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纠缠权斗,公司治理应回归创新、创值本源

来源 :董事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hanxia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司治理的导向应回溯到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或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应着力于价值创造,促进公司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公司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
  从2001年美国的安然事件,到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公司治理有效性被不断质疑。投资者信心受到严重打击,说明了改善公司治理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在公司发展的长河中,我们发现任何公司的失败都可以找到其治理失败的原因,这使我们不能把公司治理仅看做降低代理成本这么简单,而是关乎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及其成败。
  既然公司存在的目的是创造价值,作为公司基本控制机制的公司治理也應该服务于价值创造这一终极目标,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提供有力地支撑。到目前为止,公司治理与价值创造两者关系的研究凤毛麟角。以股东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代表的主流公司治理理论,都把注意力放在剩余收益的分配方面,而不关注剩余收益的创造过程。公司治理监管政策也主要聚焦于投资者保护,建立问责机制,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较少考虑如何为企业的价值创造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公司治理循环往复的危机,提醒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公司治理理论和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经济学家解释了为什么公司这种制度对于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股份公司制度为人与人的合作提供了一种用合同替代信任的出路,让企业管理从基于信任关系的“人治”走向基于契约关系的“法治”。公司制能够使企业家们,可以在保证投资者最多只是损失掉他们已经投入企业的资金的情况下融集资金,使投资者通过多家企业的小份额和易于转让的股份来分散风险,增大了生产性投资的资本池。股份公司为大型组织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管理结构,通过股份权益的私人所有和公司资产的集中管理相结合,解决了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正是基于上述几方面的优越性,股份公司作为人类经济组织的伟大创新,成为近代以来人类创造财富的主要组织形式。
  我们认为,公司治理的导向应回溯到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或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生产,应着力于价值创造,促进公司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公司为社会提供更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具体而言,公司治理不应纠缠于不同主体间的权力争斗,而应在平衡各方权利和责任的基础上使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总体价值的最大化。这种导向的含义是,公司治理并非没有成本,如果过度追求权力的最优平衡和利益的最佳分配,公司治理将陷入日益繁杂的治理怪圈。相反,公司治理只需要确立一种多方认可的制度,正常运作中严格依照程序,遇到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时,再动态地调整内部结构。无论是静态制度还是动态调整,公司治理应着力于促进公司总体发展,通过创新活动实现价值创造。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治理,要求从价值创造的角度考察公司的治理制度安排是否有利于价值增值的目标。降低代理成本是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并不是公司治理的全部内容。公司治理应在平衡各方权利和责任的基础上,促进公司的创新和价值创造,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
  从系统的角度看,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的总体效率。具体而言,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公司内外部五个方面的制度安排:第一,企业所有权安排;第二,董事会运作效率;第三,激励机制;第四,公司治理规则体系,通常由法律、法规、公司自愿标准组成的制度体系;第五,控制权市场和信誉机制。
  创造价值最重要的有三个因素。第一,管理者的能力。选择什么样的人当CEO、经理,它是决定公司价值的第一因素。第二是激励机制。管理者的报酬怎么能够与企业创造的价值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其有积极性去创造价值。第三,管理者的自由度,或者叫自主权、决策权。如果一个企业家、一个管理者不能享有足够多的自由裁量权,就没有办法决策,如果没有办法决策,公司的价值是不可能增加的。
  总之,良好的公司治理可以提高公司的投资效率,使公司不仅着眼于短期目标,也立足于长远发展,进行较多的研发投入,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从而使公司获得更好财务绩效和更高的市场价值。
其他文献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国企改革进入第三阶段——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产权改革。它是在两个层面进行的:其一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上,通过国有资产的资本化管理,实现从管企业到管资本的监管职能转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成立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通过出台新的授权清单,逐步实现政企分开的目标。其二,在国企层面上,通过推动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变国企的经营机制和治理效率,从而实现提高国企运行效率
轮值董事长较轮值CEO来说,是更为成熟的产物,但倘若轮值董事长制度下依旧无法确定接班人人选,待任正非真的无法掌舵的那一天,华为是否会出现权力真空抑或群雄割据的局面?背景高度集权易引发决策风险  1999年,任正非为将主要精力放置在企业内部管理上,通过选举孙亚芳为董事长,将公司对外交往、公共关系等事务分解了出去,华为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自2000年核心技术负责人员李一男出走,郑宝用身体不适淡出管理层以
我市自1998年实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以来,创造性地制定了“保老、扶中、推青”政策,实施国有企业“三置换一保障”改制工作。2002年基本完成下岗保障向失业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