学生的体质”,89.7%的人觉得体育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接下来的排序依次是:“乐观开朗的心理”(83.6%)、“积极参与的心态”(80.6%0)、“基本的运动技能”(78.9%)、“顽强拼搏的意志”(78.0%)、“公平竞争的理念”(66.9%)。
资料和数据显示,中国社会尚未能完全认识到体育对青少年全面成长的重要作用,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社会文化对当今学校体育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是赞扬一个人为了事业的成功去牺牲自己的身体健康;另外,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全面成长是可以分阶段的,孩子在考上好的大学之前,可以先不要体育锻炼,也可以先不要良好的身体素质,等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其实,等孩子上了大学之后再去补体育锻炼,可能已经来不及了,而且,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多孩子上了大学之后,也不可能去补体育锻炼。”
为了改变中国青少年体质连年下滑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从2007年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措施,如开展“每天阳光体育一小时”和“亿万学生冬季长跑”等活动。但从整体实施的情况来看,其效果并不是非常明显。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表示,教育部近期将会同其他相关部委,出台一份加强学校体育的文件,这份文件的核心内容是从今年开始,全国范围内每一所学校的每一个学生,每年至少进行一次体育健康测查,并将体育健康测查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希望以此引起全社会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和加强对学校体育活动的支持。
虽然随着一系列推进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措施出台,中国青少年体质下滑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但要真正扭转事态发展,可能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中国社会的体育观念。
师资不均衡,课改“行路难” 资料站:体育课教师国家规定了基本标准:“小学1~2年级每5~6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据一项调查发现,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男女比例严重失衡,20所农村小学女教师只占10.3%,男教师占89.7%,农村专职女体育教师只占5.1%,大部分小学无女教师。这与《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也不符。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女教师的缺乏显然不利于体育课堂教学的丰富。调查还发现,农村兼职体育教师所占比例过大,20所农村小学兼职体育教师占82.1%,专职仅占17.9%。由于兼职教师还承担着其他所谓“主课”(如语文、数学)教学,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放在体育教学上,学校对他们上体育课也不作任何的要求,且他们中大多数兼职教师并未熟练掌握体育教学的基本常规,无法有效传授给学生体育知识、有效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更不用说培养学生体育兴趣,落实和完成学校各项体育工作。
城市学校的体育教师状况相对而言还是好的。教育部学生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说,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专职的体育老师,是班主任或者其他科目的代课老师在上体育课。实际上,正是因为这种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现在教育部门对全国体育教师的数量都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
有学校管理者认为,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所有的科目都向文化考试倾斜。如果把体育也纳入这个领域,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的重视程度就会不一样了。比如说,把考生的体育达标率作为评价学校的前提条件。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如果智力不佳是‘次品’,德育不佳是‘危险品’,但是体育不佳就是‘废品’。”一位学校领导这样形容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不止一所学校的老师这样感慨:如果我们还不想办法留住体育教师,提升体育教学的地位,将来谁来强壮祖国的‘花朵’?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变成‘废品’!
我国80%以上的中小学校在农村,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现状已经极大地制约了我国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农村学校教育中,农村小学体育教育尤其显得薄弱。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发(2007)7号)文件强调,“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是个人健康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根基,而且是整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并直接影响到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增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为适应当前的学业和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学习、工作、生活的环境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加快大力发展农村小学学校体育,积极促进儿童体质健康成长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
(责任编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