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了农夫最大的改变是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不同的元素,以前我的生活主要是写稿、遛狗,到处找朋友玩,现在要增加劳动。理想的生活就是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兴趣,三分之一劳动,劳动之后我跟太阳、风的接触的时间变长了,有时候我会把手套取下,用手直接接触土壤,那个时刻很幸福,很满足。这种感觉胜过我去百货公司购物,去电影院看电影。”
挥动锄头、踩下铲子、捧起松软的土壤,大量的汗水从发迹、背部、前胸、四肢流下……2012年8月,林黛羚在新竹市北住家附近的市民农园租下两块三十坪的地,她从一名友善环境的观察者变成了实践者。
这辈子,一定要当一次农夫
这对林黛羚来说,是人生的又一个重大改变。通过劳作,她体会到原本不曾有过的幸福感。以前,无论是上班还是在家里写作,以文字为生的她很少接触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的事情。种菜的过程,从一开始,处理杂草、整地,光这点就让她的汗水“流个透彻”,“我头一次切身感受‘汗水淋漓’这四个字的含义,那种感觉好特别,连回家洗个热水澡都变得很幸福。”
这中间当然也有身体上的不适,比如不懂得遮阳,在烈日下让自己晒黑一大圈,导致去演讲的时候,很多听友都对她露出“你真的是写字的人吗?”的表情。连续除草导致身体僵硬,第二天却仍要继续地煎熬也是有的,可是一旦投入,就觉得所有这一切很有趣。
“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林黛羚说。她主动做出生活的改变。以主题采访出书为生后,她接触到许多采访对象,看到他们在居家周遭以自然的方式种植蔬果,并把种植这件事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渐生好奇的她一直在想,为什么种菜这种看似又累又沾泥巴的差事,他们会乐在其中?在堂姊的推荐下,她去大地旅人工作室上“朴门设计”课程,之后,又在新竹竹北上詹武龙老师的“秀明农法”课程。“我与土地之间可以产生什么样的互动?我可以把自然农法及相关设计概念运用到土地上吗?我有能力实践海伦跟史考特所著的《美好生活》?可以连带影响家人重视土地和耕种?”心中的这些疑问越来越强烈,“不管怎样先开始耕种”的念头战胜了以往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先买一块地才开始耕种的观点。说干就干,并从此爱上这种生活,“种地是一件一旦踏出第一步,就会让人无可自拔的事。”林黛羚的语气里满是兴奋。
裸辞,为人生留白
如果说这次改变是由生理影响精神,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变身自由职业者,是由工作带来生活的改变。
2000年,林黛羚毕业于东海大学景观系,爱玩的她选择进入旅游媒体工作。旅游网站和旅游杂志采访记者的工作,满足了她想要到处玩的心愿,但也渐生倦怠。“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我在学生时代接触了许多建筑理念和景观设计理念,后来在旅游媒体工作和自助游时看到一些国外的民宅,发现这些建筑对空间和生活的态度和台湾的主流价值观很不一样”。工作三年之后,林黛羚带着心中那颗疑问的种子:“难道台湾没有这样的住家?”转做家居杂志的记者。
四年半的家居杂志采访,让林黛羚接触了无数台湾人的住家,慢慢地,她发现,原来在杂志报道的主流住家形态之外,台湾也有她想象中的“理想家”。她对友善环境的建筑的观念也在这段时间有了初步的成形。就在这个时候,她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做了八年多的媒体工作,换了几家公司,无论什么公司都一直有会开,也永远要做一部分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我觉得这样太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于是我给自己一个承诺:我不要再上班了。”
不再上班也还是要有经济来源,在和时任商周出版社的总编辑席芬的一次聊天中,林黛羚接受了对方的建议,进行独立采访并将内容结集出书。
此后,林黛羚以每年一到两本书的节奏,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友善环境的建筑的书:《做自己的建筑师:改造绿房子》、《改造老房子》、《老屋绿改造》,她从此成为一名自由写作者,以写字为生。
改变,为了达到理想的状态
问林黛羚,“这次参与劳作对生活的改变和之前工作状态的改变有什么不同?”她说,“当农夫最大的改变是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不同的元素,以前我的生活主要是写稿、遛狗,到处找朋友玩,现在要增加劳动,我书中有写到,理想的生活就是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兴趣,三分之一劳动,劳动之后我跟太阳、风的接触的时间变长了,有时候我会把手套取下,用手直接接触土壤,那个时刻很幸福,很满足。这种感觉胜过我去百货公司购物,去电影院看电影。”
“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已经达到了理想生活的状态?”
“还没。”黛羚说,“我希望自己的食物能达到八成自给自足,现在只达到三成到四成。我租的菜园离家里开车还有段距离,没办法天天去,要达到八成的自给自足就要在顶楼种叶菜类的植物,结合在市民农场种的根茎类的,一方面可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状态,产量也会多。其实我更希望的是这八成的收成是在乡间的土地上产出的。”
林黛羚的理想生活是,在乡间有块1000~2000坪的地,房子大概占30坪左右。盖一栋台湾典型的凹字形建筑,搭配现代的轻钢架构,坐北朝南,干爽通风,采光好,无障碍空间。其他的是耕地,将来还要把父母接来一起住。
黛羚说,要实现这个理想生活并不难,她自己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就能达成。毕竟有过之前几次主动出击的改变,之后所有的变化对她来说,都可以见招拆招,轻松面对。
“做出不再上班决定的时候,我刚好三十岁。当时就决定给自己一次机会,当然也和家人的支持分不开,我鼓起勇气走过最初的彷徨不安,坚定地继续前行。很多人问我这样的改变难不难?不难,重要的是一定要迈出第一步,给自己一个机会。”
“你应该是很喜欢改变的人吧?”
“是。我是希望主动改变的人,我很容易厌倦原有的东西。对我来说,人生的宇宙法则就是改变。”
挥动锄头、踩下铲子、捧起松软的土壤,大量的汗水从发迹、背部、前胸、四肢流下……2012年8月,林黛羚在新竹市北住家附近的市民农园租下两块三十坪的地,她从一名友善环境的观察者变成了实践者。
这辈子,一定要当一次农夫
这对林黛羚来说,是人生的又一个重大改变。通过劳作,她体会到原本不曾有过的幸福感。以前,无论是上班还是在家里写作,以文字为生的她很少接触需要大量体力劳动的事情。种菜的过程,从一开始,处理杂草、整地,光这点就让她的汗水“流个透彻”,“我头一次切身感受‘汗水淋漓’这四个字的含义,那种感觉好特别,连回家洗个热水澡都变得很幸福。”
这中间当然也有身体上的不适,比如不懂得遮阳,在烈日下让自己晒黑一大圈,导致去演讲的时候,很多听友都对她露出“你真的是写字的人吗?”的表情。连续除草导致身体僵硬,第二天却仍要继续地煎熬也是有的,可是一旦投入,就觉得所有这一切很有趣。
“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林黛羚说。她主动做出生活的改变。以主题采访出书为生后,她接触到许多采访对象,看到他们在居家周遭以自然的方式种植蔬果,并把种植这件事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渐生好奇的她一直在想,为什么种菜这种看似又累又沾泥巴的差事,他们会乐在其中?在堂姊的推荐下,她去大地旅人工作室上“朴门设计”课程,之后,又在新竹竹北上詹武龙老师的“秀明农法”课程。“我与土地之间可以产生什么样的互动?我可以把自然农法及相关设计概念运用到土地上吗?我有能力实践海伦跟史考特所著的《美好生活》?可以连带影响家人重视土地和耕种?”心中的这些疑问越来越强烈,“不管怎样先开始耕种”的念头战胜了以往一直觉得自己应该先买一块地才开始耕种的观点。说干就干,并从此爱上这种生活,“种地是一件一旦踏出第一步,就会让人无可自拔的事。”林黛羚的语气里满是兴奋。
裸辞,为人生留白
如果说这次改变是由生理影响精神,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变身自由职业者,是由工作带来生活的改变。
2000年,林黛羚毕业于东海大学景观系,爱玩的她选择进入旅游媒体工作。旅游网站和旅游杂志采访记者的工作,满足了她想要到处玩的心愿,但也渐生倦怠。“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我在学生时代接触了许多建筑理念和景观设计理念,后来在旅游媒体工作和自助游时看到一些国外的民宅,发现这些建筑对空间和生活的态度和台湾的主流价值观很不一样”。工作三年之后,林黛羚带着心中那颗疑问的种子:“难道台湾没有这样的住家?”转做家居杂志的记者。
四年半的家居杂志采访,让林黛羚接触了无数台湾人的住家,慢慢地,她发现,原来在杂志报道的主流住家形态之外,台湾也有她想象中的“理想家”。她对友善环境的建筑的观念也在这段时间有了初步的成形。就在这个时候,她做出了人生的一个重大决定。“做了八年多的媒体工作,换了几家公司,无论什么公司都一直有会开,也永远要做一部分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我觉得这样太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于是我给自己一个承诺:我不要再上班了。”
不再上班也还是要有经济来源,在和时任商周出版社的总编辑席芬的一次聊天中,林黛羚接受了对方的建议,进行独立采访并将内容结集出书。
此后,林黛羚以每年一到两本书的节奏,出版了一系列有关友善环境的建筑的书:《做自己的建筑师:改造绿房子》、《改造老房子》、《老屋绿改造》,她从此成为一名自由写作者,以写字为生。
改变,为了达到理想的状态
问林黛羚,“这次参与劳作对生活的改变和之前工作状态的改变有什么不同?”她说,“当农夫最大的改变是我的生活中又多了不同的元素,以前我的生活主要是写稿、遛狗,到处找朋友玩,现在要增加劳动,我书中有写到,理想的生活就是三分之一工作,三分之一兴趣,三分之一劳动,劳动之后我跟太阳、风的接触的时间变长了,有时候我会把手套取下,用手直接接触土壤,那个时刻很幸福,很满足。这种感觉胜过我去百货公司购物,去电影院看电影。”
“现在的生活状态是否已经达到了理想生活的状态?”
“还没。”黛羚说,“我希望自己的食物能达到八成自给自足,现在只达到三成到四成。我租的菜园离家里开车还有段距离,没办法天天去,要达到八成的自给自足就要在顶楼种叶菜类的植物,结合在市民农场种的根茎类的,一方面可以达到营养均衡的状态,产量也会多。其实我更希望的是这八成的收成是在乡间的土地上产出的。”
林黛羚的理想生活是,在乡间有块1000~2000坪的地,房子大概占30坪左右。盖一栋台湾典型的凹字形建筑,搭配现代的轻钢架构,坐北朝南,干爽通风,采光好,无障碍空间。其他的是耕地,将来还要把父母接来一起住。
黛羚说,要实现这个理想生活并不难,她自己在五年到十年的时间内就能达成。毕竟有过之前几次主动出击的改变,之后所有的变化对她来说,都可以见招拆招,轻松面对。
“做出不再上班决定的时候,我刚好三十岁。当时就决定给自己一次机会,当然也和家人的支持分不开,我鼓起勇气走过最初的彷徨不安,坚定地继续前行。很多人问我这样的改变难不难?不难,重要的是一定要迈出第一步,给自己一个机会。”
“你应该是很喜欢改变的人吧?”
“是。我是希望主动改变的人,我很容易厌倦原有的东西。对我来说,人生的宇宙法则就是改变。”