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十年来,“改革”一直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热词。在一次次改革的浪潮中,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更多地表现为努力追随。在努力求变的过程中,我们中学语文教学有没有需要长久坚持的东西?如果有,是什么呢?对此我们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需要有一个相对清醒的认识和把握,避免在改革的追随过程中迷失、走偏。
认清什么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认清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需要具体考量“高中学生为什么要上语文课”“高中学生学不学语文,有什么区别”“高中语文教学独有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内容是高中语文教学专管的,哪些是与其他学科共管的”等一系列问题。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唯一以母语学习为本源生成的公民教育学科。语文教学的价值,据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而有所区别。高中语文教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书面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两个方面。能力是经验的类化。高中学生书面读写能力的培养,需在书面读写实践中,经由量的累积和方式方法类化形成具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后续读写实践。阅读文本本身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内容对阅读者的潜移默化,会逐步形成阅读者内在文化心理和精神人格。书面表达是写作者思想、情感的积极梳理与客观外化。
我们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国家,是政体概念;祖国,是文化概念。祖,甲骨文(半坡出土文物中)写作“且”,是男性生殖器的形象,是生殖崇拜的结果。对“且”的崇拜,是在强调血缘、血脉、血统。很多海外华人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不会讲汉语,没有中国国籍,但是将中国作为自己的祖国,就是这个缘故。中学语文教育是形成中华文化心理认同、实现华夏文明承传的重要保障。
学生从高中开始进入文化言语阶段,语文教育中,实现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养成,既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又是语文教学专属的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应该以此为根基,比如对阅读与写作的关注与热爱、认真阅读的态度,大胆、负责、有创意的表达(写作)之观念,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热爱与传承等。至于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方面的要求,则属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共管的内容。数学、物理同样需要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课程必须将审美情趣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要以语文教学价值为根基,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专管的内容,结合阅读写作的实际兼顾共管的内容。
归结起来,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秉持“文化坐标,读写实践”的原则。文化坐标是强调语文教学以文化为背景、以文化为依托、以文化为苑囿、以文化为目的,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读写实践是操作性的外显性的具体教学行为。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实践”的问题。
一、需要加强语文课堂活动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课文内容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加强活动设计的意识,依托课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比如,鲁迅的散文诗《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课的教学,可以设计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
【设计1】课文讲授式。教师讲解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分析三种类型形象特征,讲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设计2】将课堂学习设计成四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朗读作品,了解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初步感受聪明人、傻子、奴才的形象特征。
活动二:学生在文末续写100字左右,以下面两种方式之一開头(1. 一天,傻子又遇到了奴才。2. 一天,傻子遇到了聪明人。)要求:模仿课文话语模式呈现具体情境,借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传达对“傻子”形象的理解。
活动三,讨论、拓展:1. 概括傻子的形象特征(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担当、义勇,鲁莽、冒进、孤独、坚决;承受来自奴才和主子的双重打击的反抗者)。2. 还想到哪些“傻子”(范爱农、韦素园、夏瑜、余则成、江姐、林觉民、方声洞、谭嗣同……)3. 象征意义的理解(夏瑜:特定的一时一地一人一事—特殊性的;傻子:所有的孤独的、坚决的殉道者—普遍性的)。
活动四(作业):模仿课文的话语模式(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刻画具体情境),写一写生活中的傻子(默默的奉献者、勤奋的坚持者等),300字左右。
第一种方式直指课文内容,编写教学设计的时候相对容易得多,但料想学生课堂学习的收获大体也就局限于听懂教师课堂解读的内容,而理解某一具体文本的内容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教师一味采取讲授的方式效果未必佳。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中学语文没有严整的知识体系。中学语文教学,除了必要的认字识词之外,很难说必须掌握哪些静态的知识,更谈不上什么系统。比如修辞手法中什么是比喻、比喻的分类等,学生了解了固然没什么坏处,但对于阅读和写作也没多大帮助。比喻修辞需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和语境去感受、品味、鉴赏,需要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
第二种方式是四个相互关联的读写活动,编写教学设计时要费很多心思,目的是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保持在听、说、读、写的状态中。课堂收获除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外,还在于累积读写经验。当然,设计的活动不一定就局限于这四个,需要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加以斟酌调整。
即将正式发布的《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认真探索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多方面语文学习任务组合成‘群’,注重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把注意力从‘讲解课文’转移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点拨上来。”
因此,我们编写教学设计,不是课文内容(或教参内容)的简单搬家,需要加强学生活动设计的意识,依托课文将教学内容的传授转化成学生读写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写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会读写。 二、确保紧密围绕语文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语文,这本来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恰恰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比如:
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诗经·氓》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中学生早恋是不对的”;《致橡树》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两篇课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为了强调问题的创造性和思辩性,《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提出: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之际,如果项伯没有去私会张良,楚汉争霸会如何发展?《失街亭》的教学中集中引导学生思考:假设马谡严格执行了诸葛亮的行动方案,结局会怎么样?假如司马懿没有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又会怎样?失街亭,到底谁之过?
为了追求问题的深刻性,《这个世界充满音乐》教学中讨论:作者认为动物某种特别的声音没有具体意义,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才可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
课堂讨论是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是上面剪辑的课堂观察片段还是语文吗?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学生热热闹闹的实践活动如果偏离了语文,我们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素养如何形成,教学成绩该如何保障呢?
还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教学为例,组织学生在阅读、研讨实践活动中集中解决如下问题:
1.结合语境,具体解释文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語的含义。
①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一些大意罢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分别写出荷花怎样的情态?
3.请结合具体词句阐述“月下荷塘”的美是如何体现的。
4.文章题目是《荷塘月色》,为什么后文用许多文字引述梁元帝的《采莲赋》,引述《西洲曲》里的句子?
以上四个问题涉及这篇散文具体的词、句、段、篇不同层次的理解、品评、鉴赏与表达,这才是语文吧!语文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需要以语言理解与运用为核心,才能确保紧密围绕语文来进行。
三、在实践活动中教读教写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紧密围绕语文来设计、组织学生完成系列实践活动,最朴实的方式就是借助课文教读教写,即组织引领学生依托课文内容,从事读写实践
活动。
高中学生面对的阅读文本(课文)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就阅读的方式方法而言,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更为接近,即由“言”及“意”,以读懂文本基本信息为目标,从而累积阅读类似文本的经验,形成能力,表现为内容概括、信息筛选、迁移应用等。文学类文本有自己的独特性,是由“言”知“味”,强调在内容理解基础上的审美体验与评价鉴赏。把握了这些基本特征,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教读教写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办法。
比如选入京版教材的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文章《乡土本色》,全文17个自然段落,将近4000字。要求学生当堂自读,用100字左右将全文核心内容概括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学生写出来的100字,内容差异大。本来这样一篇社会学文章,内容指向应该是唯一的。学生概括的文字互不相同,是不会读文章、读不准文章的表现。课堂实践活动中,就需要组织引导学生将文章分解开来,逐段进行概括、确认;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段落类型、句间关系和词句意思;然后将各段要点进行归纳整合,得出这百字概括。如此一篇篇课文读下来,才能够逐步实现“在读(行动)—会读(规范)—读懂(效果)”教学目标。
再如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学生总喜欢甜美地朗读: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然而也往往止步于此。诗作连续呈现六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观念(我拒绝依附式的爱情,我拒绝一厢情愿式的爱情,我拒绝不求回报的爱情……)?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认识?语文教师需要依托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并掌握诗歌的阅读与鉴赏需要抓取意象;鉴赏需要由“象”及“意”,写作需因“意”取“象”。爱的表达是这样,感伤、遗憾、悔恨、懊恼、憧憬、达观等情绪情感的表达,莫不如此。如果直陈观点认识,那就成了议论文。
要求学生模仿《致橡树》的话语模式,借助一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教写,目的不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是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写作实践,从模仿入手是捷径。学生会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无章无法看似自由,学生却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自由写作毕竟是更高境界。高中写作实践同样需要遵循“敢写(行动)—会写(规范)—写好(效果)”的路子,循序渐进。
读写实践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需要依托具体课文和具体学情来进行具体设计。读写实践天然地存在于每一篇课文和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即将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更是将高中语文学习划分成15大任务群。这是从宏观上在引领语文教学走向读写实践。
读写实践是高中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师需要从读与写的实践视角,对课文(甚至任务群)进行提取、分类、设计、引领,确保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保持在“在读”“在写”的状态。如此,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才能够成为现实。
前文说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但并不排斥课文内容作为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素材。读写实践既是工具的授予、技能的养成,也是持续的人文熏陶。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训练中获取,文化品位在浸润中养成。
责任编辑:肖佳晓
[email protected]
认清什么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有必要认清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从而更加自觉地指导语文教学实践。高中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需要具体考量“高中学生为什么要上语文课”“高中学生学不学语文,有什么区别”“高中语文教学独有的地方在哪里”“哪些内容是高中语文教学专管的,哪些是与其他学科共管的”等一系列问题。
语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唯一以母语学习为本源生成的公民教育学科。语文教学的价值,据学生身心发展不同阶段而有所区别。高中语文教学价值集中体现在“学生书面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两个方面。能力是经验的类化。高中学生书面读写能力的培养,需在书面读写实践中,经由量的累积和方式方法类化形成具体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后续读写实践。阅读文本本身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内容对阅读者的潜移默化,会逐步形成阅读者内在文化心理和精神人格。书面表达是写作者思想、情感的积极梳理与客观外化。
我们是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国家,是政体概念;祖国,是文化概念。祖,甲骨文(半坡出土文物中)写作“且”,是男性生殖器的形象,是生殖崇拜的结果。对“且”的崇拜,是在强调血缘、血脉、血统。很多海外华人从来没有在中国生活过,不会讲汉语,没有中国国籍,但是将中国作为自己的祖国,就是这个缘故。中学语文教育是形成中华文化心理认同、实现华夏文明承传的重要保障。
学生从高中开始进入文化言语阶段,语文教育中,实现读写能力的培养和民族文化心理的养成,既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所在,又是语文教学专属的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应该以此为根基,比如对阅读与写作的关注与热爱、认真阅读的态度,大胆、负责、有创意的表达(写作)之观念,对中华文化精神的认同、热爱与传承等。至于探究能力、审美能力方面的要求,则属于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共管的内容。数学、物理同样需要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美术鉴赏、音乐鉴赏课程必须将审美情趣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高中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要以语文教学价值为根基,要紧紧抓住语文教学专管的内容,结合阅读写作的实际兼顾共管的内容。
归结起来,高中语文教学,需要秉持“文化坐标,读写实践”的原则。文化坐标是强调语文教学以文化为背景、以文化为依托、以文化为苑囿、以文化为目的,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宗旨;读写实践是操作性的外显性的具体教学行为。
接下来,我具体谈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读写实践”的问题。
一、需要加强语文课堂活动设计
中学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在于,课文内容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加强活动设计的意识,依托课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实践活动。
比如,鲁迅的散文诗《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一课的教学,可以设计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
【设计1】课文讲授式。教师讲解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分析三种类型形象特征,讲解作品的象征意义。
【设计2】将课堂学习设计成四个活动。
活动一:学生朗读作品,了解这首散文诗的内容,初步感受聪明人、傻子、奴才的形象特征。
活动二:学生在文末续写100字左右,以下面两种方式之一開头(1. 一天,傻子又遇到了奴才。2. 一天,傻子遇到了聪明人。)要求:模仿课文话语模式呈现具体情境,借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传达对“傻子”形象的理解。
活动三,讨论、拓展:1. 概括傻子的形象特征(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担当、义勇,鲁莽、冒进、孤独、坚决;承受来自奴才和主子的双重打击的反抗者)。2. 还想到哪些“傻子”(范爱农、韦素园、夏瑜、余则成、江姐、林觉民、方声洞、谭嗣同……)3. 象征意义的理解(夏瑜:特定的一时一地一人一事—特殊性的;傻子:所有的孤独的、坚决的殉道者—普遍性的)。
活动四(作业):模仿课文的话语模式(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刻画具体情境),写一写生活中的傻子(默默的奉献者、勤奋的坚持者等),300字左右。
第一种方式直指课文内容,编写教学设计的时候相对容易得多,但料想学生课堂学习的收获大体也就局限于听懂教师课堂解读的内容,而理解某一具体文本的内容并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的课堂语文学习,教师一味采取讲授的方式效果未必佳。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性决定的。中学语文没有严整的知识体系。中学语文教学,除了必要的认字识词之外,很难说必须掌握哪些静态的知识,更谈不上什么系统。比如修辞手法中什么是比喻、比喻的分类等,学生了解了固然没什么坏处,但对于阅读和写作也没多大帮助。比喻修辞需要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和语境去感受、品味、鉴赏,需要学会在自己的表达中运用。
第二种方式是四个相互关联的读写活动,编写教学设计时要费很多心思,目的是促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保持在听、说、读、写的状态中。课堂收获除了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外,还在于累积读写经验。当然,设计的活动不一定就局限于这四个,需要教师根据具体学情加以斟酌调整。
即将正式发布的《高中2017级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在基本原则中明确指出:“认真探索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将多方面语文学习任务组合成‘群’,注重语文学习活动的综合效应,促进学生在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应把注意力从‘讲解课文’转移到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点拨上来。”
因此,我们编写教学设计,不是课文内容(或教参内容)的简单搬家,需要加强学生活动设计的意识,依托课文将教学内容的传授转化成学生读写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读写实践活动中逐渐学会读写。 二、确保紧密围绕语文开展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学语文,这本来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恰恰存在较大问题,需要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比如:
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诗经·氓》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中学生早恋是不对的”;《致橡树》教学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样的爱情才是伟大的爱情”。两篇课文,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为了强调问题的创造性和思辩性,《鸿门宴》一文的教学中提出:在“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之际,如果项伯没有去私会张良,楚汉争霸会如何发展?《失街亭》的教学中集中引导学生思考:假设马谡严格执行了诸葛亮的行动方案,结局会怎么样?假如司马懿没有被诸葛亮的“空城计”吓退,又会怎样?失街亭,到底谁之过?
为了追求问题的深刻性,《这个世界充满音乐》教学中讨论:作者认为动物某种特别的声音没有具体意义,你认同他的观点吗;《荷塘月色》中的朱自清为什么不宁静,怎样才可能真正获得内心的宁静。
课堂讨论是学生的实践活动,但是上面剪辑的课堂观察片段还是语文吗?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学生热热闹闹的实践活动如果偏离了语文,我们的教育目标如何实现,语文素养如何形成,教学成绩该如何保障呢?
还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教学为例,组织学生在阅读、研讨实践活动中集中解决如下问题:
1.结合语境,具体解释文中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語的含义。
①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②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③树梢上隐隐约约是一带远山,只有一些大意罢了。
④……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
没有。
2.“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分别写出荷花怎样的情态?
3.请结合具体词句阐述“月下荷塘”的美是如何体现的。
4.文章题目是《荷塘月色》,为什么后文用许多文字引述梁元帝的《采莲赋》,引述《西洲曲》里的句子?
以上四个问题涉及这篇散文具体的词、句、段、篇不同层次的理解、品评、鉴赏与表达,这才是语文吧!语文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需要以语言理解与运用为核心,才能确保紧密围绕语文来进行。
三、在实践活动中教读教写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想紧密围绕语文来设计、组织学生完成系列实践活动,最朴实的方式就是借助课文教读教写,即组织引领学生依托课文内容,从事读写实践
活动。
高中学生面对的阅读文本(课文)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实用类文本、论述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就阅读的方式方法而言,实用类和论述类文本更为接近,即由“言”及“意”,以读懂文本基本信息为目标,从而累积阅读类似文本的经验,形成能力,表现为内容概括、信息筛选、迁移应用等。文学类文本有自己的独特性,是由“言”知“味”,强调在内容理解基础上的审美体验与评价鉴赏。把握了这些基本特征,就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教读教写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办法。
比如选入京版教材的费孝通先生的社会学文章《乡土本色》,全文17个自然段落,将近4000字。要求学生当堂自读,用100字左右将全文核心内容概括出来。在教学实践中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学生写出来的100字,内容差异大。本来这样一篇社会学文章,内容指向应该是唯一的。学生概括的文字互不相同,是不会读文章、读不准文章的表现。课堂实践活动中,就需要组织引导学生将文章分解开来,逐段进行概括、确认;还需要引导学生关注段落类型、句间关系和词句意思;然后将各段要点进行归纳整合,得出这百字概括。如此一篇篇课文读下来,才能够逐步实现“在读(行动)—会读(规范)—读懂(效果)”教学目标。
再如舒婷的朦胧诗《致橡树》,学生总喜欢甜美地朗读: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然而也往往止步于此。诗作连续呈现六个意象,表达了怎样的观念(我拒绝依附式的爱情,我拒绝一厢情愿式的爱情,我拒绝不求回报的爱情……)?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认识?语文教师需要依托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逐步认识并掌握诗歌的阅读与鉴赏需要抓取意象;鉴赏需要由“象”及“意”,写作需因“意”取“象”。爱的表达是这样,感伤、遗憾、悔恨、懊恼、憧憬、达观等情绪情感的表达,莫不如此。如果直陈观点认识,那就成了议论文。
要求学生模仿《致橡树》的话语模式,借助一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教写,目的不是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是引导学生学会借助具体形象抒发情感。写作实践,从模仿入手是捷径。学生会觉得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无章无法看似自由,学生却往往不知如何下手。自由写作毕竟是更高境界。高中写作实践同样需要遵循“敢写(行动)—会写(规范)—写好(效果)”的路子,循序渐进。
读写实践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需要依托具体课文和具体学情来进行具体设计。读写实践天然地存在于每一篇课文和几乎每一节语文课中。即将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更是将高中语文学习划分成15大任务群。这是从宏观上在引领语文教学走向读写实践。
读写实践是高中语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语文教师需要从读与写的实践视角,对课文(甚至任务群)进行提取、分类、设计、引领,确保将学生的语文学习保持在“在读”“在写”的状态。如此,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才能够成为现实。
前文说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内容不等同于教学内容,但并不排斥课文内容作为知识传递与文化传承的素材。读写实践既是工具的授予、技能的养成,也是持续的人文熏陶。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训练中获取,文化品位在浸润中养成。
责任编辑:肖佳晓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