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知识老师会教的,教育孩子做人才最重要。但是教育孩子怎么做人呢?
案例一
国庆节去看望母亲。我和妹妹在自选商场购物。我妹妹的小孩,6岁的秀灏却把妈妈选取的商品放回货架。妹妹问她为什么?她振振有词:“花那么多钱,浪费。我们刚买了房子没了钱,你不是老劝爸爸要节约吗?”妹妹听了,笑着说:“宝宝的想法是正确的。可是,妈妈好久没去看望外公外婆了,应该买礼物孝敬他们。妈妈是外公外婆养育大的。买东西看望外婆,不是浪费,明白吗?”外甥又看看我问:“那,姨妈也是外公外婆养育大的,为什么她不买呢?”妹妹说:“姨妈负责买海鲜鱼肉呢,花钱更多。妈妈也应该买点东西的,你不要这么计较。”外甥才不往篮外搬东西了。
计较是人的天性,对小心眼的孩子更甚。历史上也只记载了“孔融让梨”这个谦让的故事。大多数孩子是计较的。孩子和父母发生“利益”冲突时,就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如果父母和其他人发生“利益”冲突,就站在父母角度计较。要消除孩子什么都计较的个性,这需要父母做榜样,还需要跟孩子沟通。否则,孩子计较狭隘的思想就没法根除,长大后或许会吝啬成性。
案例二
婆婆住院动手术。小姑5岁的女儿姗姗羡慕地说:“生病多好!那么多人买水果和礼物来看望,还给钱外婆呢!”小姑哭笑不得:“傻妞,外婆健康的时候可以带你到处去玩耍才好!生病很痛苦!”说完,她掐了掐姗姗的手臂,问女儿,“疼吗?”姗姗说,“还问?疼死我了。”小姑说:“那你知道外婆被医生切开肚子,手术后还天天输液消炎,手术后一连三天不能吃东西有多辛苦吗?难道有人愿意用这些辛苦换取礼物?”姗姗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也说:“你外婆生病是她不愿意的事情。但大家都关心问候她,连姗姗都来看望她,她虽然身体很疼,但是心情是欣慰的……”
孩子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以为“接受”“被同情”“被人关心”就是幸福,不知道“病痛”“灾难”“不幸”等被人同情、关心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家长可以告诉她,能够“给予”才是幸福,“接受”并不全是很好的事情。当然,接受人的关心时,要表示感谢。同时,更要教育孩子学会去同情、去关心,他长大才不会是自私、冷酷、无情的人。
案例三
妹妹出差半个月,把她的小孩秀灏放在我家。周日,妹夫要去加班。为哄秀灏来我家买了她爱吃的蛋糕和榴■。秀灏对我说:“姨妈,你告诉华哥(我儿子),踢球回来不要吃爸爸给我买的东西。”我严肃地反问她:“为什么不给他吃?如果他有东西不给你吃,你会同意吗?”她只好说:“可他那么高大,吃那么多,不是一下就把东西吃完了?”我才笑着说:“你们分开吃。但是如果华哥有东西不给你吃,就显得太自私。太自私的人是没有朋友和亲人的。”果然,我儿子回来后,他们开心地分吃食物。
每个人都会有自私的想法。当孩子产生自私的想法时。家长立刻纠正;当孩子有自私的行为时,立刻制止。孩子有东西一定要他“分甘同味”,孩子不肯分,家长要晓之以情理,并予以适当的夸奖。如果孩子每次有东西都自己“享受”,父母也随他,那么他自私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了。
孩子的很多天性后天是可以改造。家长要学会教育孩子“抑恶扬善”。相信你的孩子会有一个好的品德。
责任编辑 蒙 雨
案例一
国庆节去看望母亲。我和妹妹在自选商场购物。我妹妹的小孩,6岁的秀灏却把妈妈选取的商品放回货架。妹妹问她为什么?她振振有词:“花那么多钱,浪费。我们刚买了房子没了钱,你不是老劝爸爸要节约吗?”妹妹听了,笑着说:“宝宝的想法是正确的。可是,妈妈好久没去看望外公外婆了,应该买礼物孝敬他们。妈妈是外公外婆养育大的。买东西看望外婆,不是浪费,明白吗?”外甥又看看我问:“那,姨妈也是外公外婆养育大的,为什么她不买呢?”妹妹说:“姨妈负责买海鲜鱼肉呢,花钱更多。妈妈也应该买点东西的,你不要这么计较。”外甥才不往篮外搬东西了。
计较是人的天性,对小心眼的孩子更甚。历史上也只记载了“孔融让梨”这个谦让的故事。大多数孩子是计较的。孩子和父母发生“利益”冲突时,就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如果父母和其他人发生“利益”冲突,就站在父母角度计较。要消除孩子什么都计较的个性,这需要父母做榜样,还需要跟孩子沟通。否则,孩子计较狭隘的思想就没法根除,长大后或许会吝啬成性。
案例二
婆婆住院动手术。小姑5岁的女儿姗姗羡慕地说:“生病多好!那么多人买水果和礼物来看望,还给钱外婆呢!”小姑哭笑不得:“傻妞,外婆健康的时候可以带你到处去玩耍才好!生病很痛苦!”说完,她掐了掐姗姗的手臂,问女儿,“疼吗?”姗姗说,“还问?疼死我了。”小姑说:“那你知道外婆被医生切开肚子,手术后还天天输液消炎,手术后一连三天不能吃东西有多辛苦吗?难道有人愿意用这些辛苦换取礼物?”姗姗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也说:“你外婆生病是她不愿意的事情。但大家都关心问候她,连姗姗都来看望她,她虽然身体很疼,但是心情是欣慰的……”
孩子看问题往往是片面的,以为“接受”“被同情”“被人关心”就是幸福,不知道“病痛”“灾难”“不幸”等被人同情、关心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家长可以告诉她,能够“给予”才是幸福,“接受”并不全是很好的事情。当然,接受人的关心时,要表示感谢。同时,更要教育孩子学会去同情、去关心,他长大才不会是自私、冷酷、无情的人。
案例三
妹妹出差半个月,把她的小孩秀灏放在我家。周日,妹夫要去加班。为哄秀灏来我家买了她爱吃的蛋糕和榴■。秀灏对我说:“姨妈,你告诉华哥(我儿子),踢球回来不要吃爸爸给我买的东西。”我严肃地反问她:“为什么不给他吃?如果他有东西不给你吃,你会同意吗?”她只好说:“可他那么高大,吃那么多,不是一下就把东西吃完了?”我才笑着说:“你们分开吃。但是如果华哥有东西不给你吃,就显得太自私。太自私的人是没有朋友和亲人的。”果然,我儿子回来后,他们开心地分吃食物。
每个人都会有自私的想法。当孩子产生自私的想法时。家长立刻纠正;当孩子有自私的行为时,立刻制止。孩子有东西一定要他“分甘同味”,孩子不肯分,家长要晓之以情理,并予以适当的夸奖。如果孩子每次有东西都自己“享受”,父母也随他,那么他自私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了。
孩子的很多天性后天是可以改造。家长要学会教育孩子“抑恶扬善”。相信你的孩子会有一个好的品德。
责任编辑 蒙 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