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二章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anc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乡的白泥
  
  沿大夏国国都统万城(遗址)往西直行30公里,就到了我的故乡——白泥井。它当然不是一口井,而是草疙瘩沙堆子连绵无际的丘陵地。那道国人津津乐道的古长城,就从我家门前过,蜿蜒曲折断断连连向西向东远远伸去。乡亲们说,它最终通到天边边。现在知道了,它是明长城,东面西面都有头。
  小时候跟大哥去舅家。我骑在一头牛背上,路过大夏国都城时,从高处四下望,那一圈子摆在沙砾、黄蒿滩上的白城子,让人神秘而迷惘。大哥拉紧牛缰绳,直直地环望了好一阵,对我说:“这地方千百辈子前,是一座热闹的金銮殿,你看,四面的白墙,就是那时的皇城哩。”我想到金銮殿、皇城的红火,再看看周围的荒凉,就有一些阴森感,说:“这儿肯定有鬼哩,咱们快快赶路吧。”大哥笑道:“千百年前的老事了,就算那些人成鬼,也老得屙不下屎了,咱们还用怕他吗?”说是这么说,我们还是走快了。走到城圈出口处,大哥奔到路边断墙上,掰下一块白土看,而后递给牛背上的我,说:“你看这白土和咱们那儿的哪个好?”我看看,不很白,显灰而且又很粗。说:“好像不是白泥吧,这么灰又这么粗。”大哥说:“哪有那么多白泥呀,掺了黄土沙子了。”
  我们都确认,那是座掺了黄土沙子的白泥城。以后在一篇文章里,有人竟然说,白城子是由牛羊奶掺黄土夯成的,不然不会成白色。这是信口雌黄的话,写稿的人若到我的家乡去,就知道什么是白泥了。
  你在一道沙湾的柳丛旁,在一块酱色的盐蒿滩,或在嫩绿的寸草地,或在老死的芨芨林,随处都可能看到一堆一塄白浮土。即使经了年月和风雨,也是一堆的煞白。那就是谁在那里挖过白泥了,把不纯、带沙的白泥梢子弃在那儿。
  挖白泥本身不复杂。费工夫的事是找到地下那物。寻挖人先打一个尺许见方的坑,挖到一只锨把深,若未见白土,就丢掉另选地方挖。要是碰巧挖端了,一米之下就见白。再把开口扩张开,挖成直径约一米的窖,人要在下面回转得开,抛土提泥要能顺畅。带沙沾土的白泥梢子抛出后,就是纯正的白泥了。新出窖的好白泥,胶质一般的粘结,雪块一般的洁白。仔细爱好的挖手,使锨锋切成棱角齐整的六面体,一锨端上来,状似一块大雪糕。一个坑窖里,白泥也不多,就是二三架子车,周围又是黄沙土。但是地下布广了,有时做农活、挖地基、打菜窖,或是孩子们在滩里挖沙跳儿、掏米鼠儿,也就撞巧能挖到。故而我们家乡的人,即使日子再贫累,住屋的内壁和面墙,都是一色的净白。逢年过事不用说,盖了新房不用说,都要使白泥做装扮,有个别人家耍气派,把整个屋宇内外墙,以至院墙牲口圈,都用白泥涂了面,甚至用白泥去打墙。远远望过去,白玉宫殿一个样。
  白泥晾干跑了水,也就是一块白土了,存放装运都方便。故而学校盖起来,自有学生家长送白泥;政府机关要刷墙,向周围的群众捎个话,不只白泥送上门,还有人义务来刷墙。乡亲们有一句口头禅:老百姓没有钱,力气汗水用不完。他们靠力气自立,靠汗水养家,守着千年的柴草滩,做着百代的穷苦汉。
  有些年未回故乡了。不知故乡的白泥,变没变成商品呢?不知故乡的乡亲,除了力气和汗水,还开发了些什么潜能呢?
  
  故乡忆趣
  
  今天过白露,明天就有麻鞭响。嘎啦啦啦一声起,好像天边滚炸雷。庄户上场了,牲口打野了,冬闲的大幕拉开了。
  麻鞭的制作讲究极深。要用经年的老荞麻,一捻一捻劈均匀,而后使捻搓成绳,而后再三股子细绳搓成指头粗的绳,而后五股指头粗的绳拧成擀杖粗的正鞭绳,再在鞭尾处结上渐细的麻鞭梢,再使顶细的篦梳,梳通鞭梢的麻捻,再细细挽个天花结,在结上滴点油。而后把鞭挽上棍。一条响天的大麻鞭,就是一位年轻农人的体面。抡得圆一条丈五长的粗麻鞭,带得起一串震天荡地的巨响,那是他身手的潇洒,也是他挥洒的智慧啊。故而凡深秋,我故乡的父老们,尤其细心的大女子,能够辨得出,哪一声麻鞭是谁甩的。故此麻鞭为媒的事,也就司空见惯了。
  女人们的绣工活,最能消磨闲日子。三五七八个女子媳妇,奶头上吊娃娃的婆姨们,怕冷聚在阳旮旯,嫌热躲在阴墙下,个个席地而坐定。一人捏一件绣工活,一人展一本夹彩线的书,手不离针地绣,口不离曲地唱,眼不离线地笑。因为她们绣的是蜂儿雀儿和花儿,都是眼边的活物呀,谁敢错走了一针的线!因为她们唱的是哥呀妹啊和情郎呀,都是些挠心痒痒的话,谁能憋得住不笑呢?
  陕北出过刺绣师,我的故乡却没有。陕北的民歌扬天下,我故乡也没出个民歌手。她们的活计和山曲,只在我家乡的土圪挞林里来回转,随风随雨地生灭。
  掼跤属摔跤的一种吧?可我故乡的那摔法,我却从未再见过。那是地地道道地掼。掼法分三等:平跤、下腰和后腰。都是两人先抱一堆,而后同时使劲掼对方。而又不论胜与负,结果是两人都倒地,下面的那个就是输。轰嗵一声两个如同捆在一起的人摔倒,要是因谁使快绊,便是迅疾凌空的横跌。而且当然没有什么缓冲的垫,就摔在一块硬地上。我未长到掼跤的年岁就上学了,未曾经验那一掼,总觉得那掼法太危险。可故乡的小伙子,就那么一代一代地掼。从膂力、技巧的系列,排出强弱的次序。受尊敬或尊敬人,也就自在其中了。
  逢年闹社火,那确是男人女人们耍风流。所以婆姨们很难去。所以女子们就想去。所以男人们抢着去。整个社火班节目,从跑场子到坐场戏,到水船、大头罗汉的排演,教导的传统路子和念唱,大多是调情的动作和挑逗的词。终年老实的庄户人,偏要不安分一正月,去穿红戴绿抹戏脸子扭身子招引人,去登台子转场子说些唱些平日羞于启口的话,以乐别人乐自己,以满足别人和自己。那滋味,确是比喝酒吃肉不一般。■
  
  ■栏目责编/沙人
其他文献
我是个身处县城做着文学梦的人,鉴于许多现实的考虑,我对于自身所处的地域,并没有太多的选择权。我认为,生存环境多多少少影响着一个作家的创作,尽管我曾经试图忽视这种影响,但这并不是以我的意志为转移,这种影响潜移默化在我的内心。我以前那些不成熟的作品里,总是刻意让读者读不出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正显现出我一个小县城作者的自卑心理。如果我生活在北京或上海这些大都市,我会大大方方的显露出故事的发生地。当然,
期刊
黑洞子沟的往生老汉死了。七十大几的人了,是顺心老人,况且又是“合并”,儿女们就丧事当喜事办,着实操办了一场。宰了一头肥猪,两只羊;雇了两班吹手,轮番响吹细打;还有和尚、道士和祭礼先生。按照以往农村最高的惯例,三天时间每天中午摆一顿筵席,分别是五魁、八碗和四四席,烟酒管够;早晚不是饸饹就是油糕,谁来了谁吃。“有钱难买灵前吊”,只要你在灵前上一炷香,烧一张纸,磕一个头,孝子们就会热情接待。村里连赶事的
期刊
首先我不是职业的作家,之所以不是职业的作家是因为我不是拿写作来当饭碗。这里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我是体制之外的人,一个不受国家俸禄靠自己劳动而生存的国家公民;其二,作家这个称谓在这个国家是有道德和良知的职业,为了更自由的写作,我可以不必为这些所谓的道德和良知来束缚自己。有趣的是,我作为一个业余的写作爱好者,我秉承着专业小说家的道德和良知,我所持续的热爱和痴迷超越过了那些所谓的吃官禄的“专业作家”,我
期刊
隔壁的女人    隔壁的女人  白天她的黑乳罩  在铁丝上迎风招展  晚上她的呼吸和呓语  在我心里回旋  他丢在门旁的白鞋子和叹息  漫延到心头的经痛  装满了骚扰短信的手机    他准备好夏天穿的花裙子  夏天准备好了掀起裙子的风  头发今天是直的  明天是弯曲的  这变幻的头发  喂饱了多少饥饿的风    誓言    我决定从地心深处  改变位置  連同树冠伸向天空的秘密  当道路苟且在巷子
期刊
献一滴血给陕北    粮食  黑色的麦粒纯洁而丰硕  大地的雾气落下  笼罩午后的光芒  黑夜镜子品味自我  把自己推向远方  光线是路径的桥梁  浪滴里烙着你的画像  尘埃  在阳光的河流中飘落  焦裂的脉络  鲜红中泛起绿绿的火光  山峁纵横的骨头  英雄的柴火  黄土地上的熊熊烈火    午后的镜子    秋天也是个爱冬眠的人把时间睡得稀里糊涂  梦话连篇后的清晨墙上滴答出十二点的钟声  有
期刊
闲来无事,看见墙角的蔬菜筐里满堆的蒜头,竟然冒出了一星嫩嫩的绿芽,拱动着一线油碧沁绿的生机,催发了我的诗意,脑际瞬间掠过了宋代文人范成大的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心下一动,不禁聊发了少年狂,也傍楼梯学栽蒜。我先给楼梯口那几个空花盆里浇了点水,准备栽种。同时请教熟悉栽植大蒜的朋友。然后从工具箱里拿出铲子,扎上围裙,戴上筒袖,手套,摆出了一副从事重大工程的
期刊
风往北吹  风在吹,风往北吹  吹来了漫天的雪花  吹开了含苞待放的腊梅  吹干了北方的河流  吹走了一个人的前世与今生  整个城市的夜晚,也让北风吹暗      二百里外,华阴大地霜白一片  那座被寒冷四周包裹的村庄  现在,一定在北风中颤栗  如此寒冷的日子里  日夜不息的罗敷河还流淌吗  我长眠那里的父亲还好吗  围着火炉煮酒论诗的弟兄们  是否奔走在他乡的路上?    我所在的城市  仍将
期刊
把自己锁起来   停电,惯常的事件   这个城市里最普通的一个人   躲在房间里,又是黑暗   “这么多的黑暗!”    这时你再也看不见外面的世界   你再也不愿看外面的世界   你活在自己的黑暗里   外面上了一把锁     你只需想象   而不需用眼睛   你只需那颗冷冷的心     如果这样你睡着了,该多安静!   外面的世界会忘记来打扰你  我打算去大理  寒假,我有一次旅行   我打算
期刊
读梅札记    古人云,水陆草木之花,香而可爱者甚众,梅独先天下而为春,故首及之。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范村梅谱》中说:“梅,天下尤物,无问智贤愚不肖,莫敢有异议。学圃之士必先种梅,且不厌多。他花有无多少,皆不系轻重。”然而,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梅最初是作为一种调料出现的。据孔夫子修订的《尚书·说命》记载,殷高宗武丁曾对宰相傅说讲:“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曲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将后两句
期刊
罗敷河上的那个人,是一个敏感善良的人;是一个美好温暖的人;是一个享受孤独的人;是一个热爱生命和梦想的人;是一个内心有着自卑而又怀揣忧伤的人;是一个好人。除了这些,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说明,他还是一个诗人。在这个梦想被误读的时代,喧嚣和浮躁遮蔽了生活格调的光彩。光彩照人的不过是一些涂抹在表层的东西,真正动情的内容却隐匿在身骨里。盲从让我们错误地热爱着所谓的道路,我们在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夹缝里津津乐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