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麦3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选育而成的半冬性、高产、稳产、多抗的旱地小麦新品种,适宜在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麦区种植。该文介绍了新麦39的特征特性,提出了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键词:新麦39;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026-02
The Key Points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ew Wheat Variety Xinmai 39
Huang Jinhuaet al.
(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xiang453003,China)
Abstract:xinmai 39 is a new variety of semi-winter wheat with high yield,stable yield and high quality of drought resistance,which was selected and bred by xinxiang agricultural academy of henan province ,Suitable for early and middle cropping in hilly and dryland wheat areas of henan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wheat 39 and the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for many years,the key points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Xinmai 39;Key points;Cultivation techniques
小麦属禾本科,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我国小麦种植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种植面积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谷物。作为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的河南省,2017年全省小麦总播种面积超过540万hm2。河南省旱地小麦主要分布于洛阳、三门峡、南阳、郑州、平顶山、驻马店等地,旱地小麦播种面积达107多万hm2,占全省麦播面积的20%以上[2]。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3],在旱作麦区选用节水抗旱、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是抵御干旱灾害、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
新麦3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邯郸6172为母本、周18/矮抗58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2016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公告号:CNA016251E),2018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47。本文结合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的分析,提出了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旨为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1 特征特性
1.1 高产、稳产 新麦39产量3要素:平均穗数525万~585万/hm2,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2~45g,丰产稳产性突出。2014—2015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品种比较试验,11点汇总平均单产6937.5kg/hm2,较对照洛旱7号增产10.5%,增产点率82.0%,位居25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10点增产,增产点率83.8%,平均单产6157.5kg/hm2,较对照种洛旱7号增产5.9%,增产极显著,位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6—2017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区域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单产5742kg/hm2,较对照种洛旱7号增产6.7%,增产极显著,位居14个参试品种第3位;两年平均单产5950.7kg/hm2,较对照增产6.3%,增产点91.7%。2016—2017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增产点率88.9%,平均单产6099kg/hm2,较对照种洛旱7号增产4.7%,居第3位。
1.2 多抗、广适 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苗叶深绿,叶片略宽,抗寒性好。分蘖力强,亩成穗多。株型略松散,株高适中,抗倒伏。穗层整齐,纺锤型穗,结实性好。抗病性鉴定结果:2015—2016年度高抗条锈病,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16—2017年度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3年4组次参加河南省旱地组中间试验,41点次区域试验,36点次增产,增产点率89.0%。表明新麦39熟期适中、抗病性较强、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
1.3 抗旱性好 2015—2016年度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0.916,抗旱性达3级;2016—2017年度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0.908,抗旱性达3级。
1.4 优质中筋 穗长芒,子粒白粒,半角质,粒饱、粒匀,黑胚率低,千粒重容重高。河南省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6/2017年容重(g/L)785/807,蛋白质含量(%)15.32/14.9,湿面筋含量(%)34.2/30.1,稳定时间(min)4.6/2.3,拉伸面积(cm2)72/73,最大拉伸阻力(EU)261/126。
2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适期播种 旱地小麦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受土壤墒情的影响,倾向于“趁墒不等时”,即在播期内抢墒播种。一般高寒山区为9月25—30日,浅山丘陵区为9月28日至10月5日,旱塬地区为10月1—10日。播量120~150kg/hm2,晚播應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3d增加7.5kg/hm2。采用机械播种,口墒不足时,可采用沟播机机播或免耕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沟播麦田要随播种沟镇压,有利于提墒保墒,培育壮苗。 2.2 精细整地 为防止发生缺苗断垄现象,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播前要精细整地,翻耕20~25cm,进行秸秆还田,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水)的标准,即耕作层要深、耙透、整平、踏实,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
2.3 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及养分状况,进行科学平衡施肥。重视有机肥料,施足基肥、合理追肥,促苗健壮生长。播前一次性施足底肥,每hm2施有机肥45~60t,纯氮(N)135~165kg,磷(P2O5)90~120kg,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60mg/kg的地块施105~150kg/hm2硫酸钾;及时进行查苗补缺,中耕镇压,冬春季尽量氮肥后移,可趁墒追施尿素75~112.5kg/hm2。
2.4 精细管理
2.4.1 苗期管理 在出苗后3~5d,如出现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早进行补种或移栽,实现苗全苗齐。旱地麦相对分蘖少,不易形成壮苗,苗期管理目标就是及早形成壮苗,创建一个合理群体,并在小麦拔节前根系较小时进行化学除草。
2.4.2 拨节期肥水管理 长势偏旺或一类壮苗,在拔节后期(3月下旬,基部第1节间固定,第2节间伸长1cm以上时)结合浇水每hm2施尿素150~225kg+磷酸二胺45kg。
2.4.3 预防春季冻害、冷害 小麦拔节后,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遇最低气温0~2℃的寒流),采取普遍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蘖、叶、幼穗)冻害,要及时采取施肥(一般每hm2追施尿素75~150kg)、浇水等补救措施,促进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2.4.4 孕穗期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根腐病、全蚀病、叶枯病、纹枯病、秆黑粉病:4月上中旬,当发病麦田病株率达到15%时,每h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0~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0~900g,或25%丙环唑乳油450~525mL,加水750kg喷雾,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均匀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2)麦蜘蛛、蚜虫: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0~150mL/hm2,加水600kg喷雾防治。当蚜虫达到200头/100株时,每hm2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加水喷雾进行防治。
2.4.5 抽穗至扬花期穗期保护 小麦抽穗70%(含麦穗露脸)时进行穗期保护喷药,预防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等,采用杀虫剂加2种杀菌剂各计各量,混合喷药,综合防治。每hm2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0~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0~900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g,或多菌灵胶悬剂、微粉剂1200g+40%毒死蜱乳油750~1125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mL+水750kg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在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用药,流行年份防治适期需提早至破口抽穗期。流行年份确保2次防治(气温在15℃以上连续2~3个阴雨天,病害就可能流行)在小麦扬花初期“见花就打”,“遇雨补打”,每hm2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250g+20%三唑酮乳油1500mL兑水600kg对准穗部均匀喷雾;间隔5~7天后,每hm2再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mL+25%戊唑醇乳油300mL兑水450kg对准穗部均匀喷雾防治第2遍,不仅对防治赤霉病,还可以兼治白粉病和黑胚病等多种病害。抽穗期吸浆虫防治:小麦抽穗70%(含麦穗露脸至扬花前)喷雾防治2次:每hm2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mL或40%氧乐果乳油1500mL兑水450kg于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全田喷雾。
2.4.6 适时浇好开花水 孕穗-开花期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灌足,此后一般不再灌水。
2.4.7 灌浆期“一喷三防”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h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0~900g、或30%戊唑醇12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g,或40%毒死蜱乳油750~1125mL+磷酸二氢钾2250g(或其他叶面肥)+水750kg喷雾,既防病治虫、又促进灌浆。
2.5 适期收获 机械收获小麦的最佳时期为完熟初期。收获时减少落粒,尽可能做到颗粒归仓。
参考文献
[1]刘春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4).
[2]鲁振.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特点及抗旱增产技术[J].中国农技推,2012,28(5).
[3]杨洪强,田文仲,吴少辉,等.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变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
[4]黄彦宗,黄鹤丽,刘红坡,等.旱地小麦太学12号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1).
[5]鲁振.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特点及抗旱增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2,28(5).
[6]庞孟阁.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農业科学,2013,59(4).
[7]王渭宏,杨和平,马丽丽,等.旱地小麦新品种运旱22-3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6).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新麦39;特征特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7-0026-02
The Key Points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ew Wheat Variety Xinmai 39
Huang Jinhuaet al.
(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xiang453003,China)
Abstract:xinmai 39 is a new variety of semi-winter wheat with high yield,stable yield and high quality of drought resistance,which was selected and bred by xinxiang agricultural academy of henan province ,Suitable for early and middle cropping in hilly and dryland wheat areas of henan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wheat 39 and the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for many years,the key points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Xinmai 39;Key points;Cultivation techniques
小麦属禾本科,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农作物之一。我国小麦种植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1],种植面积是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谷物。作为我国最大的小麦主产区的河南省,2017年全省小麦总播种面积超过540万hm2。河南省旱地小麦主要分布于洛阳、三门峡、南阳、郑州、平顶山、驻马店等地,旱地小麦播种面积达107多万hm2,占全省麦播面积的20%以上[2]。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3],在旱作麦区选用节水抗旱、高产稳产的小麦品种,是抵御干旱灾害、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
新麦39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邯郸6172为母本、周18/矮抗58F1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采用水旱协调选择混合法选育而成的旱地小麦新品种。2016年获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公告(公告号:CNA016251E),2018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180047。本文结合该品种的特征特性的分析,提出了该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旨为该品种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充分发挥品种的增产潜力。
1 特征特性
1.1 高产、稳产 新麦39产量3要素:平均穗数525万~585万/hm2,穗粒数35~38粒,千粒重42~45g,丰产稳产性突出。2014—2015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品种比较试验,11点汇总平均单产6937.5kg/hm2,较对照洛旱7号增产10.5%,增产点率82.0%,位居25个参试品种第3位;2015—2016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区域试验,12点汇总,10点增产,增产点率83.8%,平均单产6157.5kg/hm2,较对照种洛旱7号增产5.9%,增产极显著,位居参试品种第1位;2016—2017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区域试验,9点汇总,9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单产5742kg/hm2,较对照种洛旱7号增产6.7%,增产极显著,位居14个参试品种第3位;两年平均单产5950.7kg/hm2,较对照增产6.3%,增产点91.7%。2016—2017年度参加河南省旱地组生产试验,9点汇总,8点增产,增产点率88.9%,平均单产6099kg/hm2,较对照种洛旱7号增产4.7%,居第3位。
1.2 多抗、广适 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苗叶深绿,叶片略宽,抗寒性好。分蘖力强,亩成穗多。株型略松散,株高适中,抗倒伏。穗层整齐,纺锤型穗,结实性好。抗病性鉴定结果:2015—2016年度高抗条锈病,中抗纹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叶锈病、赤霉病;2016—2017年度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3年4组次参加河南省旱地组中间试验,41点次区域试验,36点次增产,增产点率89.0%。表明新麦39熟期适中、抗病性较强、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
1.3 抗旱性好 2015—2016年度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0.916,抗旱性达3级;2016—2017年度抗旱性鉴定,抗旱指数0.908,抗旱性达3级。
1.4 优质中筋 穗长芒,子粒白粒,半角质,粒饱、粒匀,黑胚率低,千粒重容重高。河南省区试抽混合样化验:2016/2017年容重(g/L)785/807,蛋白质含量(%)15.32/14.9,湿面筋含量(%)34.2/30.1,稳定时间(min)4.6/2.3,拉伸面积(cm2)72/73,最大拉伸阻力(EU)261/126。
2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2.1 适期播种 旱地小麦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受土壤墒情的影响,倾向于“趁墒不等时”,即在播期内抢墒播种。一般高寒山区为9月25—30日,浅山丘陵区为9月28日至10月5日,旱塬地区为10月1—10日。播量120~150kg/hm2,晚播應适当增加播量,每推迟3d增加7.5kg/hm2。采用机械播种,口墒不足时,可采用沟播机机播或免耕播种机播种。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播种后根据墒情适当镇压,沟播麦田要随播种沟镇压,有利于提墒保墒,培育壮苗。 2.2 精细整地 为防止发生缺苗断垄现象,保证小麦安全越冬,播前要精细整地,翻耕20~25cm,进行秸秆还田,要达到深、细、透、平、实、足(水)的标准,即耕作层要深、耙透、整平、踏实,达到上松下实、蓄水保墒。
2.3 合理施肥 根据土壤肥力及养分状况,进行科学平衡施肥。重视有机肥料,施足基肥、合理追肥,促苗健壮生长。播前一次性施足底肥,每hm2施有机肥45~60t,纯氮(N)135~165kg,磷(P2O5)90~120kg,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60mg/kg的地块施105~150kg/hm2硫酸钾;及时进行查苗补缺,中耕镇压,冬春季尽量氮肥后移,可趁墒追施尿素75~112.5kg/hm2。
2.4 精细管理
2.4.1 苗期管理 在出苗后3~5d,如出现缺苗断垄现象,要及早进行补种或移栽,实现苗全苗齐。旱地麦相对分蘖少,不易形成壮苗,苗期管理目标就是及早形成壮苗,创建一个合理群体,并在小麦拔节前根系较小时进行化学除草。
2.4.2 拨节期肥水管理 长势偏旺或一类壮苗,在拔节后期(3月下旬,基部第1节间固定,第2节间伸长1cm以上时)结合浇水每hm2施尿素150~225kg+磷酸二胺45kg。
2.4.3 预防春季冻害、冷害 小麦拔节后,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流到来之前(遇最低气温0~2℃的寒流),采取普遍浇水,喷洒防冻剂等措施,预防晚霜冻害。一旦发生(蘖、叶、幼穗)冻害,要及时采取施肥(一般每hm2追施尿素75~150kg)、浇水等补救措施,促进麦苗尽快恢复生长。
2.4.4 孕穗期病虫害防治 (1)白粉病、根腐病、全蚀病、叶枯病、纹枯病、秆黑粉病:4月上中旬,当发病麦田病株率达到15%时,每h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0~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0~900g,或25%丙环唑乳油450~525mL,加水750kg喷雾,注意加大水量,将药液均匀喷洒在麦株茎基部,以提高防效。(2)麦蜘蛛、蚜虫:麦蜘蛛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120~150mL/hm2,加水600kg喷雾防治。当蚜虫达到200头/100株时,每hm2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0~225g,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g加水喷雾进行防治。
2.4.5 抽穗至扬花期穗期保护 小麦抽穗70%(含麦穗露脸)时进行穗期保护喷药,预防锈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虫、吸浆虫等,采用杀虫剂加2种杀菌剂各计各量,混合喷药,综合防治。每hm2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200~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0~900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g,或多菌灵胶悬剂、微粉剂1200g+40%毒死蜱乳油750~1125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1500mL+水750kg均匀喷雾防治。赤霉病防治以预防为主。在小麦齐穗期至扬花初期用药,流行年份防治适期需提早至破口抽穗期。流行年份确保2次防治(气温在15℃以上连续2~3个阴雨天,病害就可能流行)在小麦扬花初期“见花就打”,“遇雨补打”,每hm2用4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250g+20%三唑酮乳油1500mL兑水600kg对准穗部均匀喷雾;间隔5~7天后,每hm2再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500mL+25%戊唑醇乳油300mL兑水450kg对准穗部均匀喷雾防治第2遍,不仅对防治赤霉病,还可以兼治白粉病和黑胚病等多种病害。抽穗期吸浆虫防治:小麦抽穗70%(含麦穗露脸至扬花前)喷雾防治2次:每hm2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mL或40%氧乐果乳油1500mL兑水450kg于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进行全田喷雾。
2.4.6 适时浇好开花水 孕穗-开花期选择无风天气进行小水灌足,此后一般不再灌水。
2.4.7 灌浆期“一喷三防”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hm2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湿性粉剂600~900g、或30%戊唑醇120mL+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600g,或40%毒死蜱乳油750~1125mL+磷酸二氢钾2250g(或其他叶面肥)+水750kg喷雾,既防病治虫、又促进灌浆。
2.5 适期收获 机械收获小麦的最佳时期为完熟初期。收获时减少落粒,尽可能做到颗粒归仓。
参考文献
[1]刘春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上半月),2014(4).
[2]鲁振.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特点及抗旱增产技术[J].中国农技推,2012,28(5).
[3]杨洪强,田文仲,吴少辉,等.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演变规律[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
[4]黄彦宗,黄鹤丽,刘红坡,等.旱地小麦太学12号高产栽培技术[J].安徽农业科学,2014(1).
[5]鲁振.河南省旱地小麦生产特点及抗旱增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2,28(5).
[6]庞孟阁.旱地小麦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農业科学,2013,59(4).
[7]王渭宏,杨和平,马丽丽,等.旱地小麦新品种运旱22-33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0,56(6).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