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場的心理调整

来源 :网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J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球場上技术的因素固然重要,但在技战术均处于相当水平之下,正是心理的强大才能铸就一位出色的网球运动员。因此从这期开始,我们穿越发肤抵达你颅骨内的大脑中枢,来看看究竟心理效用会有多么神奇。
  
  我最近接触了一群对职业网坛充满期待的年轻新人,期间我问他们是否知道每場正式比赛实际在打球的用时是多少,但他们都不能理解问题的意思。后来我转换了一个方式提出这个疑问:“如果一場比赛的耗时是一个小时,那么每一次从发球到该分结束的用时加起来,是多少呢?”
  这群年轻人认为答案大概是30-45分钟之间,即占比赛总用时50%到75%。
  其实由于参赛球员水平参差不齐、各种場地特性不一、男女球员又有别,因此很多针对比赛用时的统计数字都有明显的差距。
  以1987年温网男单决赛为例。这場在贝克尔和施蒂希之间进行的德国德比之战也许是针对这个问题最具代表性的一場比赛:整場比赛总共用时为3小时零4分钟,不过全場比赛没有出现过多于四拍的回合球。两名球员无论是在发球还是接发球时都希望能在网前占据主动,每局的击球画面不外乎是第一截击或者某方试图打出穿越球而已。全場比赛实际“打球时间”是9分钟零20秒,平均下来大约是3分钟/小时而已。
  即使是在回合球极多的红土比赛中,高水平球员每場比赛的实际“打球时间”最多也不过是30分钟。而对于业余选手来说,这个数字大约是在10-20分钟之间徘徊。那意味着在每場比赛中大概只有17%-30%的时间是真正在“打网球”。那另外70%-83%的时间你又是在做什么呢?如果是在一場耗时2小时30分钟的比赛中,击球间歇时间可以达到80-100分钟。
  因此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被分拆成无数个小段的闲余时间,就是一名优秀球员和好球员之间的区别。击出制胜球后的肆意自我鼓劲,或者在送出非受迫性失误后的沮丧言行,在这些时间段里都可能对球员专注力产生影响,从而直接让他们在場上的发挥出现浮动。
  我经常挂在嘴巴的一句话是:“你的韧劲如何就代表着你现在水平的高低。”每个将自己潜能发挥到最大化的球员,往往都是心理素质极好的运动员。因为他们能把影响自己发挥的外界事物完全屏蔽,从而将专注力都集中在每一次击球上。
  在几年前,运动心理学家詹姆士?洛尔博士针对男、女顶尖球员如何运用球与球之间的间歇时间做出专门的研究。从而发现这些在球場上取得巨大成功的球员利用这些时间的方式都是大同小异。
  他们这些其同点可以被分成四个阶段。而我们这个月将介绍前两个阶段,同时欢迎读者积极学习这些良好的习惯。
  
  POSITIVE PHYSIOAL RESPONSE积极的肢体动作语言
  
  这个阶段不该花费太长时间,大栅就是3到5秒之间。
  那具体要做些什么呢?比如你刚刚耗费极大力气才拿下一分,你可以放松一下双脚;或者紧握拳头喊一声“Come on”、“Yes”之类自我激励性语言,给自己助威并展现信心。如果你失误了,可以在原地重复刚才的击球动作;如果是对手击出制胜球的话,你也可以朝对方点头示意嘉许,或者用手拍拍球拍赞赏他刚才的漂亮击球。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所谓“积极的肢体动作语言”就是要给这一球一个完整的句号。让自己不要纠结于刚刚过去的这一分,从而将注意力集中到下一球中。
  其实这并不容易做到。因为很多时候球员都喜欢在脑子里跟自己对话。“我怎么可能错过刚才那一球。如果我能拿下那一分的话,比分就已经来到40-15了。只要能把握其中一个破发点的话,我就可以以5-3领先进入发球胜盘局,从而赢得第一盘。”这些自言自语式的对话不外乎是这些内容。正当他们仍在纠结于上一分时,对手已经在网带对面准备好发球了。而因为准备不足他们又会再次丢分,从而让30-30的比分迅速变成30-40,给了对手把比分扳成4-4的机会。
  如果他赢下了刚才那一分,他在脑子里可能会想:“我现在以40-15拿到两个破发点了,我一定要把握机会破掉这个发球局,从而拿下这一盘……我错过这个接发是因为我还没准备好……”脑子里一直在分析各种输赢的可能性,他更关心的是可能会发生的事或者刚刚那球失误的原因,而不是专注在眼前这一分上。显然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将阻碍他们发挥出自己最好的球技。
  因此,我们就用一种积极的肢体语言来结束刚才那一分,从而将专注力集中到下一个阶段。
  
  RELAXATION放松
  
  这是用时最长的一个阶段,大概在6到9秒。
  在这个阶段你可以把球拍转换到非握拍手上,让自己的握拍手和前臂得到休息的时间,同时要充满信心的漫步,让自己的心跳有恢复到正常的机会。如有必要,你可以等到自己的心跳恢复到所谓的最佳比赛状态一一就是指你的心率不是过高或者过低——再投入比赛。
  你可以在捡球或者准备接发球的时候来放松,如果你是结束前一分的主导者,就该在走去捡球的同时,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球拍或者地面上。因为在这个时候你往往会用眼睛寻找旁边观战的父母、朋友或者教练。而这样的行为却会影响我们的专注力,所以是必须避免的。
  所谓“放松阶段”的目的就是要调整你的心率,控制眼睛的方向以保持专注力;并把球送回到发球方的手上。
  当你在训练場上花费大量时间训练自己的脚步、移动或者技战术时,你有否考虑过究竟你有多少时间是用在研究实际比赛,分与分之间的间歇时间又该如何利用呢?这个月当你和球友在打比赛时,我希望你们能试着像我上文提到的那样利用这些间歇时间,来强化自己关键分的处理能力。
其他文献
臨近赛季末,一整年的伤痛累加使得许多大牌球星爽约亚洲赛场。虽然场上星光黯淡,场边却是大牌扎堆。有的人是为赛事主办方走穴宣传,有的人是来凑凑热闹,当然也有人是真正冲着这黄绿色小球来的。   刚刚签约北京首钢的前NBA球员马布里,还未与北京来个亲密接触,就已经马不停蹄地赶赴国家网球中心观战。出现在伯蒂奇与西里奇比赛现场的马大帅依旧不改往日不羁作风,头戴夸张耳机坐在包厢中。马布里也丝毫不避讳前来要求合影
期刊
即便在上海本地举办的赛事,我也免不了“奔走”的命运,这也许就是作为一位网球记者的宿命吧!    把上海也归入这个“奔走天下”专栏,看上去有些滑稽。毕竟,这里是我已生活了近七年的城市,每年采访上海大师赛,都不算出差——也就无法从报社领到出差补贴,遗憾……  然而,我作为网球记者的职业之路,倒正是从开往上海的列车开始的。1998年首届上海喜力公开赛举行,彼时我还在南京的一家报社上班;体育部的同事们知道
期刊
除了为球迷奉上精彩的比赛外,瓦伦西亚也在用它的方式展现着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在赛事的最后三天,主办方会邀请最优秀的八位轮椅网球手逐对展开厮杀,观众可以体会到网球运动的另一种激情和意义。
期刊
PREDICTION美网预测    又到一年美网公开赛,作为北美赛季的压轴大戏和本年度最后一项大满贯赛事,我们有理由期待。近期,@网球俱乐部杂志微博推出预测2011美网冠军的投票,向广大粉丝征集他们心中的王者。本投票仅供娱乐,绝无乌鸦陷害之说。    你知道吗    Q:最近微博上有粉丝热议关于“排名保护”的话题,那什么是“排名保护”呢?现在就让我们来解读下其含义?  当球员受到伤病困扰并被迫无法
期刊
以费德勒為首的“85前”黄金一代,已经或即将迈入而立之年。时光倒流,让我们定格在他们初夺大满贯的年华,追忆最初且最美的邂逅。    WINS FIRST GRAND SLAM  首夺大满贯:20岁7个月14天    在美国人的主场击败桑神,萨芬成為第一个摘得大满贯的80后男选手。这位网球天赋异禀的俄国少年不仅拥有令无数少女迷醉的高大身材和俊美笑容,还有爱摔拍子的火爆脾气。他曾被寄望于成就比肩费德勒
期刊
费德勒说:“比起20岁,我更喜欢30岁。”  日子转眼就到了8月,所有与网球有关的媒介都在提醒着:费天王30岁啦!让人感觉三十是个大坑,一不小心便一头栽了进去。尽管我们一直坚持认为年龄不代表一切,更重要的判断标准是此刻此人究竟处于什么样的生理及生活状态,但不得不承认对常年奋战在第一线的职业运动员来说,年龄还真是个敏感问题。  男人三十……原本应该是一枝花吧?可是在需要强健体能与高度反应力的网球赛场
期刊
父母    罗伯特和勒内特都是忠实网球爱好者。是他们引领费德勒走向网球世界。他们在费德勒小时候给他的教育和鼓励,宽容和理解,使费德勒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完美、智慧、优雅的男人。退休后,两位老人也成了费德勒幕后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    米尔卡    2009年4月11日,费德勒与米尔卡结束9年的爱情长跑,在瑞士巴塞尔完婚。“她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除了在生活和感情上照顾费德勒,米尔卡还是他工作
期刊
松树雨露长年青,暮年练身夕阳红。    晚年生活该是怎样的?是在菜市场与菜贩们讨价还价,还是在茶馆里下下棋、喝喝茶?然而有一群老人,他们选择穿起球衣,拿起球拍,一周花上三、四个清晨泡在网球场上。他们是上海老年网球会的成员。发展至今,上海老年网球会拥有会员370名左右,分布在上海市区内的12个网球俱乐部。“分散、小型、多样”,这是老年网球俱乐部活动的特点,每位会员都在自己所属的俱乐部各得其乐。  又
期刊
10月27日~30日,亞洲唯一一站ATP冠军巡回赛将在成都再次迎来历史性的强大球星阵容。球王桑普拉斯继去年之后再度参赛,俄罗斯沙皇萨芬也将在成都开启ATP冠军巡回赛首秀征程。除此之外,菲利浦西斯、莫亞、恩奎斯特、斯里查潘、埃尔阿诺依、费雷拉六位ATP退役球星的加盟,也让进入第三个年头的成都元老赛星光熠熠。    进入到第三年的成都元老赛不仅成为了球迷所喜爱的赛事,而且还受到了球员的亲睐,是全球冠军
期刊
随着电影《社交网络》勇夺三项奥斯卡大红银屏,男二号的扮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成了好莱坞炙手可热的新一代偶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